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同朋 整理 蒙光 2023-04-11
奕:您好,最近一直在看您的公众号,有个问题想请教。所以前天加了您的微信。昨日清明节杂事纷纷,今天上午从广州到上海,所以拖到此刻,才叨扰您。
奕:从自他不二的法性身出生大悲愿: 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往生一事的根本在于南无阿弥陀佛,不论如我这样的凡夫如何思维分析,乃至持戒禅定等等,都与往生不相关。往生只取决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个事实,阿弥陀佛其实已经帮我们把往生事情成办完成。但此事其实很难信,因为这是从佛的心量智慧慈悲流出的。所以所谓的信,也不是自己觉得信,而是己心被佛心感化,生出的信,所以信的根本也是来自于阿弥陀佛。是祂在不断呼唤我们,然后我们听到了,感受到了佛心的大悲,感受到如我这样的凡夫本没有机会但却被救度的事实从而产生了信,同时因为此自然只能是无比的感激(我看经常用的词是顶戴,我认为顶戴就是全身礼敬的感激的意思),从而脱口而出“南无阿弥陀佛”。以上所说还是思维方面,但这几天读公众号文章,心境上确有变化
奕:按照我的根机。修行持戒等等都是不行的,但这些都不是往生的凭借。但虽然不是往生的凭借也应该尽力修行,也应该尽力去持戒。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无论败或战,心理有一份踏实和得救的感激,因为生死大事的成办,是取决于阿弥陀佛救我的事实。
奕:此处我有一个疑问,往生无疑是取决于阿弥陀佛。我对往生的信心也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呼唤感召。我的行是因为听到呼唤后而产生的感激报恩(报恩我的理解就是常念佛德)行。那么在往生这个事情上,我能做的是不是只有多以法义和佛号(尽管往生不凭借念佛)去熏习这个心,这样佛心才能更多融化凡夫心,从而更早更多的能感受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恩情?这里的疑问是在于,我认为往生乃至信心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非凡夫所能为。然而凡夫如果在这个事情上完全不能发挥作用,那么这种救度又会形似外道的主宰性。我的疑问就是,是不是凡夫的有限的很小的作用是在更多的闻法念佛听佛号(但这里的念佛的心境不是我念佛,而是佛一直在念佛,我听到了少许,所以从心口流出),从而能让自己更随顺和感恩救度这个事实?
奕:我的语言表达不够好,不知道是否表述清楚了。
蒙光:南無阿彌陀佛
很高興能與您交流。
您一下寫了很多,要一一分析要花不少時間,現在只能就所看到的內容想到哪裏就說幾句,非常抱歉。
您的著眼點還在往生,但淨土法門的根本在佛心。與佛心相應者,入佛本願成就之真實報土。以往生爲中心者,仍不離我欲我執。信不是心態,是佛真實心的投映。以十八願之三心而論,至心爲佛之真實心,具體化即是六字名號。至心入於凡夫心爲信樂即信心,從信心生出機方好樂淨土之欲生心之相。所以在機方以信心爲中心,從信心中流出的稱名是稱揚讚歎之用,而非修行。
修行持戒的功德,與往生不是兩件事。能令衆生往生的功德,本身即是法藏菩薩六度萬行、戒定慧成就的結晶,凝結於六字名號。在真宗的修行,親鸞聖人所說的“教行信證”之“行”,其“行”在佛方即爲六字名號。凡夫的稱名,是名號的等流,不是凡夫的修行。頂戴信心者,佛德自然從其身口意三業流露,口業的稱念名號,是最爲方便的表現,但並不是只有口稱的形式才是報恩。以身口意的領解令名號流行,口稱讚歎,講說名號功德,禮拜供養,皆成自信教人信的報恩行。念佛人自信教人信的報恩行,已是三學成就之名號法爾自然的運作,於中無須再分戒定慧而論,因戒定慧皆已成就具足而圓融於名號。
認爲自己要如何做來熏習這顆心,仍是用聖道門的修行觀念來套淨土門,這樣理解似乎可通,但根本上已顛倒了主次。他力法門,以佛爲主。若有自我出頭的計度,則我執反隨所修而益加堅固。
感恩不是標凖和條件,而是領受佛德後自然流露的心情和外相。您常見的“頂戴”一詞,即指以感恩、恭敬心領受之義。此語本來自中土,至今日本人收到禮物,仍是雙手接過後低頭將禮物捧到頭頂的位置,以示恭敬。由此可見頂戴的外相和心情。感恩頂戴,是在領受之後的自然表現。如果聽說要感恩,而想著要如何才能感恩,此則忽略了恩之所從來的根本,反而落入凡夫的計度。信心的要義,是“聞其名號”,是爲佛德所調熟,素直領受佛德的無我之境,無凡夫“我”的計度,唯是佛心、佛力、本願力的獨運。
奕:您好。感谢回复。其中说的法义如净土根本是佛心,素直领受佛德的无我之境无凡夫我的计度等,我颇受启发,需要再来回味一下。
奕:
“認爲自己要如何做來熏習這顆心,仍是用聖道門的修行觀念來套淨土門,這樣理解似乎可通,但根本上已顛倒了主次。他力法門,以佛爲主。若有自我出頭的計度,則我執反隨所修而益加堅固。”
——而这句法义,恰是我困惑之处。我在向您写的时候,也会隐隐有这种自己理解不对的感觉。他力法门,以佛为主,佛心融自心,若说自己要做什么似乎就是我执计度。但,众生心中的信心也是佛心入众生心,众生领受而得。此刻就会有疑问:如果这样,我什么也不做等待成熟即可?(这个疑问换个说法就是如何能领受的彻底?)。那这样似乎也不对。我就是卡在这里:做什么似乎不对,什么不做似乎也不对。
奕:另外,公众号上的文章颇多,不知道您能推荐最根本的源头性的文章给我么?我在多次读的是“祖聖法語”
蒙光:
此刻就会有疑问:如果这样,我什么也不做等待成熟即可?(这个疑问换个说法就是如何能领受的彻底?)。那这样似乎也不对。我就是卡在这里:做什么似乎不对,什么不做似乎也不对。
——極於聽聞。爲佛法而聞佛法。
蒙光:
——此文後附我早先整理的老師在香港講法系列講座鏈接。
奕:好的。我看过您的修行经历。我有一点和您很像,我自己曾经寻找成佛或至少了生死的方法,遍及寻找后,有个结论,如果此事最后是依靠我自己的,那我很显然靠不住。一定得靠佛才行。所以看到真宗的文字很亲切,但还没体会到深味。
蒙光:對,沒有超出自身的力量,我們是無法依自力出生死的。不要說出生死了,連改變一點惡習氣都無能爲力。
奕:
“極於聽聞。爲佛法而聞佛法。”这里我换成一个通行的语言体系来帮助我理解不知对否?这里极于听闻是修正“见地”,把真宗的见地他力见地精熟,因为这个见地(或者说事实)的特殊性,修和行自然圆满(因为修和行也都是佛方成办完毕的)。
蒙光:
用人人能懂的話說:
學佛是爲了生死的解決、爲了生命的安頓、爲了真理的追求。人有不安而求真理的心、求安穩的心,這個心讓我們不斷尋求,得不到答案就無法安心,不能停止。這種不安的心,也是佛性的作用。這是佛從無始來的吸引和呼喚使然,這裏不用擔心會落在自力的問題。
奕:很感谢,我会先把您推荐的讲座看完。然后再向您请教。
蒙光:都是老師的講座,是最契合我們根機的教誨。
真正的聞,不能止於頭腦的理解,而是不斷重複地聽、看、思惟,教法入心更熏上身才行。所謂耳聞、眼聞、心聞、身聞。以爲看過的,也不妨一看再看。真正去做時,會發現自己以爲看過的,都會看漏和看錯。
蒙光:明天會發表一篇法談,其中對幾個問題的回復,和您的問題有相關之處,也請關注。
奕:好的
【對話轉發至“呼喚聲”群】
蒙光:上面對話中所說的文章即今天發的《凡夫智愚皆毒》。與這位同朋的問題有相呼應的關係。
归去来:弟子之前也有这个疑惑,总想自己造作点什么,原来正解是:“极于听闻”
蒙光:換句話說,學佛不是自己在努力,是被佛法吸引著聽聞。聽到欲罷不能,不可一日無此君的感受,才算是上路。
蒙光:真正活出來的佛法,是發現佛法在生活中俯拾皆是,是日用的飲食和離不開的陽光空氣。而不是放下經本和念珠,就換上另一副與佛法無關、熱衷世俗的心腸。
归去来:闻法再闻法,终会被赐予这样的心境,南无阿弥陀佛
归去来:现在内心的安笃,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真实教法,如此稀有难遇,今竟然得遇
蒙光:
佛法如三餐的米饭
怎么闻都听不厌
怎么吃都食不腻。
——佛虽一刻也不忘我 惭愧此身多健忘(瑞劔老師詩)
今天和同朋談到,對佛法上癮,對世間所有的欲望沈迷的癮頭就有了免疫力。聞法到不可一日不聞法、不思惟法的程度,學佛才算是真正上路了。
大多數人學佛,只在佛教團體中和大家共修時,在自家佛堂誦經時是佛教徒。一離開共修環境,合上經本,依然只是在世俗欲望中掙紮沈迷的故我。這樣和生活脫節的佛法,是沒有融入生命的表徵。所以學佛多年,自身不得受用,也不能以所學利益有緣。真是悲哀!
敬止:南无阿弥陀佛
自己就是这样,将工作、生活、学佛“三权分立”,希望他们各安其位,既能安慰自己说在学佛,又能在工作和生活上维持自我的保留地。
结果就是,一样也不能安心安顿,被外境所迁,甚至最基础为人谋而尽忠的工作伦理都没有遵守。
根本只能有一个
小笠:佛法如三餐米飯,食之不膩
要對佛法「上癮」
老師總結精闢
蒙光:食之不膩,是因爲佛法愈嚼愈有味,久而彌甘。
對佛法上癮,是因爲佛法自身的吸引力,也可以說是「功德」。老師常引夫子的一句話:「德不孤,必有鄰」。我們都是被佛法的功德吸引來聞法的,不是自己有能耐找到法。
法尔: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老师的教导和师兄的分享,自己也是这样的,虽然接触佛法多年,也参与共修和在家诵经,但是正如老师说的,合上经文离开道场后依旧耽溺于五欲六尘,在生活中本能地不愿吃亏,为了一点得失斤斤计较,因此也有无尽的烦恼。
——没有真实受用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真正的用功。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佛法的话,很多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吧。正如老師教導的:「其實真正一旦下決心置身於聖教中,那些莫明其妙的情緒、念頭,都不知不覺就跑到哪裏去了,有的只是聖教的光明。而且會發現,正在經歷的煩惱、困惑,在聖教中都有答案。只是以前沒有發現而已。」(《以爲自己有佛法》)
如何从烦恼炽盛的当下步入与佛法相应的生活,唯有如顶戴三餐般不厌其烦地学习闻法并在生活中思维实践。
光是写下来,自己读起来就觉得挺难做到的,不过老师已经为我做了很好的示范,不得不努力呀!
蒙光:
如顶戴三餐般不厌其烦地学习闻法并在生活中思维实践。
光是写下来,自己读起来就觉得挺难做到的。
——其實不難啊!我們一天喫三餐飯,再不想喫不也喫了嗎?偶爾有那麽一兩餐喫得不多,總不會一天都不喫飯吧?何況總有喫得津津有味、大快朵頤的時候呢!實在胃口不好的人,不必固定時間用三餐,醫生一般建議是少喫多餐。
又,我們一天喫三餐,第二天照樣會餓。可是常常一週甚至十天半月才聞一次法,內心都不覺得饑渴荒涼。可見我們靈性的心志,比起身體的腸胃,消化力要弱了太多啊!如果是間隔這麽長時間才補充營養,身體早就餓垮了;而我們卻這樣對待心靈,怎能不陷在無明中而煩惱叢生呢?
法尔: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老师教导。想到自己如果能以平时追逐美食的心态闻法学佛,何愁生死大事的解决。细想起来,佛法之于我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日常饮食,只是经常被世俗的追求蒙蔽。老师曾经说过,要把佛法当成空气、阳光、食物。——即使有吃不下的时候,为了维持生命所需也得吃,何况真的用心时也并非索然无味,也有过甘之如饴的体验。感恩老师的鞭策!顶戴完老师教导,感觉更有动力了,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以后想到什么食物的时候就想想我的心灵也需要进食佛法了,就这样慢慢行动起来
蒙光:
能以平时追逐美食的心态闻法学佛,何愁生死大事的解决。
以后想到什么食物的时候就想想我的心灵也需要进食佛法了
——對,先這樣想。久了就知道真正美味的還是佛法。
就这样慢慢行动起来
——也不要太慢,現在就動起來。以後只要想到就可以動起來。
佛法只有今現在。
相關鏈接:
留言列表(4条)
[…] 極於聽聞 […]
[…] 东阳:看到一些谤法的言论,心里会觉得难受纠结,感觉还是自己的心太容易被影响,同时自己的所谓信心是建立在作为凡夫的感受上,而未真正建立起金刚信心的缘故。(光按:金剛信心,是依善知識聽聞正法,與佛心起感應道交獲得。只談信心,不從尋訪善知識、聽聞正法入手,猶如無米之炊,又如蒸沙成飯。) […]
[…] 極於聽聞 […]
[…] 極於聽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