佛法的學問

聞濬整理 釋蒙光修訂 2022-06-16

佛法的學問

我們剛才一起誦《正信念佛偈》,這個就是緣。不管你念誦時,是思緒紛飛,還是有那麼一兩句有點觸動,這都是在結緣。這個緣有深有淺,有強有弱。如果一直在相續聽聞,這個緣會越結越深,你會越聽越有感覺,越讀越有感動。這不是要我們去計較每一次的緣是深是淺,而是要知道相續的力量很強大。眾生本就活在這樣緣起的世界裏,所以要有好好與法結緣的自覺。

其實我們天天都在跟煩惱結緣,真正與佛法結緣的時機,又有多少呢?雖然大家現在能相聚在這裏,一週一次的聞法,能比較暢快地談談自己在法上的領解。但是在共修之外呢?所以要以共修爲緣起,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不斷不斷地讓自己被相續熏習。平時要去念誦、頂戴教法,這都是在念佛。遇到問題了,也要馬上提出,這樣時時處處用心於法。而不是只有到共修的時候,才來聽一下。這樣的話,力量就會比較小。

佛法的學問

像源信大師這樣的偉人,他隱居比睿山頂戴《大藏經》五遍。這是什麼概念?我們現在有沒有哪一本書讀過五遍呢?而且不只是誦讀哦,大師他是真的在研究,法然上人也是這樣。這都在給我們做很好的示範。

我們法雷轍的祖師瑞劍老師,在他那個時代,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開始面向世界。所以瑞劍老師既要拜讀《大藏經》,又要研究西方的哲學、神學、宗教學等等人文學問。老師留下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是以佛學的眼光來檢閱西方哲學。那種居高臨下、洞穿一切的智慧高度,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佛法的學問

為什麼瑞劍老師要這樣去鑽研佛經和東西方的典籍,力求融會貫通呢?這一方面是自己的法喜。佛經的智慧、經論教典所傳遞的人格境界,你越瞭解,越能感覺到佛法的清淨、莊嚴,在世間沒有比學佛更好的事情了!真所謂“世間好語佛說盡”。這不是我們身爲佛教徒自賣自誇,你必須自己去看過,才能夠確信:“果然,看來看去,還是看佛經最過癮!”

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去研究我們所相信的佛到底是怎樣的佛。這屬於“法的深信”的內涵。不僅要瞭解佛的智慧有多高,更重要的是體會佛的慈悲有多深。因為只有這樣才跟我有關。不然他智慧再高,對我們來說高不可攀,最後只能放棄希望。所以祖師、歷代善知識們深入地研究佛法,在自利的法喜之外,更是為了救度眾生的利他方便。

佛法的學問

世間人學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我們如果能說出佛法與你相通的地方在哪里,並且佛法更為徹底高明的地方又在哪里,它的價值何在?把這些道理都理順了,對方才能心服口服。你原來對儒家有好感,繼續;你對道家很親切,也很好。並不是你學了佛,就要去批評排斥其他各家;而是只有立足於佛法,再回過頭來看,你才真正知道世間學問的真價值、真地位在哪里。

最近我在這方面的感受就很深。因為現在在重新點校憨山大師對老莊的注解。越是整理,越覺得了不起。首先當然是佛法了不起。另一方面,憨山大師也在不斷讚歎老子真了不起,在佛法還沒進來之前,他已經體會到這麼深的程度了。憨山大師這樣的點評,很多道教中人被自己的認知所限,講不到這裏。所以真正的讚歎,是能如實地說出你的好處。能真正讚歎的人,就能如實地批評,而切中要害的批評,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佛法的學問

現在西方文化也進來了,我們中國也要開放。面對西方的基督教,乃至伊斯蘭教,還有西方的哲學,這些我們又要怎麼去融會貫通?我這兩天有看一些哲學家的書,越看越覺得很可惜。大多數的學者還沒有辦法體會到佛法的高明。因為他們也會被哲學的訓練限制住,以爲意識心的思攷和語言概念的探討,就能夠窮盡世界、了解人心,以受限的視野,看不到佛法的高深之處,更不能如實知道佛法的價值所在。所以瞭解西方哲學是如何看待東方文化,而從佛教角度來審視他們的局限又在哪里,這樣的檢討在這個時代也是很有必要的。面對那些受過現代教育的大眾,我們也要有更多的接引方便。

比如很多西方學者就認為,親鸞聖人的講法,跟馬丁·路德的新教精神好像差不多。類似這樣似是而非的講法有很多。我們佛教對此也應該要有明確的態度,要有所回應。這不是我們研討佛教學問的重點,但是當現實有需要的時候,應該要有人能清楚地說出這其中的區別在哪里。

佛法的學問

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課題。桂利劍老師那時候,他能把《大藏經》很好的總結、弘揚出來。到了瑞劍老師的時代,西方文化進入日本,西方的哲學、神學的種種觀念和成果,就要去消化。到了瑞默老師的時代,也有屬於我們的上一代人那個時代的使命。那麼現在到我們手裏,我們的國情、文化又不一樣了。當下我們真宗的精神,要如何用生活在中國的現代人可以方便瞭解、頂戴的方式去表達?這就是我們的課題。我們既要面對西方、也要面對傳統,尤其是要面對中國傳統佛教。這些,都需要有人一一去做回應,給出一個交代。

所以,在座的各位同朋,大家都有相當的教育、知識背景,也要有更強的使命感才行。這些事情,不能靠一個人去完成,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因緣,從各個方面讓佛法更好地發揚,自信教人信。

佛法的學問

一代代祖師傳下來的法燈,現在交到我們手上,我們怎樣才能把它守護好,還要能夠傳下去?要有這樣的覺悟才行。如果法燈在我們手中熄滅了,以後我們怎麼回去見老師、見聖人呢?所以,茲事體大啊,不是只是敷衍地說自己有在學就好。如果真的佛法有學入心,一旦接上這個源頭,是會身不由己地被帶動、被點燃。你會不得不去做一些事。

道家講自然、佛法也講自然。這個“自然”,其實都是“不得已”,都不是自己要做,而是被推動著去做。天道運行,人道要隨順,這是自然;阿彌陀佛這個大齒輪動了,我們這些小齒輪也就跟著被卷動,這是願力自然,是自然法爾的世界。你真的有體會到佛是佛,佛是大生命的時候,這個大生命就會源源不斷地向你輸送活力,讓我們的生命不斷被更新、被帶動。

佛法的學問

瑞劔老師說:“源信大師拜閱五遍《大藏經》,深究大小乘佛教的源奧。”什麼是源奧?源是源頭,它是怎麼來的,它的歷史、它的義理是怎麼發展的?奧是什麼?奧是指最深處,佛法的底蘊,佛法的用心是什麼?我們學習佛法,這些地方都不要輕易看過。你如果沒有瞭解佛教的源頭、它的源流演變、它的深度,以及它的真正價值何在,你如何跟別人說我們的教法是真實的?是末法眾生唯一得救的法門呢?你如何能夠面對那麼多有名有勢,各色各樣的人物,而坦坦蕩蕩地說出你是一個佛教徒,是淨土真宗的信徒,是親鸞聖人的追隨者呢?

我們能遇到凡夫得救的真實教,真的要遠慶宿緣。而也要看到,還有很多與我們一樣在追求真理、追求凡夫得救的真實教的人。如果他們的因緣還不具足,我們就有責任。當初我們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是如來、祖師和善知識把我們的得救當成自己的責任,我們才有今天能遇真實教法的因緣。所以不可以學得那麼自私、那麼狹隘,只管自己學就好了。這不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情懷。

佛法的學問

沒有一件事情和我們是不相關的,特別是佛法的事情。不論是什麽樣的時代,總會有一些人在尋求真理,尋求現實的安身立命與永恆生命的安頓。還未遇到真理的人,要有向前輩有道者求教的熱忱和自覺;先遇到真理的人,對後來者負有引導的責任。所謂“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所以自己所頂戴到的真實教義和法喜,要儘量去和別人分享。

要做到這點並不難,你讀到一些法語有感動了,你就分享出來。如果能夠加上自己的心得體會,那就更好了。不要求你要有多深刻,也不要求長篇大論,一句兩句都好,因為那是你自己的心得,帶有你的個性和體溫。這樣法語就不只是文字,而是活的。當法能從你這裏流動出去時,你也才能接收到更多的法。

佛法的學問

人就是一個管道,沒有向下的流動,是因爲上面堵住了。你越能夠流得出來,也就越能夠接收。所謂“動而愈出”,越捨越得。

佛法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點:我們和萬事萬物都是因緣相關的,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這就叫恩海無量。因為托這些因緣、這些生命的福,我們才能活著,才能以現在的樣子頂待佛法,這是恩海無量。所以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活得很孤立,這不合生命的真相。要活於佛法,活出佛法,與如來和衆生打成一片,在無量恩海的光明中,過借光、結緣的人生:上借如來之光,下結衆生法緣。

2002-05-19 《正信偈講讚》共修,聞濬整理,釋蒙光修訂。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6-13 19:09
Next 2022-06-27 17:52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