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佛性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3-03

信心佛性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稻垣瑞劔

(一)宗門第一書

(二)信心佛性(本篇)

信心佛性

100.阿彌陀如來是「救度」的慈親。凡夫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獲救」、地獄必定的徒然者。「無法獲救者」「獲救」,是本願力的不思議,是佛智不思議所使然。

101.如來和眾生的關係,完成眾生往生因果,就是彌陀正覺的因果。成就彌陀正覺的因果之故,是「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是稱為「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此二利圓滿的彌陀如來大正覺,顯現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此永超異從因至果、斷惑證理的聖道諸教,是絕對不二之教、本願一乘。

102.如來的存在,令眾生獲得信心而往生成佛。是以眾生的往生成佛,為如來自己的生命呀。仰信本願名號大智大悲的呼喚聲之不思議為不思議處,其妙味可嚐到。法界唯有無礙光的照耀。往生唯乘本願力。

103.機愈卑下,而法益崇高者,是絕對不二之教、真宗。

104.於「總序」曰:

「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

「嘉號」是南無阿彌陀佛,即大行,「信樂」是大信。真宗的行信於茲明確。若分別行和信則不成。行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法),信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機),故稱為機法一體。此妙味唯有「託福」「感謝」。

105.「行卷」曰:「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信心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徹到映發於眾生心中。將本願名號作為信心的對象,由凡夫方精進地策勵自心,從己方拿出的信心,是自力的不純信心。純一無雜的信心,是唯隨順如來言語之歸命的一心。

106.向下則超斷生死苦海,向上則得到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之極果的真實證,是佛教的目標。實現此人生最高理想的教法就是淨土真宗。是為了說此無上妙法,諸佛如來出現呀。無上妙法唯此誓願一佛乘。

107.諸佛如來的自內證(自覺)是本佛阿彌陀如來之久遠的真證。於『和讚』(No.55·五)曰:

「彌陀成佛之時節

 於今十劫釋尊言

 塵點久遠劫以來

 已成佛道爲衆生」

108.諸佛如來是為了讚嘆彌陀一佛而出興於世呀。諸佛同讚、同勸、同證此名號之一法。於「信卷」曰:

「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109.由妄念所生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離妄念之真覺者,是佛之三昧。三昧海是大智。由大智放大悲的光明。大悲的佛智契一本願力,為阿彌陀如來的發願修行。本願力原樣的正覺果體,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呼喚聲徹到眾生就是大信心。

信心佛性

110.大信心於「信卷」釋曰:

「凡按大信海者,不簡貴賤緇素,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定非散,非正觀非邪觀,非有念非無念,非尋常非臨終,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也。喻如阿伽陀藥,能滅一切毒。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

誓願不思議之故,名號亦是不思議。誓願名號不思議之故,信樂亦是不可思議。

111.如來誓願藥,能滅眾生一切智愚毒。因此一毫未斷惡的凡夫方能入「本願清淨妙土」呀。

112.往相還相皆因本願力。於「行卷」曰:

「爾者,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即破無明闇,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之德(大悲之德)也。可知」。

此中有本願力迴向的教、行、信、證、真佛土。又能見到往相迴向和還相向迴向。

113.於『教卷』曰:

「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迴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迴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於「正信偈」曰:

「往還迴向由他力」。

「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行卷)。

114.誓願不思議故名號亦是不思議。於『和讚』(No.159·四一)曰: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宿

 衆惡萬川即歸入

 功德海水一味也」

於「行卷」釋名號不思議之德曰:

「言海(一乘海)者,從久遠已來,轉凡聖所修雜修、雜善川水,轉逆謗闡提、恆沙無明海水,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恆沙萬德大寶海水,喻之如海也。良知,如經說言煩惱冰解成功德水」。

又曰:

「願海者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何況宿人天虛假、邪偽善業、雜毒雜心屍骸乎」。

於『帖外和讚』(No.360·七)曰:

「大願弘誓海之中

 煩惱之波本無有

 弘誓大舟既乘託

 大悲之風全任憑」

大願海是大慈悲海,是大智慧海。於『大無量壽經』曰: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大願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是大信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應吟味四不十四非的信海。大信海的不思議是誓願的不思議。

「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

信心佛性

115.天親菩薩於『淨土論』的「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之偈曰: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天親菩薩的真精神(安心)於茲見。此一句和「一乘海釋」共是「行卷」的要點。特別應著眼者是「觀佛本願力」之法語。若非本願力,凡夫爭得(如何得)之入願力成就之報土耶?

於『和讚』(No.131·十三)曰:

「本願力得逢遇者

 是人必定不空過

 功德之寶海充滿

 煩惱之濁水不隔」

於『論註』曰: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

116.於『論註』釋「不虛作」的本願力曰:

「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117.「若不救度誓不休」地思惟之本願大悲的慈親心,成為「必定救度,請就那樣地來吧」地呼喚之誓願的呼喚聲,遍響於煩惱具足的我等心中。

118.呼喚聲是本願,本願是呼喚聲。「呼喚聲」中包含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攝取眾生力。此即是本願力迴向的「往相」。本願力是即此今現在阿彌陀如來二利圓滿的大正覺,是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不二一體之本願力的「呼喚聲」真可靠。

119.於聞本願力之一念我等往生成就呀。莫作偏見(光按:偏於自見而忽略佛心·佛智)的思考。

120. 於「行卷」曰:

「即(即得往生的「即」)言由(於)聞願力(而)光闡(顯)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又曰: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駕也、勝也、登也、守也、覆也)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又曰: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亦是此本願成就文之意。

信心佛性

121.信後的生活是現生正定聚的生活,是光明裡的生活,是攝取光中的生活。不能將此直接稱為還相迴向。

122.還相迴向者於「證卷」初始開示,不在行卷開示。是往相之極處出還相呀。於『和讚』(No.288·五一)曰:

「往相回向之利益 還相回向得回入」

自利之極處出利他,是法爾自然(願力自然)。

123.於「行卷」曰:

「由自利故則能利他」

又曰: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於「正信偈」曰:

「往還迴向由他力」

於天親菩薩,存還相迴向之意而尚無還相迴向之詞。曇鸞大師於『論註』敘述此。於「證卷」曰:

「二言還相回向者,則是利他教化地益也。則是出於必至補處之願(二十二願),亦名一生補處之願,亦可名還相回向之願也。顯『註論』,故不出願文,可披『論註』」。                                                                                           

利他教化地者,即使獲得了信心,也不是於現生得到的利益。(光按:頂戴信心、獲得信心了,仍是凡夫,不是還相回向的菩薩。這是真宗的基本,也是淨土教的基礎。學淨土教而成還向菩薩者,非淨土教中人,恐亦非佛教。或許可名爲自我膨脹迷失墮落教。)

124. 於「證卷」曰:

「『淨土論』曰,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廻入生死薗、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又曰(證卷):

「『論註』曰: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方便力成就,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奢摩他譯為「止」,毗婆舍那譯為「觀」。「止」者說由禪定而意識波寂靜,心成無念無想,如明鏡止水的狀態,又稱為「寂」,稱為「靜」。此時心與實相合一,一切罪業皆消滅而成為大智慧光明之佛心。此為法身佛。

所謂「觀」是契合了「止」之「止」的活動。

若以「止」為實相般若,則「觀」是觀照般若。

125.於「證卷」曰: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

又曰:

「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將還相迴向於「證卷」後半部開之,廣略止觀相順而成不二心,自利利他一事,並非凡夫在現生所得成就,應知。

信心佛性

126.於「證卷」終結文曰:

「爾者大聖真言。誠知,證大涅槃,藉願力迴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普徧開化雜染堪忍群萌,宗師顯示大悲往還迴向,慇懃弘宣他利利他深義。仰可奉持,特可頂戴矣」。

淨土真宗是願力迴向的宗教,我等唯乘本願力。若沒有覺醒於如來的本願力,不是真實的信心。

127.是由聞願力而報土真因決定呀。連諸佛如來亦皆憶念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於「正信偈」曰: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128. 於「證卷」曰:

「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

如來若不能使一切眾生無限地自利利他,則不能稱為大悲心之滿足。

129. 眾生的往還利益,是大悲本願力的迴向。於茲見如來本願力的無限性。在其他宗教則不說還相迴向。

130. 於「證卷」曰:

「夫案真宗教行信證者,如來大悲迴向之利益。故若因若果,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迴向成就。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

131.於「證卷」曰:

「此三種成就是願心莊嚴,應知。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132.於「證卷」曰:

「必至滅度願文,大經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願成就文,經言『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133.於「證卷」引第二十二願還相迴向文曰:

「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信心佛性

134.淨土真宗的法門,是「教行信證」。教是『大經』,『大經』以本願為「宗」,以名號為「體」,開顯此本願名號者就是「行卷」。「行卷」之本願名號回轉徹到眾生心中就是「信卷」之「三心即一的信樂」。「行信」是往生的因,而「真實證」是果。因果共由本願力迴向。法藏之願行是開啟一本願力者。「真佛土卷」由「證卷」展開。「化卷」則由「真佛土」垂示化用。

135.所謂「真實證」,於「證卷」曰:

「謹顯真實證者,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之極果也。即是出於必至滅度之願,亦名證大涅槃之願也。然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萌,獲往相回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聚之數。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即是常樂,常樂即是畢竟寂滅,寂滅即是無上涅槃,無上涅槃即是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136.真如非心、非色、非人格、非非人格,故稱為「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又稱為「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137.法身非人格、非非人格,於《論註》曰:

「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竝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138.於「行卷」曰:

「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

宇宙萬物不能歸結爲物質,又不能歸結爲精神。於茲,唯物論是不合理,狹義的唯心論也不是真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地,同時是「色心不二」。色心不二是作為佛教哲理的基礎者。色心不二之處稱為「法身」,稱為「實相」,又稱為「法性」,稱為「一如」。

139.色心不二是萬有的體相用,在此不二的萬有背後,若無第一原因,則根本原理亦無。又以意志支配,創造不二萬有的神,本來就不存在。

140.承認常、一、主、宰的「我」即永久性的自我,於承認創造主的神之處,有一切迷信發生的根本。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的不同在此點。

141.世界雖維持著色心不二的原理,卻是隨因果法則而生成流轉的一大因緣網。此稱為「無盡緣起」,又稱「法界緣起」。應知法身的意義。

142.伴隨時代的演進,鑽研教行信證的學徒,是應須著眼於法界,深究無盡緣起的法界之實相,著眼於「法性真如海」、「如來的功德藏」和「如實修行」,而一步一步,依各自的智慧窮其生命深入祖典的研究。走過酒館門口裝作喝了酒的樣子,無臉面對祖聖。雖說為凡夫,但有宿緣者,能熱心於此三方面拜讀『教行信證』的話,則研修的問題無限地出現,亦覺得津津有味源源不絕吧。自己安心的決定,亦是於歡歡喜喜研究處生出吧。

信心佛性

143.於研究無盡緣起,無如學習華嚴法門。欲知法性真如海,則從『大乘起信論』開始為佳吧。於善導大師的「玄義分」曰:

「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真如之體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無邊,邊體則元來不動。無盡法界,凡聖齊圓。兩垢如如,則普該含識。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現」

法性真如海之語者,出現在善導大師「玄義分」十四行偈中。又亦見於龍樹菩薩的『釋摩訶衍論』。

144.淨土真宗的世界觀,在緣起論、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之中,屬於何者呢?依善導大師的「玄義分」,又依『教行信證』,應說為由真如緣起吧。於「行卷」讚嘆大行曰:「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於「信卷」讚嘆大信心言:「真如一實之信海」。又釋「本願成就文」,結論說:「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能知之。所謂「一實」是「真如一實」「一實真如」。於「證卷」,於開示「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之極果」有「真如」「一如」的文字,由於有「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可知真宗是採用真如緣起。雖以真如緣起為中心思想,不用説亦兼用其他緣起論。因為任何緣起論皆是佛說,不應排斥。

145.宗教是世界觀的確立,之後探究佛身論、佛性論,然後,溯源一切眾生的迷妄而討論之,如此談論解脫、或救濟,窮究宗教的迷妄和真實,而說可解決自身問題、及普遍一切眾生的被救之道。若無具備此之眼識,則無法避免陷於迷信。

146.在迷信橫行之現代,留意於右述諸點很重要。

147.從人類思想史上看,相即般若空思想之真如緣起是最高最深者。學徒於此要從心底好好領會才行。

信心佛性

148.為愚縛凡夫之真實教法,是淨土真宗,『教行信證』的法門。

149.論世界觀,為其根底、為基礎、為出發點、為最終點的思想,無論到何處,都是色心不二。一開色心不二,即成湛然的十不二門。若是忽視此不二,則大乘佛教的哲理不成立。其他一切的宗教,都不知道不二之理。湛然之十不二門,是:(一)色心不二門;(二)內外不二門;(三)修證不二門;(四)因果不二門;(五)染淨不二門;(六)依正不二門;(七)自他不二門;(八)三業不二門;(九)權實不二門;(十)受潤不二門。

150.淨土真宗,看似違反了一般的因果,但因為有不二的原理,所以於第十八願文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於『和讚』言:

本願圓頓一乘法

 逆惡攝取得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

 速疾開無上覺悟(No.150·三二)。

又言:

久遠劫來至今世

 蒙受悲憫之徵者

 佛智不思議相應

 善惡淨穢皆無矣(No.326·八九)。

又言: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宿

 衆惡萬川即歸入

 功德海水一味也(No.159·四一)。  

又言:

彌陀之智願海水

 他力信水一歸入

 真實報土性莊嚴

 煩惱菩提一味也(No.260·二三)。

又於《論註》言:

(若)(被)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又於「行卷」曰:

「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徧,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徧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徧有二種,一者聖心徧知一切法,二者法身徧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徧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不二法門是無礙之相。知「生死即涅槃」的是佛智。如來為一切眾生,欲令得生死即涅槃之證。是依本願力的迴向往生淨土,亦是依本願力給與生死即涅槃的佛智呀。

151.本願力的目的,是欲為現生得信心,往生淨土,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不二之證。

152.不二的佛智是無礙道。無礙佛智即無礙光。由無礙光利益使得威德廣大信,又依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故於「總序」文曰: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法界唯有無礙光明救度一切眾生。誠是不可思議利益故,稱阿彌陀如來為「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不仰信無礙光明者,不能稱為真宗人。八萬四千光明攝於十二光明中,十二光明攝於無礙光明中,大哉!無礙光明。

153.淨土真宗的信心,因如來誓願是地上無比類不思議的誓願,凡夫雖無法信之,但於茲宿善開發,為本願力之獨働,而到達信誓願不思議為不思議。若誓願不思議,則信不思議為不思議的大信心亦是不思議。幾十年皆憶念誓願不思議的話則能仰信。若憶念,則能被慶喜地了知於誓願不思議中,有佛智不思議、大慈悲不思議。又阿彌陀如來不思議、名號功德不思議。又無礙光明的威神力,即佛智不思議就不思議地被信。

本願力不信,名號不思議亦不能信。名號的威神功德一不信,本願不思議也好、無礙光不思議也好皆無法信。不是從凡夫己方精進地去信的自力信心,自己的信心是如來的大信海,也是大誓願海,這邊的妙味,不是筆舌所得盡書。真宗的信心如此深哉!唯是如來大悲佛智原樣的本願力,是本願力原樣的「呼喚聲」。

信心佛性

续篇:(三)真實的救度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2-28 15:42
Next 2024-03-07 16:0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