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原創 德信 2023-07-07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二河白道圖

前言

在老師座下皈依後,我回顧了從接觸佛法到最終找到老師,成為一個真宗弟子的經歷,草成《浪子回頭,良仰師教恩厚》一文。其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即二〇一八年後,我是如何逐漸認清自己原來聽聞內容的錯誤,及該團體的附佛外道本質,最終與其決裂,回歸正道的經歷,還不太詳細。今依師教,重新梳理、回顧這段心路歷程,唯佛心不可思議,師教不可思議,遠慶宿緣。

正文

初次與師教相遇,是在二〇一八年,我無意中(說是“无意”,其實是宿緣)關注了“大悲願船”的公眾號,初次拜读其中的文章,身心都受到极大震撼,因為在我以往所接觸到的淨土的言教中,沒有像這樣如此情(讀之能感受到佛心,令人感動)、理(教理清晰,何為佛?何為淨土?何為往生?何為念佛?一一辨析,無有一處無來歷,無有一處不清晰)、事(念佛人不是一個概念,是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何活出念佛,是一件件具體的事)圓融貫通的,讀之如清流洗心,醍醐灌頂。特別是其中關於“念佛”的講解,駁斥批評了所謂的“張嘴念佛就能往生”的邪見,這完全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震驚,詫異,疑雲頓起,不知所措。雖然我那時已經添加了老師,也進入到群裡學習,但自己的心態有很大的問題,喫毒已久,邪毒已經在心裡發酵擴散,面對疑問,我一沒有虛心請教老師,二沒有依師教反覆頂戴,而是自以為是地又把過去聽的內容搬出來當“擋箭牌”,要擋住這刺破邪網的利劍,愚癡如我!彼時又被某些人造謠蠱惑,認為“這是日本的教法,我是中國人如何如何”、“要回歸中國的祖師如何如何”……就這樣,在群賊的叫囂聲中,我又回頭背離了白道。所幸,傳遞真實的師教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哪怕只是草草地看過,也結下了不思議的緣。真實師教的每一個字都是如來的法身,其光明遲早會引領著我回到慈親、回到老師的身邊。

令我徹底看清某團體的附佛外道本質及其邪見的是以下三個關鍵問題:(說明:以下凡引用聖教法語,祖師、老師的開示,一律用加粗字體,並加「 」符號,并附原文链接)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一、關於念佛

念佛不是自己“張口就能念”的,念佛是被佛心感動,和佛心感應道交的自然,就像孩子不是生下來就會叫“媽媽”,是感受到母親的愛,被母親的心感化,自然會叫“媽媽”。《六要鈔》云:「念佛只是彌陀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故不借機功得往生益,偏是自然不可思議」(《聖教法語》)。

又,「念佛不是一般所講的口稱念佛,念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聲音。在《教行信證》中親鸞聖人也講到“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不只是人出聲在念,而是宇宙(法界)的整個生命化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向眾生運作,眾生才會從口中發出“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大原問答”中法然上人以此答復所有問難的僧人。

這可貴在哪里?就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都是“被念佛”,不要以為是自己在念佛。

阿彌陀佛就像是個大齒輪,我們是小齒輪。阿彌陀佛一動,我們就跟著動,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是被動的,被動的世界是無我的。

這是瑞劔老師寫給我的證道歌:念佛,是被動的世界。

絕對不是自己在念佛!

我們這個小齒輪一旦碰上大齒輪,即使想偷懶,阿彌陀佛也會讓我們乖乖地去讀聖教,沒有辦法偷懶。阿彌陀佛用無形的雙手拉住我們,我們已經被阿彌陀佛逮住了」(《念佛,是被動的世界》)。

又,「問:親鸞聖人說:【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則是正念也。】(本典·行卷)【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信卷)是什麼意思?

答:心中真正憶念佛的人,自然而然一定會稱名,稱念出來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從哪裡來呢?是佛先憶念眾生,才有眾生憶念佛。要能見到這裡才可以,要回到這裡才可以。

問:所以這樣的憶念才叫「正念」?

答:對。

問:若有凡夫的念,就不是正念?

答:是。正確的念佛人,不是我能夠憶念佛,是佛在憶念我。因為有感受到佛在憶念自己的人,他才會很自然地憶念佛。

問:要如何感受到佛在憶念?這個是自然的嗎?

答:當你如實地感受到你是如來子的時候,就是感受到被如來憶念。像親子關係一樣,父母愛我們,我們都不用講就知道父母是愛我們的。有感受到你是如來子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感受到佛是愛你的,憶念你的。」(《正念即是念佛》)。

又,「同様是念佛,不同在於浄土真宗講的是慈親心(佛心),就如孩子感受(信心)到父母的愛時,会主動找父母、叫父母(念佛)一様,這(念佛)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

在佛堂或在家、工作或路上,為何「南無阿彌陀佛」會不知不覺地跑出來呢?是你已經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名號才會不知不覺地跑出來。

不是我們有修行能對阿彌陀佛一心一意,而是在於「阿彌陀佛的佛心」對眾生是一心一意地要救度眾生,所以阿彌陀佛的「念力」透過「名號」,到我們耳朵時,自然而然,眾生會一心一意地對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出來。」(《一默如雷|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又,「真正的念佛不是凡夫的念佛,是憶想的心起來,是佛力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化現為名號讓我們看,讓我們聽,不是我們自己在念佛,是阿彌陀佛在念佛哦!不是我們有修行,是佛有修行。

以為自己在念佛、在修行,自己一跑出來就錯了。“啊,原來我一直把佛的修行當自己的修行,我一直是在佛的懷抱裏!”這也是念佛。慚愧的念佛才是真的念佛,是自然謙卑的、感恩的念佛。如果想“我一天念了不少佛”,有“我”,這慢心一出來就錯了。

念佛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刻意的,非要這樣那樣不可。自然的世界是沒有造作的,那就是佛法的世界。造作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媽媽的心》)。

又,「……“南無”是我,“阿彌陀佛”是佛,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中,有“我”與“佛”的聯接。

如來不離我,我不離如來,這一息息相關的生命聯接關係,是從佛方成就。

佛以智慧和慈悲,發願成就,並以生命來保證這一關係的真實有效。

明乎此理,則當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時,就不能當作咒語那樣,有口無心不明其意;而會慚愧於在無我大悲的佛光中,映出的卑劣小我;慚愧於無量劫來對佛德佛恩竟不知不覺,而沈淪至今。感恩無始以來,如來對我攝取不捨的守護,和永是今現在的救度。

從慚愧感恩心、知恩報恩心中,流出“南無阿彌陀佛”的報謝之聲,方是如實的念佛。」(《為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 )。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以上所引聖教法語、祖師、老師開示已經把“念佛”这一淨土教的核心說得再明白不過,如果不是法界真理的化身阿彌陀佛為我成就真實功德“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功德體不斷向我迴向、運作,感化著我無明闇的心,佛時時刻刻都在憶念著我,無量劫來以無礙光明照育、守護著我,令我感受到慈親的心,我又如何念得出“南無阿彌陀佛”這一清淨莊嚴、尊貴無比的名號呢?我的本質是罪業的結塊,妄念的質地,一張口只會是貪、嗔、癡的污言穢語,是佛在憶念我,我才會念佛,我自己會憶念的,只有五欲六塵而已。某團體把念佛當成是自己的“本事”,並宣稱“只要張嘴念佛”就一定往生,眼裡只有“我念佛,我了不起”,佛被晾在一邊,佛只不過是利用的對象,表面说是“念佛”,實則念的是自己的無慚無愧,忘恩負義,在這種邪見的指引下,做人尚且不夠格,何談學佛?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阿彌陀如來 方便法身尊形

二、佛·淨土·何為往生·為何往生

何為佛?何為淨土?何為往生?為何往生?我從師教中頂戴到的是這樣的事實:佛是從絕對眞理的世界,即“眞如”的世界化現而來的聖者,即“如來”。如來成就真實的無上正覺的當下,依其願心莊嚴而成就的眞理的世界——淨土也就完成了。如來不是高高在上的,端坐在淨土供世人頂禮膜拜的“神”,如來的正覺也好,淨土也好,都是為了我這樣無明煩惱的凡夫而來,如來化現為“南無阿彌陀佛”來到娑婆世界,來不斷地打動我,同化我,這就是和佛心感應道交,直到把我無明染汙的心同化為如來清淨無染的心,這樣的心當下就顯現和如來同樣的清淨莊嚴的絕對真理的世界,這就是如來的救度,這就是往生淨土。唯有在淨土,充滿無明煩惱的凡夫才得以成就真理的人格,達到最高的幸福的境界。這樣的境界不是在淨土享樂,而是以一切眾生的幸福為幸福,當看到還有眾生在無明煩惱的苦海中輪迴時,就會再從真理的世界來到娑婆世界,開展救度眾生的大悲的活動,這也就是往生淨土的意義。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蓮如上人手書六字名號本尊

以下引用師教:

心性=真如=法界、大宇宙

我們凡夫的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間」,這是相對的世界,有生滅、有無、美醜、愛憎、是非等等相對存在。佛所證悟、覺證的世界是“絕對界”,即涅槃界。

我們說入涅槃就是指進入超越生滅、有無、美醜、愛憎、是非這些相對存在的世界。“絕對界”是絕對地有,和絕對地無。淨土即絕對界,是涅槃界,是佛覺悟、覺證的境界。淨土和所謂的“天國”不是一個概念。真正的世界是無生無死的,是超越一切相對的世界。

淨土的世界即“心性”,就是在講所謂“心”這個東西。因為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心性、真如和大宇宙,否則不知道往生淨土是去哪裡啊!

迷執的世界是凡夫的世界,是存在好壞、善惡等相對的世界。真理的世界是不存在這些的,即所謂不思善不思惡的世界,真正證悟的世界是連“悟”也沒有的。

一般人想像的淨土都是美好的地方,但那些都還是凡夫的境界。真正的淨土是超越善惡等等一切相對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真善美的渴求,追求這些本質的“心”就是“心性”。我們往往在下意識裏盼望、渴求去絕對界,其實這種追求絕對界的心也是屬於絕對界的。

我們凡夫心中有真如心性的顯現,追求如何讓心性的光輝顯現出來的就是真正的人,貓狗是不會有這些追求的。

我們凡夫都有追求真如的欲求,為什麼會有追求真如的力量呢?雖然凡心是迷執的,但是真如會進入我們的心中。“心性”是躍動的力量,因此我們人不斷會有追求真理的力量表現出來。佛的話使我們在暗夜裏也能看見光明,心性的躍動才有人性的昇華,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這樣的動力,這就是“心性”。

如果不懂得追求好的東西,就不能稱為人!小孩都知道要拿好的東西,這些都是無師自通的。自覺追求“心性”、“真如”的人才能名之為人啊!而聽到“心性”的聲音,順著“心性”去尋找答案的人就是佛陀。忠實於“心性”的人稱為真人,不理會“心性”的人稱為凡夫。

真正的人是傾聽“心性”聲音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聖者。達摩祖師為了聽到“心性”的聲音而面壁九年。修行禪定就是為了聽到“心性”的聲音。很遺憾的是我們做不到禪定的功夫,因而聽不到“心性”的聲音。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為了要救度我們這樣聽不到“心性”聲音的凡夫,於是從這個“心性”的世界示現出阿彌陀佛。

什麼是阿彌陀佛?就是從心性的世界、真理的世界示現而來,打動我們,感化我們,使我們往生淨土(“心性”的世界)的聖者。阿彌陀佛是從哪裡來的呢?從心性、一如法界、真如的世界裏來的。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往生淨土?就是“心性”將我們凡夫同化到心性的世界。淨土就是真如法界,一如法界。不要和天國混為一談,天國並不是絕對界,仍然是存在著欲求的世界。真正瞭解佛教應該要從此處著眼。」(《真理的力量》)。

又,「阿彌陀佛成就正覺的同時,佛的依報——淨土也就誕生了。這是什麼樣的淨土?是清淨願心、大願業力。昨天講到佛心是清淨願心。阿彌陀佛的清淨業,就是已經成就的願行。不論阿彌陀佛也好,淨土也好,其內涵都是一樣的,都是清淨願心、大願業力,都是清淨願心得到成就而顯現出來的。

昨天講到佛心、佛力,這個大誓願力的結晶體,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內涵,就是佛心、佛力,就是大誓願力,就是剛才所說到的「無極尊」。

我們平常口中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不容易,不簡單。「南無阿彌陀佛」說起來是六字名號,一打開則是這麼大(黑板所書上述的講解)。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內涵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我們才要歸命祂。因為阿彌陀佛是如此偉大、寬廣,是無限大、無量大的存在,才值得我們去歸命。當我們體知阿彌陀佛原來是如此的存在,而對阿彌陀佛心生歸命之一念時,就是信心的念佛。

六字名號雖然只是短短六個字,但祂就等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阿彌陀佛是救度眾生的佛。所以阿彌陀佛可以說是為眾生的濟度身。阿彌陀佛用什麼來濟救度眾生?是用大悲光明來攝取眾生。大悲光明的示現,就是「垂名」,就是回向六字名號給我們,以此名號來救度眾生。所以光明就是指功德大用。真如世界濃縮起來就是六字名號,名號一張開來就充滿整個大宇宙(法界),是真如法性身。

我們講阿彌陀佛,要知道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祂是要救度眾生的佛。眾生指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忘了自身來念佛,都是落空的。因為離開自己就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為眾生的佛,同時阿彌陀佛全身都充滿真實功德。全身都是真實功德的阿彌陀佛為救度眾生來到這個眾生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死苦海。我們都在這裏,香港的大家都在這裏。我們如果沒有聽聞佛法,就會以為自己在生死海中打轉,而阿彌陀佛則遠在西方極樂世界袖手旁觀,清清爽爽。把自己與阿彌陀佛分開來想,那都是不知道什麼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的當下,已經含括了眾生海。真實功德,阿彌陀佛不是自己一個人受用,他不是抓在手中不放。正因為這個功德真實,所以光明無時無刻不在攝取照護我們。」(《什麼是阿彌陀佛》)。

又,「什麼是佛?什麼是淨土?這對每個念佛人都很重要。

今天的講題是「淨土是什麼」。其實,所謂淨土,是不離開阿彌陀佛,不離開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的。

所謂淨土,乍看之下很簡單,其實非常深奧。這個淨土是怎樣的淨土呢?是願心莊嚴的淨土。

什麼是願心?願心指的就是佛心,就是佛智,就是佛的大悲。天親菩薩在他的著作中常常用「清淨願心」來形容佛心。「清淨願心」之莊嚴的當下就是淨土。

提到願心,除了「清淨願心」以外,還有一個說法,叫「選擇願心」。

願心就是佛心,佛心不是靜止不動的。佛心會活動,無休止地活動。佛心是一個動態,祂怎樣活動?到哪裏活動?佛就在娑婆世界,就在我們生存的地方活動。不要忘了,娑婆世界的眾生,不是指別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是怎樣的眾生呢?我們眾生的心是不安的,充滿苦惱的,是不清淨的,染汙的,所以娑婆世界被稱為「穢土」。因為我們的心充滿不安,充滿苦惱,充滿染汙,不清淨,所以清淨的願心,也就是佛心,祂的能量、動力才來到我們這個穢土。

淨土的清淨願心可貴之處在哪裏?清淨願心是為何而有的呢?清淨願心來到娑婆穢土,就是為安慰我們這些心中充滿不安、充滿苦惱的眾生,要把我們帶到「無染清淨處」、「安清淨處」、「樂清淨處」。

佛心充滿大悲,祂要將我們污穢、不安、苦惱的心,安置於「無染清淨處」,「安清淨處」,「樂清淨處」。

我們講「願心莊嚴」,這個「莊嚴」,不是我們常常說菩薩像很莊嚴,人長得莊嚴的「莊嚴」。此處所說「莊嚴」不是這個意思。「願心莊嚴」的「莊嚴」,是一種活動力,是功德的顯現。莊嚴,是一種相,是功德相,是活動顯現的相。佛心我們肉眼看不到,但佛心是不停在運作的能量,因為祂不停在運作,就會產生相,產生這個身出來。有此身出來,就會有這個身所依止的世界(土)出來。所以說心、身、土不二。這個「土」不是我們踩的地,不是泥土的土,是指世界。

淨土是怎麼來的?淨土是怎樣顯現的?因為佛心是清淨的,所以有清淨的佛身顯現。因為心清淨,所以所依止的世界──淨土就顯現出來。所以,當心清淨時,世界也就清淨了。

心、身、土一體不二,當我們講淨土,就不是與阿彌陀佛分開的。所以往生淨土,就是往生到佛心、佛身中去。心、身、土一體,不二,這就是所謂「佛」,所謂「佛教」作為宗教的內涵。我們說往生淨土,同時也是往生到佛心、佛身。佛心、佛身,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清淨願心」。

所以往生淨土的當下即是一種證悟,用別的詞來表述,即是解脫,也可以說之為「轉迷開悟」。

這個悟是怎樣的世界?就是真理的世界,用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涅槃的世界。所以往生淨土並不是像基督教所講的那樣到天國去享樂,這是完全不同的思想。

念佛的人首先要有一個觀念:我們去淨土不是到淨土去玩,去享樂。那麼,為什麼要去淨土?因為淨土的世界就是涅槃的世界,人唯有到涅槃的世界才是至高無上的幸福。

人生最高的理想,人生最大的事業是什麼?就是回歸淨土。淨土就是涅槃的世界,真理的世界,真、善、美的世界。

淨土教在講些什麼?就是透過教法,我們去明白「佛心」是什麼,「願心」是什麼。」(《淨土是什麼》)。

這樣偉大而真實的文字,無論什麼時候讀到,都會渾身顫抖,直想跪下來頂禮,這是佛心的化現,字字句句是佛的法身。講淨土教,把“何為佛?”、“何為淨土?”、“何為往生?”、“為何往生?”講得如此透徹的,唯有真實的師教而已,我在某團體中完全沒有見過。自我標榜是“淨土法門”,卻連基本的“佛”、“淨土”、“往生”都講不清楚,再者,佛法是心性之學,淨土也不例外,講心必然要講到感應道交,而某團體對此則從不談起,不講因果嚴肅,不講感應道交,他們認為的“淨土”不過是可以滿足自我慾望的“天國”,只要張嘴念佛就可以帶著這顆骯臟的心“移民”到“天國”,這樣的說法不是外道是什麼?對這樣的邪說,師教中也早有批評:「佛陀不能把我们像丢石头似的扔到净土,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里开示得很清楚:“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所以佛的救度是通過說法令衆生入解脱道。

真宗所說的“獲救”,即通過聞法與佛心感應道交。

佛說(名號),我聞(信心),名號成為信心,信心中流出稱名(名號),這是“機法一體”的世界。

有人主張,只要口中稱念,不必信因果,也不需懺悔,阿彌陀佛就會出手帶著自己這顆穢惡的心安置到淨土,這種無慚無愧的憍慢邪見,只能說是魔王欺騙衆生的詭计,是連神道都不如的外道邪見。

非將己德移於餘

——不是自己有一個叫“功德”的東西可以移交他人。

這是在破凡夫將“功德”視爲有形質之物的實執,與“非手拔有情苦”是一個意思。

拔苦、與樂、回向功德,都不是凡夫在好壞、善惡、美醜的相對世界中的經驗。苦不來於外境,來自“我執”,是煩惱心所現的業報。

功德也無形相,是清淨心顯露的真實,是無形無相、超情離見的真實,法性真如海的躍動。嚴格來說,唯有如來才有滿分的功德。而凡夫不能無我,動念即乖,生不起清淨功德。佛救度衆生,即是以如來的清淨心光來入凡心,令轉惡成德。

來到衆生界,以人能了解的語言談這個事實,只能用“功德回向”的表達,但如果望文生義,凡夫很容易把佛下拉到凡夫的程度,把功德當成有形之物,以贈送禮物給人的經驗來比擬,這不是正確的領解。

事實上如來功德回向衆生不是這樣膚淺的經驗,是心與心的感通。通過聽聞,不斷的熏習照育,圓具萬德的名號,轉凡夫雜善雜毒的意識流,爲清淨功德的寶海,令凡心成佛心,依“心身土不二”的法界真理,真實淨土顯現。

所以往生也不是去到一個叫“淨土”的地方,是頂戴佛心的念佛人,於閉眼絕息之際,凡夫的業報盡,如來果報的功德淨土顯露,所以往生即成佛。」《與名號感應道交》)。

又,「有欲染心是不會生到淨土的。

往生極樂世界,並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移民換一個地方生存。而是契入無我無心的清淨世界。

在娑婆世界,煩惱染汙不斷,但是頂戴信心的人,當下是領受了信心的無我的德分。以如來回向的清淨信心往生,才能入佛的真實報土,這是因果相應。

極樂之樂,是超越世間苦樂的清淨樂。一般人用欲望的心去想,是不相應的。

本典引《往生論注》曰:“若人不發无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无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無上菩提心”,指與佛大悲心相應的金剛信心。沒有頂戴信心,只抱著凡夫的欲望想去淨土享樂,這樣的心不能往生清淨真實的報土。

真的怕死,就要認真聽聞佛法所說的無死之道是什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停留在一些人捏造的“念佛能得到好處”這麽淺薄的宣傳上。

他們所說的“念佛”,就是有口無心、不知其義的口稱。所說的“好處”,也只是想造業卻不願受苦報的偷心。這樣違背因果道理的教法,是外道不是佛教。

按他們那麽說,是把佛法當成我們做惡的庇護傘,而根本不曾與佛的大悲心相應。」(《往生不是移民,佛土不是天堂》)。

師教如斯,功德寶珠能破無眀暗闇。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法然上人

三、人格的傳承

善知識是佛法的全體,沒有老師,佛法是不能自學的,否則一定會錯。信心是來自善知識人格的傳承,我們仰慕善知識,通過其與法合一的信心的人格,我才能頂戴何為佛,何為佛心,何為佛德,在善知識人格的影響下,我也會走上善知識走的路,通過不斷聞法,頂戴真實的信心,遂往生之志。就這樣,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此謂之清淨傳承。親鸞聖人戀慕法然上人,蓮如上人戀慕親鸞聖人,瑞劍老師戀慕桂利劍老師,瑞默老師戀慕瑞劍老師,蒙光老師戀慕瑞默老師,從如來到印度、中夏、日域的七高僧,到親鸞聖人,到瑞劍老師、瑞默老師、蒙光老師,清淨的法水洩瓶而來,無有絲毫的雜染,善知識的法語言教,無有一處無來歷,字字句句是如來的法身。關於善知識的人格,師教開示如下: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親鸞聖人

我的自我外殼非常堅固,個性強,知見也重,所以從遇到老師開始,一次次在法座上被撞擊、被轟炸、被破碎,又有幸在老師身邊,體會到一個佛法者生活不離佛法的活樣貌,就這樣,慢慢被老師的人格所攝受、感化,從老師這裏,第一次對“人格”一詞有了切身的認知。

之前只知道佛法“依法不依人”,學佛法不要墮於情執,走入個人崇拜。但是從老師身上,從老師與親鸞聖人、蓮如上人、特別是瑞劔老師的生命聯接中,我被老師以身示教地告知,還有“人法合一”的世界。佛法所學不在人情,但也不外人情。即人情而如法示現的,就是善知識的存在。“善知識”不是人爲設定強加的外在觀念,而是一位求道者通過聞法,不自覺地被打開心眼,得以親見的存在。原來“依法不依人”,既不是盲目地迷信,也不是一味地排斥人情,是要通過某個具體的人格的存在,我們才能切身地知道佛法不是名相,不是頭腦的概念遊戲,是大真理、大生命的存在。

善知識就是佛法活於塵世的證明,是活的真理。所以釋尊說,善知識是佛法的全部。不遇活的真理,我們用頭腦所學的就不會是真實的佛法,而有很大一部分會是自身習氣煩惱的加固,即所謂的“雜毒之善”。

正因爲是活的真理,所以善知識雖以人的形象示現,卻不會因爲人的形軀消逝而失去力量。反而以更廣大的方式活在所傳述的文字、影像中,活於曾親聆教誨的弟子心中,也會繼續活在心心相印的法水清流的傳遞中。」(《活的人格》)。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蓮如上人

又,「阿難曾經問佛:善知識是修行的一半嗎?佛說:不對,善知識是修行的全部。並且責備他:你以為沒有依止善知識就可以證悟嗎?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

所以對大家而言,傳達本願教法給我們的是親鸞聖人,親鸞聖人就是我們修行依止的善知識,是我們佛道的全體。因為相信親鸞聖人,我們才能相信阿彌陀佛。遇善知識是難中之難,能真正知道親鸞聖人,就再無不足。學真宗的人,親鸞聖人對他來說是百分之百的存在,徹底的滿足。不要以為相信祖師與相信佛是兩回事。就是因為我們能相信親鸞聖人,才能接受大經。不能說我有念佛,我能讀大經,依止善知識後是不一樣的。

問:這是不是說「信心是人格的傳遞」?

師:信心是人格的傳遞,說的不是凡夫的人格,是宗教的人格。我們應無條件接受善知識的人格。善知識的人格,就是把佛法如實地傳遞。親鸞聖人一生無條件地歸順阿彌陀佛,無怨無悔的榜樣,讓我們跟他走,那種信賴的風範,是無有一點疑心的。親鸞聖人真正發自內心地對阿彌陀佛五體投地,將全部生命交給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前輩,我們才會走這樣的路。

所以涅槃經中說:「唯信有道,不信有得道之人,是信不具足」。不相信得道的人不行。人只有看人,看到人才會跟著他走。做父母的如果是真正的念佛人,孩子一般也會走這條路。」(《真理的力量》)。

又,「真正的善知識,永遠讓我們看到佛。他爲我們帶來佛的消息,而自然地淡去自己的印迹。但正是因爲善知識不自我炫耀光彩,所以在觀者的眼中,善知識是與如來的光明同一源頭,而自然生起尊貴讚歎之感。

如來的無我成就衆生的往生成佛,善知識的無我令從者不被人情所障而能直接與佛相見,這才是善知識的可貴之處。」(《如來光明月,常隨赤子心》)。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浄土真宗法雷學派三祖 桂利劒法师

又,「道賴人傳,這不是一家的私見,而是普遍的共法,是通貫儒道釋三教的大傳統和共識。老子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二十七章)師者以道教化弟子,故稱師;有弟子始能資助師成就道業,故稱資。佛門相沿“師資”之名,又有“師弟”之稱。《法華文句》曰:“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稟之德。資則捨父從師,敬師如父;師之謙讓,處過如弟故。”教養如父子,相處如兄弟,故稱“師弟”。這師資相承,心心相印,生以此世一己之慧命交托,師以後生之法流傳承付囑,師生間以法相結的因緣和情意、義理與人格的傳遞,就是宇宙的大生命在人間活生生的流動顯現。」(《師資與僧魂》)。

又,「沒有遇到比自己更高明的、真實的存在,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虛假不實。唯有真實的光進來,我們才被照見自己的暗。遇到真正的老師,你才知真理原來是這樣的!高到不可想像,又能完全無礙地包容我,自己再低也能得到利益。這才發現自己以前想的完全不對。」(《師資相承》)。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浄土真宗法雷學派四祖 釋瑞劒法師

又,「『正信偈』最後一句話「唯可信斯高僧說」的意思,就是要看「人格者」。《教行信證》說「信有道,不信有得道者,是信不具足。」「唯可信斯高僧說」就是要信這個「得道」的人,信「得道」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一般人通常不會想要求道、求解脫,所以對於「得道者」也就不會想要去找尋。

信人(人格者、得道者)的信,能夠得到更大的信。

這個地球最偉大的人是誰呢?在這個地球上能夠找到地球最偉大的人,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地球上最偉大的人是誰?

生:釋迦牟尼佛。

師:你講釋迦牟尼佛也很好。你認為地球最偉大的人是我家的老爸,這樣也很好,也很有出息,一定能出人頭地。這個很重要。反過來講,我們要做「讓孩子尊敬的爸爸媽媽」。知道要孝順父母的孩子是一流的,身為佛教徒,自己家裡的爸爸媽媽放著不顧,只管來拜佛,這樣的拜佛也是有限。

問地球最偉大的人,要從周遭的人開始找,不要看遠的地方,要看近的地方。對「唯可信斯高僧說」,你要去「看」人,「看」人就是「信」人。

學生問:這個「人」是指祖師和善知識嗎?

老師答:對啊,祖師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第一個要找的,是找一個值得自己尊敬的人。被你批判的人,你絕對無法尊敬他。

你要依止的人,對他不可以有「這一點好,那一點不好」的心態。人性使然,當你遇到一個值得你尊敬的人,他說的話一定百分之百服從,絕不會懷疑。所以才會講「相信人的信,能夠得到更大的信。」

相信釋迦牟尼佛的人,自然就能夠相信三世諸佛、阿彌陀佛所講的話。不是我們能夠信阿彌陀佛,是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跟著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我們凡夫沒有那麼行,知道要信阿彌陀佛,是透過「人」去信阿彌陀佛。」(《真正的不可思議》)。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浄土真宗法雷學派五祖 釋瑞默法師

又,「我們通常認為是“我信任對方”,“信任”是從我發起,是我的能力和作為,這其實是很膚淺的看法。如果仔細推敲,會發現:我之所以能夠相信對方,根本原因不在我,而在對方身上。原來是對方有真實的人格力量,才使我們對他產生信任。所以,正確的看法是:

不是“我能”信任對方,而是“我被”對方打動,才能相信。我能相信,是因對方可信。真正占主導地位、居於源頭的,是對方“真實”的人格。」(《人格修養的動力與境界》)。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浄土真宗法雷學派 釋蒙光法师

以上所引用師教,無一處不在讚嘆善知識的信心的人格,無眼又無耳的我,唯有頂戴這樣的善知識的人格,才能從善知識處領受真實的佛法。我在當面拜見老師之前,雖未見過老師本人,每每於頂戴師教之時,老師為佛法而佛法的真實之心,老師對師公終身戀慕的純孝之心,躍然紙上,如對目前。此次於法座中當面聆聽老師講法,老師的身、語、意無不向我傳遞者老師信心的人格,我在座下看著老師講法,彷彿看到了太師公瑞劍老師,師公瑞默老師,我心中也暗暗發願,一定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即便此生不能成為老師那樣的人,下一生也一定要投生到老師在的地方,繼續做老師的弟子,繼續聞法。反觀某團體中人,其既無師承,又為名利薰心,自我標榜,以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邪見誤導大眾,誹謗聖人,誹謗淨土真實之教,可謂既無佛法,亦無人格,令人所不齒(關於某團體及其邪見的來龍去脈,于此文中有详细说明 ,亦可参考此文)。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
親鸞聖人指引行者走上白道

結語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而遇真實教法,又為難得,遇真實教而遇其善知識,又更難,遇善知識而為其人格所感化,從其處頂戴真實信心,是難中之難。真實報土“易往而無人”,良有由哉!迷途知返,不是我的能耐,是慈親的悲心,是老師的念力。大孝者終身慕父母,此生唯以赤子之心戀慕如來,戀慕老師,行報恩行,或可不負佛恩師恩於萬一。慚愧慚愧

二〇二三年六月三十日

德信 於昆明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7-08 07:39
Next 2023-07-08 08:34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