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默老師法座開示 蒙光整理 2023-05-14
瑞默老師講
瑞覺師複講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大無量壽經·願成就文
什麼是「聞其名號」?「聞」是「被聞」。站在眾生的立場,我們是「被聞」的存在。
きく的漢字是「聽」,きこえる的漢字也是「聽」。同樣是聽聞的「聞」,きく是「我去聽」,主觀的聽。きこえる是「你沒有去聽,可是聲音進入耳中」,きこえる是「對方來讓你聽到了」。因為中文沒有如此細膩,所以「聞其名號」一般都當作是「我在聽」、「我要聞」,這些「聞」都是假的,都沒有力量。真正的「聞」是「被聞」(きこえる),「不是我聽到,是阿彌陀佛讓我聽到的」,為什麼呢?因為名號是「佛力、佛智、法力」,名號同時也是佛的功德力用,「聞」的本質是「願力、佛力、佛心」,也就是「慈親心」,是慈親心的功德力用讓我們聽到名號的。是「佛力、佛智、法力」的運作、回向給我們,所以感受到「佛力、佛智、法力」的人,自然而然就會稱名念佛。
一般的念佛,都是自己在念佛,沒有感受到「佛力、佛智、法力」的回向,所以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都是用祈求的心,祈求阿彌陀佛保佑我,臨終時一定要來迎接我…,這樣的念佛都不是真正的本願念佛。
當你收到對方的禮物了,才會說「謝謝」。同樣的,收到阿彌陀佛的功德力用時,才會有感謝阿彌陀佛的心,感謝的心才會變成南無阿彌陀佛從口中出來,這樣才是本願的稱名念佛。真正「聞其名號」的人自然會「信心歡喜」,真正的「信心歡喜」是「身心徹到」,所以,「身心徹到」是佛力的回向。
問:「願生彼國」要如何理解呢?
答:阿彌陀佛希望(願)眾生生到他的國土。
這是阿彌陀佛的心,所以眾生只好乖乖的願生到彼國土。「願生彼國」的「願」,是阿彌陀佛的佛願為先,眾生只是乖乖的順從佛願,這樣才是本願的「願生彼國」,不是眾生要發願往生彼國。所以「至心回向」是「佛心(回向)」,佛心才有「至心」,眾生的心都是虛偽不實。
「聞其名號」用別的話語表達就是「願力的回向」,「欲」就是「頂戴」。
淨土三部經就是從這裏(至心回向)來的,從這裏衍生出《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阿彌陀」是「救、助、攝」的意思,也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所以「正信念佛偈」開頭「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壽」是「時間」,「無量光」是「空間」,所以阿彌陀佛是超越時空,是宇宙大的媽媽。源信和尚云:「極大慈悲母尊」,所以不論你走到哪裏,都是阿彌陀佛的地盤。雖然如此,問題是眾生不給阿彌陀佛救,不是佛不救眾生。「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
名號功德的力用,不斷地向著眾生躍動、活動,不明白此點的眾生,會將念佛占為是自己的功德。是名號的功德力用令眾生「聞」到的,是這種「聞」的人,自然會「信心歡喜」。以上這些內容,就是淨土教的基本。
瑞劒老師法語:
「聞其名號,應獻上終生的努力」。
一般講「學佛的人要自覺」,其實是「被自覺」,是佛力讓我們自覺我們是佛子。「自覺自己是佛子」,反過來說就是「自覺自己是凡夫」。
這種「自覺」是很自然的,因為被名號功德的力用策動的人,自然而然會看到自己是凡夫,所以對「願力、佛力、佛心」不是概念,它是活生生地、一直向我們運作。像我們現在也是受到「願力、佛力、佛心」的運作,才會在一起學習佛法,才會想要聽,才能夠聽的進去。
今天大家能在這裏聽聞「聞其名號」,久遠劫來,已經跟阿彌陀佛結下多少佛緣,所以才能夠得人身,再聽到這個教法。為什麼我們仍然在這裏呢?雖然遇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結下很深的緣,我們都不相信阿彌陀佛,所以才讓阿彌陀佛一直追、一直追、追到現在,無緣眾生難度,不相信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想救你也沒辦法。
真正感恩的念佛,是一種「被動的念佛」,「無我的念佛」。「被聞」的當下,有的只是聽到的事實,沒有「我」的念頭,所以是「無我」(凡夫的無我)。當你聽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有一股暖流流到心坎裏的話,那個就是「身心徹到」。如果沒有的話,就只是理念、知見,也就是還在「理知」的世界。
以上所畫的曼荼羅(本願成就文)(光按:恩師的講座,是一邊講說,一邊在白板上所寫的成就文原文做圖示標志。講說完成,即是一幅完整法義圖示。其圖示風格內容,可參《佛智不思議》一文中插圖。時隔多年,圖示一時難以找到,暫付闕如),是淨土教的基礎,從概念的「理知」,到「身心徹到」的「體知」,必須獻上終生的努力。
念佛,有信心的人自然會生感恩的心,念佛是信心的具體化。
何謂「凡夫」?親鸞聖人在《一念多念文意》云:
「無明煩惱充斥吾等身中,欲望多、瞋心重、嫉妒心多,無有間息,到臨終一念為止,不停、不消、不絕,如同水火二河的譬喻所示。」
凡夫即是貪瞋癡的代名詞,我們聽聞、學習這個教法,就是要有「凡夫的自覺」,自覺自己是凡夫的人,會知道自己永遠是嬰兒。我們都是嬰兒,卻自以為是大人,所以不斷地(背佛逃逝,)不肯給佛救度。
凡夫是看不到自己是凡夫的,「凡夫」是佛眼所見的相狀,所以佛看眾生都像嬰兒。雖然佛看我們凡夫是貪瞋癡具足,但是佛不會嫌棄我們,為什麼?因為佛是完成三昧的人格者,是無我的存在。上文(一念多念文意)是親鸞聖人說自己的情形,這是聖人了不起的地方,因為遇佛了,所以才能看到自己是凡夫。
不是「我」聞其名號喔!是我「被」名號的功德打動,聽到了名號。
今晚的一席話,如果能「身心徹到」就不枉得此人身了。晚上這場說法,能夠跟大家說「聞其名號」,我到福州的使命就已經完成了。
2008.02.27於福州
參:
留言列表(3条)
[…] 蒙光:早晨的夢境中,浮現出以前聽老師講的《本願成就文》的內容。喫過飯,去書房把以前的筆記翻出來,沒有找到。印象中很明確地記得筆記本的樣子和上面的筆迹,一時半會卻無法從堆積得像一座座小山的書叢中找出想要的那一本。翻到幾本以前拜抄的筆記,拍幾張照片給大家看看。 […]
[…] 聞其名號 […]
[…] 聞其名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