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瑞默老師 【2001-2004香港說法系列】
佛教是什麼?佛教有三義:
一、佛陀的教說:佛陀是宇宙人生的達觀者,已解決了宇宙人生的問題的聖者。(教)
二、一切人得佛陀達觀的道·法·教=即成佛之道=>依淨土來的高僧大德的指引。(道)
三、佛陀達觀而證悟的境地——佛陀的教說與眾生成佛之道·法,都是從佛陀證悟而來。(法)
以上說明時雖有三義,其實是一體的。
首先看佛陀的教說從何而來?是從佛陀證悟的境地所出來的教說。而眾生聽聞了佛說(佛教),依著去行(佛道),進入了佛陀證悟的世界(佛法)。所以雖然是三個,其實是一體的。
所謂「完成態」是說佛的正覺圓滿。
當佛自證圓滿,照見眾生苦,發起大悲心,示現在娑婆,以人的語言,說佛的教法,帶著我們走向佛道。
「完成態」即是「果分」,我們在娑婆聽聞學習佛法即是「因地」。而我們依著佛法,到達佛陀證悟的境地則是從「因」入「果」。我們之所以能從「因」入「果」,是因為佛陀的功德,因為佛陀是圓滿覺者所以能引領我們。
佛的可貴之處在於,佛雖正覺圓滿,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示現到人的世界,慈悲地引領我們:「來喲!來喲!」
諸佛如來是一法身,是法界身,對我們而言就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從果界「降因」到我們充滿迷、苦的人生,示現為釋迦牟尼佛,引導我們依著佛的教法行佛道,把我們帶到阿彌陀佛所證悟、果的世界,這就是淨土教。
對我們而言,佛所修悟的世界,我們稱之為「淨土」,所以最聰明的人是聽從淨土來的聖者的話,並依其指引到淨土!
身為佛教徒的我們,當我們來聽聞高僧大德的教法還起懷疑,那就是迷路了。因為我們是因地的眾生即「因人」,是「迷」的,用你的腦袋瓜不論再怎麼會想還是「迷」!
所以我們不要聽從自己迷執的想法,要依止達觀的聖者所說的教法,跟著去走,才能到達淨土、光明的世界。
以上總結來說,佛教是什麼?
是佛陀的教義,是成佛之道,是佛陀達觀證悟的境地,因此佛教的世界非常的深廣。
請問大家:「今現在我在哪裡呢?」
答案是:「在充滿迷執煩惱處」。
再捫心自問:「自己有多少能力?」「自己聽懂了嗎?」
自己的見、聞、覺、知都充滿迷執故走錯路,是「零分」的存在。
人世有賢、愚者,不論賢、愚都是在迷執的人生中,都是凡夫。
要記得一件事:「凡夫的見、聞、覺、知都是零分」故行不通,會迷路。
休息一下。
得難得人身,聞難聞的佛法,一樣聞法,有人當成問題在聽聞,有人當成知識在聽聞,何以故?
有否遇到人生的苦惱或瓶頸,會影響聞法心態的深淺。
(板書)
人生苦→深廣無涯底→自己無法解決
把人生苦當成自己自身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選擇入佛門之道→依教奉行。
人生苦深廣無涯底,因為不是這輩子的苦而已,是無始以來的累積,不是自己的智慧能力可以解決的。
生、老、病、死,四苦中最苦為「死苦」,臨命終時不安,絕對孤獨、絕對無力、絕對恐怖、絕對絕望、絕對黑闇,此心境一出來,怎麼辦呢?
(老師以自己生了一場大病為例)燈光也變暗,淒涼、孤單,長夜漫漫睡不著覺,直到白天太陽光出來才睡得著。
何況面對死亡臨終時,財富、權力、妻子都幫不上忙。
《觀經》下品下生文中:「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其中「不能念者」是因心散亂、放逸、絕望的心情,「稱無量壽佛」是「南無阿彌陀佛」,「至心」是無我心、忘我的,不遑多想。
釋尊為何說此文?因臨終病苦者心散亂、放逸、絕望而不能聞法、念佛,故善知識教其出聲稱「南無阿彌陀佛」,是人於病苦中不遑多想,而忘我地稱「南無阿彌陀佛……」
又生老病死四苦中,以臨命終時為代表,是最苦的,一生所作會一時現前,屆時人自然會「真劍勝負」(真正地決定勝敗生死),會很認真的。
請放心,每個人都會碰到這個哦!
於此時內心會體會到「人生苦是深廣無涯底」,發現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時,會聽到佛法,聽聞到「六字名號」,很不可思議的,此名號會徹入到我們心中。
當我們體會到「南無阿彌陀佛」時,又很不可思議地,臨終「五種絕對」剎那間消失不見,這是佛的力量!
所以念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心「念死念佛」,因為平常用心「念死」,念佛就變成是「自身的問題」而不是理論,這很重要。同樣是「人生苦」,念死與否,深淺的層次不同。
佛陀所遇的人生苦是生、老、病、死四苦,其中又以「死苦」為極致。唯有真正遇到「死苦」,佛法才會真正的受益,有力量出來。
元照律師一生持戒嚴謹,用功辦道,然而生了一場大病,遇到死的問題時,平日所學都派不上用場(因凡夫見、聞、覺、知皆迷故),發現「人生苦是深廣無涯底,凡夫是這麼無力的存在」,而發自內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病愈之後留下一偈:「眼光將落前程昏,始知平生錯用心」。臨命終遇「死苦」時,絕對黑暗出來了,凡夫的見、聞、覺、知救不了自己。
所以,人沒有真正的掉落到谷底,就不覺得名號有什麼!
坐在後面有一位八歲的小朋友,現在睡著了。剛纔我一來就問他:「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誰?」他答:「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最聰明的佛教徒,是先認定「誰是最偉大的人」,然後跟隨著他的腳步、他的話走,就沒錯了。
《教行信證》裡的法語:「諸佛(即阿彌陀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
「全德施名」的「德」即功德、力、光明。「名」是指「南無阿彌陀佛」。
「稱名即稱德」的「稱」是稱讚、讚歎,非只口稱而已,是了解阿彌陀佛「全德施名」的慈悲心而發自內心讚歎佛德。
「德能滅罪」的「罪」是說生死罪濁。
元照律師留下的法語:「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成佛種。」這是他個人的體證。
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不可思議呢?哪怕光只是聽到名號或只是誦念,無邊的聖德就已經進入到阿賴耶識裡面了。
我們識心的構造如下:
我們凡夫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是前五識和第六識,第七末那識以後感受不到,是超意識。但是,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跑到阿賴耶識,種子會種在阿賴耶識。所以起惡心雖然別人不知,但是心念一起,種子就種入第八識。之前講「分段生死」,是到第六識為止。第七、第八識不會死,會隨我們到下一世。
又受報的順序是依「重者先牽」的法則,所以如果惡念種子多,會牽引人去惡道,成為貓、犬、餓鬼等,這是業力不思議!
「名號不思議力」是因名號具「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會貫穿我們的心識,不會消失,會跟著我們到下一世。往生人就是平時聞法,感受到佛的功德不斷念佛,名號力量愈來愈大,自然會帶領他去往生。所以是「名號不思議力」!
世界上「南無阿彌陀佛」最尊貴,故我們看到、遇到會低頭。當感受到「名號最尊貴」時,我們看到「名號」、「阿彌陀佛像」,自然會向祂合掌、低頭,這就是佛的功德力讓我們自然而然向祂低頭!
阿彌陀佛的功德從我們眼睛、耳朵等五官進入到我們的識心,所以阿彌陀佛是人法不二的佛。眼前這幅阿彌陀佛像,其實有在出聲說法,只是我們肉耳聽不到而已。對佛像要恭敬,意義就在這裏。
這個小朋友雖然從開始睡到現在,然而阿彌陀佛的法會從他的毛細孔滲入哦!(衆笑)我小時候也是被祖母帶到寺院,常趴在祖母膝蓋上睡覺。那是什麼力量?是「德」的力量。「佛德」是無所障礙,故天親菩薩讚歎阿彌陀佛為「無礙光佛」,就如小經所說:「其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問:請問佛教的最大課題是什麼?
答:自己生死的解脫。要解決此一問題,先問自己有「修禪」的能力否?「禪」是很殊勝的法門,問題在於自己的根基,是否有「修禪」的能力?修,每個人都可以修,問題在於有沒有能力完成這個法門,得到成就?要真正去做,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
日本親鸞聖人九歲出家,出家二十年,在比叡山修天台宗的「常行三昧」,但是最後發現自己「落第」失敗,無法完成這個法門。
法然上人則是十三歲登比叡山出家,一直到四十三歲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完成這個法門,所以在四十三歲轉入淨土法門。
法然上人從十三歲到四十三歲,其中三十年,不論是修禪、華嚴等八宗,都到當時最負盛名之處求法。但是本來是要去求法的,後來都反被敬為老師,大家向他請法,因為法然上人智慧第一,法理通徹。然而面對自己的生死問題,發現沒有辦法,很苦惱。其時,拜見到善導大師《觀經疏》的這段文:「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而淚流千行,再無不足了。
為什麼我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就可以往生淨土呢?
因為「順彼佛願」的緣故!
所以我們凡夫能靠名號解脫自己的生死問題。
有人以為自己除了念佛再加上修禪不是更有力量?那是對名號還有懷疑,對阿彌陀佛的力量沒有信心。但是請聽好,不是反對修禪,說修禪不好,而是你能依什麼力量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
如果腳踏兩條船,什麼地方都去不了,所以要選定一條船!
因為我們凡夫心很散亂,任何事都辦不成,所以祖師大德留下一個方向給我們,就是「一心一向」。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把路走完。
怎麼樣的「一心一向」呢?
佛——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
淨土——唯阿彌陀佛的淨土
念佛——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名
經典——唯《淨土三部經》
我們禮的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要去的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念的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佛經就是《淨土三部經》,這是善導大師留給我們的忠告。
古德有詩云:「令念佛而救助,令憶念阿彌陀。」
念佛者以為是自己在念佛,是大大錯誤。何以故?人的心不是念佛的心,是貪、嗔、癡的心,而能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凡夫的力量,是「佛願」的力量,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是阿彌陀佛發願令眾生念佛而救度眾生,所以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令眾生憶念阿彌陀佛。
要真正發自內心接受這個法,得辛苦一段時間,不斷地聞法。換個角度講,今晚大家坐在這裡聞法是誰的力量?是你自己的心和腳把你帶來的嗎?不是,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把你拉來的!當你不斷聞法,就會明白這個道理。聞法到這位老菩薩這個年紀,你就會了解:「原來不是我的心、我的腳把我帶來的,原來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把我吸引來的!」
所以是「本願力回向」的功德力,我才可能乖乖地坐在這裡聞法。
【2001-2004香港說法系列】
一、淨土是什麼
二、什麼是阿彌陀佛
四、人生的真實義
八、「無所求的宗教」
九、爲信心的聚會
十、身心學道
十一、媽媽的德分
十二、親心勝過思親心
十三、阿彌陀佛有多大?
十四、人生最大的問題
十五、佛教是什麼?(本篇)
十六、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十七、歸去來,還本家
十八、法雷轍的真髓
十九、大乘佛教的精神
二十、佛入衆生心
二一、極大慈悲母尊
二二、自利利他二圓滿
留言列表(13条)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0 1 Generate poster 佛教是什麼? Previous 2021-07-29 21:35 歸去來,還本家 Next 2021-07-30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眼光將落前程昏」(元照律師),這句話収在前田慧雲師的語録中。元照律師曾有過一次瀕死的経験,就因為是嚐到「眼光將落前程昏」的滋味,所以他從自力的修行轉入浄土門。因此不落到那地歩「不行」。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十五、佛教是什麼? […]
[…] 十五、佛教是什麼?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
[…] 十三、佛教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