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利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1-08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就師釋示相承的宗義
總說
相承的宗義
依《大經》顯二尊之悲懷的一段於上述竟,以下乃就師釋示相承的宗義。
印度西天之論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顯大聖興世正意
明如來本誓應機
綜覽三國,屬願生西方系統的菩薩、人師陸續輩出,令淨土教史增色不少。但是自身信本願一乘,留下永不磨滅的著述,照亮後世的人,至親鸞聖人為止,通三國,唯有此七位的高僧。
馬鳴菩薩的《起信論》中,雖是依《大經》的成就文明應願生極樂之文,但是馬鳴菩薩自身並沒有願往生西方安養淨剎的事蹟故,其所說為聖道門中之一勝方便,不被尊為本願一乘的祖師。菩提流支在傳統上亦是難以摒除的一位,因為沒有留下關於淨土門的著述,其真意也沒有明確地被傳下來。又如懷感禪師,與其師善導大師的註釋多有相違之處故,法然上人亦斷言說,不能將之列為淨土門的祖師。如此一一仔細考察,本願一乘的祖師,通過印度、中國及日本之三國,唯只有此七高僧。但是在其他的宗派,視此七祖並非立於同一信心上,認為曇鸞大師和道綽禪師等並非是純粹者,此是不知隱顯真假的法門故,方說那樣的話,此皆是膚淺的想法。七高僧們不論是哪一位,皆是顯大聖釋尊興世之正意,和明如來的本願相應機的大德故,高祖聖人尊他們為真宗的祖師。
第一祖 龍樹菩薩
第一章 略傳
龍樹菩薩稟承馬鳴菩薩之後,興隆大乘,被尊是釋尊滅後的如來,是被尊稱八宗之祖的大菩薩,本即是真宗的祖師亦絲毫不足為奇也。
龍樹菩薩,又名龍猛。關於其年代,異說紛紜。其中,以西曆第二、三世紀的人之看法似最為正確,實際上很多學者亦如此認為。龍樹菩薩的傳記,有中國和西藏二傳。依中國的傳記看,龍樹菩薩出生於南天竺的婆羅門家,是富豪之子。自幼聰明絕頂,學婆羅門的經典四吠陀,修習天文地理等之學藝,皆窮其奧蘊。於是,菩薩起慢心,專求世俗慾望的滿足,與二位友人一起潛進國王的御殿,視宮女為己有。事情暴露,朋友二人皆被處死刑,菩薩僥倖免死。從此以後觀無常,出離之念難息,終於出家。初遍學小乘經典,然無論如何亦無法得到滿足,總覺得想求更深遠的教典,故入喜馬拉雅山,遇住在塔中的老比丘,得授大乘經典。但是因深奧難解而無法體得其妙義。時龍王(菩薩)出,引導菩薩到龍宮,開七寶之藏,授與菩薩方等經典。菩薩受之,九十天內將之完全背誦。其後出至南天竺弘大乘法,破外道之邪義。
依藏傳的傳記,龍樹菩薩是南天竺一富豪婆羅門之子,其父生平信仰觀世音菩薩。一日依觀世音菩薩的御告,父帶龍樹菩薩到摩竭陀國的那爛陀,入佛教學校。菩薩依止沙羅哈(一名羅睺羅、婆陀羅)學佛教,傳阿彌陀佛禮拜之義,又常崇信文殊菩薩。菩薩乘有神力的樹葉入海,至一海島,得妙智歸來。從那以後,向人們宣說佛教,摧諸邪道。龍王知道龍樹菩薩有過人之處,愛之,並化現為一童子,帶菩薩到龍宮,傳授尚未出於世的經典。菩薩持之而歸,廣弘於國中。龍樹菩薩的著作數量非常龐大,今現存的著述,有《大智度論》百卷、《中觀論》四卷、《十二門論》一卷、《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等,共計二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
龍樹菩薩是統合大乘思想,確立大乘佛教的人,原本即被尊為八宗的祖師故,在各方面不論是學問也好,證悟也好,造詣皆非常之深。特別是著作《十二禮》及《智度論》,不斷地讚嘆阿彌陀佛之御德,且自身亦是阿彌陀佛的信仰者。在真宗,尊《十住毘婆沙論》中的「易行品」為菩薩的淨土思想及信仰的代表著作。菩薩的學說中最主要的是諸法實相論,從另一面來說,即是諸法皆空論(真空論)。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在世俗諦來說是存在,但是從第一義空上來說是空,即從本體來論,物並無物的本體,一切都是依因緣和合而成立者。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說此為: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萬有的實相是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去、不來,此是被龍樹菩薩所道破的萬古不易之大真理,此云「八不」。
第二章 釋尊的預言
釋迦如來楞伽山
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
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
證歡喜地生安樂
十卷《楞伽經》(魏譯)第九卷言:
「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世後,誰持為我說。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大乘無上法者,真言宗視此為持咒,在天台宗說為三諦圓融的法門,在三論宗視為八不中道。就如本是太虛一輪之明月,見者各依自己的主觀而有異,將釋尊的圓證智·我乘大乘無上法,各各視為自宗的法門處,宗派亦開,利益亦各自得。
以真宗眼看來,文末明說「生安樂國」,又七卷《楞伽》的第六卷亦說道: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法身及報身,化身及變化,皆由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曰「我乘」、「我法」者,應視此是《大無量壽經》所說的: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是勸一念大利的本願念佛。弘法大師的《顯密二教論》亦引用此預言之文,但是只有「往生安樂國」之文被省略。
歡喜地是菩薩十地之位的初地。菩薩入初地,照見實相一分,即使睡眠惰怠,不用擔心會退轉至二十五有,因此得大歡喜,這是聖道門的利益。我們一獲得金剛心,六趣四生的因亡果滅,決入「不斷煩惱得涅槃」的證果故,和歡喜地菩薩得同等的利益,這是淨土的密益。但不直接視今文為本願一乘的密益,而視為聖道顯益之文,反而更能稱重法的祖意。
龍樹大士的本意獨在彌陀法故,御釋《華嚴經》中,設難行道和易行道二道的區別,易行道譬如順風揚帆航海,對「彌陀章」的「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之文,獨特地讚嘆彌陀,明自督曰:「是故我常念」。「我」之一字是千金。
龍樹菩薩歸本願,自行化他,獨以本願自居,是乃真宗初祖之所以。
有無之二見詳論於《三論玄義》。欲研究的人,最好御覽《三論玄義》。所有凡夫的思想是相對的,說有,就會執著非無;說無,就會執著非有,沒有辦法無礙自在。身為凡夫,不是墮在有見,就是墮在無見。將感情放入此中,是人即無法走出是非善惡、愛憎違順的計度。
白隱禪師的「隻手之聲」,即是破有無二見的手段,高祖仰「善亦不欲,惡亦不怖」,是超脫善惡之相對計度的佛心風光。
■阿彌陀河中 善惡川水流 既無障礙物 亦無淺灘擱
進入人任意製造的思想模型中,論諍極樂莊嚴的觀念及實在的人們,和以唯物論為基準,懷疑三世因果和業感緣起的人,即是墮於有無二見的人們。
■飛雁遠逝雲朵間 非是消失化彩霞
雁飛來初入眼簾時,我們不會以為雁是雲生的,看飛雁消失在雲朵間時,我們亦不會以為牠們消失變成彩霞了。達觀即永劫輪迴世界的無限生命,和無礙光明是一如的世界,方能首肯自己人格的偉大性。
大龍樹論破外道的矛頭,實是痛快至極,即是用肉眼所見無法相信的筆法。破有、破無、破非有、破非非有,破盡,妄雲被一掃處,真月朗然,是千古的偉觀,如現代,百家輩出異論紛紜的時代,是大龍樹的哲學被需要的時代吧。
第三章 二道的判教
顯示難行陸路苦
信樂易行水道樂
龍樹大士一旦大判一代佛教,分難行道和易行道的二道後,三國的祖師相承之,是為大乘教的洪範。
入龍宮持來《華嚴經》,造《大毘婆沙論》,於釋中以《華嚴經》為難行,以《大無量壽經》為易行,棄難勸易者,大致並非無奇異之感,但體得兩經之玄旨見釋尊本懷,即知這是最自然的徑路。「正信偈」此文言難行時用「顯示」,易行時用「信樂」,明確地顯龍樹菩薩的本意。「易行品」言: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轉)者。」
難行是六度萬行,易行是念佛。
易行念佛中,諸佛·諸菩薩的念佛乃暫時的權設,實不過是聖道門中的勝方便,彼等乃欲於此土為聖者之人。龍祖的本意獨在阿彌陀佛,此見「易行品」之文即可明知。因此,大士依據淨土三部經,特別地讚嘆彌陀,顯信疑得失之意,自行化他,明示專依本願之事。從曇鸞大師說: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
之後其意思愈發明白。至高祖聖人,更發揮本願一乘的深義,判釋釋尊一代的教說。「化土卷」曰:
「凡就一代教,於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云難行道。就此門中,有大·小、漸·頓、一乘·二乘·三乘,權·實,顯·密,豎出·豎超,則是自力,利他教化地,方便權門之道路也。
於安養淨剎,入聖證果,名淨土門,云易行道。就此門中,有橫出·橫超,假·真,漸·頓,助·正,雜行·雜修·專修也。」
總括一代佛教的《華嚴經》之目的,乃終歸樂邦。其證據即《華嚴經》上首的普賢菩薩因在此土成就十地的願行困難故,思往生安養淨剎,自然地成就十地的願行。念言:
「願臨終見阿彌陀佛,往生安養。」(《四十華嚴》「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言(大正藏十·八四八):「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華嚴經》的奧義是《大無量壽經》的光壽海。其故,第二十二願的修普賢德,即行大悲的還相菩薩,至《大經》的序文,如釋尊八相成道,顯到聲聞、緣覺、菩薩之教法即三乘教是方便之旨,此明確是依如來廣說聖道諸經遂令歸入願海之經文。
古人言不讀《華嚴經》不知釋尊的富貴,我想云不知彌陀的願海,不知《華嚴經》的奧義。因此高祖聖人說「信樂易行水道樂」,取第十八願中的「信樂」,御示龍樹菩薩的本意之所在。「信樂」二字者不可輕易看過。
第四章 易行至極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根據《大無量壽經》開顯本願念佛的易行法,彰龍樹菩薩本意的,是此四句之文,教祖龍樹菩薩讚嘆第十八本願文道:
「若人(十方眾生)念我(三心),稱名(乃至十念)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常應憶念。」
又述本願成就文之意: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又述《大經》胎化段之文意云: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實是不留餘力地讚嘆本願為宗的《大經》。信心正因,疑何乎哉?
「正信偈」的「自然即時入必定」者,指不勞我們的一稱一念,信樂的一念能全領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契一念圓修的易行至極故,能斷一切迷界的因果,成正定聚不退轉的人。本願一乘是絕妙法門的緣故誠在茲。而信樂之一念中,佛因滿足竟故,信後的相續唯是報大悲弘誓之恩而已。高祖聖人讚此道:
「樹心弘誓佛地,流情難思法海。」(淨土文類聚鈔)
外對聖道諸宗的難行時,以稱名一行明聖淨二門;內於淨土門光顯本願一乘時,彰唯信正因之義,是七祖一轍,祖祖心印,是萬古不易的洪範。
「憶念」者,「信卷」述道:
「憶念即是真實一心也。」
《淨土和讚》(No.115·五)道:
「子之念母心慇切
衆生憶佛亦如是
現前當來不相遠
如來必定得拜見」
子之憶母,是母憶子之心的回響。母子真情感應的妙味,實是顯於至心信樂忘己之吟味者。淳而無雜,一而專注,又忘亦不能忘者,皆是母親的慈悲之賜。
龍祖的憶念「三心」,是依據本願成就之文者,「即時入必定」亦如是。正定聚是十八願的別益故,定此為現生利益的高祖,是依據此龍祖的指南者。這在他派是不被容許的,但是,終南大師亦已釋言「蒙光觸者心不退」故,不可疑難。又特別是於信心歡喜之一念處蒙攝取之光益者,不論如何思欲墮地獄,亦不墮地獄,是人即為可參極樂之身,因此是不退轉者自不用說。
「現生正定聚」的真意,盡在「立撮即行」之四字。應王宮悲劇的主角韋提希夫人之請,而立現於宮中的彌陀尊,不就是「立著、攝取、帶走」(立撮即行)的本願成就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嗎?比王宮悲劇更甚的現代痛燒之世中,若無此如來,我們唯有從冥入冥而已。佛教依信念顯其價值,經文依讀者想法而有變化,但是,單止於歷史的、科學的、及哲學的研究者,迷失如來的真實義。
留言列表(3条)
[…]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
[…]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
[…]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