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校譯 2023-08-19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大無量壽經玄義》總說:誓願一佛乘

第一章 如來興世的本懷

第二章 彌陀超世的願力

第三章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四章 諸佛同讚的覺體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五章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一節 法界同生 

以果上圓成、願心莊嚴的法門統御法界,即以一乘圓頓的真利決三世十方往生的是《大無量壽經》。

高祖題無上大寶典,云《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於「信卷」釋「欲生」:

  「言欲生者,則是如來招喚諸有羣生之勅命。

《銘文》云:

  「言欲生我國者,以他力之至心信樂思欲生安樂淨土也。

結一部六卷曰:

  「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于安養。

今經所說懸在一往生,始說「真實之利」,終說「十方來生」。彌陀的招喚、諸佛的勸讃、七祖的勸歸,皆一其揆。

《和讃》曰:

  「佛光測量甚以難 難思光佛故得名

   諸佛往生歎不盡 彌陀功德致稱讚」(No.13·十一)

  又曰:

  「神力無極阿彌陀  無量諸佛讚嘆

   東方恒沙之佛國  無數菩薩悉往覲」(No.32·三〇)

  「自餘九方佛國  菩薩往覲如是

   釋迦牟尼如來偈  無量功德讚嘆之」(No.33·三一)

「心身土不二」是大乘的原則。「廣略相入」是第一義諦妙境界之相,而十界十如是法界的妙法。《法華玄義》曰:

  「名不可思議,者一界十如權實之法也。

今人否定界、如而欲入佛道;抹殺淨土而欲獲信心,之云「無眼人」,云「無耳人」,恰如倚木求魚者。

遇叩大乘門者,知一心中之十界而不知十界中之一身;口言真空者,無視因緣所生法而陷於斷見。高祖的悲嘆實在於是處,則曰: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

不明了確信極樂莊嚴的是時代相。現代學者的通弊即在不可於地上探極樂的理由下,否定界外嚴然存在的無漏清淨莊嚴國土。口中念佛,一邊思慕親鸞聖人的生活,一邊尚且疑惑猶豫,外附和雷同信心的信者;逍遙在雲煙模糊中,不斷地徘徊在千迷道者,應宜就仁慈明哲之師,直聞願力成就的報土、願心莊嚴妙土的生起本末。就中,鸞師的解釋最鮮明。擧世滔滔皆見然時,大乘興隆的一片赤心,有如燃之感。

道綽禪師於《安樂集》(卷上第二大門)設九番問答,以破異見邪執,語實懇切也。則其意曰,大乘雖說「無相」,是約法性實理之言,一切諸佛說法,當以順二諦(真諦與俗諦)為要,若起空見如芥子者,我即不許。《維摩經》(卷中意)云:

雖觀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

又曰(大正藏十四•五三八上):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言「心外無法」者,是攝緣從本,若分二諦明義時,不妨淨土是心外之法。

  《智度論》云:

  「若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眾生者,聖意不許。(略)以貪瞋境界違順多故。(云云)」

  「信卷」曰:

  「律宗元照師云:嗚呼!明教觀孰如智者乎?臨終擧《觀經》讃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杜順乎?勸四眾念彌陀,感勝相而西邁矣。參禪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業儒有才孰如劉、雷、柳予厚、白樂天乎?然皆秉筆書誠而願生彼土矣。

嘆法界同生、眾生往生的廣益者,是今經的一大使命。願唯蒙善知識所言,聞思莫遲慮。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二節 利生教說

《大無量壽經》言: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

是即重誓的本願,耆闍一會復乘此本願顯,是為釋尊的金口教說。若夫以本願一乘之眼,從初頓華嚴,終至涅槃為止,一切皆是《大經》的分說,無不是在莊嚴今經。而一代諸經,唯是為利生,為惠「真實之利」。

依天台的教判,以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定為五時教。是映於智者大師的法眼之一代經的分類、統一、體系。然以大經眼視之,今經序分的「得佛華嚴三昧」之文,則以華嚴為《大經》的序分,是其證也。其他,更可以「行」、「信」兩卷的引文察知之,亦不能但視《涅槃》為法華一乘的捃拾經。說佛性常住,指安養自然的妙果者,可視是為一經「隱彰之義」。宜見雲龍之一角,而察其全貌。

《涅槃經》曰(北本卷三十三、南本卷三十一):

  「佛性者猶如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是為本佛久遠之真證,華嚴之所謂性海果分不可說之法。在今經中透過釋尊的金口云:

  「是我真證」、「常樂」、「畢竟寂滅」、「無上涅槃」、「無為法身」、「法性」、「一如」

皆是離畢竟言說之相,絕心緣之相。聖道一代的諸經,大稱揚此風光,亦是不關實凡實機。

  又《涅槃經》言(「真佛土卷」):

  「一切眾生,有三種身。所謂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之身,而得見佛性。

沈彼「自性唯心」之徒,不徹此經文,故貶淨土的真證。高祖曰:

  「到安養淨刹,則必顯佛性。

了了眼見佛性,即具足莊嚴清淨身之曉。具足清淨莊嚴身處,之云安養界。諸經讃的深致亦由此來。《和讃》曰:

  「平等心得獲證者 一子地即是其名

   一子地者佛性也 安養往生自然悟」(No.92·六)

  「如來者即涅槃也 涅槃佛性

   凡地凡夫不能悟 安養一生即證得」(No.93·七)

  「信心歡喜獲得 如來等同經有言

   大信心者佛性也 佛性即是如來也」(No.94·八)

世尊一代之德海,乃至《大無量壽經》之說無他,唯在令末代凡愚獲大信心,到安養顯得佛性。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三節 施益願力 

  《淨土文類聚鈔》曰:

  「本願力廻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有大行,亦有淨信。

  願力廻向的行信,是即報土往土的正因。

  本願力彌布震蕩法界處,彼處有諸佛的出現,有世尊一代的教說,有《大無量壽經》的「真實之利」。「往相」既是本願力廻向,「還相」亦是願力所使然。若因、若果無一事不緣本願力者。以三國四依弘經的釋家、論師為始,遊戲法界,施益無窮的諸菩薩,乃至到聖道諸宗的祖師等為止,見是出第五門、還來穢國的聖者時,是亦緣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若非願力,無佛、無佛法、無淨土、無攝化、無祖、無知識、無施益、無救濟、無三世的弘通、亦無十方的來生。以名則是六字尊號,以用則是光明攝取,不虛作住持的一願力。

  《論註》(卷下)曰: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廻入生死薗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廻向故,是名出第五門。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略)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

  又曰: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又曰: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

  又曰: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

以是知,淨土的三嚴亦是願力成就。《和讃》(No.190·七二)曰:

  「願力成就之報土 自力心行不能及

   大小聖人皆悉共 如來弘誓乘依也

「乘」者是他力。「他力」者,是即如來的本願力。思因時、憶果時,念佛者的心境,但專仰信如來大悲的願力耳。《和讃》(No.274·三七)曰:

願力無窮無能限 罪業深重亦不迫

 佛智無邊無可稱 散亂放逸亦不捨

何其美的詩啊!何其喜悅的法輪呀!大乘的極致,一經的宗致,如來的施益鍾於茲。讀來誦去時,不覺法喜滾滾湧出。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四節 皆共往生

  十方三世的眾生齊依本願力廻向的大信心,入願力成就的報土,之云「因一果一」。入無量光明土者,必是金剛心的行人,齊仰信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之云「教一機一」。「因一果一,教一機一」是《大無量壽經》的面目,是一乘大智願海的風光,之為皆共往生的真相,是即不外眷屬功德成就的德用。

  《論註》(卷上)曰: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又言:

  「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

  《安樂集》(卷下•第八大門)曰:

  「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眾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嘆歸,須知此意也。是故曇鸞法師正意歸西,故傍《大經》奉讃云:安樂聲聞菩薩眾,人天智慧咸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顏容端正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

  以是知十方眾生的齊歸西方者,是全釋迦的發遣、彌陀的招喚所致,又是三國祖祖的勸歸之功。無礙一道已同一念佛無別異,「果」亦是虛無之身、無極體,同一無上涅槃。彼化業因千差,土復應千差。此為大經法門,他力真宗之旨。

  若夫欲心理學的解真宗的安心,雜生之世,業繫別異,如何能同一念佛無別道故乎?因此生大願清淨的報土者,皆是依佛智廻向一味的安心,是即如來的大願業力。故光明寺和尚曰: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今特依二尊的大悲,獲一心的佛因者,現生必預知恩報德的大益,之為「真佛弟子」。溢於知恩報德之外者,是為「自信教人信」,是即西方指讃的大悲妙行。

  天親菩薩作《淨土論》,偈初云:

  「願生安樂國。

  結偈亦云:

  「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高祖于本典「總序」勸讃言:

  「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至「化卷」終時言:

  「慶哉,樹心弘誓佛地,流念難思法海。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恩厚。慶喜彌至,至孝彌重。因茲鈔真宗詮,摭淨土要。唯念佛恩深,不恥人倫嘲。若見聞斯書者,信順為因,疑謗為緣。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于安養矣。

  《安樂集》(卷上)云:

  「採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爾者,末代道俗,可仰信敬也。可知。

  更復有善導和尚的

  「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之語,勸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列祖的勸歸,皆共往生之情實切。

   有「常轉無垢輪」的《大無量壽經》,諸佛一面嘆往生,一面讃彌陀一佛;列祖從世尊瀉瓶,成自信教人信的報佛恩。然末代道俗,如何前生導後,後生訪前呢?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五節 所生妙說 

  《維摩經》(大正藏十四•五三八)言: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映於天台大師之眼的一代藏經,是以《法華經》統一的五時八教的大判。賢首大師見的世尊一代之德教,是五教十宗的教判。三乘家見三乘是真實,一乘是方便,一乘家見一乘是真實,貶三乘是方便。各自依有緣的一門求出離。蓋入一門者,是入一解脫門,彼善財童子歴訪的諸菩薩,各知一門耳。問題是要入一門而入一切門,或存隔歴不融的我見法執,連一門亦不得透得乎?爾者,即以四諦者,有小乘有作的四諦,有大乘圓頓無作的四諦。如「業感緣起論」未必是低級,雖是如何深邃大乘佛教的教說,亦以「業感緣起論」貫得。以「真如緣起論」,不壞十界業報之說,而能談得真如,「法界緣起論」亦能攝於「真如緣起論」。縱令論「真空」亦不遮「妙有」,雖談「畢竟空」亦非否定因緣所生法的假有。立足於華嚴時,五時之教悉為性海的風光;立足於般若時,則悉為真空的世界。又若據法華,可開會一切入法華「絕對圓」的廓中。而自本願一乘的立場言,五時教皆不出彌陀一念開覺的世界。

  雖然是通覽諸大乘經論的人,因為是未徹淨土法門之輩,故以往生思想為愚人之教,而貶其真證,不見大乘至極之說,是古今皆然。之所以如此,乃彼等就如來的救濟,知度無所度之義,而未知自在之義;就淨土的三嚴,聞廣疑之,而未知略;就往生,知眾生無生,而未知因緣生。縱令雖知之而不自歸者,乃宿因淺所致,悲憫之而起者是「易行品」、是《淨土論》、是《論註》、是《安樂集》、乃至是《教行信證》。

  《論註》曰: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

  可知生即無生之義。是即大經往生的深義,像法的智人亦齊為西方願生之所以。誠念佛三昧度脫法,不止是此界眾土,亦是三世一切菩薩之所修。詠之言:

  「彌陀初會之聖算數譬喻所」(No.16·十四)

  讃之:

菩薩往覲皆如是。」(No.33·三一)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六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六節 得生法界

法界者非單是空間的宇宙之意。華嚴立「四法界」,《探玄記》中更論「有為法界」、「無為法界」、「有為亦無為法界」、「非有為亦非無為法界」、「無障礙法界」。真言說「法界宮」,表現心殿。又華嚴設「入法界品」,談蓮華藏世界的風光。《觀經》說如來是法界身。不論何者都是真如的世界,於佛性開覺上了了分明。故《起信論》曰:

  「心真如者,一法界的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也。

雖有聖淨二門,證果無二。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故「證卷」云:

  「獲往相廻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聚之數。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即是常樂。常樂即是畢竟寂滅。寂滅即是無上涅槃。無上涅槃即是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又曰: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是即得生法界的略相。

若夫語「廣」,即是「三種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亦是華嚴的蓮華藏世界。偈曰:

  「得至蓮華藏世界,即證真如法性身。

  光明師曰:

  「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遙離有無,

   大悲薰心遊法界,分身利物(註①)等無殊。」(注①:物指眾生。)

  又曰:

  「極樂無為涅槃界。

  又曰:

  「從佛逍遙歸自然,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高祖曰(「真佛土卷」):

  「言真土者,

  《大經》言:無量光明土,或言:諸智土。(已上)

  《論》曰: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也。

  言往生者,

  《大經》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已上)

  《論》曰: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又(《論註》)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已上)

  又云:難思議往生是也。

凡愚住我見,是曠劫以來常恒由「第七末那識」的思量故。若夫止觀成就,達「二空」遣「二障」時,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是即佛的境界。而身是「平等身」,心即「平等心」。於有漏差別的世界,有念的眾生即使語真如平等,亦畢竟是「獨影境」耳。得入平等時,方始得遊法界。「得入」者,真如三昧是。離念云「得入」。無念之位獨在妙覺,離念即平等心。《起信論》曰: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

依聖道門,則云「得入」,云「悟入」;依淨土門則云「得生」。未證淨心的菩薩,生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時,即畢竟得平等法身。末代五濁的凡愚,一到安樂世界,必顯佛性,得平等心,遊戲法界,遵普賢德。是云得生法界,又云生諸佛家。《和讃》(No.92·六)曰:

  「平等心得獲證者 一子地即是其名

   一子地者佛性也 安養往生自然悟

今經利益眾生的往生,既廣且深,可知其旨。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8-22 22:12
Next 2023-08-22 22:41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