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瑞劍老師九十二歲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教行信證」拜讀記(一)總序之文

119 題號的「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十字,能頂戴為南無阿彌陀佛最好。貫穿教、行、信、證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教若深掘一看的話是「南無阿彌陀佛」,行、信、證也皆是南無阿彌陀佛。為何能如此説呢?拜見總序説的「敬信教行證」、「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則能明白。

120 為何題號是「教行證」(三法門)而本文為「教行信證」(四法門),這是何緣故呢?三法門云「法體圓成門」,即示救度衆生的安排在如來的手中已完成了。四法門云「機受趣入門」,即示要往生得依「信心」。(參:教相問答:三法門與四法門

121 拜見存覺上人的注釋書《六要鈔》,就教行信證,説「教」是《大無量壽經》,是我們的所依。「行」(名號)是衆生所稱念,故是「所修」。「證」是涅槃的極果,是衆生所悟,故是「所得」。

122 若問「南無阿彌陀佛,衆生是聞,還是稱念呢?」。要往生,《大經》説:「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因此是聞。但是淨土宗有人説是稱念名號而往生,這説法不對。「信心正因」故,名號是聞的,但是若不稱念的話,名號無法流布十方故,於此點,名號是稱念的。又依稱念,聞此之人得獲信,不可忘記這點。

123 真宗的同行中亦有不知道信心正因而説稱念往生的人,這是不對的。信心是正因,稱名不是正因,是非因。因此《御文章》中没有一處講不稱念的話無法往生。

124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叫做「一行往生門」、「信行通攝門」,亦云「行中攝信」的法門,是稱名念佛和信心一體的教義。這就叫「觀經法門」。此時,名號是信的,亦是稱念的。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25 《歎異抄》第二章有「唯念佛被彌陀救助」,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觀經法門,可説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教義。雖是如此,但不可忘記《歎異抄》有提到「應知以信心為要」,這是信心正因的大經法門。

126 那要如何頂戴《歎異抄》才好呢?即頂戴全篇皆在講「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最好。又因為第八章有「念佛,對行者而言非行非善也」、第三章有「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呢」、總結有「聖人説過善惡二者我一概不知」,因此拜察其旨,在教我們本願名號的功德力超越善惡。

127 有同朋説以為自己已經頂戴信心了,没想到又没了,然後又没了,又發現吾身無論如何都不行,原來救度這樣無論如何都不行的人的就是本願。他不知道這是徹底罪惡感的機的深信呢,還是安心安慰最後的王牌呢?還是只不過是發現無法照自己的心意而説的「救度無論如何都不行的人」而已呢?《歎異抄》的教法是「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之法的深信上的惡人正機。

128 存覺上人説教行信證的「行」是「所修」(被修)。怎麼修呢是問題。没有信心,只是用口稱念佛真的是修了嗎?真的修了是信心。有信心的話即是真修了。因此,南無阿彌陀佛不是稱而是信、聞。

129 《歎異抄》曰:「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如此生信動念想要念佛時,即已獲得攝取不捨的利益」。這不是因為念佛而獲得攝取不捨的利益。是依信誓願不思議的信一念獲得攝取不捨的利益的。這個念佛是「信卷」説的「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念佛)」的那種念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第三段 名號的勝德

130 存覺上人釋教・行・證是「所依」「所修」「所得」的法,什麼是依呢,有信心方能説是依了《大經》。什麼是修呢?有信心方能説是行了大行。什麼是證涅槃呢?只有信心得證涅槃。説教・行・證是「法體圓成門」,是言其信心亦是阿彌陀如來於本願中為我們成就。爲顯之而説法體圓成門。「所」是被動的意思,加上「能」時,意味「做什麼什麼」時使用。

131 「敬信真宗教・行・證」,是意味敬信三法圓具的名號,這是淨土真宗,此外没有淨土真宗。故「信卷」顯淨土真宗的極意,説「聞其(十七願的)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説稱念佛往生不是淨土真宗的本義,即聞信名號的名義外没有淨土真宗。

132 又親鸞聖人為顯信心正因,開第十八願為五願,此名「五願開示」。五願,指十一願(必至滅度之願)而開證卷,依十二願(光明無量之願)和十三願(壽命無量之願)開真佛土卷。依十七願(諸佛稱名之願)開行卷,依第十八願(至心信樂之願)開信卷。真宗是五願開示的宗旨,淨土宗取第十八願立宗,表面多有不合致之處。五願開示是不得不體會的大問題。

133 第十八願是什麼樣的本願呢?即頂戴了「至心」、「信樂」和「欲生」的三心,十遍也好,一遍也行的稱念佛者,必定救之的本願。頂戴五願開示的精神,以本願成就文為第一依據而開宗的,是淨土真宗。在信心上有疑問産生時,應就成就文判斷之。

134 一般的信者一心想要頂戴信心往生淨土,所以想要早點獲得信心的心很強,因此無心聽聞不聞不行的法義。也就是説學有不足。至於三願轉入、五願開示、成就文、二種深信等,得好好的聽聞,充分地理解方可。首先光是總序之文,最好能好好的學習。

135 淨土真宗依何經而開宗的呢?依《大無量壽經》而開宗。又依何次第而開的呢?依五願開示而造《教行信證》,《教行信證》一出現,此處淨土真宗開。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36 為何從十八願能開五願開示呢?在其他學派是由十八願全體開五願,但在法雷學派則是從「三心」(至心、信樂、欲生)開五願的。三心之中「至心」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故,從此處開行卷(十七願),從「信樂」開信卷(十八願),從「欲生我國」的「欲生」的生(往生)開十一願(必至滅度之願),又從「欲生我國」的「我國」開十二願(光明無量之願)和十三願(壽命無量之願)。

137 佛教不論是小乘或大乘,不論是聖道門或淨土門,皆是轉迷開悟的法。即説「苦・集(煩惱)・滅(涅槃)・道」之四諦(真理)的是佛教。「苦」是「集」(煩惱)的結果,「滅」(涅槃)是「道」(八正道或大信心)的結果。佛教實是條理整然的宗教。其他的宗教,像小朋友的宗教似地講「神自由自在地創造世界和人類,又自由自在地救、罰人類」。

138 真宗說行(名號或念佛)和信。行和信的關係非常難,之云「行信論」。若問是依念佛往生呢,還是依信心往生呢的話,則信心是正因,念佛是報恩行。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宗教是念佛往生,視念佛和信心為一體,其教義雖是如此,依信心往生是不可動揺的。依信心往生,即是依如來(名號)的功德力往生。

139 淨土真宗,是對念佛往生的淨土宗,為了顯唯信正因,聖人作五願開示,製作《教行信證》而誕生的宗派。此故在真宗斷言依自力的念佛無法往生。在真宗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的一張招牌。

140 在真宗,教信的一念滅一切的無明,然雖是信後,直到死為止,貪瞋煩惱仍來襲捲是怎麼回事呢?此滅罪叫做密益,凡夫無法理解吧。在如來的手中,罪滅於信一念的叫做密益。這點是聖道門的人們會非難的,因為他們不知密益故。曇鸞大師亦就此點説「不斷煩惱得涅槃分」(論註)。「正信偈」有示之。其他宗教則為此點經常苦悶著。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總序(三)

141 罪消滅的問題就叫「滅罪論」。滅罪論很難。本來,罪皆惡,惡是罪。善惡的問題是倫理學處理的問題。倫理學也有種種的學派,學派不同,善惡的想法也不同。但是柏拉圖和康德的想法,立理想的世界或立最高善,人以此為理想而行動。又格林等講自我實現説,提唱應和所有的人類一起發揮大我。又美國實用主義的哲學説讓社會的人幸福的行為是善,加諸毒害的行為是惡。又純粹意志的倫理學説意志是純粹的話就是善。雖有種種的説法,因有理性命令「惡不可為,善應為之」故,康德説此命令是絶對的説法是正確的。

142 大乘佛教如何想呢?《般若心經》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真理。在講惡的根源的無明是無體,不是真的存在。雖如此,從人類的世界無明盡、惡没有了這樣的事也没有。

143 禪宗常立於絶對界言物,教勿被善惡等相對的想法所囚。故教「莫思善莫思惡」。善也好惡也好,皆不是有個實體説這是善是惡,二者皆不可得。不可得是「空」的意思。

144 《大學》是孔子的教法,講「明明德」,說要明人本來所持有的明德(如佛性)。《中庸》講要如實地發揮「本然之善」(人本來的真實),說這是天(如神、佛性)的命令。《大學》和《中庸》皆是接近佛教的學説。

145 基督教説神造萬物,又講神是善、愛,但是對於惡的起源則無法有所交代。淨土真宗的人應好好的專心於研究善惡(罪)的問題才是。

146 議論的話是没完没了的,事實上人有惡(罪)。有惡(罪)的話,依因果的道理不得不受苦。這是真理,是事實。那麼如何處置此罪呢,這是實際的問題。凡夫没有力量處置罪的問題。無力的話,怎麼辦呢?這點讓人受苦。「總序」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恵日」,這是最高善的回答。光是這一句話,就知親鸞聖人不是普通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物地垂恭敬頭啊。

真正的懺悔滅罪

念佛即是懺悔滅罪

「念佛滅罪」與「重業輕報」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47 依據天文學者之說,光是銀河系就有二千億的星星,像太陽一樣的星球在大宇宙中有無數。從釋尊的時代就有此大宇宙是無限呢或有限呢的問題,但是没有答案。若是無限的話,即使是神也無法造無限。即使是有限,萬物不生不滅故,無法造不生不滅之物。問善的起源為何、惡的起源為何、自然物的起源爲何是愚痴。又無明,是「無明無體」,不是積極的存在。但是因現實中人生是無明為罪本故,不處理之不行。

148 因為提到「無明闇」,無明是反光明,反大智大悲,是一切罪的根源。無明的原語是Avidya,是無智的意思。有的學者説這是人類欲生的欲望。天台宗的學問做了很詳細的研究,有「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塵沙無明」等。佛教是無明和光明的戰爭。

149 真宗的人,誰都常在口上掛著「我是罪業深重的人」,但是深入探討無明的人没有。以前認真的修行者,都是拼著命和無明作戰的。「無明」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不是修行者無法吟味之。真宗的人常説:「無論如何也無法如何的我,如來…」,不知這是已深掘到無明在説呢,還是因為無法頂戴信心在泣訴呢?《教行信證》的文字,一字一句皆是聖人賭著生命的真生命的言語。桂老師説這是「聖人的法身」。若輕看一字一句的話太遺憾了。

150 深掘「無明闇」時,「無礙光明」就活了。邊聽聞説法邊打瞌睡的人,無法知道「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的真滋味。無法吟味之者,不是信心。最好能用幾十年地吟味此一句。以前,有位叫盤珪禪師的人用了二十年憶念《大學》的「明明德」一句話。神戸有位常出入島田龍逸師的寺院的老婆婆,雖是女衆,在她聽到趙州禪師回某僧「狗有佛性也無」的公案(問題),答「無」後,一直不斷地思索這「無」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二十年之久。這位老婆婆後來能與學者井上秀天先生對法。真宗的人亦如是,最好能持續地憶念什麼是「無明闇」。天親菩薩的安心是「無礙光明」一個。真宗的學者中有人標新立異説「疑無明」,這是不太好的事。

151 真宗,如「正信偈」也有提到,「不斷煩惱得涅槃」是真宗。這叫做「本願一乘」,又名「圓頓一乘」。在聖道門,是斷煩惱成佛的教法,在基督教是由神寛恕罪。在真宗,講滅罪往生(密益),但在現實是「不斷煩惱得涅槃」。此處講「破無明闇惠日」是現生的利益,指被攝於攝取光明中。

152 「疑」也好,「貪瞋煩惱」也好,皆是無明。但是「疑」叫「顯破」,現實地被破,而斷貪瞋煩惱叫「密益」,起煩惱的當下已被如來斷的就叫密益。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53 在佛教講「教理行果」,指依經(教)理解法界(宇宙萬物)的真理,修行(行)成佛(得果),這是一般佛教的原則。因此,不論哪個宗派都非常強調「行」。真宗是以一「信」往生的教法,說没有「行」的話,不容於各宗。善導大師亦曾被各宗攻撃過説,汝說的宗旨有願無行,而作六字釋,開示《觀經》下品下生的念佛有願也有行哦的是六字釋。願行具足,在念佛中亦具足著,在名號中亦具足著,真正的是信心具足著願行。

154 「行」的問題很難。在他宗,說到「行」的話,指眾生以自力修戒、定、慧三學,向菩提・涅槃的修行叫做「行」,天台也好,華嚴也好,行是「進趣」的意思。真宗,講法藏菩薩的修行即「行業」是行的是本義。教行信證的行,置「行業」於念頭,行是往生之道故,作「大道」的意思。鈴木大拙師英譯時,據説曾為「行」要如何翻譯才好傷過腦筋。最後,翻譯作Living(生活的意思)。翻譯「敬信真宗教行證」或「專奉斯行」時,用Living的話會有問題。

155 真宗的同朋也是一樣,確實的理解真宗的「行」為何的人稀少,認為稱念佛名是行的人居多。念佛雖然也是行,但在真宗第一義,視行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是正確。不論講教・行・證時,或是講教・行・信・證時皆如此。

156 但是,「行卷」解釋「大行」,有曰:「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說稱名是大行。以為是這樣時,聖人接著又説「斯行者」,說明行時,是「名號」的說明。

157 「總序」曰:「敬信真宗教行證」,又有「專奉斯行」,因此聖人的精神是,「教・行・證」的「行」也好,「教・行・信・證」的「行」也好,皆是南無阿彌陀佛。又對照的看「行」和「信」時的「行」亦是南無阿彌陀佛,「總序」曰:「圓融至德嘉號…難信金剛信樂」。因此知道真宗的「行」,第一義是講南無阿彌陀佛。

158 接著歷史的考量真宗的「行」為何時,於《觀經》的「行」,就下品下生的往生,善導大師説:「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故據《觀經》,問行為何時,得說「行」是念佛(稱名)方可。

159 根據《觀經》,問「行」為何時,「行」是念佛,這就叫做「觀經法門」。根據《大經》問「行」為何時,《大經》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故信心的對照是「名號」,名號是「行」。聞名號的由來而信者能往生,這是淨土真宗的本義,這就叫做「大經法門」。道綽禪師、善導大師、源信和尚和法然上人是觀經法門的人。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和親鸞聖人是大經法門的人。

160 在觀經法門,教稱念佛哦,稱念佛者往生哦。在大經法門,堅守著正信偈亦有提到的「正定之因唯信心」的教義。

161 日本的淨土教,法然上人(觀經法門的人)禀承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教「念佛喲、念佛喲,稱念者得往生哦」。法然上人的弟子親鸞聖人如何呢,就龍樹、天親、曇鸞大師,徹底「念佛往生」的真精神是「信心正因」,作《教行信證》,開淨土真宗。

名號實相法

法談:睿見·光明名號·承事神明

與名號感應道交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62 有眼光的真正的學者看的話,知道念佛往生的真精神是信心正因,但是一般的人看的話,不知道這個。真宗聖典中,説「稱念的話獲救」的文也有很多,説「信名號的話得救」的文也有很多,因此身為同朋會猶豫地想哪個才是真的。這是自古以來,日本國中走到哪裏都會碰到的問題。因此,一般的人,還弄不清楚什麼是「行」、什麼是「信」時就死翹翹的人居多。

163 拜讀《歎異抄》,「念佛」的文字出現四十二次。瑞劒也拜讀了七十五年,第一章有「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唯以信心為要」。第二章有「對我親鸞來說,但蒙信善知識的唯念佛可被彌陀救度之言外,無別的竅門了」。《歎異抄》的註解書,雖然今日就有五十種類,但是簡扼明了地說明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不同的書一本也没有。

164 三部經中也是,從表面上看的話,有觀經法門和大經法門,講「稱念的話得救」和講「信的話得救」,有二種不同的説法。《歎異抄》使用這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二章的「唯念佛」,那是觀經法門的說法。全篇混合著此兩種説法。没有發現這點,知道有兩種法門的說法地拜讀的話,會越讀越迷糊。事實上,迷惑的人居多。

165 「稱念獲救呢」、「信而獲救呢」的問題是重大的問題,不問僧俗,在今日認真地徹底此者很少。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上遡本願想想看的必要。第十八願,是救度稱念者的本願,還是救度信的人的本願呢?南無阿彌陀佛是為稱而有,還是為信而有呢?必須弄清楚這個才行。

166 第十八願誓有「三心」(至心、信樂、欲生)和「十念」(念佛)。善導大師將第十八願的三心攝於念佛中,說:「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略)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往生禮讚)。

167 親鸞聖人,開第十八願為五願,又信心的極意在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斷言:「願成就一實圓滿真教真宗是也」,教以成就文為依據處。

168 因此,今日的我們必須以成就文之意解釋真宗的任何文。即必須好好領解念佛往生的真精神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要如此,唯有精讀「信卷」和《御文章》。瑞劒會在「拜讀記」詳細地論此點,也是為了除一般信者的迷惑。以後,會透過《教行信證》全篇論之,因此在「總序」先把大綱說好。

169 南無阿彌陀佛好難。總而言之,南無阿彌陀佛,是《大經》的體,是《教行信證》的體,是衆生往生的行體(不可思議功德),是大智大悲的結晶。又本願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本願。阿彌陀如來建立名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取了名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信心、往生不外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70 (一)道元禪師的《正法眼藏》中説:「經卷是如來的全身」。(二)桂老師説:「《教行信證》是親鸞聖人的法身」。(三)法然上人説:「南無阿彌陀佛中攝著阿彌陀如來的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内證的功德、一切外用的功德」。没有將此大綱謹記於心,好好的頂戴:真尊貴呀、真感恩呀、不思議呀的話,不論聽了多少文字的解釋也無助益。好好仰信這三點的話,自成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光是看著天上的月亮是不行的。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全身,應思之、念之。

171 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為中心,講諸法實相的法門,亦是講人的善惡於一念中具三千世界的「因中圓具的法門」。

172 華嚴宗說法界(宇宙萬物)的真理顯於凡夫的世界。萬物的構造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鎔融無碍」,與講依一原因的神造萬物的歐美宗教的創造說相反。法界的真理是真如,這叫「法性」,又叫「心性」。不論何者,說宇宙萬物的絶對的真理顯現於眾生界的是華嚴宗。這叫做「果上(真如、法性)顯現的法門」。

173 淨土真宗,和華嚴一樣是「果上顯現的法門」。即是佛的「佛智的顯現」、「大悲心的顯現」、「本願名號的顯現」、淨土的莊嚴、特別是佛莊嚴(第八、不虛作住持功德莊嚴)的顯現的是淨土真宗。換言之,佛的世界由上往下顯現於眾生界的是淨土真宗。更細說的話,信心、往生皆不外是如來的莊嚴功德。不知此事,很多同朋運用自力地想自己信、想自己稱念要往生,因此全都完蛋。因為持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想要頂戴信心往生,或是想稱念佛往生。自力心未去除前,「稱念往生」也好,「信了往生」也好,哪邊都不及格。又有人想自己安心、自己歡喜,以為這樣能往生。不論哪個都是從煩惱具足的凡夫心出來的東西,不成往生之業。日本的新興宗教等說有神告,其實大多是從自己的頭腦中出來的教義。

174 果上顯現的法門淨土真宗是如何來到眾生界的呢?大悲大智的本願力,本願力第一顯現為《大無量壽經》、顯現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全身,是眾生往生的行體。其故,云南無阿彌陀佛是往生的「真因」。

175 聞信往生「真因」的南無阿彌陀佛,信心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故,之云往生的「正因」。正因的信心再流,顯現於眾生的口業。此云「稱名念佛」(業因)。然眾生想要自己念佛求往生,那樣自力的念佛不是往生的「業因」。信心、念佛皆不外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功德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76 「信卷」曰:「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念佛),名號(念佛)必不具願力的信心」。此云「必具名號」。不做信心的追究,只想稱念佛的話能獲救是膚淺的想法。聖教中有言及「稱者往生」之文時,必是言信上的念佛。無信心而稱念往生的教義絶對沒有。然世人看到「稱者獲救」之御文時,一點也不想本願力、名號的功德力,只想著稱念往生。因此皆陷於自力的念佛。

177 不論哪裡有提到「稱念佛者得往生」,其念佛必是内有信心的念佛方可。念佛和信心在信者是無法分割的。學問上分開論之時,(一)信心是本,念佛是末。(二)信心是始,念佛是後。(三)信心是正因,念佛是非因。說「念佛往生是真宗」、「極重惡人唯稱佛」時,不是指無信心光稱念佛就能往生的意思。《歎異抄》亦得用此要領頂戴才是。

178 信心是呼喚聲。信心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信心是二種深信。信心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不是像信神的信心般,得拜託拜託那樣請求、祈求的不是信心。信心是行者歸命的一心。大信心之體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如來的本願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即使聽到「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全身」這樣的言語,即使聽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之言語,有緣者即頂戴信心。三十年、五十年在心中探求亦是無濟於事。

179 獲信之緣無量,不可以教人說我等末代凡夫這樣做的話能頂戴信心。無誤的說者,接觸親鸞聖人、蓮如上人、或是老師(師父)的大人格,依其人格的感化,其信心的大人格使自己的人格感動外没有頂戴信心之道呀。此云感應道交。信心者,和如來感應道交的是信心。「感應道交」詳細出於《法華玄義》。

180 信心不思議,聞道元禪師的「經卷者如來的全身也」(正法眼藏)之言也好,聞「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總序)之言也好,聞「依法之力方往西方(御文章)之言也好,聞和讚的「生死苦海無邊際」之言也好,宿善到來的行者獲得信心。這是不思議、難能可貴之處。被拜託讓我獲得信心,不論怎麼說明,無法保證能頂戴信心。必須自己和如來、或透過人格者感應道交方可。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181 人雖說是凡夫凡夫,是不可思議的靈體,有感受如來佛智的大悲的資格。又山川草木亦是不可思議的靈體。玄沙(禪宗的人)云:「盡十方界真實人體」、「一顆明珠」。又蘇東坡説:「山色溪聲是廣長舌(佛的說法)」。感得如來大悲佛智的人,必須感謝無量的恩海方可。佛教以外的宗教,既不知人的靈體,亦不知山川草木的靈體,光説「罪子」不得不說眼界狹小

182 親鸞聖人如何獲得信心的呢?(一)聖人元本是如來。(二)依止法然上人究竟「出離生死之道」。(三)因為法然上人說真宗「三經一論是也」,順其指南一起精讀天親菩薩的《淨土論》和曇鸞大師注釋的《論註》,而被「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之文,和《論註》的「不斷煩惱得涅槃」之文感動。依原本總序之文就有的三國七祖之師釋而獲得信心。又不可漏掉之句是,寫於《淨土論》的阿彌陀如來功德的總結「不虛作住持功德」之文。

183 「不虛作住持」之文者,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身心)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功德)」。聖人拜見《淨土論》和《論註》之句是如何地流下感動之涙呀。信心是依「善知識」之言語方能頂戴的。獨學自己想像是無法晴雲霧的。又迷糊地聽聞說教也不行呀。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五)

「教行信證」拜讀記(六)

「教行信證」拜讀記(七)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27 08:23
Next 2021-08-29 20:1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