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原创 瑞默老師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個「心性」,就是圓的世界。圓的世界,就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也叫「一如」的世界。但是,圓的世界,它會分裂。心性分裂,就會有自他、愛憎、是非、善惡出來。心分裂的當下,就有業識。業識一定是伴著相對心出來的,有「愛」就有「憎」,有「自」就有「他」,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用佛教的術語,叫「能見」和「所見」。「所見」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術語叫「境界相」。「能見」是主觀,「所見」是客觀。

佛的心是圓滿的,反過來,我們的心就多兩個角出來:分裂成「能見相」和「所見相」。圓就是心,這兩個角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迷心。圓心的當下是統一的,是靜止的。圓的心就是我們說的「悟心」,分裂的心是「迷心」。心一分裂就是愛憎的世界了。我們這個心分裂為自他兩個還好,可它會不斷的分裂下去,不斷的分裂下去有的不是苦就是樂。我們能夠看見很多東西,就說明我們的心分裂成很多。心分裂後就會很亂,因為有是就有非,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有喜歡就有不喜歡。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客觀就是我們所看的世界,主觀就是我們所講的自己。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沒有分開過,也分不開的。客觀也是心,主觀也是心,主觀和客觀不斷在吵架,不斷在鬥爭。一鬥爭,就有苦出來了。這個世界看起來和我們沒有什麼相干,可就是因為有自己,才有這個世界。跟人家吵架的話,是自己在敲自己的頭。不是別人可以打我們的頭,是我們自己在打自己的頭。所以叫做「迷」,也叫做「愚」。這個「愚」和貪瞋癡是一樣的。沒有兩個角,光是一個圓,這叫佛心、佛智。所以從佛智、佛心、佛眼來看眾生,我們凡夫都是愚癡到不能再愚癡了。

佛教的價值在於哪裡?就是把在人生的苦裏面流轉的眾生,帶回佛無心無我的世界。這就是佛法的價值。這個無心無我的世界叫做解脫境。佛心的世界,就是看大家都是一個心的世界。佛教又是絕對唯心論。但是這個「唯心」的「心」,不是我們凡夫的迷心,這點要弄清楚,是佛開悟的悟心。佛法就是要領我們回到這個心的世界。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如何帶我們回這個佛心的世界呢?具體的修法就是禪定,要靠禪定。修禪定的話,像波濤一樣洶湧的心會趨於緩和,心慢慢的平靜,最後心如止水。分裂的波浪慢慢就變沒有了,波浪就變成了水的世界。變成水的世界,心如止水,就是佛心的世界。到達這個水的世界,真正無心的世界,才能看到真實的東西。心如波浪,水高浪高時,看不見真實。興風作浪時,是看不到海底的,海水平靜時,我們可以看到海底的沙土。為了要讓我們心波停止,所以佛陀要修禪定。禪宗也就是修這個禪定。如果沒有修禪定,心動搖不定的話,就沒有辦法看到真實。我們凡夫不是執著「是」,就是執著「非」。我們看到的是喜歡和不喜歡,看到喜歡就被喜歡拉走,看到不喜歡又被不喜歡拉走了。被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停留在這種分裂世界的就是我們凡夫。大家看電視的時候,是跟電視一體的哦!但是大家不會這樣想,一般人都認為電視是電視、我是我,是我在看電視。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這個圓的世界是無心無我的世界,但是我們凡夫一起心動念就分裂,就是業識。在業識的世界,我們就有愛憎、自他、好惡等出來,這就是迷執的世界。我們的心一分裂,就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當我們不喜歡某些人、事、物時,不是有個東西讓我們討厭,而是我們的心製造出一個人、事、物出來,讓自己苦惱。古德有說:「畢竟是心在看心」,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而不是對方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喜歡對方,是我們的心讓我們討厭對方。如果看到不好的東西,也是我們的心在讓我們看到不好的東西。所以佛教講唯識論,都是心在作怪。

分裂的世界是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業識就是心分裂的狀態。分裂以後,自己的心在看自己的心,就會執著所看到的,這就是「轉相」了。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轉相共有六個階段,在《大乘起信論》裏叫「六粗」,就是我們的心分裂有六個階段。第一「智相」,第二「相續相」,第三「執取相」,第四「計名字相」,第五「起業相」,第六「業繫苦相」。

智相的「智」,不是智慧的「智」,是指能夠看到東西。我們之所以會不斷流轉,原因就在這裏。看東西不光是看到而已,(還會產生種種分別執著)。為什麼有苦惱,就是因為有這「六粗」。我們的心不是靜止不動的,看到東西後就開始動,不斷的轉啊、動啊、我們看到東西以後,不會看到就算了,會「相續」,看了就記得了;記得以後,就有「執取相」,就是執著,喜歡、不喜歡,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執取相以後,「計名字相」,就幫它起名字了。看到一個人以後,想:「那是一個說我壞話的人」,就給他做個標誌,記上名字了。「啊,那個人好貪吃啊」,我們又給他貼上貪吃的標誌了。其實那都是自己的感覺而已,是自己的心對那個人的感覺,但我們就把它計名字相了。「那個人我好喜歡啊,那個人好帥啊」,就貼個「好帥」的名字上去了。這就是我們心的執著;那麼,計名字相以後,「起業相」,就開始造業了。因為當我們的心認定他是討厭的人的時候,你再看他的時候,會不會給他好臉色看?不會的,你會不理他。那你給他臉色看,他會不會給你臉色看?會。所以這個是「起業相」,開始造業了;造業以後,它一直在那動,不會停止下來,會有「業繫苦相」,就是說業帶苦惱來。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我們心的動態。我們的心都是很主觀的,我們這主觀的心造了一個人、事、物出來;造出來之後,我們的心又把它客觀化,給它貼上標籤,然後自己苦惱自己。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就會知道這些只是我們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雖然只不過是心的變化,但是我們執著,以為這是真的、是有。以為它是一個實有的東西,真有一個人、事、物。

我們看到一個人,「啊,這個人我好喜歡」,男的就說這是我的女朋友,女的就說是我的男朋友,我們的心造「男朋友、女朋友」出來,然後越看越喜歡;心執著對方以後,就有很多想法出來了,這些想法就讓自己束手束腳的了。但是我們不曉得,我們以為這是真的,有這個人。可是當對方不如我們所想像的時候,就說他(她)變心了,煩惱就出來了。其實我們所碰到的所有的境像,都是我們心的變現。所以我們都是在看夢幻的世界。《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在講這個世界。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有智慧的人看這世界,是心在造一個(世界),「如夢幻泡影」。但是我們凡夫沒有智慧,總認為:實在有這個人,實在有這個事物。當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就很受不了。這就是愚癡。我們都被我們的心騙了,我們的心都在騙自己。

為什麼我們人會上當?就是因為有「我執」的關係。因為有「我欲」的關係,我們都會受騙上當。正因為我們有欲望,所以就用我們的欲望去想對方,然後就上當了。

如果我們不要繼續上當受騙,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夢幻泡影的世界,這就是解脫。佛是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就不會受騙上當。我們自己被自己的心欺騙,然後又用這個心去欺騙別人,這個世界就是「人騙我,我騙人」,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在日本,把這樣的世界叫作狐狸互相騙來騙去的世界。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把我們從這個騙來騙去的世界,波浪起伏的(心境),帶回原來那個無心無我的世界的,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是無心無我的世界,正因如此,沒有騙來騙去的事情。很遺憾的是,這個娑婆世界,因為我們都是欲望的動物,都是欲望的存在,都有我欲。因為這個欲望的關係,我們被自己的心所騙,然後也騙別人。因為我們有欲望的關係,我們都自己以為自己「悟道」了,自以為「信佛」了,自以為「開悟」了,這都是被自己的心騙了。

如果修行覺得自己開悟了,十個有九個都是被自己騙了。從佛眼看凡夫,自以為開悟的凡夫,在佛眼看來,還是在迷的世界裏面。迷在迷的世界裏,當他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以迷的業力,轉生到迷的世界裏面去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懂了很多佛學,有很多都是被「覺得」這個心騙了。佛是連「我開悟了」的這個「悟」字都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也會告訴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我們學本願的,會遇見這樣的同朋,他說「我信心決定了」、「我心安了」,這十有八九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我們在座的都是知識份子,上過大學,自己覺得念過不少書。這種覺得「自己念了不少書」的自我滿足,就是自己被自己的心騙了。其實也沒有念那麼多,就是自己「覺得」念了不少了。騙了自己,然後用這個心又去騙別人。

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你越學佛,越會發現佛法像個無底洞,它沒有底啊,你越學佛越覺得深奧不可測。佛所證悟的世界是「深遠如虛空,廣大如巨海」,所以佛的世界連「開悟」這個字眼也沒有,這樣的心也沒有。我們凡夫不曉得佛法的世界是「如虛空、如巨海」,所以我們動不動就說:「啊,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相信了」、「啊,我開悟了」、「我獲信了」,就在那裏自我滿足。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達摩祖師就是證悟到佛法「如虛空,如巨海」,像是無底深坑,所以他說:「不可得」。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和慧可大師的故事,當慧可大師還沒有悟道之前,他到達摩祖師面前,向祖師請教「何謂佛法大意」?但是達摩祖師不理睬他。慧可在門外跪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慧可就把自己的左手砍斷,把斷手拿給達摩祖師看,表示自己的決心。達摩祖師看到他把手砍斷,求道心這麼強,就問慧可:「你想求什麼?」慧可大師說:「想要安心。」「好啊,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慧可大師一聽,要拿心出來,才恍然大悟,說:原來,這個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他當下就悟道了。

大家讀大學,學、學、學,不斷的學習,到時你會發現:沒有學習以前,你會覺得只要學習就會懂了;但是等你不斷學習之後,你會發現越學越不懂。這就是「不可得」。宇宙的真理,不論怎麼學,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真正有學問的人,他越學習,越發現自己一無所知。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了,就是真正學到東西了。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我們本來不懂,由不懂的世界出發去學東西。剛開始學的時候,本來不懂的,現在知道了;當你再不斷學習下去,會發現,越學越不懂;當你知道自己再怎麼學,都學不懂的時候,就真正學到了。佛法這個無限的世界,是我們無論怎樣想懂都懂不了的世界。我們學佛法,就是最後會發現:原來,這個佛法,不論自己再怎樣加油、努力,以我們的人腦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世界。

用人腦可以理解的世界,都是迷執的世界。佛法的世界,不是人腦可以理解的,可是當我們不斷的聽聞,本來是沒有辦法想像的世界,我們似乎又知道那麼一點點。這就不是我們人的力量,而是佛的光明照入我們的心中了,所以才能體會到這樣的世界。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這個世界可以用禪宗的公案,大家好好來體會。禪師上堂講法,說:「雨從天空落下來。哈哈哈哈。」就結束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自然。所以不懂得這個的話,去研究自然。越研究,越會發現自己想的都是不自然的,那就是懂得自然的人了。

親鸞聖人在晚年,八十八歲的時候,寫了一篇《自然法爾章》,他說:自然,就交給自然吧,我們不要在那裏畫蛇添足了。這就是自然。我們凡夫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然,結果都是自己凡夫的思想和知見。所以親鸞聖人說自然是最高的境界。聰明的人,自然就交給自然了,他不會用凡夫的言語去強作說明「自然為何物」,這是傻瓜才做的事情。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我們人會生病,為什麼呢?昨天有一位出家眾,她說:「我都出家修行了,為什麼會生病?」她覺得沒道理。一個修道者有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我為什麼會生病?你造了生病的因,就必然會得到生病的果報嘛。那個因果的法則不是我們人創造出來的,不是我們講有因果才有因果的。不管我們曉不曉得、有沒有去想,因果的法則都是儼然存在的。所以因果就是道、因果就是法。因果就是因果,如果我們欺負過別人,自己一定會嘗到苦頭。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不是誰造出來的。自作還是自受,這個逃不了。不是別人作,我們來受。只要有作,業報一定現前。為什麼?沒有理由的。為什麼我們要孝順父母,那也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法則。我們受到別人的恩惠,一定要報恩。知恩必報是天地的法則,沒有理由的。忘恩負義的話,是違背因果。我們要知道天地宇宙的法則為何?這樣我們學佛才不會越學越狹隘。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L老師,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去指導你的學生。光是教我們世間法的學問,會碰壁。自然是沒有理由的,但是人就是這個樣子,都喜歡找理由,然後才肯相信是這樣的。很有趣。所以,禪宗的說法:「雨從天空落下來,哈哈哈哈」、「煙從地面往上飄,哈哈哈哈」,說法就結束了。為什麼講這個?因為我們人喜歡找理由。這樣講法,是為了要打掉我們的那個「為什麼」。我們很喜歡找理由,因為我們很會自作聰明,很會問為什麼,然後找個理由來作說明,這都是凡夫的管見。

佛陀也好,親鸞聖人也好,都告誡我們學佛的人不要鑽牛角尖。什麼叫做牛角尖?如問「人為什麼會死?」,問這個的都是傻瓜。有生必有死,就跟雨從天空落下來,煙由下往上飄,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死呢?你在那裏鑽牛角尖的時候,還沒找到答案,你就已經死掉了。我們沒有辦法抗拒自然,所以要老實的接受自然。自然就是法,我們要順法。孔子說要聽天命,就是要順法。又有人問「為什麼我們要孝順父母?」這也是阿呆。我們受到恩惠去報恩,這本來就是為人之道。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問:不能問為什麼,那麼能否問是什麼?不然怎麼瞭解宇宙的法則?

答:我們是凡夫,只有凡夫可以問為什麼。因為你不問為什麼,就不會明白是什麼。但是真正解決我們生死後生一大事,是超越這種問題的。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問:「二河白道喻」裏,出現過很多「忽然」的字眼,是什麼道理?

答:二河白道喻中的「忽然」有兩個,「忽」有一個,共有三個。「忽然」是「驚覺」的意思。本來沒有意識到,突然發現了,就是「忽然」。

「忽然」拿來用在我們身上:本來我們都沒想到自己會死,可是突然「我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會去哪裡」?有這個心境出來,就是「忽然」。我們都知道人會死,可是沒有想過自己會死。我們都把死當作與己無關之物。本來是這樣的我們,突然就會去想:「我會不會死?我死了會到哪裡」?本來沒有去想的問題,突然會想了,這種心境,就叫「忽然」。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其實死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都當作是別人的問題,和我們沒有關係。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可是我們凡夫只是概念上知道,其實並沒當作一回事。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的自己,突然會去考慮這個問題,這就是「忽然」。日本有位詩人,作了很有名的俳句:「迄今為止,都認為死的是別人;原來我也會死。哎呀!不得了」。這是很難的地方,能夠突然警覺自己的生命很無常,很難。突然警覺到自己生命無常的人,他學佛很快入門。我們都是概念上知道自己會死,那種實際的感受我們沒有。

大家有沒有為這樣的事情煩惱過呢?為「我會死」煩惱過嗎?有的話,學佛進步很快,沒有這種感覺的話,到死了都不會有佛法出來。如果沒有面對自己死亡的人,不知道自己會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概念上的知道而已。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當你聽到「會死哦」、「會死哦」,你作何感想?如果把它聽成「只要是人都會死」,當作身外之物,用客觀來看待死的話,那樣學佛很難。真正想到「我會死」,有這種念頭的人,連晚上也睡不著,煩惱到睡不著覺。晚上睡到會打鼾的人,都是不瞭解自己會死的人。得了大病,面對死亡的人,晚上都是睡不著的。真正感受到無常,一直心繫無常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者。如果只是概念上知道「只要是人都會死」,想要瞭解佛法,不容易。

佛教說「無常迅速」,是言之有故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今天晚上就會死的話,那麼所有的事情,你都管不了了。真正知道無常迅速的人,他就會很認真地面對他的人生。知道自己會死的人,不會站在那裏唱高調。不會吃一頓好吃的,就得到滿足,沒有辦法滿足的!知道晚上會死的人,給他準備再豐盛的晚餐,他都吃不下。當人知道自己要死時,受到的打擊是很大的。沒有直接面對死亡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概念而已。

「忽然」這兩個字,很重要。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01 07:37
Next 2021-08-01 21:36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