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3-12-11
佛教很難。真宗很難。信心是難中之難。因為是和極難者在相撲,所以不得不精進、努力、苦勞。卻因為嫌棄、厭煩其苦,思作樂又欲頂戴信心,所以始終無法獲得。浮生之事雖也重要,但後生一大事,是重中之重。不坐穩此處之人,無法頂戴信心。雖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但人們卻只想於世間法的空閒才來聽聞佛法。「死的解決」出不來,這是最根本的源頭。
不問僧俗,無論是誰,若有心者,一天三小時、或五小時翻閲佛書的閒暇,能找得出吧,但如何呢?能將此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地持續,雖如信心上的困難處,都能夠突破吧。
佛陀的歷史以永遠而崇高,人類的歷史以無明而污濁。在佛陀,煩悶、苦惱皆無,唯只有慈悲和佛智的活動。說「怎樣都無法安心」,病源在何處呢?第一是釋迦如來的研究不足。佛教就全體說,就是佛陀釋迦牟尼釋尊的研究,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是同體。
佛陀和神不同,佛陀是和眾生在一起的佛陀。神無論眾生有沒有得救,都為自己獨自成神而自豪著。彼處是佛和神之相異點。神的所言、所為,皆不合因果的理法。佛陀的教法,皆契合因果的理法。阿彌陀如來的救濟,超越了吾等世界的因果,是以佛的因果,而吾等被救度的。此稱為「平等因果」,又言為「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論註)。即「眾生若是獲救了,則佛亦成正覺;若是眾生依佛的功德力而不獲救,則佛亦不取正覺」地發誓之「本願力的救濟」,這是「平等因果」。此點沒有入心,所以悲歎「無法安心」。
佛以智慧和慈悲之力救濟眾生,平等地賜一切眾生成佛的聖者就是佛。故從眾生方面,沒有「請救我吧,請救助我吧」地祈求的必要。於淨土真宗沒有祈禱,是此原因。
言「頂戴信心吧,若那樣則能夠往生」「請稱念佛號喲,若那樣則往生淨土」的教法,雖然不是錯誤,但僅是表面地淺薄聽聞而已,即以凡夫自力心聽聞者,於難得的他力之領受,皆成了自力。為何變成自力呢,因早已是「想頂戴信心」「想稱念佛而往生」地出動,故說為「自力」。一旦這樣地使力邁出,即使幾十年,自力心亦無法消除,無法安心。「信心」或「安心」,宣言於「是依佛之力成佛」的本願招喚的「敕命」中。
在其他宗教,凡夫信了的是信心。但在淨土真宗,如來以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和大誓願力,賜與救助眾生的事實,聽聞領受(即「聞其名號」),而「感激不盡」、「慚愧慚愧」、「不思議呀」地頂戴是信心,此稱為「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此外別無淨土真宗的信心。於此別無信心,卻還想信心另有深奧之義,所以才「能往生吧或不能往生吧」地擔心,而說「無法安心」地撒嬌鬧蹩扭。
南無阿彌陀佛 奧之奧也。 (瑞劔)
聞「本願力的名號,名號的本願力」、「大悲的佛智,佛智的大悲」,將「啊!慶喜」和「南無阿彌陀佛的獨働」,仰而再仰,仰徹,而絲毫不混雜凡夫的「自力計度」,稱為「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又稱為「白木的念佛」。
影不遮障謂他力」 (法然上人)
人皆 南無阿彌陀佛地(と)信憑」 (蓮如上人)
「地」(と)之一字有千鈞的價值。依「と」之一字,而能頂戴「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
以南無阿彌陀佛而一切眾生平等地被救助。如斯不可思議的法,其他地方無法見聞之。若不能「南無阿彌陀佛」地聞,一切眾生會如何呢?「南無阿彌陀佛」,是為了一切眾生的法,是一切眾生獲救助唯一絕對的法。
一度聞者 得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瑞劔)
凡夫不是因為安心才獲救助的,是託法的御蔭而獲救。曇鸞大師曰:
「非常之言 不入常人之耳」(論註)。
唯有
仰讚嘆 俯慚愧。 (瑞劔)
唯只有讚嘆和慚愧的御念佛。若說「還無法安心」就太可惜了,看親鸞聖人雄渾自然的大法門喲。
於『淨土文類聚鈔』(親鸞聖人作)曰:
「夫無礙難思光耀 滅苦證樂。
萬行圓備嘉號(名號) 消障除疑」
如百雷一時齊震,世間雜音皆不聞的氣象。凡夫的善惡智愚共消滅,是「就這樣地,浮於光明廣海」之心境。
說「還無法安心」的,是凡夫小智的伎倆呢,或是中了敷衍說教的毒吧。
女人,一般心胸狹小,隨而眼界狹隘,不知與親鸞聖人共浮「光明廣海」之事。於『教行信證』(行卷)曰:
「乘大悲願船(本願力),浮光明廣海,至德(名號)風靜,眾禍(煩惱)波轉(退轉)。即破無明闇,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之德(如來大悲之德,還相回向)也」。
在基督教,進入天國也有條件,是「信」「望」和「愛」,或者「信仰」「祈禱」和「道義」。其他宗教亦同,被救都有條件。在聖道諸宗,「戒」「定」和「慧」三學於開悟亦是必要。基督教違背因果的道理。聖道諸宗的教法,今日的凡夫一點都無法修。然而人的理性,是「到達解脫涅槃吧」地下命令。在此處只有本願一乘,能給與所有凡愚知性的滿足,得到感性的滿足。
未積一善,未勵一行,而凡夫就這樣地證大般涅槃,全是大悲本願力使然。是由於大悲廣慧力,於名號的功德外不成。此一點若明白,唯只有聞信歡喜。說「還無法安心」而憂心之點絲毫都不應有。
八萬四千的煩惱,若是以自己之力能斷滅一個,則「能安心」「不能安心」的議論也是有吧。但如來是怎樣的聖者呢,是法界絕對真理之真如法性的真活動,是智慧和慈悲。其智慧和慈悲的活動,就成為本願,成為名號,感應道交於愚惡的凡夫,成為大信心,賜與眾生救濟。阿彌陀如來悲智的活動,即名號的功德力之外,別無救濟眾生之道。若聞信此大道,則安心、不安心的問題皆消去,而安住於大道。
眺望 行步大道 之姿
擔心 安心 兩皆無。 (瑞劔)
不依凡夫的安心、不安心而往生決定。
「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信卷)
在意安心、不安心的,是「想獲得信心之後往生」之自力執心的後遺症。
如來的「汝一心正念直來」的敕命,是絕對命令。是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大誓願力的發現。往生之一大事,非迷妄的凡夫拿出其知識或感情決定。
偉哉 大哉
南無阿彌陀佛的 萬能演員。 (瑞劔)
釋尊捨棄自力的苦行,與法界的大真理合一,成為佛陀。末代的凡夫,是於至理真法之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海中成一味之水而往生。往生極樂之道於此之外無二亦無三。
所謂往生者 以南無阿彌陀佛 事足矣 (瑞劔)
如此的「安心」很重要,因為真實的信心成「安心」而顯現,成「念佛」而顯現,成「讚嘆」、成「慚愧」而顯現,所以到大安心為止,都有聽聞的必要。
往生者 始於聞南無阿彌陀佛
終於聞南無阿彌陀佛。 (瑞劔)
「安心」「不安心」成問題,著眼於彼處是惡因。因為一旦自己想要信心、想要往生、想要安心,無意識中就只著眼於己方了,所以無論如何想要安心,反而無法安心。慧可禪師也是那樣,一旦脫離自己之安心的問題,而集心力於「三世心不可得」時,始能安心。同樣地,若是脫離云為「安心的問題」,而著眼於如來「本願的不勝感激(慚愧)」,自然能安心。這就是稱為御回向(佛力),就是「佛智的不思議」「願力的不思議」。信不思議為不思議處,即此是大安心。
安心也有好幾種。有真實信心原樣之「真實的安心」,則「鍍金的安心」也有,「虛假的安心」、「邪偽的安心」也有。又對於往生無法安心,卻還一副無知表情的「懶惰同行」也有。安心之成擔心後,就不得不再度奮發圖強。直到連「安心」或「不安心」都不需要的大安心出來為止,不得不努力於聞法究明。若是一夜造好的便橋,就會有掉落不掉落的擔心吧,但是敲叩石橋而過的笨蛋應該不存在。(按:若草率建立的信心,無法自欺欺人地安心。但以堅石造成的橋,則無需每走一步都要敲打聽聲,確定其穩固才敢前行。)我將此義作歌詠曰:
眺望 行步大道者 之姿
擔心 安心兩皆無
所謂大道,是「本願一實的大道」,即是「本願力的南無阿彌陀佛之招喚聲」,又是「招喚聲原樣的大信心」。成爲與佛共同闊步於大道之身,才是真實的信心,稱為真實的安心者,從其時開始稱為達到「死的解決」者。
生也好死也好 皆與佛 共行旅。 (瑞劔)
人是笨蛋,從醫生受到死的宣告,如死刑犯被告知「明天終於是你的死刑了」時,才開始覺悟無常,認真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吧。若不認真思考人生,則佛法無法聞。始終都是同一事,思自己是「跳蚤」、「蝨子」、或「芋蟲」,而佛是「佛陀」,是「無上尊」,是「世尊」,是「世雄」,是「大導師」,是「慈親」,很重要。信心也好安心也好,都是從此基礎出發才獲得。若沒有那樣地想過,則最好從釋迦傳開始用功,一冊或二冊地研究聖道門的佛經。讀佛經,能信「釋迦如來很偉大,釋迦如來是佛陀」。然後能聞信心的講法。說「無論如何,都無法安心」的人,是不曾做過上述修行之人的說法。莫待到七、八十的老婆婆,即便說「請現在用功喲」,也已沒辦法。聽聞到聖道門的難行,方能信淨土的易行,能信「釋迦如來就是佛陀」,方能信阿彌陀如來本願的真實。說「無法安心」之人的毛病,是因為聽聞佛法的準備不夠。
即使多少次說「佛陀是尊貴的人,偉大的聖者」,也好像是別人的事,不能從心底信受。說教的界限在此。即使那樣,也是「不可不說,不可不說」。說教法的人,若捨棄了「是自己讓人頂戴信心」的憍慢心,「自信」的原樣成「教人信」,是最幸福者。
存覺上人以此義讚嘆聖人說:
「以自修之行(自行),兼為化他之要術」 (歎德文)。
信心非「知識」,亦非「思計」。雖然如此,不透過知識,信心亦無法發起。又沒有久遠的宿緣,和善知識的良緣則不成,那就是『御文章』的「五重之義」。於不信佛為佛之人,無論如何講釋也不會信。於說「無法安心」之人,即便說多少次讓他聽聞,也未必安心。因為說「任憑宿善」,就此置之不理,也不行。
「死的解決是信心獲得」。若獲得信心,則自然而然也能夠安心。然而,沒有像「獲得信心」那麽困難的問題。
人我皆同,受到死刑的宣告、或被醫師下達死的宣告,無論是誰,都不得不認為自己是命迫旦夕必死的病人。信心獲得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被宣告死刑者,還會「無論如何都無法再度安心,請讓我安心吧」地祈願嗎?如何呢?是聽熟了別人說的「頂戴信心則能往生」「安心則能往生」,中了毒,才說那樣悠哉悠哉之事的吧。因為是留心到後生而擔心,所以是尊貴的擔心,雖是痛苦的擔心,但是於此處再度大死一番,而不得不安住於「佛力」「佛智」之中。
無論如何 無法往生
本願有故 所以往生。 (瑞劔)
如前述達摩大師和慧可的問題那般,在禪,則「開悟」、「安心」是理想,在真宗,則「信心」、「安心」是第一階段的目標。現代不論任何宗派,都只是悠哉悠哉之人而已。偶而像慧可般掛心「開悟」或者「安心」的認真之人也有。以前那樣的人很多,但今日就很少。
連慧可也是把「安心」想成像客觀的物質性東西那樣吧。注意到「不可得」時,疑雲消散了。真宗說「無法安心」之人,也是認為「安心」像物質那樣吧。信心上的大安心雖了不起,但信前之人的「安心」也好「不安心」也好,全都是妄念。因為都是想要(有所得)的妄念,所以莫名其妙。在禪宗,也視為無法開悟的人想要「開悟」。
「悟若有可得
此真為煩惱」 (古歌)
「悟者非役心勞神 無他事
平淡無奇 雞肋哉」 (古歌)
禪宗和真宗雖不同一,但是多少作參考吧。禪者徹見「心性」是目標,要言之體驗「真空」就是「悟」。真宗則是為了愚者的教法,「真空」等是連作夢也無法明白的事。真宗是立於「真空妙有」的「妙有」,而建立阿彌陀如來、或名號,使人信心決定的教法。彼處是禪和真宗的差異。若是能夠達到,不論何者皆大安心。其他宗教到死為止都還在說無法安心。
最好看看直接面對死亡的人。從真暗闇的深淵,從永遠的死亡,救出他的,不是凡夫妄念的「安心」,也不是「不安心」;既不是人間的真理,也不是人的知解分別、思慮思量;亦不是凡夫說已安心、無法安心的問題。唯是只有佛智不思議的本願、名號的功德力。
不是因為安心了 所以能往生的淨土!
無論是誰,今,直接面對著死。人命如『四十二章經』所說,壽命在出息入息之間。若是禪宗,則說「刀於後頸三吋處砍下,此時如何」。其時,會說「安心」或「不安心」嗎?說「想要信心」、「想要安心」的人,最好捫心自問看看:
「頂戴信心 如何做 安心 如何做」?
如何「招致往生淨土的因種」,
捫心自答,如何呢?若是認為有如往生之因種般的信心可得,則聖人就不會說為
「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之信樂(信心)也」。(信卷)
信心是「忘己」,而「仰徹」不可思議的本願海之姿。在此世界,問「如何做能夠安心呢」之間隙皆無。「生死的大海」,以為用凡夫的思慮分別、或凡夫的爭論就能夠渡過嗎?
說「雖然聽聞數十年,尚未能安心」的人,就像是毒箭射中了胸口,卻說「在拔箭之前,請先作箭的解說吧」,而拒絕治療者。罪和地獄是事實。「安心、不安心」則是凡夫的妄念。毒箭穿過胸口是現在的事實。解說是妄念的閑葛藤。此處把凡夫的解說和聖教的法語混同則不成。聖人的法語是如來的全身,是南無阿彌陀佛。在聖教的法語中,雖是凡夫,於後生也能安心,確確實實地作了施設安排。『御和讚』也好、『御文章』也好,能讀破紙張,用決一死戰的心情頂戴最好。雖然「無法安心」,但若決一死戰,則以
「還愚癡 生極樂」
之一句,而能夠高舉凱歌。
源信和尚所稱說:
「妄念是凡夫之本體,妄念之外無別心也」(橫川法語)。
聽聞佛法的人,最好一開始就參透此一句。此一句無法滲透全身,則幾十年的聽聞也是水泡。
因為是「頂戴信心吧」「請稱念佛喲」「請安心喲」「請作善事喲」「歡喜吧」…等地,只是在聽聞指令教條地領受,所以就「想要變成」、「若不變成則不能往生」地下定決心者一般人。如來的勅命,不是「請…喲」,而是「請來聽聞吧」「請,就那樣地來往生淨土吧」地說著。最好置身於「大悲的慈親」之身看看。
在說「安心、不安心」嗎?
往生者 於勅命 只有隨順 只有聽聞 只有接受
於思、於知、於行,絲毫也不從凡夫方 出手 此是秘訣。
就這樣地 一句 一生無不自由。 (瑞劔)
如來的生命 是如來的正覺 南無阿彌陀佛。
眾生依正覺的功德力而往生。稱此為「他力」,稱為「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又稱為「機法一體」。
安心語錄:
筆尖上有大悲的慈親(安心語錄·二)
親鸞聖人追求的真實(安心語錄·三)
今之呼喚聲(安心語錄·四)
當佛法的瘋子(安心語錄·五)
水原樣成冰(安心語錄·六)
「善惡淨穢皆消除」(安心語錄·七)
「願力不思議」(安心語錄·八)
信心銘:
留言列表(1条)
[…] 勅命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