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利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1-13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第三祖 曇鸞大師
第一章 略傳
曇鸞大師是中國遠稟龍、天二菩薩之後,光顯本願一乘最初的人師。東漢明帝永平十(西紀六十七)年,印度僧來(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僧將佛法東傳中國),在帝都洛陽建白馬寺以來,到西晉懷帝永嘉四(西紀三百十)年為止,約二百五十年間是翻譯佛經的時代。這年,有一位從西域來的僧人叫佛圖澄,來到洛陽現種種神變不思議的事,受到民眾的歸依。其門下有道安等才俊雲集,化風大揚,建佛寺多達八百九十三座,這是由翻譯時代進入傳道時代的初期。
道安有《淨土論》二卷的著述,又其門下的慧遠因避當時之亂而入江南的廬山,慕其道風來集的才俊、白衣的高士等計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於阿彌陀佛尊前,定心念佛,願求淨土的往生。所謂廬山流的念佛即是此,但是彼等尚未徹達本願一乘的真實義。
在此之前,魏廢帝嘉平二(西紀二百五十)年,康僧鎧翻譯出《無量壽經》。又其後在東晉安帝隆安五年(一說是弘始四年十一月),羅什三藏來到長安,在同安帝義熙九(西紀四百十三)年示寂。其所譯出的經論有三百餘卷,其中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智度論》、《成實論》、《十住毘婆沙論》、《阿彌陀經》、《法華經》、《般若經》等。羅什三藏盛傳龍樹的真空論教義,依之三論宗興起。又其後於南北朝時,畺良耶舍三藏來到中國,譯出《觀無量壽經》,又北魏宣武帝永平元(西紀五百八)年,菩提流支三藏來朝,譯出《十地論》和《淨土論》等。於茲,淨土的正依經論全部來到中國。宣武帝深達佛教,造詣之深,能在宮中講《維摩經》。據傳當時從西域一帶來的沙門,其數多達三千餘人,國內寺院的數目有一萬三千餘剎,僧侶的人數亦高達二萬餘。彼等皆是促曇鸞大師出世的先驅者,是製造本願一乘興隆的機緣者,時機純熟誠非容易之事。
曇鸞大師在北魏孝文帝承明元(西紀四百七十六)年,生於雁門,十五歲出家,專修四論的學問,並為其名匠。但是,在造《大集經》的註釋中途病倒,因此,心思欲學長壽之法,謁梁武帝,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在歸途中,逢遇菩提流支,受到其嚴厲的教誡,翻然拋捨註釋之志,燒捨仙經而立即歸向真宗。時值北魏孝莊帝永安元(西紀五百二十八)年,即佛教傳到中國以來,已歷四百六十三年。根據《續高僧傳》,當時流支所傳授的經文,即是《觀無量壽經》,蓮如上人的《正信偈大意》即是依此。學者之中,有的人主張其傳授的是《大無量壽經》,有的人則主張是《淨土論》。
本師曇鸞梁天子
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
焚燒仙經歸樂邦
鸞師的時代是三經一論的翻譯已完成之後,因此,鸞師採一論造《論註》,據《大經》讚嘆《大無量壽經》(三部經的真精神即大經)。其後鸞師住於并州的大嚴寺,或於汾州的玄忠寺,弘通真宗。當時的魏主孝靜帝專師而稱神鸞,又梁武帝常面北禮拜鸞菩薩。其後東魏的興和四年,以六十七歲於汾州的遙山寺入寂。高祖也在「正信偈」與《和讚》中,特別地讚嘆鸞師的芳蹤,仰其高風。
高祖被稱為是曇鸞大師的再誕,深深地私淑鸞師。其理由是:一、於法門的建立見之;二、面對當時的世相,同開無礙之一道,其化風和高祖的人格自然地有共通點。考曇鸞大師出世的時代,乃南北兩朝紛爭的亂世,道義頹敗,君臣上下廢制,弒逆篡奪盛行,合南北二朝五十位的君主中,能全壽而終的幾乎不到半數。鸞師是面對此世相光顯本願一乘的人師。
解釋《淨土論》中的「觀佛本願力」之論文道:
「人有輟飡養士,或舋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論註》卷下)
全是親鸞聖人作「萬事皆虛假邪偽,無有真實,唯有念佛是真實。」(歎異抄)述懷之依據者。
鸞師是面臨此世相之人故,常就痛燒的現實,仰大悲本願,慨然眺望世相,奮然光顯真實。高祖的憧憬亦是學此風吧!現代應是再學此化風時。
第二章 註論的勳功
天親菩薩論註解
報土因果顯誓願
「證卷」曰:
「顯示大悲往還之迴向,慇懃弘宣他利利他之深義。」
這可說是曇鸞大師一代的勳功。
天親菩薩宣布廣大無礙的一心,曇鸞大師彰顯本願他力的迴向,到了高祖,更稟承此法門,開本願力的迴向,建立教、行、信、證、真佛土。
根據《淨土論》之意,開本願成就的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為淨土的三種莊嚴,此三嚴為我們的不虛作真實功德故,觀察此而生信心的即是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
曇鸞大師就註解天親菩薩的《淨土論》,或以本願說明,或以果力顯此不虛作的本願力,令知一一莊嚴悉是為我們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而天親菩薩的一心,是即詳明我們的一心,廣開凡夫直入的一路者。
在《正信偈大意》中,蓮如上人說道:
「言天親菩薩論註解,報土因果顯誓願者,彼鸞師造了天親菩薩的《淨土論》的註解文,詳細地顯明極樂的因果、一一的誓願。」
《淨土論》之偈有「本願力」,同論之中有「願心莊嚴」,鸞師合之而釋淨土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就一一功德顯一一誓願為眾生。誠三種莊嚴功德是全眾生往生的因果之彌陀正覺的果德,是圓滿成就十方三世的因果者。我們除了一心歸命此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法外無它。
又曇鸞大師在《論註》下卷的結尾道:
「凡是生彼淨土(往相),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還相),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開本願力,為往還的二迴向,更引證十八願(往相的因)、十一願(往相的果)及二十二願(還相)的三願,明速得菩提的理由。如此,若因若果,若往若還,皆緣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之義,昭昭乎愈明。
《淨土論》有「本願力迴向」之句,《論註》釋之,為緣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故,更的證三願,明示阿耨菩提是由佛願力之由。因此,宗祖聖人在今之「正信偈」中讚嘆「往還迴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者,是七祖相傳的心印,是真宗的淵源本願成就文的正意。故《論註》之初釋曰: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
又在結尾時,懇切地誡道: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又在文中顯讚嘆門的「如實、不如實」,開「淳心、一心、相續心」,將之結歸一心。
原來天親菩薩《淨土論》的大綱,是以五念二利的廣大功德行為阿彌陀佛的功德大寶海,此如來的功德大寶海圓滿地具足於我們所頂戴的歸命之一心中故,論說一心能為無上佛果的正因。因此,鸞師的釋義亦以顯唯信正因為主眼。
往相迴向、還相迴向皆由他力之本願力故,正定之因限於信心,是本願圓頓一乘的妙諦。
「惑染凡夫信心發,證知生死即涅槃」,指《論註》下卷文: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原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言,是佛知見的境界,是彼土的真實之證。《論註》下卷釋「無上正遍道」言:
「道者無礙道(果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
此文明指果上的證果。「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的「分」者,意味彼土的正定聚(廣門示現)。在賢首大師的《探玄記》有「分圓無礙」之說,立足於「行布門」即修行的階梯,於淨土示現五門之相,就如波浪,圓融而為一果菩提的是如水者。水即波,波即水,乃不一不異,是彼淨土被說為第一義諦(略)妙(相入)境界相(廣)之緣故。又「不斷煩惱得涅槃」之文,據《正信偈大意》或《御文章》,作此土受益的解釋亦有。但此處,如高祖常說的一因一果,文的當面是作當來的證果(極果)。《銘文》說:
「云不斷煩惱得涅槃者,當知為令煩惱具足之我等至無上涅槃。」
說明至此,甚是難解。依鸞師之意,惑染的我們連《維摩經》和《華嚴經》所說的高遠無礙法門之一端亦不知,是信生死實際有的有相凡夫,但是將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的名號,投入我們的罪濁心中時,混濁的水自然地會清淨,而得往生。誠鸞師的解釋懇切仔細。
「必至無量光明土,諸有眾生皆普化」的無量光明土,天親菩薩依《華嚴經》名之為「蓮華藏世界」,此顯彌陀的報土是願心莊嚴的妙土之意。即如來大慈悲心的蓮華,藏十方眾生往生的因和果,且因和果皆是清淨的莊嚴故。高祖依《平等覺經》將真實報土以「無量光明土」之名表示,並非我們自己去莊嚴「諸智土」(淨土)。頂戴信心的智慧,八萬四千的煩惱轉化為八萬四千的波羅蜜,與如來的光壽二無量的果德冥合。又仰入此無量光明土,唯依一信心足矣,此是顯無量光明土是佛智不思議的境界者。淨土,或說是無量光明土,或說是諸智土。無量光明者指無礙光,諸智者指如來的五智(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來的五智,一言以云之,即是佛智不思議智。我們依信心一因到彼土,彼土是無量光明土故,立即得證佛果圓滿的證果,能起還相權化的大悲之力用。曇鸞大師在《論註》釋曰:
「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入生死薗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
「普門」者,指全大智顯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種種力用。通印度、中國、日本三國,皆流傳著觀音信仰的種種傳說,這些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靈驗,盡攝於我們於聞信一念時所頂戴的名號功德大寶海中,不是令人慶喜至極嗎?
留言列表(2条)
[…] 淨教傳承:中夏三祖曇鸞 […]
[…] 淨教傳承:中夏三祖曇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