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原創 蒙光 2022-09-10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本師】

「本師源空明佛教,憐愍善惡凡夫人」,這裏的「本師」就是親鸞聖人自己的老師。我們講「本師」有时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開啟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師。諸佛的本師是阿彌陀佛,因為諸佛都是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化現十方,方便教化。所以諸佛的本师本佛是阿彌陀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同時稱揚讚歎了十方諸佛。所以念一佛者,不必再加念他佛。

我們每個人自己直接受法的善知識,也稱為「本師」。所以「本師」這個稱謂是非常親切的。本是根本,萬善之本,我們的智慧、人格的來源是誰呢?本師。親鸞聖人稱法然上人爲「本師」,我在行文的時候經常稱「老師」、「恩師」,實際上也就是「本師」。我的本師就是瑞默老師。這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確認。這一生中,你會遇到很多老師,但是真正的老師、根本的老師只應該有一位。這位老師,他和你形成一種法脈上的連接。他不是這條傳承法脈上的第一個、不是開端,而是無始無終相續的鏈條上的一環。因為接上這一環,法通過你就能延續下去,你也因此參入到這個法流中來,這稱之為「預流」,——加入到這個法流中叫「預流」。初果阿羅漢稱為「預流果」,參與法流,這裏不是談小乘的證果,「預流」的意思是通用的,指進入了法流,進入了這個領域。類似「入正定聚」的意思。當你真正從內心確認自己的「本師」的時候,你就預流了,接上了與本師相續的法脈傳承。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本師源空明佛教」,本師之所以爲本師,因爲他是徹底的明瞭、顯明佛教。「憐憫善惡凡夫人」,上人自身的偉大,在於他心中有凡夫。他不是說:我跟凡夫不一樣。我們大多數人所說的「偉大」,是「我跟你不一樣」。我們不是有首歌曲嗎?《我們不一樣》,我就要跟你不同。這看起來在彰顯自己的出類拔萃。但是自己彰顯得越鮮明,其實「自我」就越狹隘。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自我是沒有邊界的,這才是實相。人、我、眾生,沒有辦法畫出一個絕對的界限。你身上哪樣東西是你的?衣服是你的?筆是你的?念珠是你的?其實每一樣事物都有無窮的來源,你的身體、你的心靈、你的想法,哪一個真正都是你的?沒有。

我們都是一個緣起,是無限因緣聚合的顯現,聚合的同時,又在不斷生滅變化之中。在這生滅變化之中,你能夠擁有的不變的東西,唯一的不變、真實的東西,只能是非這個世界的佛心、佛德。如果只著眼於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化的,也就不可能有一樣東西,能夠完全指定是某個人的。

源空大師(法然上人),他是體證佛心的聖者,佛心的大悲中有眾生。凡夫之所以能夠安心,就是因為發現了佛心如此廣大,我在佛心之中,這樣才能安心。體認到這樣的佛心,法然上人有此義不得不說、此事不得不行的動力:這樣廣大的悲心,怎麼還可以有同胞手足不知道這個事實呢?所以很希望你能夠知道,這是「憐憫善惡凡夫人」。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八正道】

「憐」「憫」兩個字都從「心」,這是中國字在表達上的優越之處。當然先要有心的觀念,纔能發為言辭和行動。

小朋友還記得那天跟你講八正道嗎?能夠說出八正道的次序嗎?試試看。

(小愚: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不是隨便羅列的,佛法非常有邏輯性,是最有邏輯性、次第最分明的教法,在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學問能夠超過佛法。小朋友先過了一遍,我們把它說明白的話,每個人都不會搞錯。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佛法中說「八正道」——世間出世間的八種正道,第一位的是什麼呢?「正見」,正確的見地,也就是「明佛教」。「本師源空明佛教」其實就可以八正道來解。「明佛教」就是正見,隨順佛教、佛語,如實地、正確地看見、知見佛法是什麼、實相是什麼,佛出世的本懷是什麽,這叫「正見」。

佛法以「正見」為先導。「正見」即般若正見,判斷佛法者的唯一標準,就是以如來清淨無我的中道正見為修道與人生的指導。佛法將一切修行,廣稱萬行,略爲六度。這六度的關係,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眼」,世間一切善行善業,可總括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五種(五度),前四種是以凡夫散心行世間善道,禪定則是以解脫爲目標的高度的精神成就。但不論散心還是定心,都有正邪的不同。不是爲解脫而行的世間善法,只能得世間有漏福報。不依般若正見而入的三昧,不能得真解脫,稱爲「邪定」。所以,雖名爲「善」,終究是「邪」。依「正見」而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方可稱「散善」,依「正見」而入的禪定,才是「定善」。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從正見出發,就會有「憐憫善惡凡夫人」的心念出來,這就是「正思惟」。我們常說身、口、意,身是動作,口是語言,意是思想。從發生次序來說,當然是先有思想,然後再發為語言,更強烈的就表現為行動。我們常說有些人光說不練,光說不練說明他有意業和語業,身業還沒有兌現;有想法、會說,沒有行動。所以從發生的秩序上說,擁有正見之後,就會有正確的思惟。思想之後呢?想得深切明白了,就會發為言語。

我現在說話,也是通過語業。話說出來之前,不是先在心裏流過嗎?有些人是一邊說話,一邊想,所以說話結結巴巴,這個習慣就不太好,這樣不太禮貌。你先得想清楚了再說出來。如果有這樣的習氣,要改一改。思惟清楚之後發出來的口業,纔能有說服力,因為是有條理的、明確的,信、達、雅具足的。

當然,語業還只是說出來,內在的動力不夠,影響感動的力量就還不夠。如果你的動力足夠強大,就會展現為行動,這就是正業。所以這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從正見出發而有的身口意三業,這四者統屬於佛法的真諦,是超越世間的存在。佛弟子的使命,是要將超越的佛法,落實於我們生活。這就有如何過好這一生,如何安身立命,養活自己的問題,所以要有「正命」:怎樣養活自己,以正當的方式給自己、給別人一條命,如法地養活家人、甚至養活寵物。在小乘法中,出家人的正命是乞食、弘法,居士的正命則是如法的職業,以殺盜淫等惡業爲生的,就不是正命。

從正見出發的身口意三業真諦,落實於「正命」就是真俗二諦圓融的生活,出家而不避世,在家而不染塵。這樣相續下去,以佛法爲生命地貫徹落實於人生,就叫作「正精進」。

精進不是每天都神經質地緊張,有壓迫感,而是真俗二諦圓融的自覺和自然。每時每刻地活於當下、活於佛法地展開人生,這種貫徹是自然不做作的,這是正精進。不需要每天很緊張,也不是一曝十寒地起伏生滅,而是自然地相續,如此才是「正」的精進。頂戴佛心的人,在別人眼中看他很精進,在他自己則發現其實不是自己能精進,而是當你感受到如來的真實的時候,你的人生、生命的動力,都是被佛心所呵護、照育和推動。從佛、從真理而來的動力,所以是「正精進」。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正精進的相續,自然會在內心生起以佛法爲准的、高於世間、超越世間的觀念,這叫「正念」。在淨土教,「正念」即是念佛。但念佛不是只是口中念念有詞的稱名,而是通過聽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名義,其內涵融入身心,而生起念佛人的自覺,活出佛法的智慧和慈悲,這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念佛。

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他看問題不會是和世間人一般的看法。大家都這麼看,你也這麼看嗎?我們一般人都問:「你們怎麼想?大家怎麼想?」這叫隨俗、從眾。但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在世俗觀念之上,會有更高的正確觀念。這是從正見出來的,但隨著佛法的深入,在這階段已經內化為自覺和直覺。就是不假思索做作而有的直觀的心念,自然而然地,看人間、看萬物,都會用佛法的眼睛,是向如來借到智慧的「借光眼」。信心中有智慧,慧眼能見真。

比如遇到親友的死亡,他當然會傷心,同時他很確定地知道死亡不是消失,是生命延續的一個環節,更該看重的是生命的歸宿。他不會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不認爲有個體面的葬禮就是人生的成功,唯有往生善道乃至淨土,纔是人生的完成、生命的滿足。他的觀念自然與世俗不同。一個念佛的家庭,有人往生了,家人在悲傷的時候,也會為他喜悅,爲他往生淨土成佛而慶喜,這是「正念」。

以這樣的心念展現出來的人格,就是「正定」。什麼叫「正定」呢?定指心的一種穩定的狀態。內外教都有定,依般若而有的才是正定,即三昧。在聖道門是依聞思修、戒定慧入正定,在淨土門則是聞法頂戴大悲心,被佛治定信心,得念佛三昧,也就是入正定聚。在淨土教,「入正定聚」,可以簡明地解釋爲:「進入了正確決定往生之因,必得往生成佛的群類」。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把八正道貫穿來看,其實就是以正見爲因,得入正定聚的人生,也就是貫徹如來本願力的人生。

老師講到「一貫信」,即真實的信心,貫穿於整個人生,不退轉、不動搖。所以八正道不是個別、前後獨立的階段,而是有始有終而前後一貫的整體。把八正道比喻爲一棵樹,則:

「正見」為根,「正思惟」、「正語」、「正業」之身口意三業為眞諦,「正命」為俗諦,眞俗二諦共成樹幹。「正精進」是相續的成長動力,「正念」如樹之葉華,「正定」是樹之果實。

而貫穿其中的是什麽呢?是如來的本願力;在念佛人的生活中,則領受、顯現爲信心。所以「明佛教」是正見,「憐憫善惡凡夫人」是後續的展開,是「自信教人信」的報恩生涯。祖師如是,我們亦如是。

八正道——佛法者的生活

《正信偈講讚》共修講記,彌海整理,蒙光修訂。

2022-09-09

蒙光按:

本文是在這一週《正信偈講讚》共修後,彌海同朋筆記整理的基礎上完成的一篇主題文章。與講座的內容相比,有較大的擴充和修訂。因爲講座可以較隨意,——當然也不能亂講,一旦寫成文字,在義理和文辭上就要經得起推敲。

講座上會說到“八正道”,是因為之前正在寫以本願一乘立場看“八正道”的文章,尚未完篇。彌海同朋發來他的整理稿,就借此方便,將文稿中在法座上未詳盡展開的部分整合融入。能較完整地呈現這一主題,是託彌海同朋的福。

文章題爲“佛法者的生活”,是文章寫成後才定下的。因爲在吟味憶念師教的過程中,更加體會到真俗二諦圓融的妙味,在釋尊的“八正道”教法中,早已蘊含無缺。但釋尊一代教法,有自力成聖之道,也有濟凡救苦之教,八正道依各自的教法與對機,亦有不同的詮釋。身爲薄地凡夫,能於一生中依佛法而活,圓滿自他二利的功德,唯有依他力回向的教法方能如願。依此而論,大乘佛教,是要到真宗的出現,才是真正徹底的大悲大智。所以瑞劔老師一再說,將來流通於後代的,必是淨土真宗。

參:

爲什麽學佛卻與家人、親友衝突不斷?

念佛,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

人格修養的動力與境界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9-02 09:45
Next 2022-09-15 10:1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