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真宗的稱名行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3-12-02

淨土真宗的稱名行

編按:在瑞劔老師晚年,真宗宗學中發生關於「稱名」行的爭論。有新興學者反對《御文章》以來明確的「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之宗旨,否定「稱名報恩行」之說,主張「稱名正定業」,以「稱名行」爲往生正因。此種異說,發生於真宗內部,其主張看似在字面上亦有七祖相承之教及「本典」、「和讚」爲依據,但無視乃至排斥蓮如上人以來建立的宗制傳統,在實質上是倒回法然上人、親鸞聖人時代「信行兩座」的爭論,以「稱名行」爲往生正因,「信心」非往生正因。此爭論延續二十餘年,瑞劔老師以此文加以總結辨析,可以息諍。而淨土宗與淨土真宗在「行」、「信」上的不同,於此文亦得明示。

文章原​題:「稱名報恩」,爲明其所指,以「淨土真宗的稱名行」發布​。文中注解爲編者所加。

「稱名報恩」

稻垣 瑞劔

昭和五十一(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一日發表於《宗報》

(一)

觀淨土真宗發展的歷史,上三祖的龍樹、天親、曇鸞大師三祖是大經法門之人,下四祖的道綽、善導、源信、源空等四祖是觀經法門之人。

親鸞聖人,為法然上人(源空·觀經法門)的弟子故,在學系則傳承了法然上人(觀經法門)(念佛往生——行中攝信、信行融攝)的教義,信心則尊重恩師法然上人(源空上人)的《選擇集》,解《選擇集》時,依天親菩薩的《淨土論》和曇鸞大師的《論註》(淨土論註、往生論註)作釋。解第十八願(因願之文),特依十八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的一念〕,即得往生)作釋。

「信卷」(本)曰:

「然經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言『信心』者,則本願力廻向之信心也。言『歡喜』者,形身心悅豫之貌也。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又曰:

「橫超者,即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

這是淨土真宗「信心正因」的依據,實是一目瞭然。今日就「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的論爭,本願寺派的人定「信心」(報土往生的真因)是依「本願成就文」,一點也不動搖。然論者(主張信心正因·稱名報恩錯也的人們)依第十八願的因願文,特別是「化身土卷」的最後善導大師第十八願的釋意之文(法然上人以真筆寫給親鸞聖人之文)。即:

「南無阿彌陀佛  若我(如來)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阿彌陀如來)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本願)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第十七願文(因願文)(大經上卷)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讚嘆)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十七願是淨土真實之行,選擇本願之行)

第十八願文(因願文)(大經上卷)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得信心),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十聲、乃至一聲稱念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八願是至心信樂之願,正定聚之機)

第十八願成就文(大經下卷)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邪定聚,十九願的往生人),及不定聚(二十願的往生人)(以上十一願成就文)。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以上十七願成就文)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以上,十八願成就文)

○第十八願的「因願文」和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的比較

「因願文」中誓有「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三信,真實的信心——「一心」·真實的信心)和「乃至十念」的「念佛」二者。

看「成就文」,有「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有依「信一念」往生。看因願文(第十八願文),誓有「三心」(信心)和「十念」(行——念佛)二者。

古來,在淨土宗(法然上人的教義)受善導大師十八願的釋意,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眾生稱念——信而稱念名號,必得往生),而勸念佛。

在淨土真宗,親鸞聖人提唱「信心正因」,為證明之,開第十八願為「五願」(五願開示),依「本願成就文」,製作《教行信證》,開「淨土真宗」。蓮如上人特依《教行信證》的本願成就文,著作《御文章》,鮮明了「信心正因」。《教行信證》、「正信偈」、「和讚」和《御文章》齊全了,於兹奠定淨土真宗宗學的基礎。排斥《御文章》是不宜的。

「信心正因」既決定,看信後的「稱名念佛」是「報恩行」。因此在本願寺派裁定「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為宗制。瑞劔今年九十四歲,至今日為止,未聽過對宗制有異議者。

但是距今約三十年前,同為《教行信證》的學者中,有人評言淨土真宗說一「信心」是不對的:

(1)「行卷」有曰:

「謹按往相廻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2)《教行信證》「化卷」的末尾有言及,親鸞聖人被法然上人咐囑《選擇集》,頂戴了上人親筆寫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故,說「稱名念佛」單是「報恩行」不行。「正信偈」不是有說「本願名號(稱名)正定業」嗎?因此結論:「正定業」是「報恩行」,「報恩行」是「正定業」。

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講「稱名念佛」是「要稱念、要稱念」,但是不論如何地勸念佛,没有信心的人不會念佛,有信心者念佛自然會流露,那念佛是「報恩行」。

自然流露的念佛,是信海流出的念佛故,其原封是信心。信心和念佛為一的念佛,是報恩的念佛,是正定業的念佛,是「行」,是「信」,是「信行融攝」的念佛。這樣的念佛於《歎異鈔》曰:

「蒙信善知識的『唯念佛可被彌陀救度』之言外,無別的竅門了。」

此念佛是「信行融攝的念佛」。勸「信行融攝的念佛」的是淨土宗(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勸「信行融攝的信心」的是淨土真宗。於「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信心正因」是「信行融攝的信心」,稱名報恩的稱名是「信行融攝的念佛」。

「正信偈」有「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故,應如實(原封地)頂戴。

淨土真宗的稱名行

從以前到現在,本願寺派的宗學依《本典》(教行信證)、「七祖(七高僧)」、「正信偈」、「和讚」、《御文章》,築其主旨。其宗制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這次論議會生起是因論者(反對者)說:

(1)講「稱名報恩」的報恩思想並沒有顯現於本願(十八願)之文。

(2)善導大師十八願的釋意之文有:「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3)《教行信證》「化卷」記錄著法然上人咐囑親鸞聖人《選擇集》時,法然上人親筆寫下「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善導大師的第十八願)之文給他。

(4)「行卷」有:「謹按往相廻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5)《教行信證》(行卷)有:「念佛成佛是真宗」。

(6)本願誓有「三心」(三信)(信)和「十念」(稱名,行)。然在本願寺派說「稱名報恩」是豈有此理,應改「稱名報恩」作「稱名正定業」(善導大師)。

以上是論者所說的要點。

本願寺派同樣是依據第十八願,特別是依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聞其名號(聞信),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即得往生」而開宗。之於「信卷」,親鸞聖人說成就文是「橫超」,斷定曰:

「橫超者,即願成就(本願成就文)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

如此可知。

《御文章》(改悔文·領解文)的「信憑一念發起」者,是統一本願(十八願)的「三心」的「信樂」,又是成就文「聞其名號」的「聞」(聞即信)的意思。

於此問題是:(1)是「稱而獲救呢?」(2)是「信而獲救呢?」

在本願寺派,據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斷定「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時,即依「信一念」往生。這是「信心正因」的意思。

在淨土宗,雖然同樣是依據十八願,但是依第十八願的本文即「因願文」,而說沒有「三心」(信)和「十念」(行)不行。即攝於「三心」(信)和「十念」(行)之中,主張「依念佛往生」,那是「念佛往生」(念佛成佛)。這回論爭的論者(否定稱名報恩的人們),同樣是面對十八願,但是重視的是「因願文」(三心和十念),而輕視「成就文」,重視「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而輕視「聞其名號」。本願寺派的人們,重視「成就文」(聞其名號),視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念佛」是「三心」(信心——一心歸命)成就處,其信心的相續是念佛,主張「往生依信一念往生」。論者(反對者)(1)重視「念佛成佛」,重視「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十八願)。(2)説不是有言「念佛成佛是真宗」嗎?(3)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不是説「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嗎?(4)又於「行卷」,聖人不是説「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嗎?(5)主張「稱名念佛」不是「報恩行」,是「稱名正定業」,堅固不讓,這是論者主張的主旨。要言之,二者主張之處不同:

本願寺派——依一信心往生(由第十八願的成就文)。

論者——大信和大行(信和行)沒有齊備不能往生。(由第十八願的因願文)

各有依據處,因此很難速斷速決。論者所說亦有一理。雖然如此,本願寺派依高祖聖人的指南,以「本願成就文」為依據處,主張「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直到今日,所以沒有那麼容易作改變。

有論者的年輕僧人偏向論理,因覺得依據「成就文」而著作的《御文章》(唯信正因)障眼,有不用之作依據處的傾向。本願寺派因《御文章》非常吻合「成就文」而重視之,尊重蓮如上人的人格,今沒有理由漠視之。

既然這個問題成了此次的論爭,檢討雙方所說,哪一方皆有一理。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動搖的是,親鸞聖人在「正信偈」言:

「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既有此聖句,「稱名報恩」立於百丈巖上。

這次的論爭,論者主要是多年來強烈地主張「信念佛,行故被救」(十八願因願文)這一點。表面上看,因是論爭故,論者學問的、論理的論述攻擊說「稱名報恩」不行。本願寺派的人又學問的反論沒有不行。本願寺派的宗學、傳道若像論者所希望的一樣,論爭自會打上休止符。但是本願寺派方面,以「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御文章)為主軸,宗學落實於「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本願成就文)(唯信正因)。於宗學也好,於傳道也好,皆不強調「信念佛,行故能獲救」(行和信)。這是長年來流在論爭之底的暗流。因此,這論爭等於是淨土宗和真宗的論戰。不同的地方是,雙方皆重視聖典的《教行信證》、「正信偈」和《和讚》,因為是在此上的論爭,所以相當嚴重。

如此一來,假設本願寺派方面退一步改變宗制,作「信心正因、稱名正定業」,勸「稱念佛喲、稱念喲」,宣傳「信念佛,行故能獲救」,其結果是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呢?第一必須不能用《御文章》,這是做不到的。假使不用《御文章》,頂戴信心的行者變少故,隨之稱念佛的人亦會變少吧。要言之,肯定沒有好的結果。實際的問題是,是否能將「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改說成「信念佛,行故能獲救」呢?恐怕不能。假若說能,等於從淨土宗分歧開出的淨土真宗,復從真宗變回淨土宗一樣,不就不契親鸞聖人的精神了嗎?連變「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作「信心正因、稱名正定業」尚且不可能,何況改「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為「信念佛,行故能獲救」,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能頂戴「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依本願力往生」之人,亦能頂戴「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是「信念佛,行故能獲救」吧。

(光註:能頂戴「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信者,是「依本願力往生」之人,自能頂戴「信念佛,行故能獲救」,因信中攝行,稱名行是信心中流出的報恩行故。但是頂戴「信念佛,行故能獲救」者,其稱名行若不以本願名號回向成就之信心爲體,則非如實稱名,故不能如實頂戴「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依本願力往生」。)

我頂戴「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為「極大慈悲母」,為「依本願力往生」,但是一般人很難如此頂戴吧?這回的論爭也是若雙方立腳於「行信不二」、「信行融攝」的話,即使對方拿著「信念佛,行故能獲救」之旗來攻,汝方的旗和我方的旗是相同的旗故,將會「握手言和吧」,但是不懂道理就沒有辦法。

淨土真宗的稱名行

(三)

有關「稱名報恩」的論爭,(1)距今二十年前,昭和三十七年二月在《中外日報》的報紙上,在「是大行的念佛呢,是報恩的念佛呢」之標題下,論爭被揭載了。這是第一回合。(2)昭和四十年十一月和四十一年五月兩次報導於《中外》。(3)其後,由本願寺派勸學寮論「信心正因·稱名報恩非謬」的說明文報導於《中外》兩次。(4)昭和四十五年七月由論者(言稱名報恩謬也之人)於書中發表了對「敬告西本願寺勸學寮」的論文。

勸學寮說明文的要旨

一、「稱名報恩」在「正信偈」有明文。

二、覺如上人的《口傳鈔》、蓮如上人的《御文章》等亦有記錄。

三、如來的本願(十八願)也是「十念」基於行者的意許(實踐的心的姿勢)時,為「報恩行」。

四、稱名為報恩的理由是(1)讚嘆佛德,(2)化益眾生故。

五、稱名報恩之思想不是宗祖的獨創。

六、「稱名報恩」的思想和「稱名正定業」的思想不是相反者。

七、稱名雖是他力,但示行者自律的立場。

八、從行者的用心說是報恩行,從行體說是正定業。

九、信心延伸後續而成稱名。

十、往生的正因當於信心談。

十一、「信心正因」故是「稱名報恩」。

十二、正定業和報恩行是弘願(十八願)的二面。

對勸學寮說明文的反論

一、「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不是真宗的宗義。

二、「教·行·信·證」(四法)是宗義。

三、真宗是「不二的法門」、「無礙的法門」(本願一乘)。即是「依佛願力真實信心的宗教」。

四、歸念佛一道處,生清淨願往生心(信心)。

五、當重視《御本典》和「和讚」。

六、還愚痴、歸本願處,能得真實信心。

七、「正信偈」不是有「重誓名聲聞十方」、「本願名號正定業」嗎(信念佛,行故能獲救)。

八、本願寺的宗義,必須是「念佛成佛是真宗」才行。

九、宗祖並沒有在哪裡提到「稱名報恩」之教誨(往生之道)。

十、不信念佛,雖行亦無法發得信心,從生死的苦海解脫,圓滿遂報土往生的素懷。

十一、念佛是最勝真妙之正業。

十二、七祖悉勸念佛。

勸學寮「說明文的批判」的批判

一、在真宗,本願(十七願)諸佛稱讚的名號流布於十方,十方眾生聞信(十八願)其名號處,發起眞實信心,以滿足眾生往生的志願,此云「念佛往生」。故「念佛往生」(念佛成佛)是「信心往生」。

二、言眾生聞信名號,即得往生者,明示於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成就文沒有記述依信念佛(名號),行而往生。第十八願中,有頂戴三心(三信)(至心、信樂、欲生)(信心),作「乃至十念」(行)的稱名念佛者能獲救。此時,「十念念佛」之上冠有「乃至」的文字。「乃至」者,是含有十聲、一聲、聞(聞信)為止之用語。然雖言「念佛往生」(念佛成佛),是極短命者依「信一念」(信憑一念)往生的意思。因此在「十八願成就文」說「乃至一念」(信一念)。

說「念佛往生」(念佛成佛)的人,是落實於十八願(因願文)而說呢?或是根據十八願的成就文而說呢?首先究明此處後發言的好。在淨土宗,根據「因願文」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淨土真宗者,根據成就文說「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於這次的論爭,雖然說「稱名報恩」不行,必須說「稱名正定業」才行,其「稱名」(念佛)者,信名號而行(念佛)呢?即使信一念也好嗎?第十八願的因願文有「乃至十念」(行)故,方說信而行的吧。落實於成就文說,應解作含「信一念往生」的「稱名」。又實際上,善導大師說的「稱名正定業」,是言含「信一念」而往生。高祖聖人為證明之,開第十八願為五願,製作了《教行信證》,是依成就文提唱「信心正因」之所以。把「信心正因」往後推,強調「念佛往生」(念佛成佛)的人,請問明白這點嗎?依據十八願因願文,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依據成就文(十八願),其「稱念」是含「信一念往生」的「稱名」。此次的論爭,歸根究底,是依據十八願的因願而論(論者)呢?或是依據成就文而答(本願寺派)呢而有相違,尚未十分地交流清楚而成論爭。身為淨土真宗,因為「信卷」中聖人言「横超者,願成就(成就文)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關於信心,問題生起時,可知與其依「因願文」,不如說應依「成就文」。依據「成就文」,信心歡喜的人可以完全理解論者所說的「信念佛,行故能獲救」而同感。七祖中上三祖(龍樹、天親、曇鸞)是「大經法門」的人,是特別依據「成就文」的信心之人。

三、落腳於「成就文」看,依本願力,(1)名號流出,(2)為「信心」(正因),「信心」復流著,(3)顯現為「稱名」故,說其「稱名」是報恩行亦無妨。本願力之流向是名號→信心→稱名,竪地(或十方地)描劃時,說名號為「真因」,信心為「正因」,稱名成報恩行,一點障礙處也沒有。

依據「因願文」(十八願文)時,才會有善導大師明明說稱名是正定業,在真宗卻說「報恩行」,真是豈有此理這樣的論議發生,論者講的是有合理之點。辯解之道:「報恩行故正定業,正定業故報恩行」,這樣說是苦策,論者不會接受此說吧。依「成就文」,竪(或十方地)流本願力之流則有「信心正因」。此外沒有必要拿「正定業」出來。依「成就文」,竪(十方)著流本願力之流,說「稱名」為報恩行,「正定業」故才被攻擊。

四、再來檢討一下「念佛成佛」(念佛往生)吧。為本願的目標的眾生,是十方眾生。其中身體不自由(殘障者)的人也有,短命者也有。言「信念佛行故被救」,身體不自由的人無法行。因此不得不說「念佛」(稱名)是「緣缺不生之法」。把「緣缺不生之法」(念佛)硬塞給十方眾生,應該是不可能。考慮到這點時,言「信而行故獲救」亦成了問題。應該說是「信者獲救」(成就文之意)。這時亦不用「稱名正定業」,必須說「信憑一念」方可。「信憑一念之時」往生的業事成辦(平生業成),這就是淨土真宗。

五、此論爭雖是「稱名報恩的可否」,這還是前哨戰而已,即使本願寺派方面讓步改為「稱名正定業」了,此論爭不是結束了。「敵在本能寺」,首先本願寺派的「稱名報恩」的看板一落,接下來會有持續不斷的問題接踵而至,不知何時才得終止。日俄戰爭時,(1)旅順港之戰、(2)奉天戰爭、(3)日本海的海戰,突破這三個難關,始打下大勝利的休止符。此論戰的「第一」是「稱名報恩」。「第二」是「本願成就文」和「因願文」的戰爭吧。「第三」是「信憑一念發起時往生一定」(信一念往生)和「信念佛行故獲救」(念佛往生)的戰爭吧。沒有透視到這裏,無法打下終止符。是為三十年戰爭呢,是為百年戰爭呢,無人知道。雙方的軍備是「和讚」和《教行信證》。

六、論戰歸論戰,希望是「聖戰」。「聖戰」者,是「樹心弘誓佛地,流念難思法海」(化卷)。(續)

(成德學園高中名譽校長、宗教法人法雷會館理事長)

昭和五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月合刊號

淨土真宗的稱名行

關於「稱名報恩」之論爭(

尋看「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之依據處:

(一)本願成就文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信心正因)乃至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二)「聖人一流」之文(御文章)

「捨諸雜行,一心歸命彌陀者,不可思議的願力,由佛方治定往生,其位亦釋一念發起入正定之聚(信心正因)稱名念佛,應領如來決定吾等往生,御恩報盡念佛(稱名報恩)。」

依此二文,製定了「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之宗制。

論者的說詞是:

(一)「稱名報恩」是蓮師的「言語」,不是親鸞聖人的「言語」。加上,「稱名報恩」之思想、言詞,《教行信證》亦無,其他佛典亦無。

(二)「依信一念往生」者,第十八願(因願文)中沒有。

《教行信證》中,「行卷」曰「有大行,有大信」,「行」和「信」並列者。這是淨土真宗的宗義。言依「信一念」往生者,是省略了「行」。 

主張真宗不依「本願成就文」,徹頭徹尾應依「第十八願文」(因願文)。依「因願的文相」者,說吾等主張此:(一)「信念佛行故獲救」。(二)「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本願觀)

大致依此,可明白論者的主張。

若親鸞聖人如論者所言,停留於「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日本的淨土教即使進到淨土宗,就不會有「淨土真宗」誕生了吧。親鸞聖人若沒依十八願的「因願文」,伺其願意依「成就文」提唱「唯信正因」,言「依信一念往生」,就沒有「淨土真宗」的誕生吧,亦無《教行信證》的誕生吧,隨之亦無《御文章》的誕生吧。必須記住《御文章》特承《教行信證》「信卷」。尊重《教行信證》,卻說《御文章》違反親鸞聖人的精神,而輕視、排斥之者,令人無法理解。

這次的論議,雖然雙方皆重視《教行信證》,不同的是一者以十八願的「因願文」、「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眼看《教行信證》,一者以「成就文」之眼見《教行信證》(依信一念往生)。這是這次論議的根本,想就此稍作論議。

首先比較十八願的「因願文」和十八願的「成就文」看看吧。

因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信),乃至十念(念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大經上卷)(信和行)

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十七願)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正定聚)。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大經下卷)

「因願文」中誓有「行」和「信」,成就文中說「一信心」。

淨土真宗依一信心往生呢?依「信心」和「念佛」(信和行)(稱念)往生呢?此是問題所在,亦是論議的焦點。換言之,是「信而行」獲救呢?或是依「一信心」獲救呢?這是問題的根本。論者是據「眾生稱念」(大行和大信)故,而固執「因願文」,本願寺派的宗義是據「依一信心往生」和「成就文」而看願意。

聖人於「信卷」曰:

「橫超者,即願成就(願成就)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

故從祖師聖人之意,應依「願成就文」體會願意。

此點明確,像這次的論議就不會發生了吧。實在說,信而獲救呢?稱而獲救呢,令很多人迷惑故,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大行和大信)為依據的論者方會攻擊本願寺的宗義。真宗的信者應決定是依「成就文」(依信一念往生)。本願寺派的門徒頂戴:「歸命(信心)者,本願招換之勅命也」(信心是勅命,勅命是信心)以「佛心·佛力·本願力、依本願力往生」為信念,應確實地仰信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是本願力,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大悲的佛智)。如斯,住金剛堅固的大信心,睡時醒時應念佛。開示說稱名念佛是報恩行是可貴的。頂戴信心已是難中之難,議論「稱名報恩」是善呀惡呀並無助益。應疾速決定信心才是。把「得信心,會有體驗(自覺)吧,把那體驗說說看」這樣的問題拿出來說是錯誤的。我的體驗,本願力是體驗,不關己方想法的事。無論到哪裏都是依「本願力」救度我。彌陀的誓願無誤故,我的往生亦無誤。說「行卷有信前的念佛與否」、「你何時三願轉入了」等等是無用之論。看到開口閉口皆好理論的人,從理論無法生出信心。信心,是人格的接觸。即使在理論勝了,並不保證就能頂戴到信心。即使在理論輸了也並不能說就無法往生。

不論今昔,在東洋也好在歐洲也好,宗教的論諍不絕,重覆著論判。龍樹菩薩對「有」(存在、現象)提唱「空」(非有非空),道綽禪師依「聖道」「淨土」的論判作《安樂集》,禪宗依「教」和「禪」的判釋興起禪宗,真言宗建「顯」(顯教)和「密」(密教)二教之教判(顯密二教論),日蓮上人製《立正安國論》,賣弄「四箇格言」(念佛無間、禪天魔、真言亡國、律國賊),宣傳「南無妙法蓮華經」於一天四海。論判並非不好,然必須認識清楚論議的目的才行。依我看來,這是「淨土真宗(特別是安心)應依因願文呢,應依成就文呢」之論諍。依「成就文」、依「聖人一流」之《御文章》,講「稱名報恩」,一點也不妨礙。因為固執「因願文」看故,才成了問題。我的看法如此,依聖人的指南(信卷的橫超釋)、依著「成就文」故沒有問題。論者依「因願文」(有大行有大信)故提起問題的吧。

到現在為止,淨土真宗依「成就文」(教行信證、正信偈、御文章),傳道至今。論者之說,言「莫依《御文章》」。會說出這樣的話出來,可見其不知《御文章》傳的是《教行信證》的精神,特別是「信卷」(特別是成就文)的正意。要言之,是取(甲)「信憑一念時往生一定」呢,或是取(乙)「信念佛稱念而獲救」呢之異。這問題沒解決,論議將沒完沒了吧。

詳細的內容,容後再敘,吾等首先應依《六要鈔》(存覺上人的《教行信證》第一有權威的註釋書)知道信(信心)行(念佛)不二不離之旨。

說起來認為「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者,沒有「大行」(念佛)只有「大信」是錯誤的。覺如上人的《報恩講式》(聖人的傳記),提到親鸞聖人之姿,曰:

「至心、信樂、忘己,歸(歸命)無行不成之願海(本願海、願力)。」

此式文是述「信行不二」者。明白「信行不二」,即知「信憑一念時」中有「大行」、「大信」。「信者的念佛」原封是「信者的信心」。「信者的信心」原封是「信者的念佛」。妙好人之姿是此,「行卷」「稱名滿願」之文是此。「信行不二」是淨土真宗。懂得「信行不二」(信行無礙),論議自止。「信行不二」是成就文之意。淺顯易白地說「信行不二」,決定「依本願力往生」的是信心,信心原封是「本願力」。

忘記「本願力」,即使講「信念佛,行故獲救」亦墮自力。忘記「本願力」,即使言「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亦墮自力。

「本願力」(誓願不思議)之中有「大信」,有「大行」。南無阿彌陀佛之中有「大信」,有「大行」。聖人在「總序」說此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智慧的太陽)。」

此中,有淨土真宗的(1)「機法」、(2)「行信」、(3)「因果」。「機法」、「行信」和「因果」的三法,三三圓融。知「因願文」,不可忘了「成就文」。知「成就文」,不可忘了「因願文」。

論者依「因願文」,說沒有「大行」和「大信」不行,本願寺的宗義依「成就文」,勸「依信一念往生」,此處應好好領會。若好好體會此點者,「稱名報恩」的問題亦自然地解決吧。依「成就文」者,在信一念業事成辦的問題解決。其後的「稱名念佛」說是「報恩行」亦是自然。沒有必要刻意地從外部攻擊之。十八願中「大信」和「大行」,即誓願著「三信」(三心)(信)和「十念」(行)。此「三心」攝於「十念」者,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念佛成佛)。

言「依信一念往生」之所以:

(1)依本願成就文。

(2)約至極短命的眾生。

(3)依祖師聖人的指南。

(4)依蓮如上人的指南。

(5)依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三心即一)。

(6)依「二河譬」的本願招喚之勅命。

(7)依「信卷」的橫超釋。

(8)依「信卷」的「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槃」。

(9)依「信卷」的「入真(信不可思議的願力)為正要,真心(真實信心)為根本」之文。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根據,依第十八願的善導大師的取意之釋文、法然上人《選擇集》「往生之業念佛為本」等。

拘泥於文而起諍者是愚論。此等問題應立腳於親鸞聖人的「五願開示」(唯信正因)的精神而論。不可忘記由「五願開示」誕生《教行信證》一事。

問曰:「南無阿彌陀佛者,作為可稱之法,眾生稱念而往生呢(依因願文)?或作為可聞之法,聞信而往生呢(依成就文)?」

答曰:「南無阿彌陀佛者,是為聞信而往生之法。」(依成就文)

論者言有「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第十八願因願文)故是「稱念」,因此主張「信念佛,稱而獲救」,一點也不退讓。論爭的發端在此點。講「稱名報恩不行」的是論議之末。從本願寺方面,以慈悲心,雖設想周到的解答,然於論者是「馬耳東風」。那也是無可厚非,只要拘泥於「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十八願)(因願文)之文相,論諍將無窮盡吧。

本願寺宗義的依據:

(1)「正信偈」(教行信證)「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行卷)之文。

(2)「橫超者,願成就(本願成就文)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信卷)

之文等。欲窺「因願文」應依「成就文」者,是高祖聖人的指示。尊重「因願文」,依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指示可明白。特別尊重「成就文」,是親鸞聖人所以為親鸞聖人之處。此親鸞聖人的真精神(成就文)用文字顯現者是《御文章》,論者應知。雖說不用《御文章》,但聖人的真精神是《教行信證》、「正信偈」、「和讚」和《御文章》。

按,言「捨御文章吧」,等於是講「捨成就文吧」一樣。照聖人的指示「成就文」無論如何都得堅持。對於無法念佛的臨終病人,只能勸「如來慈親說就那樣地來喲」「在淨土等著我們喲」。這是「成就文」之意,這是「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淨土真宗的正意。病人一住於此安心時,不思議地會「念佛」。那是信海流出的念佛,那是「念佛往生」,即是「信一念的往生」,此契「成就文」之意。

「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御文章)者:

(1)「信卷」有曰:

「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尅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

(2)「成就文」有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十七願的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3)《無量壽如來會》(大經的異譯)有曰:

「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

(4)「行卷」有曰:

「經(大經)言『即得』,釋(易行品)言『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尅之極促(信一念)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在此「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蓮如上人)的所依很明確,不是蓮師自行創說的教義。現代的青年僧侶有人說「《御文章》盡於安心,不能信用」,不然,是大可信用。

就本願寺的「宗義安心」,首先第一應依「成就文」看「因願文」。論者方面以「因願文」為主,主張「大行」、「大信」,強調「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言「信念佛,行故獲救」。此點是論爭發生的第一因素。「稱名報恩」是第二的問題吧。因為在《中外》報紙上說「稱名報恩錯誤否」,本願寺方面似乎就其解明而努力著,但是不可忘了「因願文」和「成就文」的關係而論。

(1)稱名念佛是報恩,「正信偈」的「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一文是充分。

(2)可依「成就文」的指示,「橫超(依信憑一念即得往生)者,願成就(本願成就文)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一文是明確。

(3)明白《御文章》顯「成就文」之意(真宗的正意)者,不可排斥之。

(成德學園高中名譽校長、宗教法人法雷會館理事長)

淨土真宗的稱名行

(四)

《教行信證》總序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信卷」別序曰:

「夫以獲得信樂,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大悲心)。開闡真心(信心)顯彰從大聖(釋迦如來)矜哀善巧。」

《淨土文類聚鈔》曰:

「夫無礙難思光耀(光明)(佛智)滅苦證樂。萬行圓備嘉號(南無阿彌陀佛)消障除疑。」

《淨土論》曰:

「觀佛本願力,遇(信)無空過(沉惡趣)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功德)。」(不虛作住持功德、主莊嚴)

「聖人一流章」(《御文章》)曰:

「一心歸命彌陀(本願力、名號)者,不可思議願力,由佛方治定往生。」

「因願文」(十八願)曰: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附「乃至」之文,明不為因體之旨。

「成就文」(十八願)曰: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

「淨土宗」(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和「淨土真宗」所取各異。

在這回的論議中,本願寺派方面立腳於「聞其名號」(成就文),論者方面雖立腳於「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因願文),但是應知依「五願開示」(為顯信心正因開十八願為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願)《教行信證》誕生,即聖人重視「成就文」。

從以前到現在,淨土真宗的行者以「聖人一流」的《御文章》為中心,教人「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成就文之意),但論者方面不中意之,硬是要回到「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因願文)。這時候真宗門徒者,必須依從親鸞聖人、蓮如上人的精神,遵守「成就文」的指示才行。

然一部的學者,重讀《教行信證》,著眼於「化卷」的《選擇集》咐囑之文(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又著眼於「行卷」的「有大行、有大信」之文,主張真宗應依十八願的「因願之文相」。因此彼等主張「信念佛,行故獲救」。

淨土宗,依善導大師的「十八願文釋」,提出:

(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文。

(二)《選擇集》「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之文。

(三)法然上人的「一枚起請文」:「思稱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無疑而念佛外別無竅門…中略…唯應一向念佛」之文立宗。

依右述的「三文」,論者道出「信念佛,稱者獲救」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本願寺徹底是依「成就文」勸化:

「信憑一念發起往生一定,救助治定」

這是論議的分水嶺。

此論爭並非始於現在,實際上大約二十年前(一九七二年二月)已發生過了。論者的執念越強,當然解決的時間就愈長,不可不知。應知「稱名報恩」的問題,不解決是依「因願文」還是依「成就文」的問題,即無法解決。本願寺派的門徒今後皆必須立腳於「成就文」才行。是淨土真宗的門徒者,立腳於「色即是空」(哲學的理論)、「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成就文),不論誰如何來論難,一點也不會動搖。要言之,信順善知識之教很重要。以「色即是空」能拂去一切外教的宗教。宗內之難以「聞其名號」(成就文)則能防護。「聞其名號的信心」搖晃不定,會被「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因願文)亂宗義吧。仰信「信憑一念」(成就文)的教義,非得有「依本願力往生」的信念不可。自身往生之道亦此一條。不可被亂宗義者動搖。

依「信憑一念發起,知往生一定,救助治定」(改悔文)的宗義,唯於「往生般的一大事,非凡夫可計度,應一心任憑如來」(執持鈔)之慈訓置心腹,智者、愚者、男、女決定往生。這就是「淨土真宗」。

「信卷」曰:

「正明辯定三心(觀經)(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以為正因。」(善導大師「散善義」)

可知「信心正因」之旨。

《觀經》的「三心」(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相等於《大經》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善導大師於《觀經》的深心中開「二種深信」。二種深信之極意是「佛智圓照」,即是「願力往生」。

論者言:

「信念佛(大信)行故(大行)獲救」

其中有二種深信否?有雖是有,要發現很困難吧。就如本願寺派的勸化:

「信憑一念發起往生一定,救治定。」

比較容易瞭解,連小孩子都懂。淨土真宗的特徵在(1)容易(2)速疾(3)確實地頂戴功德大寶海往生之處。此即為「不虛作住持功德」(阿彌陀如來的莊嚴的主功德)之偈語。滿足三個條件,偈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無沉惡趣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令滿足身心)

「觀本願力」者,意味「心定於依本願力往生」。心定於「依本願力往生」者,言「一心歸命」,言「二種深信」,言「真實信心」,又言「信順勅命」。一聲的念佛未出時,往生的業事早已成辦。淨土真宗是如斯(1)速(2)容易(3)確實地往生之法。這是「橫超」,是「成就文」之意。有此信念者,沒有道理被外部非難說真宗的教義是錯的。若有非難者,錯的是對方。因此淨土真宗言「時機純熟之真教」(「教卷」六嘆釋),亦言「最勝直道」

「總序」曰:

「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近路)。」

又曰:

「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

淨土真宗是「易行之法」,但因「我」(自力的計執)出故,往生變難。「教卷」曰:

「是以說如來本願(本願力)為經(大無量壽經)宗致(旨趣、主眼、本領),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自己成為賢者、想成為賢者,錯失往生。不要忘了「還愚痴往生」,「本願力」故,「大悲的慈親」故,必能往生。

「信卷」之序曰:

「夫以獲得信樂(信心),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

「願心」者是「慈親心」,是「大慈悲心」,是孩子呼喚「媽媽」的「慈母心」。在「極大慈悲母」(阿彌陀如來)之前,「就這樣地(直來)」就行。以「就這樣地(直來)」被往生。這是淨土真宗。此次論爭,論者用「理論」來攻,這邊只要回之「立腳於如來的大慈悲心,真宗不是那樣」就行。論者若依據十八願的「因願文」來非難,這邊則依據「成就文」安住於如來的大慈悲心即可。以理論回擊用理論來攻者故,會碰出火花。基督教新舊兩教的論爭亦是以理論爭執故,永無握手言和之時,結果是分裂再分裂。在美國國內,基督教分裂為四百多種,不知還會分裂至何時。淨土真宗是「純一無雜的宗教」,「純一」者是「本願力(名號的功德力)的宗教」。忘記「本願力」,自我中心地賣弄理論:「如何做才能往生呢」、「哪個是正確的信心呢」,所以議論變難。表面上「稱名報恩」雖為議論的中心,其實是論者想要將「成就文中心的宗教」改變為「因願文中心的宗教」而為論爭的中心問題。但是,從「因願文中心」(稱名正定業)發展至「成就文中心」(信心正因)的宗義再開倒車回去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真宗」倒車回到淨土宗一樣。不及時驚覺,好好處理,論議將會沒完沒了吧。

「行卷」曰:

「謹按往相廻向,有大行,有大信。」

來到「信卷」曰:

「謹按往相廻向,有大信。」

「行卷」的「大行」、「大信」,不是在「信卷」消失不見,而是其原封成了「大信」。「行卷」的「行」原封到了「信卷」成了「信心」。因願文誓願有「信」和「行」,到了「成就文」,誓願只有一信心。是以應知「唯信正因」(唯信別選)之旨。把已經進展至此者,將「成就文」還元於「因願文」,並記「信」和「行」,說「信念佛,行故獲救」,信行並記視為「正因」者,是開歷史的倒車。論者要求開此倒車,是不被接受的吧。話雖如此,持續十年的論執,不可輕視這個問題。希望此論議為真宗發展之緣。「信心」是「成就文」的信心的同時是「真如一實信海」(信卷)。「信心是真如一實信海」,可知真宗的基礎廣大無邊。因此即一信心的菩提心於「信卷」曰:

「此心廣大,周徧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

又「行卷」嘆誓願廣大曰:

「悲願喻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若知「信心」廣大無邊,就不會主張言稱名是「稱名正定業」。「稱名」亦是「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信心」亦是「真如一實信海」。應知「行信不二」。知「本願名號(稱名)正定業」的人,亦應知「至心信樂願為因」才是。看聖人將「稱名正定業」改為「名號正定業」,亦可理解聖人說稱名是報恩行也之用意。

有道:「言語是銀,沉默是金」,亦有「維摩一默一聲雷」不是勝而沉默,不是敗而沉默,而是為「成就文」著身而沉默。「成就文」著身者,釋迦如來言「則我善親友」。

「信卷」引第十八願文,接著引用「成就文」,再引用異譯《如來會》的「成就文」。可知「成就文」的重要。論者雖說「信念佛,行(稱)者獲救」,聖人於《文類聚鈔》曰: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念佛。」

「行卷」曰: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

這是「稱名破滿之文」。「稱名破滿」是「名號破滿」,「名號破滿」是「信心破滿」。論者說「信念佛,行故獲救」的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因願文)之意。「南無阿彌陀佛是正念」(信心)者,是「成就文」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意。可知真宗應收於「成就文」之旨。

論者說把「信心正因、稱名報恩」改做「信心正因、稱名正定業」會好些,明明「信心正因」往生一大事已終了,沒必要再附加上相同意思的「稱名正定業」。眾生的稱名不為因體故,「稱名報恩」就好。

「善導大師乞佛證  定散二心翻轉

  貪瞋二河譬喻顯  弘願(十八願)信心守護」

(高僧和讚No.187·六九)

依此奠定淨土教的基礎。法然上人繼承之,彌陀的本願弘揚全世界至今日。

「欲知安心之細緻者,須參善導大師;

  欲知法門之雄大者,須參親鸞聖人。」

(桂利劔老師)

善導大師的教義是「信行融攝門」(行中攝信)(稱名正定業)。親鸞聖人的法門,是「唯信獨達」(唯信正因)(唯信別選)的法門,又是「信攝(於)行」(六要鈔)*。聖人的教義表於「總序」:

「難思弘誓  度難度海大船,

  無礙光明  破無明闇惠日。」

以弘誓(本願力)和光明(佛智)代表招喚的勅命。勅命是信心,信心是勅命。所謂「信心」非「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勅命)以外者。

安心問題既非理論,亦非自己滿足。論者一方依據第十八願的「因願文」,本願寺派的宗義依據第十八願的「成就文」,這是宗祖聖人的指示。論者一方面說「念佛往生」(念佛成佛)是七祖一貫的教化,一方面說「信心正因」是七祖一貫的教化吧。調節兩者的意見者是下之二首和讚吧:

「彌陀之名號常稱  信心真實獲得者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長在心」

(No.1)

「彌陀成佛時已來  至今十劫已經歷

  法身光輪無限際  世之盲冥照攝也」

(No.3·一)

以此二首「和讚」,主張「念佛」之方亦滿足,主張「報恩」之方亦滿足。偏於信心亦不宜,偏於念佛亦不宜。調節「念佛往生」(念佛成佛)(行)和「信心正因」(信心)者,唯有「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大信心。偏於「行」亦不行。覺如上人於《口傳鈔》曰:

「知依一念(信一念)足矣,可勵多念(念佛)。」

知「本願名號(稱名)正定業」者,不可忘「至心信樂願為因」(信心正因)。又知「稱名正定業」的人,應勵「稱名報恩」。論者說「本願沒有誓稱名報恩」啦、「其他佛典中沒有」啦等等,是不可說。前述的和讚亦曰:

「報謝佛恩長在心」

「正信偈」亦有: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不是嗎?若非頂戴聖人的言語如佛說者無法接受。

論者似乎對「依信一念往生」不服氣,但是「信卷」的願成就文有: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

《無量壽如來會》(大經的異譯)有:

「能發一念淨信(信一念)歡喜。」

又「信卷」曰:

「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即是大慈悲心…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行卷」曰:

「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

不得不許「依信一念往生」之義。此時,「信攝(於)行」,這是正義,論者亦同意此。

*注:《六要鈔》:行中攝信,……所以然者,行,所行法;信,是能信。故『玄義』云:「言南无者,卽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卽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信行不離,機法是一。由此義故,以信攝(於)行。

論者說明明是「稱名正定業」,所以講「稱名是報恩行」是錯的。然在淨土宗,不講「報恩行」嗎?並不盡然。

(1)在鎮西派,稱名乃阿彌陀如來的「念念不捨」之「行」(業)故,之言「正定業」。

(2)西山派,六字名號言「正定業」。此信心開發後的稱名是正定業的同時,行者住於歡喜報恩之念,言即是報恩行。稱名念佛作往生之因時,其言作「雜行」。前田慧雲師曰:「知恩報德為正業」,可做參考。(《真宗叢書別卷》)

本願寺派提唱「稱名報恩」,能見遠亦關係著西山教義。法然上人亦持有「稱名報恩」的思想。

鎮西派說「稱名念佛」是策勵行者之相(姿)。本願寺說信後的稱名念佛是「信心的相續」,同時那是「報恩行」。此時的「報恩行」是(1)願力自然(十方世界普流行)所使然,同時是(2)行者感恩之情的流露,是亦自然。應頂戴真宗是「依願力自然往生」(自然法爾章)。偏執「稱名正定業」,說捨棄「稱名報恩」,應深思之。

成就文的主眼點:

(1)是聞信一念的往生(唯信正因)(信憑一念)。

(2)是「全用歸體」·全稱名之用(運作),可歸體(信心)。如「行一念釋」者,念佛往生的正因偏落在行體(一心、信心)。

稱名報恩,善導大師的「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一句,其義明確。善導大師說「稱名正定業」,高祖聖人乘時機純熟之氣運說「稱名報恩」。

《禮讚》曰:

「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西方指南抄》(平部卿三位基親給法然上人的信及法然上人的回函)曰:

基親的信

「基親雖罪惡生死凡夫也,一向信本願,稱名號,每日五萬遍也…。基親身為您的弟子之一,因此知稱多數,名報佛恩也…」

法然上人的回函

「所說之旨趣,謹拜讀了。願您能確實地頂戴所說的內容,詳細地拜閱文的內容,與我所知道的一點也沒有差池。從內心深深的感動…」

《勅修御傳》(三十九卷)曰:

「上人臨終時,遺言之旨趣…應念佛報恩。」

應知。

(完)

淨土真宗的稱名行

參攷:

信海流出

信海流出的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

常轉無垢輪

梵文本《無量壽經》十八願与願成就文

一默如雷|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本願名號眞實教

聞其名號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12-07 16:13
Next 2023-12-11 20:0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