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原創 信慧同朋 2024年11月17日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信慧11月闻法心得

一身垢习的孩子回家了【11.8记于香港道场】

想起就要回到久违的道场,贪睡的我今天竟然五点多就醒了。

经历了六个小时辗转不同交通工具,终于回到家门口了。我根据觉心师的提醒找到了钥匙放置的位置。一开始尝试伸手拿,不仅没有拿到,还把钥匙卡在门缝里,之后我又尝试了用扇柄、用鞋拔来勾,都没有勾出来,越心急越增加了拿取的难度,弄了一身汗还是没有拿到钥匙。于是我想也没想,直接给觉心师发了消息,跟觉心师说明这个情况,想请她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觉心师也是建议我用鞋拔勾取。我告知觉心师已经尝试过但还是拿不到,觉心师就请家中帮傭的姐姐来给我送备用钥匙。我终于进家门了。

进门之后先礼拜慈亲,久违的亲切感。桌面上摆放着香港同朋们提前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吃食,好像离家很久的孩子回到温暖的家。

我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师母一同到了道场。算起来我也几个月没面见老师了,一直以来潜意识里觉得老师很是威重,这么些年见到老师、或者向老师请教问题和汇报心得,都会有种小时候害怕被父亲批评的感觉。很多时候心里头是两股力量在交织,一股力量是害怕被老师批评,这是自力的计度心在作祟;好在心里总是有另一股力量主导着我,就是追寻真理的欲求。我这个人其实我执坚固,从小到大跟父母顶嘴,成家之后甚至会因为一个英文单词的发音跟先生争执一晚上,都想要说服对方。对至亲的人是这样,日常待人接物,面对无亲无故的人,虽尽量遵守社交礼节,但遇到他人的做法或者意见不同的时候,内心常常对他人嗤之以鼻。细算下来,唯有对老师,我是发自内心敬畏,虽然目前可能“畏”的占比过多。但慈亲的念力还是使得我这样我执深重的人能在比较大的畏惧情感下持续向老师请教,从畏惧老师、被老师教育后羞愧难当,到真心信受老师的教导,甚至在经历吟味反刍之后庆喜能够得到老师“不留情面”的指正。实在是既惭愧又感恩。

老师师母教导我,遇到事情要多动脑子多动手,觉心师这么大的年纪还要为我操心这些琐事,连老师师母都感到不好意思。我比梵声师兄虚长将近十岁,上次梵声师兄遇到拿不出钥匙的情况,会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甚至在过道的杂物堆里翻找趁手的工具,我把眼前可用的工具试了几遍失败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办法了,只能求助了。还求助年纪这么大,为我们劳心劳力的觉心师,让一位姐姐为我送钥匙来回花费将近两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浪费他人的时间也是杀生啊,真是惭愧。

老师说我像个被宠坏的孩子,平时做事情(家务)做得太少,所以遇到事情会习惯麻烦依赖他人。老师叮嘱我这几天多看多学习香港的同朋们是怎么做事情的,多跟着做。

听闻老师的教导,起初我还是有点无奈的,觉得自己确实把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但是听完老师分析我这样行为的原因,我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老师大概也知道我有把我能想到的都试过了,所以说的不是我自己不动手,而是把关键指向我平时做事情的用心。我回顾反思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虽然我出生于一个经济情况各方面非常普通的家庭,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到初一住宿过集体生活的时候,爸爸还去宿舍帮我拖过地板。后来我和父母都意识到我独立能力差这个问题,尽量改进,但是从小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很多时候都显得笨手笨脚,父母和奶奶有时候看不过去,嫌我效率太低,还是会习惯性地把我除了读书以外需要做的事情承包了。成家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需要做的日常事务有这么多,只是平时父母和奶奶代劳了很多,我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习惯,像今天这样遇到日常事务一做不到就觉得自己已经尽力,找人寻求帮助。没有意识到这样理所当然的求助给他人带来的麻烦,也很少从碰到的事务中去总结和寻求解决方法。这是我需要深刻反思和改进的。

一个真正用心于法的人,在生活中也应该多实践多总结,印光大师就曾以”习劳”、“惜福”、“注重因果”、“专心念佛”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其中“习劳”排在第一位,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次序关系,但可以看出大师的修行是立足于实践的。反观我自己,为什么老师、同朋们都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我却无惭无愧地要麻烦一位八旬老者?真是惭愧啊!也好在被老师及时指出问题根源,才有了这样的反思,接下来重在实践。

老师指出我上述的问题之后,又肯定了我今天在闻法群里把道场的具体路线提前告知同朋的行为。我很高兴,因为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我跟老师说我也是向师兄们学习的。确实是这样,自己其实是个生性淡漠又懒惰的人,但因为领受到这么多来自慈亲、老师、御同朋的恩德,自己也会想要模仿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实在不是自己的力量,但也确确实实去做了,唯有感恩。

老师临去酒店之前还叮嘱我晚上师兄们到来后可以多法谈,师兄们人生地不熟要多照应,可以带师兄们去吃素食,老师甚至还交代了吃食产生的垃圾要放在厨房的垃圾桶。老师的用心让我感动又惭愧。老师不仅每日精进于自信教人信,连在这些日常的事务上都如此用心。反观自己真是无地自容,但也要能行一点是一点,不能自暴自弃。我遵照老师的教诲去做,心里感觉很充实,与师兄们的相处也很愉快。

老师打开放茶叶茶具的抽屉,惊讶爲什麽会有香烟,我完全没过脑子地张口就问老师,是否有香烟供佛的说法。老师说我,学佛学了五六年,还这么迷迷糊糊,烟酒肉都是烦恼欲望的产物,怎么能用来供佛呢?我这才想起昨天才拜抄过关于【燃香】礼佛的法文

【自古以来,佛教徒以燃香的方式表达恭敬之心。「香」也能使空气清净,所以佛教徒以燃香使佛堂、佛龛清净,也使我们在礼佛前身心净化。】如今居然还问出这么不着调的问题。老师提醒我,不论是学佛还是拜抄,最终都要落实于自己的生活。对于佛法的实践我也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这次带了两本拜抄本,我请老师在扉页写寄语。我上一本拜抄本老师给我的寄语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因爲前面拜抄的字迹还算工整,后面就很多连笔,抄得龙飞凤舞。老师写下寄语之后,我拜抄时就尽量注意。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老师这次给我写的寄语是:

1、“笃敬三宝家,门生福寿草”

老师说我现在是一个家庭主妇,要担负起包容、引导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打理好家庭。另外对父母、弟弟这样的血肉至亲,要多多思维体会如何“学佛大悲心”,將大悲心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体现出来,做到佛心相向、佛眼相看。

2、“譬如日光覆云雾,云雾之下明无闇”。

老师教导,烦恼生起的时候,不要忘記自己是置身于阿弥陀如来大光明的懷抱中,眼睛裏不要只有烦恼,更要看到佛恩(大意)。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为什么会来闻法,是客人还是主人【记于11.9临睡前】

8号在动车上睡了半个小时,醒来就一直打喷嚏流鼻涕,感觉打了有几百个喷嚏,擤鼻涕用了一大包纸,到夜晚尤其难受。刚刚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次总共听闻法座的时间只有两场,依循惯例我还是会像之前几次那样在法座上困得控制不住的打瞌睡,很多时候都迷迷糊糊。而且基本无一例外,每次来香港闻法都重感冒。还有,就是这一年来经济拮据。综上这些考虑,我这么现实的人按理说是不会来参加法座的。

但不可思议的是,还是来了,深感真是阿弥陀佛和老师的念力使然。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浑浑噩噩追名逐利的生活里,很希望哪怕有一天感受活在法中的生活,这样的想法,如果只是靠自己,很难。每次从道场回去我都会或长或短持续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实践,虽然后面又会因为种种原因怠惰,但內心的强烈渴盼还是会推动着我,攻克种种问题来到这里。

这次来道场一个新的体会,是有点“反客为主”了。大概因为这次从内地来闻法的同朋都是新面孔,且年纪普遍比较大,而我来的次数多、年轻、熟门熟路,所以觉心师一早给我安排了买花、摆放第二天瑞默老师纪念像的枱前花、招待远道而来的同朋的事务。觉心师给我的微信留言是:“信慧,南无阿弥陀佛。欢迎信慧回家来,麻烦信慧代招呼同朋哦,摆在坐枱上的食物请自便,不用留下哦”,多么亲切的呼唤声呀,觉心师如祖母一般关爱着我们。我被祖母“委以重任”,内心非常喜悦和温暖,也开始有了点做道场主人的自觉和责任感。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他人做路线规划、关心之前素不相识的人的行程安全,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以前我都是受别人的照顾,表现得笨手笨脚的。这两天我反思到,这其实是始终把自己当成客人,心安理得接受他人的照顾和帮助,这正是我缺乏责任感的原因。就拿认路这件事来说,虽然我确实先天不足,但是在没人出手必须自行解决的情况下,还是能动脑子用方法记住路线的。

这次因为身份的转化,我多了责任感。比如垃圾袋相对垃圾桶显得大了,就琢磨怎么套垃圾袋显得整洁;反复提醒新来的同朋出入大堂记得关门,以免昆虫动物跑进来;统计同朋们分别什么时候走……这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没做过的事情,真正去做,会对自己领受到的恩德有更深切的体会。无德无能的自己蒙受过很多的关照,自己又应该怎么把这份光明传递给他人,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反思和实践的课题。

就来香港闻法这件事情,能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恩德已经很多。老师师母一家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每个月抽出间隙奔波往返就为了给我们讲法。香港同朋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给予我们方便、节约我们的开支,经常为我们忙前忙后提前准备食物,甚至是带上归途的便当。净丽师姐和圆慧师姐细致地觉察到我经常颈椎痛和感冒,总是提前为我准备止痛药、暖贴和止痛贴。庆遇师姐发现我感冒后像妈妈一样关心我,切了姜丝给我煮姜汤驱寒,还一次次用被子盖住我的头怕我受凉。我和善闻师姐要踏上返程路途的时候,归真师兄和庆遇师姐还贴心地送我们到地铁口,帮我们提比较重的行李。真的好感动好感恩。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止痛药、暖贴、止痛贴和姜汤 

真的又惭愧又感恩,我这么懒惰自私的人也是顶戴到无尽的恩德才稍微有点利他的自觉。跟老师同朋们的付出比起来,我的所作所为真的不值一提,但还是得到老师和御同朋们的鼓励,心里很温暖,更有继续向老师、同朋们学习的动力了。

每次法会前要把课诵经文次序写到白板上方便同朋们唱诵,这次我主动承担了这个小任务。以前试写过,总是写不端正,就放弃了,都是同朋们在写。这次能写工整,应该受益于这几个月拜抄的时候尽量把字迹写工整。写完又检查了几遍,没发现问题。唱诵之前看到梵声师兄在补充页码,才想起来我漏写了页码,还是大意了。做事恭谨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平时还是得多看多做呀。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如来赐予的能力,庆喜成为报恩行【11.10记于离港动车上】

这次因为佛前和瑞默老师像前供花的插花,受到御同朋们的赞许。 

又因常分享闻法心得,受到初识的御同朋赞叹、鼓励,甚至听到庆宁师姐说“多看信慧师兄发的心得,说的就是我们想说的,在家里看着就会流泪”,我真是很惭愧,没有想到会因为这些举动得到御同朋们这么多的赞叹、鼓励。

自己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是个怎样的罪浊深重愚痴人,然经由我写出的法语扇子、书签、闻法心得,经由我插作的供花,却能受到御同朋这样恳切的赞叹。在惭愧的同时,实在也是感戴慈亲和老师的恩德。本不是我所能行,却被赐予能行、愿行的心行,都是佛力师恩加被故。

无论是插花、写字的兴趣、技能,还是整理法语、乐于写闻法心得的文字功夫都是佛所赐予。

最令人庆喜、珍贵的,是能将此被赐予的种种回到佛法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将如来的赐予返归为报恩行,是我的大庆喜,也让我感觉到活着有切实的意义。

想起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所写:人们从诗人的字句里选取自己心爱的意义但诗句的最终意义是指向着您。

生而为人最大的价值,应该就是得遇佛法、真善知识,努力去做个「闻法能行」的真佛子吧。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如何把听闻的佛法落地到生活中【11.12晚记于厦门】

前几天把前面片段的闻法心得发给奋迅师兄,讲到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始终向往着到道场闻法,每次闻法回去都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学习热情,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学习自觉又会减退,但还是向往着道场闻法。奋迅师兄回复:“从道场离开的一段时间,自己可以维持一个不错的状态。尽管可能不久就衰歇了,但是总比没有好吧。能这样强烈向往道场,然后给自己的生命充上电,给自己愚痴的生活做做佛法的化疗,真的是佛力加持护念,老师的全力地、耐心地教导,同朋们的全心的护持。离开道场后,怎么把这个自觉保持下去,这个是很好的问题。”这也是我的体会。

但是关于这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二人都没有给出答案,这大概还是因为闻不具足,只有继续闻法,紧跟老师和御同朋前行。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本来应该言尽于上文了,只是昨天晚上睡前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心绪难平,于是深夜给老师留言。中午收到老师的语音回复,从头到尾认真听完了。老师讲的内容句句在理又处处体现慈悲心,我非常感动和惭愧。只是愚钝如我一时难以消化老师的教诲,所以经过一下午的消化和思索反省,到现在才来向老师汇报体会。虽然非常惭愧,但是顶戴着这样的恩德,虽然十分不堪也就鼓起勇气去承认然后依佛语师教去修正吧。

事情的起因是昨晚临睡前我把念佛机打开了,我自己覺得声音挺低的,但是旁边的先生忽然叫我关掉,原话是“一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跟鬼叫一样”,我听完气不打一处来,也没思考,就叫他要忏悔不能这么说。他听完更生气了,说影响他生活的都是妖魔鬼怪。我不知道该怎么接,就关了念佛机没说话了。然后把事情的始末给老师留了言,恳请老师的指导。

老师给我回复了好几段语音,从中深深体会到老师不仅充满智慧而且非常慈悲。老师在我的只言片语里看透我的问题所在,也没有偏听我的一面之辞来回应我,虽然我说的都是切实发生的事情,但我交代的只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看到的事实,没有思考这件事情发生的前因,没有反思自己,只是简单把先生的行为定义为“谤法”。

老师首先跟我说,先生说出的话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他应该是冲着我而不是冲着念佛机。之前先生没有过这样的言论,甚至會陪我一起來香港聞法、皈依,在和老师同朋们的相处中也表现得体。这次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我香港闻法回来之后,又是我在事業和經濟上有困難的時候,是否因此造成先生对此行的不满?从我日常向老师请教的問題,及日常的表現,老师大致建議我,在和先生的相处中,先從反省自己的问题開始著手。看到自己需要改進的部分。

老师一针见血地点出我是属于敏感又比较自我的个性,和别人相处,容易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而忽略別人的感受,因此起冲突,只是我自己甚至都不会察觉到。因为从小在比较宠溺的情况下长大,但世间除了父母,没有人有义务一直包容我。老师说,到现在为止,我能平安地生活,還能聞法,其實是顶戴着很多恩惠,但我對此沒有自覺,而常表現出一副愁眉苦脸,内心常感不足。以这样一种心态,我和先生的相处很容易让他感受到不被尊重,他的付出得不到我的回应、感谢,甚至平時对他还有很多嫌弃,没有给予他情绪价值(這也是布施的一種)。这些问题都可能在某个场合爆发。老师甚至还注意到我念佛机使用的細節,給我指導,实在让人感动。

老师抽丝剥茧地分析我的问题,这是这么多年老师第一次这么详细地教导我关于我个性、为人处世方面的細節。我当时听得五味杂陈,感恩、感动、惭愧……《一乘海释文》中写的“犹如严父,训导一切诸凡圣故;犹如悲母,长生一切凡圣报土真实因故”在这一刻具象化,老师真的兼具严父的威德和悲母的慈爱。

老师说我名义上雖在学佛,但自己在这段时间对于先生的态度和心态有没有一些真正的变化?自己应该反省。舉一点来说,我有没有发自内心感恩他接纳我成为他的妻子,他对我的付出和包容?因为跟我这样敏感和固執的人相处,其实並不容易。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以上是老师说的我的问题,我在听的时候竟然难得没有逆反心理:“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我没有啊”,我当下的感受是:是的,老师说得对,我就是这样的“十恶五逆至愚人”,还好被老师指出了。说来其实也挺神奇的,老师指出的我的问题(自我中心、依赖心重)等,我的母亲也在我成长的过程不断跟我说过,从十几岁说到二十几岁,但我经常顶嘴,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我妈妈不理解我。妈妈经常跟我说,她和爸爸的宠爱使我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样心中会常感不足,所以经常会有很多的烦恼,妈妈认为很大的原因是这样的个性引起的。但这么多年我对妈妈的教诲充耳不闻要不就是一气之下挂了电话,想想真是不孝父母,也轻慢了师长的教诲。如今老师说的话竟然能发自内心地认同,并欣喜于得到指正,想来也是佛力师恩摄取不舍的证明。

老师的可敬可贵之处在于并不是只指出我的一堆问题,还会细致地教导我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老师教导:现在碰到这个问题,作为佛子首先应该有的态度是反省我在日常生活中对先生的态度以及我们的相处模式。老师说,不能自己给自己打个及格就算好了,要真的把佛法贯彻,尽量去做到80分90分乃至100分。这个时候我再来学佛先生是不会有意见的,而且他会很欢喜,因为他能直观地感受到我通过学佛变好了,这对他来说是实质的好处。

老师教导我以上的实践之后还非常慈悲地跟我说明,他这么教导我并不是因为我没有变化,我的变化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和先生的相处才是贯穿着我的日常生活,所以也应该先从这个层面实践佛法。我想起佛法三个条中,“佛法第一”之后便是“孝养父母”和“待人亲切”大概也是此意,践行孝养父母和待人亲切,方能真正活出“佛法第一”的自觉。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写在文末:

说实话,这次的闻法之行其实在法座上非常昏沉,忍不住打瞌睡,整个学习、路途和饮食起居基本贯穿着打喷嚏流鼻涕,法座上老师讲了什么现在一句话也想不起来。但是如来的慈悲、老师的精神、善同朋的光明却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动,“仰赞叹俯惭愧”的当下,今后的生活和脚下的路都更为明晰。道不尽的感恩,唯有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尽自己当下所有的力量遵奉师教,才对得起此度难得的人身、对得起慈亲永劫以来的摄取,和老师六年如一日从不舍弃的殷切教导。 

南无阿弥陀佛

2024 11.12信慧记于厦门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附:淨土真宗法雷學派-慧眼見真度彼岸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CXbj6Z1hD2uuWMNwtvgiw/about

——YouTube上的法雷學派頻道,已經完善,目前所知的所有瑞默老師的講法視頻都在上面。

目前頻道共有69個播放清單,1419部視頻,其中瑞默老師講法的內容1239部,其餘是蒙光師香港法座的視頻。 

有些重複的,如瑞默老師的原始影片及其整理後的字幕版,內容基本一樣。為了資料的完備性,都盡數上傳。 

這應該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備的瑞默老師法座視頻平台了。

如果海外同朋需要,可以到平台上學習,今後還會陸續上傳蒙光師的香港道場講法視頻。 

國內暫時無法正常訪問這個網址,但真用心於法上的同朋,自然也會有緣遇到這些法寶。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信心的天空和現實的大地——端午的啟示

端午聞法之旅

祖母的功德

我的菩提路(釋覺心)

真实的人生在信心之中

頂戴大悲心

烦恼冰,慢慢化 (善信)

點滴的溫暖(覺照)

八月法雷

自己的道場,自己的煩惱

心感佛而自弘

被佛法托起的人生

凡所施為趣求:要聽什麼樣的法

報謝不盡的佛恩——香港聞法心得(德歸)

被大悲的慈亲逮到

一念得離身心惱

生活中的佛法

從今現在至終了的守護

弘誓難值,淨信難獲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12-12 15:22
Next 2024-12-12 16:3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