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蒙光 整理 聞濬 2022-11-01
速入寂靜無為樂,必以信心為能入。
“寂靜無為樂”,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但只有真正的覺證者,他才知道生命的目標是什麼。我們都想盡快進入这种境界,但什麼叫盡快呢?盡快就是當下。這個當下如果沒有安心的話,你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安心呢?這是不能計劃的,因為我們的心一直在變,我們也不能掌控外界。因此這個“速入”其實就是當下,這個當下就是“平生業成”。所以真宗為什麼是以信心為根本,因為只有信心才能讓我們當下是安心的。
這個當下的安心,延續到自己壽命結束之时,淨土自然現前。而在安心的當下,淨土的德分我們已經接通了。雖然你還沒證入淨土,但是淨土的頻道已經調准了。淨土的信息,也就是佛的功德,因此就能從佛那裏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我們。
所以一個頂戴信心的人,他是能夠體會、流露出佛法的智慧和功德的。他仍會有凡夫的習氣,但同時也會有佛心的流露,佛的悲願功德與凡夫的習氣煩惱融於一身,這是他與衆不同的地方,所以叫“佛凡一體”。但是真實頂戴信心的人,他不會這麼說自己。你要問他,他一定說自己是凡夫。誰要說自己是“佛凡一體”,那一定是假貨。因為佛凡一體的境界,實際上是唯佛證得。我們也是托佛所證的境界,才能夠契入、相應的。所以,知道這一點的人,他絕對不會說是自己的功勞、是自己的境界。就像一個孝子,他絕對不會說“這個家業是我掙來的。”他不會這麼大言不慚,而会說“都是感父母的恩,是托父母的福。”
所以說佛法也不外乎人情。一個在世間能夠懂得孝親、尊師的人,才能夠真正相應佛心。如果你學佛了,卻與人情世故都處處違背,這就有問題。這裏說的人情世故,不是講利害關係、圓滑鑽營的人情世故,而是講以孝悌忠信為起點的基本人情。如果孝悌忠信你都做不到,你說自己在學佛,連門都沒碰到。也有人聽到這就會想:既然如此,那我先去學儒家吧?我先去學孝悌忠信吧?所以也有人說“把孝道做圓滿了,就是佛道。”這話聽起來好像也不錯,但這不是一般人境界,這是聖道門從低到高不斷累積漸進的方式。
那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才好呢?在這個世間,我們要遵循基本的人道——孝親尊師、待人親切。這些都是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做不好,這裏就有慚愧。而更重要的,是去頂戴佛心。因為只有從頂戴佛心中,我們的人倫道德才會有真正堅實的立場。所以這二者不是先後關係,更不是平行關係,而是要通過聞法一以貫之,以佛法融會世間法。我們的學佛不和世間的人倫道德相違背,這叫真俗二諦圓融。
有些人學佛學得怪怪的——跟父母對抗、跟兄弟婆媳關係不和、對老師不尊重——這樣的人學佛,其實是不會有相應的。因為他不知恩。什麼是“恩”?就是你要去體會這個“因”,去追根溯源,看到無論什麼事情,都是有因緣的。當你看到這些因緣时,就不會把自我擺在第一位。哪怕是一棵小草,它的底下都會有無數的根。這棵小草不能說“是我自己長出來的。”少了任何一條根,你都不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當你越懂得去追根溯源,也就越能夠謙虛自己,也越能夠去感恩因緣。
所有這些因緣當中,最深的當然是佛緣。因為佛是生生世世一直追隨著我們,和我們不離不棄,不斷呵護、攝受、調熟,才有我們今天能夠聽聞佛法,從佛法中得到受用的因缘。瑞默老師也說過,佛心是從無始以來不斷照育著我們。
不是釋尊成佛之後才有佛心,釋尊也是從佛心裏化現出來的。讀佛經,不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要知道人類的歷史很有限,而佛心是無限的。釋尊從佛心生出,阿彌陀佛也是佛心的顯現。我們眾生其實都是活在佛心裏,但我們都忘記這個事實。所以佛心才要為我們操勞,為我們化現法藏菩薩的成道、化現阿彌陀佛的淨土、化現釋尊來到這個世間,為我們講述佛法的真理。釋尊出世的本懷,就是要告訴我們,原來我們和阿彌陀佛是一體的。這個根本的佛,我們都稱之為阿彌陀佛。這個佛心其實是無限深廣的。在我們這個世間,一個真正遇到佛心的人,就稱之為信心。只有信心才能夠相應佛法的境界,所以是“必以信心為能入”。
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這叫“法王唯一法”。你還有第二條路的話,就走錯路了。那是人的路,是輪回的路,不是佛法解脫的路。所以“必以信心為能入”,這是非常確定的事實,沒有第二條路可講。如果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不是佛法。這是很嚴重的事情。現在很多人都在講佛法,但是如果你真的有遇到過善知識,再聽其他人說佛法,你會发现很多人說的其实都是人的想法。他們自己沒有信心,摸不到門,但是卻在以盲引盲,把自己和他人都引到深淵裏去了。
明日ありと思うこころのあだ桜
夜半に嵐の吹かぬものかは
心思明日櫻花在
誰知夜半風雨來
淨土真宗的極意,其實這一句話就講完了——必以信心為能入。我們要入到哪裏呢?寂靜無為樂。所以淨土不是一個讓你去享樂的地方。你想求財得財、求子得子,這還是我們人的欲望。有求就會有求不得,有求就會有苦。而且你求到這些就夠了嗎?不會的。其實我們人類所有欲求的後面,都有一個最根本的欲求——求生。你為什麼要求財呢?為了生活得更好;為什麼要求子?為了生命延續。如果你認真去推敲,會發現我們人類所有的追求,後面都在求一個“生”。但問題是誰都無法避免“死”。有誰是能夠不死的呢?所以佛一開始就在追求不死的法門。怎樣才能不死呢?只有不生。“不生”並不是沒有生命,而是“沒有生滅”的大生命。沒有起落變化,才能夠隨緣應化,因為它自在。不自在的,就被業力捲著走,而自在的,才能隨緣應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夠以他的功德力來顯現,對眾生施以方便的接引。這才是佛法的大生命。
怎樣才能相應這樣的大生命呢?寂靜無為。寂靜是相對擾動而講的。我們一動心思,一起煩惱就是擾動。就像《大乘起信論》上說的,心一動念,相應的,世界就升起,煩惱就來了。而寂靜就是不動念,是回到真如的本體,與真如相應。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沒有以自我為中心的作為。如此無為才能無不為。佛不用為自己,他是為眾生,這是佛的無為。這之中有絕對的滿足,所以才是樂。什麼叫樂?就是絕對的滿足。我們凡夫所追求的滿足,都不會是真的滿足。我們什麼時候真正快樂過呢?當下感受到一點,馬上又失去了。而且小的滿足會讓你感到更大的不滿足。這在佛法中早已講得很清楚了,這通通都是苦。我們認為的苦是“苦苦”,我們認為的樂是“壞苦”,因為所有的快樂它都會壞。我們這個世間有不會壞的快樂嗎?只有佛那裏有無為的、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被煩惱擾動的、絕對的滿足,這才是“寂靜無為樂”。這样的境界,是要以信心才能相應的。信心不是你要做什麼,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事實,才有可能從佛法中得到真實的相應。
“雖然《正信偈》已經講得如此清楚了,大多數的同行們卻仍執意要念佛才能往生。”“要……才能往生”,這本身就是一個條件句。而佛對我們眾生是無條件的。因為事實上只要有條件,就會有人做不到。比如,如果條件是要念佛,那要念到什麼程度呢?你說一天念一萬遍,有些人就是做不到,甚至有些人根本就念不出來。不是他不想念,他可能是啞巴。所以只要有條件,就會有不滿足條件的人。而佛是把所有的條件都完成了,佛回向給我們的功德本就是圓滿的。圓滿的佛德,是不需要眾生再來添加什麼修飾的,所以才叫“無緣大慈”。這個無緣不是說我跟你無緣,而是佛說我沒有條件,我的慈悲對你是沒有條件的。
在我們這個世間,父母對我們的愛也是無條件的。真正的父母不會說,因為要指望你養老,所以我才對你好。真正的父母哪會這麼功利?只因你是我的孩子,就這麼簡單。所以我們世間父母的愛,很接近於無我。讓我們得以在世間人群中,多少體會到一點佛心的真實。
世間的親子還只是這一世的緣分。佛對我們可是生生世世,一直追隨不舍,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為什麼不了解呢,因為我們是無眼人、無耳人。我們的肉眼看不到無限的生命延續的過程中,佛對我們的用心和守護。不要說我們看不到,即使是更高級的生命,比如很多修道、修仙的人,修到很高的層次了,他也還是看不到佛。因為佛的境界太高太廣。看不到、聽不到是正常的,這就叫凡夫。所以,當你真正知道佛的時候,也能夠知道什麼是凡夫。因此不要說我要看到,我要聽到,當你成佛的時候自然會看到、自然會聽到。
而現在,呼喚聲已經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不要充耳不聞。這個呼喚聲,就化現為我們眼前的經書、我們看得到的佛像、我們口中稱念的六字名號……這些都是從佛那裏來的呼喚聲。如果不是有一個真實的存在,那麼為什麼“南無阿彌陀佛”這麼有力量?你看,就單單在中國,歷經千年,“南無阿彌陀佛”的音聲、文字,“南無阿彌陀佛”的經書、佛像,燒,燒不掉;打,打不垮,用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去改造,也改不了。這背後一定有一種非常真實的,超出我們人力的東西,這個大家可以去好好思考。這些在經上都講得很清楚,這種力量就是佛的願力,因為他知道眾生的苦,也知道眾生的愚癡。所以佛的願力就是非救到你不可,非要讓你成佛不可的大悲心。
如果這時候還有人說“我要念佛”,那得好好想想,你為什麼能念佛呢?是被佛心所催。你為什麼會想你媽媽呢?因為媽媽那麼愛你,對不對?不是你這孩子很孝順很懂事,所以你會想媽媽,而是因為媽媽愛你的心讓你自然會想念。
你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媽媽的呢?你會發現,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想的,對不對?因為這是自然,不是你自己計劃的。你不會說“現在是十一點,到十一點半的時候,我要開始想媽媽了。”但是媽媽的心可能在十點鐘的時候,突然在心裏冒出來,在呼喚你了,這是你根本無法計劃和准備的。我們就活在這樣的媽媽的心裏面,整個法界都是佛心的運作,佛是宇宙大的媽媽。現在,這個宇宙大的媽媽的心來進入我們的心,來感動我們。
大家在念佛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念佛的?自己都不知道。不知不覺間,“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出來了。你越是聞法,越是念佛,越會有這樣的感受。你和佛越來越親,這種感受也就會越來越真切。如果這個時候還在說“我要念佛才能往生。”這種人是跟佛做買賣的人,他不是親生孩子,最多只能算是義子。但是,現在大多數念佛人都是這樣一種交換、買賣的心態。
媽媽愛你,有跟你約定什麼條件嗎?“你看我今天這麼照顧你,將來我老了你可不能少給我喫一口飯哦!”會說這種話的,都不是媽媽。所以我們人真的是很愚癡很顛倒。因此,瑞劍老師這裏才會說“難道沒有讀過‘必以信心唯能入’嗎?”要知道這些都不是文字,都是佛心。我們對佛經、對《正信偈》,要一直讀到領受佛心,領受到那是慈母心的呼喚為止。那時候你自然而然會念念不忘。但在此之前,我們還是要多下點功夫。
真的要學佛,不管是淨土宗還是淨土真宗,三經一論你讀過沒有?你熟到什麼程度?說到這些經文的時候,你知不知道出處在哪裏?最起碼,課誦本所摘錄的這些經文,你有沒有熟讀?這些都是最精華、最能彰顯佛心的內容。如果這些都沒有學過,自己就修出了很多境界,這些通通都是盲修瞎練。因為你在佛陀給你的道路之外,自己開出了第二條路,那條路就是輪回之路。遇到這樣的人,你都不要管他們說的是什麼,打的是什麼旗號,通通是輪回之路。因為他連佛最基本的教導都還不了解。用老師常說的一句話,這種人是“連‘佛’字的一撇都沒有”。
如果有人跟你說“我學佛多少年了”、“我念佛念出什麼境界了”、“我曾經在定中看到什麼東西了”……這些,只要說出來都是魔道。因為在淨土法門裏,沒有這些東西。在佛那裏,也都不講這些。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只有證到了佛道,可以隨緣示現這種種形象,生起大悲的妙用,其他都不對。而你現在談論這種種境界,你是在說什麼呢?無非是想讓人知道,自己有多了不起,對不對?所有這些東西都在突出“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與眾不同的。越說這些,我執就越堅固,這輪回的路也就越艱險。
而信心是什麼樣的心呢?是無我的念佛,是無我的讚歎。所以我們要學會讚歎,在世間也是如此。你看世間有兩件事情最好:一是讚歎有道有德的人,二是懺悔自己的不足。這兩件事情最好。因為只有在做這兩件事情時,當下沒有自己很了不起的心。
我們讚歎對方時,不是去說這個人很不錯,而是這個人這件事做的很不錯。懺悔自己時,也不用糾結我做的不好,而是懺悔這件事做的不好。慚愧的同時,也學會放下。放過自己,懺悔事情,都是對事不對人。因為這都是煩惱之所為。佛法的敵人是煩惱,不是人。哪怕是這個人在行煩惱,你要知道他也是被煩惱所奴役的,那個當下他其實是不能安樂的,也是很痛苦的。
所以,信心就是這樣一種無我的境界。明白這一點,我們在世間運用這個原理,也能夠過得更為吉祥平安。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從“我”出來的。所以先把佛法聽聞徹底,在世間你才能夠很好去運用它。盡量淡化以自我為中心,多想著去服務別人,幫助別人在佛道上成就,這同時也能夠真正利益到自己。要知道“無我”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看起來好像暫時犧牲自己現實的利益,但是最後得到利益最大的是自己。
所以佛法很重視布施。最基本的是財布施,讓錢用在更有意義的方面,每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的能力。特別是在佛法裏,哪怕布施一塊錢,這和用在其他地方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更進一步,當別人陷入痛苦、絕望、抑鬱的時候,給予精神上的支持,這是無畏布施;在道理上讓人更明白,這是法布施。我們人能夠做到的,無非是物質和精神這兩個層面。精神上你去安慰他,去分享聽到的佛法;物質上,把自己擁有的財富與別人分享。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財富,你用來造業,這個業是你的;用來培福,這個福是你的;用來積德,這個德是你的。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事情了,為什麼不把財富、精力用在正確的地方呢?
知道佛法很重要、很尊貴,那麼每天每天心裏都要有佛法,這樣的相續很重要,這樣和佛的緣才能越結越深。佛法不只是每天做一個早晚課而已,《金剛經》不是也說了嗎?要善護念其心。
如來對我們是善護念,那我們呢?我們也要相應呀。所以想要去跟佛講條件的心,就是沒有真正活在佛法裏面。你真的活在佛法裏面,就不會想自己夠不夠資格?我能不能往生?比如你現在要回父母家,你會不會想:“爸爸媽媽會不會讓我回家呀?我现在去了,爸妈會不會把我關在門外?”會有這样的問題嗎?你隨時去,隨時父母都會歡迎,這才是父母心。所以父母不用來迎,但是常來迎。父母家就是你的家,你隨時來,隨時都是你家。你還講什麼條件呢?難道父母會把你關在門口,要你把爸爸媽媽的名字念滿多少遍,才把門打開?天底下有這樣的父母嗎?既然沒有這樣的父母,你為什麼會想有這樣的佛呢?對不對?你想著要念多少聲、要念到什麼程度,這當下就是一種不清淨的計較心。這樣的心哪會和佛心相應呢?這樣的問題,不过是我們人心種種的作怪。所以聖人講得很清楚,“必以信心為能入”,難道我們還要視而不見嗎?
為了把問題講清楚,我們不得已要用一些名詞,但你要知道這些名詞的後面是什麼?是父母心。所以“必以信心為能入”,此一句就足可解決淨土宗和真宗之間的爭議。而且這有什麼好爭的呢?淨土,是淨土宗的還是淨土真宗的?大家好好想想這個問題。淨土是佛的!那佛心是什麼?佛心者大慈悲是也。所以講了半天,你是怎麼理解大慈悲心的呢?哦,是有條件的,條件是我要念佛……你看,這個大慈悲心被你變小了嘛!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早已不是問題,在佛那裏根本沒有問題,問題都是我們眾生自己無是生非出來的。當你被問到“得到信心了嗎?”這樣的問題,你要怎麼回答?一講信心,你就會覺得是自己的東西。那現在再告訴你,信心就是父母心的顯現,你得到父母心了嗎?沒有父母心,你怎麼可能長到這麼大?你现在就活在父母心裏面。所以這樣的問題要怎麼回答呢?這個答案我不能講,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答案。就像你有你的父母,我怎麼能代你來回答呢?但是,你認到自己的父母了嗎?
《報恩講式》(覺如上人作)曰:“至心信樂,忘己速歸(仰信)無行不成的願海(本願力)。”這個“忘己速歸”就是仰信。所以講信心就是忘我,就是無我。那個當下是沒有我的想法的,無我的當下其實是進入了大生命的共同體。因為我們的自我都很強大,所以我們都很擔心:要是沒有“我的想法”,那“我”還是“我”嗎?不對。那時候你是和佛連結為一個大生命。原來佛是佛、你是你,而當你說出“啊!佛好偉大!好感恩佛!好慚愧!”的當下,你已經活在佛心中了。其實在世間也是如此,你如果想著:我每個月都有給父母寄錢哦,我還是挺孝順的,這個當下你跟父母是分開的。而當你想到父母對我的愛,親恩深重,無法報答這樣的大恩,那個當下你跟父母是一體的。父母的心裏永遠有孩子,孩子的心卻常常會忘掉父母。
就是世間的親子關系,乃至師生關系,也都需要感應道交。這個感應道交不是誰吞並誰,而是形成一種連接,連接爲一個更廣大的生命。當你真的進入這種連接的時候,你会發現原來這就是父母心,原來自己一直被佛心活著。
2022年10月13日 《正信偈講讚》共修,於心天下書院。
2022年10月31日 聞濬同朋整理,蒙光校訂。
留言列表(4条)
[…] 【光按:元喜同朋從心理諮詢的角度所說的道理,與佛法完全相合。在衆生是黑暗的業力之海,在佛則是清淨光明的法性真如之海。善導大師又以“二河白道”爲譬喻,“二河”是我們因貪瞋而熾然興起的煩惱,“白道”是如來慈悲願力回向的救度和解脫。真實的人生,不是只有自己和眼前的世界,還有如來與我同行。我們在自造的水火二河上,有爲我而成的白道,“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所以,要覺悟人生,不要只固執在自我的立場看到的幻象,就以爲是全部的事實,更要學會借佛眼看到背後的實相,看到如來爲我的大悲。大悲是如來與我的直接聯接,聽聞大悲的人,會看到不止是自己,事事物物,同爲如來的大悲心所莊嚴,而向我傳遞“愛”的真諦。每個人的“生活”,連結爲一大“生命”,無量光壽的生命。在我們還未知此事實之前,這大生命早已在向我們發出呼喚,引導我們這一滴水回到大海。我們是否聽到了呼喚聲?若是只聽到自己心中的煩惱聲,就辜負了。 […]
[…] 大生命的連接 […]
[…] 大生命的連接 […]
[…] 大生命的連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