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慈悲不二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3-10-18

智慧與慈悲不二

光海莊嚴

稻垣瑞劔 老師 著

釋瑞覺 中譯

釋蒙光 校訂

倫理和宗教(一)

倫理和宗教(二)

倫理和宗教(三—八)

倫理和宗教(九—十一)

智慧與慈悲不二

倫理和宗教(十二)

在基督教,說:「信、望、愛,此中最大者是愛(博愛、仁)也」。

在佛教,提到修道的話,講「戒」(戒律、實踐道德)、「定」(禪定、三昧)、「慧」(禪定所得的結果的絶對之智慧)為「三學」,在自力聖道門是一定要必修的修行。擴大三學,即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又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任何宗教也好,不重視「道德」和「信仰」的宗教沒有。舊約聖書「雅各書」說:「假設雖有信仰,若無行(善行)的話,其信仰是死的」。又說:「然人依行為義,不是唯依信仰為義」。

相反於之,保羅於羅馬書述「依信仰為義」之旨,雖然如此,今天的基督教徒有以保羅的信仰一以貫之嗎?並非如此。其緣故是,馬太傳祈求說:「神喲!如我們寛恕人的罪一樣,請亦寛恕我們的罪」。又基督說:「汝等悔改吧,天國接近」,又教人說:「心淨者幸也,其人得以見神」,此倫理思想浸透信者的心。他們雖信依信仰被神救,但是認為沒有作善行的話無法被救。即在他們的心裡,「信仰」和「行為」二者互葛藤著。此謂「倫理的宗教」。

在大乘佛教的自力聖道門,如前述,「戒律」(實踐道德)是到覺悟的必要條件。在這點可說是倫理的宗教。在大乘佛教的聖道門,比道德更置重心於「禪定」(坐禪),即彼等與其說是倫理的宗教,不如說是「禪定的宗教」更適當。「禪定的宗教」唯獨佛教而已。

為何禪定是必要的呢?佛教是轉迷開悟的宗教,「迷」是指什麼呢?「迷」是指人的心因為有我欲、我慢、我執故,造三毒、五欲、十惡等種種的煩惱和罪惡叫「迷」。若想以自力征服、斷滅那煩惱(迷)的話,得依「禪定」(坐禪)停止人的意識流,成了無我、無念無想,發揮心性(心自體)的光明才行。作此運作的是禪定。故為了轉迷開悟,必得修禪定方可。佛教的禪定不單是靜思黙考。想依禪定開悟的話,得依止禪宗的老師幾十年地修行才行。書籍方面有《無門關》、《碧巖集》和《正法眼藏》。

在禪的方面,從悟上來說,如六祖慧能教神秀般,「不思善·不思惡」的境地是重要的。想要一超悟入如來地的話,沒有這樣不行。仔細想想看,山川草木沒有善惡,山河大地沒有善惡。善惡不得不說是人的妄念。勉強說的話,契合天地自然的法性(真如)之理(真理)者是善,反之者是惡。

在基督教,說神造天地萬物。若是如此,善和惡也是神造的囉。說造善還可理解,為了說明惡不能說是神造的這點,他們可是窮思竭慮。

智慧與慈悲不二

倫理和宗教(十三)

一九二七年在巴黎出版的《佛教倫理學》(岡本貫瑩譯)曰:

Pichel說:「佛教,如基督教以慈愛(Die Liebe)為主要的德性。」然Oldenberg說:「佛教,與其說是愛汝的敵人,不如說是比較強烈地命說莫憎恨汝的敵人。慈悲者,本質的屬於利己主義的範疇,那是道德的攝生,亦是精神的純化。」

然大乘佛教,特別是從淨土教看的如來的「慈悲」,即是如來的智慧,故言「大悲的佛智、佛智的大悲」,智慧與慈悲是不二一體。

如來的智慧,持有「實智」與「權智」二種智慧。「實智」說的是見絶對真理的絶對智慧,權智指相對的識別相對事物之智慧。

阿彌陀如來,以實智御覽三界(迷界)眾生的虛妄相,同時以權智御覽一切眾生在三世輪轉痛苦之相。如此發大慈悲心,建立救濟彼等的本願,成就名號,救彼等。故在如來來說,智慧·慈悲皆是救濟眾生的力、功德。

在基督教,說「神是全智、全能、遍在、愛」。然其等屬性(性質)的各關係,論之的人沒有。又說神造萬物,造的證據也沒有,理論也沒有。為什麼造萬物呢,其動機,從以前沒有論之的學者。

淨土真宗的教法,是「真俗二諦的妙旨」。「真諦門」者,本來的意思是,萬物平等一味的絶對真理叫做「真諦」,萬物各種各別的相對界叫做「俗諦」。但是在淨土真宗,「信心」叫做「真諦」,「道德」叫做「俗諦」。也就是說,教的是信者各自獲得信心(真諦),非守仁義禮智信的世間道德(俗諦)不可。這是真俗二諦的御教化。

《末法燈明記》(最澄)(傳教大師)製作曰:「夫範衛(守實相一如之理)一如(真如)以流化(化育、教化眾生)者法王(釋迦如來),光宅(施仁政行德澤)四海(天下)以乘風(順風俗)者仁王(仁慈的皇帝),然則仁王·法王互顯而開物,真諦(修心之教)·俗諦(修身之訓)遞因而弘教。所以玄籍(經典)盈宇内,嘉猶(善道)溢天下。」

此處有「真諦」與「俗諦」之語,和今日說教時用的意思不一樣。

於真宗,講「真(安心)俗(道德)二諦」,「真」(安心)和「俗」(道德),持有二原理呢,即真俗是二諦或是各別有呢?真俗是一諦,持一原理的兩面嗎?

我想說的是,真俗不是二諦,是一諦。那是什麼意思呢,此處真諦(信心、安心)確立的話,俗諦(道德)自然能守。

說這人信心(安心)是確實的人,這人是真諦門成就的人,這樣的人亦是必守道德(俗諦門)的人。一般講的,自以前被說是妙好人的人,安心亦確實,亦善守道德的人,云為妙好人。妙好人是真俗一諦的人。

到此,真俗一諦說的說明大概說完了,信心和道德的問題,事實上不是容易的問題。《歎異鈔》第一章說:「然者信本願,他善亦非要。」第三章說:「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乎。」第五章説:「親鸞未曾為孝養父母,念一遍佛。」第七章說:「念佛者無礙一道也…罪惡亦不能感業報。」第八章說:「念佛為行者,非行·非善也。」第十章說:「念佛以無義為義。」第十二章說:「教說本願無善惡淨穢之趣令彼聽聞。」又後序說:「聖人說善惡二者總不知也。」依此可知道德(善惡)和信心的關係是如何地難。

智慧與慈悲不二

倫理和宗教(十四)

於一般佛教,善為何?惡為何?善者是十善,惡者是十惡。「十惡」者,(1)殺生、(2)偸盗、(3)邪婬、(4)妄語、(5)綺語、(6)惡口、(7)兩舌、(8)貪欲、(9)瞋恚(怒)、(10)愚痴(邪見)。即用身犯的惡有三樣,用口造的罪有四樣,用意造的罪有三樣。

十惡的相反是「十善」。釋尊教不要犯「十惡」,努力行「十善」,這是佛教倫理的基本。

佛教徒不問宗派如何,應用心慎十惡、行十善。

人,稍有一點教育的文化人,信此十善、十惡之誡是善教法,努力地守之的是一般。

僧侶,必須更加嚴肅地守之不可。約束守之者謂「戒」,又謂「受戒」、「持戒」。破「戒」者謂「破戒」。「戒」是Vinaya,調伏、禁制之意。

僧侶受授「戒」的式場謂「戒壇」。「戒壇」於佛陀時代建立於祇園精舎。嘉平元年(249–255年)建設於洛陽,自道宣時流行。在日本,始於天平勝寶六年(754),鑑真來朝於東大寺造「戒壇」。後,嵯峨天皇時,依傳教大師的遺志於叡山授大乘戒的圓頓戒壇誕生。

「戒」是佛教的實踐倫理。

智慧與慈悲不二

佛教是什麼樣的宗教呢?是歸依「三寶」(歸依(歸命)佛、法、僧(僧團))的宗教。「佛」者,悟大宇宙的天地自然絶對的真理的大智大悲的一切智者,云「佛」。又是「自覺覺他,覺行窮滿」(自悟、又令人悟的人,完成成佛的修行的人云佛)的人。

佛,是悟宇宙萬物的實相的人,成與萬物不二一體的人。

佛,在淨土教說的話,以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本願力),救濟一切眾生,令往生成佛的人,云「佛」,亦云「如來」。

佛教,是廣大無邊的大宗教。記載佛陀言說的云「經」,因經實踐道德的,云「律」、「戒」。後世的菩薩們,解釋、註解、論說經之真意者,云「論」,又經的註釋云「釋」。一萬數千卷的大藏經(一切經)「經」、「律」、「論」全部被記載著。其文獻之龐大,是其他任何宗教所不及的。

從別的一面看一切經時,有經、律、論。經中,當然含著「律」(倫理),特別是取出實踐倫理之部分,整理出來的是「律部」,作為宗派有「律宗」。律宗有「小乘律」和「大乘律」。

依經開的宗派云「經宗」。例如華嚴宗是依《華嚴經》開宗,天台宗是依《法華經》開宗,真言宗是依《大日經》開宗,淨土教是依淨土三部經(大經、觀經、阿彌陀經)開宗。淨土宗多依《觀經》,真宗是《大經》為中心,時宗多依《阿彌陀經》。

經宗之外,有云「論宗」。三論宗依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七卷)和《十二門論》、提婆尊者的《百論》開宗。

既不是「經宗」也不是「論宗」的佛教也有。那是「禪」(禪宗)。「禪」,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是「禪」。雖然如此,禪文學有《無門關》(一卷)、《碧巖集》(十卷)、《正法眼藏》(九十五卷 道元禪師)等,貴重的文獻有很多。

佛教的倫理思想,最常說的「七佛通戒偈」的偈文,文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處必須注意的是「自淨其意」之句。西洋倫理是以「善的意思」行為的是善,以惡的意思行為的是惡。在大乘佛教,更上層樓講「以淨的意思行動喲」。「淨」者,意味「清淨」。「清淨」者,對「有漏」(煩惱、我執)(sasrava)的「無漏」(無我、悟)(anasrava)的意思。

身為相對的認識思惟的人,去有漏,成無漏,不入完成禪定的大智(絶對智)的話,不能成無漏。佛是無漏,普通人是有漏。

倫理學,是「善」的研究。

人類的善,是對惡相對的有漏的善故,不能說是清淨的善。清淨的善,只有佛的無我的善。

神的屬性(性質),雖被說是「全智、全能、遍在、愛」,只要是視世界萬物為「他者」(客觀)(自己以外之物),神的全智不能說是絶對的大智。

神的愛,是亦相對的愛。故愛正義、賞善人,惡人則罰之,給與痛苦。故神的愛,是人類的愛。

智慧與慈悲不二

佛的大慈悲,是常即佛的大智的慈悲,惡人、善人亦平等地愛,惡人猶更可愛的是佛的慈悲。佛不會說是惡人就罰之。

《歎異鈔》(第三章)曰:「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呢?」阿彌陀如來,不像神做出愛善人、罰惡人那樣的事。

即使是處罰,讓人進去永久也不能翻身的地獄,未免太殘酷了吧。

反之,阿彌陀如來的大慈悲是,哪怕人沈墮到惡趣,有一天一定會救濟到他們。此謂大慈大悲佛性(一子地佛性)。

是神賞義人,罰惡人(一神教)呢?還是依自然的倫理的法則(業的法則、業感緣起),善人受樂,惡人受苦呢(佛教)?這是宗教學者不得不考慮的根本問題。

一神教的缺陷是,

(一)說神創造天地的「創造說」(Creation),

(二)講神掌人類的命運(幸、不幸)的「攝理(Providence)。

康德於「純粹理性批判」說證明如此的神的存在絶對不可能。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10-22 19:56
Next 2023-10-22 20:35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