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問題

原創 蒙光 2023-07-13

自己的問題

釋蒙光 

二〇二〇年九月十七日

於心天下書院

正信偈講讚(一)

【原文】

「正信偈」即是「正信念佛偈」。

「正信」,指正確地信受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本願力),此名「正信」。有正信自然會念佛。正信是念佛,念佛是報謝佛恩的心。「偈」,指讚歎如來的詩歌。

自己的問題

《正信偈講讚》是瑞劍老師九十五歲時的著作。一位九十五歲的老人還可以有這樣的活力、腦力,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瑞劍老師可以說是一直到生命的最終點,都是活在法裏,活在自信教人信的生活中。這部《正信偈講讚》是老師晚年的傑作,也是對《正信偈》非常重要的解說。

《正信偈》是簡稱,全稱叫《正信念佛偈》。它的關鍵詞,一個是「正信」,一個是「念佛」。「正信」是指正確地信受阿彌陀如來的本願。瑞劍老師在「本願」一詞下,括號加注「本願力」。這在提示我們,「本願」不是一個空的願,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有力量的。因為阿彌陀佛成就了,所以本願才有力量。我們凡夫發一個願,回頭就落空了,因為它沒有成為事實,所以沒有力量。阿彌陀佛的本願已經成為事實,所以有力量出來,這就是「本願力」。所以,我們講到阿彌陀佛的本願,不要用凡夫世界的想法代入,以爲這只是個美好的願望而已。不是的,它是已經成就的事實。

「正確地信受阿彌陀如來的本願」,這裏的主語是什麼呢?如果按照我們一般人的習慣,應該是「我信受」,對不對?這是一般人都會掉進的陷阱。在佛法的世界裏,事實上的主語是「本願力」,是「本願」。我們能夠信受本願,其實是被動的。沒有本願的話,我們能信什麼呢?所以「本願」才是主語。

「正確地信受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意味著什麼呢?在這個「信」之中,「自己」被融化了,也就是「無我」。所以,正確信受的心態是無我的心態。如果有一個「我在信本願」,哪怕你說「我信得很牢固」、「我信得很努力」……當你有這樣的想法出來時,這個「信」就已經被打敗了,因為「我」出來了。所以在這裏,唯一的主語就是「本願」,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本願。因為阿彌陀佛的價值、他的生命就在本願。因此不要把阿彌陀佛和本願分開來講。在凡夫的世界裡,一個人和他說的話,可以分開對待。但是在佛法的世界裏,阿彌陀佛和阿彌陀佛的話是一如,這就是本願。阿彌陀佛如果不是為了本願的話,他為什麼要成佛?已經有十方三世那麼多佛出來了,他為什麼還要再來成一尊阿彌陀佛?就是為了用本願來救助一切眾生。因為其他佛還沒有這樣的願,所以阿彌陀佛的價值就在他的本願。

我們能夠感受到阿彌陀佛,是因為本願力的啓發運作。正是因為本願力發動了,我們才知道阿彌陀佛的存在。所以阿彌陀佛是唯一的主語,也只有阿彌陀佛的獨運(獨自的運作),在這裏沒有「我」出頭的餘地。所以,正確的信受是無我的信受,這個地方一定要非常的明確。很多人說,「我要正確地調整觀念、然後調整姿勢、調整心態……」。這些都是從自我出發。在凡夫的世界,有時候你不得不這樣講。但是,真正契入到這個世界,沒有「我要如何如何才是正確」,只有信受阿彌陀如來本願這一件事而已,沒有凡夫所謂的「正確」。

在凡夫的世界裏,我們是要以「正信」做為中心。這個「正信」,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你要有正信,不要迷信」,不止是這個層次而已。

「有正信自然會念佛。」為什麼呢?因為,一旦進入到佛心的世界,被阿彌陀如來所感動,阿彌陀佛的運作,會從我們的身口意顯現出來,你自然就會念佛。所以,念佛不是我在念,而是阿彌陀佛通過我的口流出來、動起來了。為什麼呢?比如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在我旁邊的人,他們都聽到了。這是他們和阿彌陀佛的因緣,這不是我的功勞,是阿彌陀佛從我的口流出來,令我身邊的有緣人,也能夠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得到名號的利益。

「有正信自然會念佛」是以「正信」為主。在佛法的世界,我們只是無我地信受而已。一個無我信受的人,自然就活在念佛的世界中。他一張口,阿彌陀佛就會出來。所以重點不要放在「念佛」,而是要放在「正信」。「正信」是「體」,「念佛」是「用」,是一種運作和力用。

「正信是念佛,念佛是報謝佛恩的心。」念佛它不只是一個行動。念佛是什麼?是當你真正被阿彌陀佛所感動,被阿彌陀佛救到的時候,就像一個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愛心的時候,他叫的「爸爸媽媽」特別甜。所以念佛就是「叫爸爸媽媽的心」,是赤子之心。

儒家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講法和佛法非常接近,都是非常美的。我們現在,大人只是大人。其實,能夠像一個孩子那樣,無我地、美滋滋地叫一聲「爸爸媽媽」,這樣的大人,是一個真正的赤子,也是一個真正的大人。 這樣的念佛就是報謝佛恩,也是讚歎佛德。

「偈,指讚歎如來的詩歌。」在佛教中,我們經常用唱讚的方式來歌頌佛德。

注:《教行信證》的「正信偈」,全名為「正信念佛偈」。

《略文類》的「正信偈」,全名則為「念佛正信偈」。

自己的問題

《教行信證》是真宗的根本典籍,簡稱「本典」,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正信偈》又是《教行信證》的精華。在佛法中,一即一切。《正信偈》裏已經包含了整部《教行信證》。所以,我們現在學的是淨土教的精華。要學就要學最精華的部分,否則我們就是在浪費時間。阿彌陀佛也是給我們最好的,而不會說,因為你們笨一點,你們就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吧。不對,「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最好的。無論你是深入經藏,研究了一輩子,還是修習禪定,打坐了一輩子,最後你也還是「南無阿彌陀佛」。而我笨笨的,什麼都不會,我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心是一樣的,沒有說那個孩子聰明,我特別疼他,而這個孩子笨笨的,我就打發他去做一些粗活,這樣的父母不是真的父母。父母的心是平等的,所有的孩子在父母這兒都會被加到滿分。那個孩子他本來就很厲害,已經有九十分了,這樣父母不用費太多的心思,只要再給他加十分就夠了。九十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阿羅漢、大菩薩那樣的。而這個孩子,根本就是零分,所以父母在他身上要多用心,要拼命給他加到 一百 分為止。我們就是這樣零分的孩子。

我們現在看來還行,還能一起來學習《正信偈》。但是說實話,沒有進一步的講解,自己很難看得懂,因為大家的程度都不高。如果連這個程度都沒有的話,那你就來好好聞法,領解「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意思,是慈親要救你的心,於是你就能安心歡喜地念佛,這也很好,這也是一百分哦!你好好聽、好好去思惟,用赤子之心、報恩的心來念佛,你也是一百分。

不過我們這些人,都不是什麼善茬,如果不學的話,你就會開始疑竇重生,對不對?「哎呀!阿彌陀佛有這麼厲害嗎?這個教法真有這麼容易嗎?」你有這麼多問題,那我們就只好多學一點。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是這樣的根基,所以才需要這些方便接引。所以祖師也是很辛苦,你看瑞劍老師,九十五歲還在寫書,就是為了我們這些煩惱深重、頭腦複雜的人。我們都會說自己頭腦簡單,其實是不肯用心的藉口。要是真的簡單還好。可是我們不是簡單,我們是又愚癡執著,又自作聰明。這樣的人,要在聞法上下的功夫就要更多一點。

《教行信證》分為「真實教」、「真實行」、「真實信」、「真實證」、「真佛土」和「化身土」六卷。這六卷中,最核心的是「信卷」。「行卷」講的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也是在講名號。而這《正信偈》,在「本典」中,是在「行卷」的末尾。相當於《正信偈》一結束,馬上就進入到「信卷」。它是在「行」「信」之間,最關鍵的一個樞紐。所以《正信偈》的位置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是對「念佛」和「正信」的總結和升華,因此它的全名叫《正信念佛偈》。

下文說到的《略文類》,是本典的略本。我們佛教裏的這些祖師作論,常常有這樣一種方式:一方面是把全部的教義盡量詳盡地闡明。因此篇幅就比較大,像《教行信證》全書有六萬多字。在古書裏,這算得上是鴻篇巨著了。這樣大部頭的著作,大多數人程度不高,沒有時間看,或者看了也把握不住重點。於是有簡明扼要的略本,作爲大綱和提要。這就有了《略文類》。《略文類》的全名,叫《淨土文類聚鈔》,全文五千多字,篇幅不到《教行信證》的十分之一。但在《略文類》中,也作有一篇《正信偈》。兩篇《正信偈》意思一樣,但文字基不重複。所以親鸞聖人的才能真是非常了不起,《正信偈》這樣的形式,用一百二十句偈頌的形式,把整個淨土教概括了一遍,都是講到其教義的精華,他居然能夠做兩首。

《略文類》中的《正信偈》,全稱是《念佛正信偈》。剛剛不是講,《正信偈》是以正信為根本嗎?這裏怎麼又變成《念佛正信偈》了呢?要知道,佛法不是講語法的,重要的是把握意思。當我們講《正信念佛偈》的時候,是以正信為根本;講《念佛正信偈》的時候仍然是以正信為根本。《正信念佛偈》是從「正信」生出「念佛」,這是由「體」(本體)開「用」(作用)。《念佛正信偈》是從「用」歸「體」。禪宗裏有一個公案,「念佛是誰?」念佛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是這個「正信」,也就是凡夫的「信心」。在我們凡夫這裏是「信心」,在佛那裏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大悲心」。所以要回到信心的本體,這個「信心」始終是扣緊我們凡夫的立場來說的。

自己的問題

【原文】

「正信偈」是《教行信證》的真髓,此偈文的內容在讚歎如來的「本願力」和七高祖的教法。

要腳踏實地拜讀「正信偈」、《和讚》和《御文章》,否則無法得知高僧的恩德。忘了高僧的恩德,只想自己獲信往生的心態,是同行易患的病。

「正信偈」是《教行信證》的真髓,是精華所在。所以,如果沒有能力和機會學習整部《教行信證》,能夠把《正信偈》好好學一遍,把瑞劍老師的《正信偈講讚》和《正信偈真髓》好好頂戴,這就已經是學到親鸞聖人生命的精華了。

這篇偈文的基本內容在說什麼呢?是在讚歎佛德。最高的法是讚歎,不是解釋。解釋還需要別人理解,讚歎是對已經成為的事實。就像我們還要向別人解釋一件事情的時候,說明對方其實還不能理解,甚至還會有懷疑。但是當我在讚歎這件事情的時候,它已經是一個事實了。所以,最高的講法是在讚歎佛的尊貴。

佛法不是用我們人的頭腦去理解,也不是用人的語言能夠說明的。到最後,都只有「欲辨已忘言」。因為佛的存在、佛的境界是完完全全超出我們凡夫的思維境界。那個時候,只有讚歎而已。讚歎什麼呢?《正信偈》在讚歎如來的本願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和七高祖的教法。如來的本願是通過七高祖的教法傳承下來的。所以要腳踏實地拜讀《正信偈》。怎樣拜讀?每天能夠去唱誦《正信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也需要配合聽聞和講解。

還有《和讚》和《御文章》,都是對《正信偈》精神的解說,是對《正信偈》各個方面的詳細展開。《和讚》是用和語(日語)作的,讚歎阿彌陀佛、七高祖和淨土教法的詩歌。它和《正信偈》一樣,都是親鸞聖人的手筆。而《御文章》是蓮如上人的手筆。這些都是我們真宗乃至佛教頂級祖師的手筆。通過他們的法眼,我們就能夠真正體會、領受佛心。所以要拜讀,這些都是重點。

大家要好好拜讀、拜抄,否則無法得知高僧的恩德。這些高僧的存在,不只是為了向我們展現一個高度的存在而已。他們不但向我們示範了一種高度的存在、純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存在和人格,是和我有關係的。因為他們的存在,我才有解脫獲救的機會。所以,我們學法的時候,是要把自己帶進來。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這樣的心態不可能真正受益。

自己的問題

昨天是漢地傳統中地藏王菩薩的誕辰。所以很多地方都有慶祝的儀式,比較熱鬧。我還看到朋友圈裏,某個小區一起出來燒香,就像過年一樣。我想能夠有這樣的形式也不錯,畢竟是一種良善的風俗,其中有善意、有慈悲。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儀式,不理解儀式背後的精神,也很可惜。

那麼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地藏王菩薩是在地獄救渡眾生。傳統的說法是,地藏王菩薩在地獄門口攔住你,勸你要改過遷善,然後再給你一次機會。因為你改過遷善的這一念,得以重回人間,去聽聞奉行佛法,得到解脫。這是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在我們佛教傳統有稱爲《破地獄偈》,也叫《破地獄文》。漢傳佛教中的《破地獄偈》是: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大意是:如果有人想要知道十方三世諸佛的本性,你應該去觀察法界,法界就是眾生界,就是一切的本體。你通過觀察,知道它們的性質都是唯心所現的。這個偈子出自《華嚴經》,是諸菩薩眾在天宮聚集的時候,覺林菩薩做的偈子。這些聽《華嚴經》的菩薩,都是等覺位的菩薩。這個偈子好不好?非常好。這是佛法的核心。但問題是,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它告訴我們要去追求真實,追求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境界。我聽瑞默老師講法,最感動的就是老師經常講到一個詞——「真理」。我們人都在追求真理,追求一種最後的完成、最高的滿足。在佛法中,就是以佛來代表。佛就是滿足的人格,真理的化現。那麼,如果你想知道佛是怎樣的,就要去觀察法界性,去觀察一切事物的本性。而觀察的結果,是一切唯心所現。這個心又是怎樣的心?這就要涉及到唯識學了。而這不單單是理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去實證。所以這個偈子的境界非常高,是菩薩的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說,只能是遙不可及,要讚歎都不知如何開口。這實在是高到我們不可想象,對不對?

不知道,仍然有功德力。傳說中,就有人誦這個偈子脫離惡道,令惡道眾生得到超度。這些感應在歷史上都有記載,所以傳下來這個偈子被名爲《破地獄偈》。

自己的問題

但還有另外一個《破地獄偈》: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其佛」,不是別的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這名號裏蘊含著阿彌陀佛的願望和力量。聞到,是指知道這個名號所蘊含的內涵。你真的領受到內涵,它對你來說,就不再只是六個字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承諾和呼喚,是生命的歸宿。你會被名號中所包含的慈悲心打動,於是你生出欲願,想要往生淨土,也就是往生到和佛一樣的境界去。「皆悉到彼國」,就是說沒有一個人會被遺漏。因為慈親心就是要救到所有的孩子,所有人都能夠到達阿彌陀佛的淨土。「自致不退轉」,這個「自」是自然,我們都能夠自然而然達到不退轉的境地。無論學習還是生活,我們最怕什麼?就怕努力了半天,結果一夜回到解放前……可是在人世間,就會有很多這樣不圓滿、不如意的情況。而在佛法裏,自然而然你就能達到不退轉的境地。這不是你的力量,而是本願力一直扶著你、守護著你。就像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他還是敢走出去,為什麼?因為身邊有父母在守護他。所以,不是等到了淨土之後才不退轉,而是當你在這個娑婆世界,就可以不退轉,這才是真正的守護。我們這個世界是有生滅的、會退轉的,我們無法自主。但是,因為有本願力的住持,我們可以不退轉,這才是阿彌陀佛最尊貴的地方,也是阿彌陀佛恩德之所在。

這個偈子出自《無量壽經》。相關的典故,是唐代玄通律師的故事。玄通律師,一輩子研究戒律。等他死後,沒有升到天道,更沒有往生淨土,而是到了陰間。見到閻羅王,閻羅王很同情他,就問他:「你修學了一輩子,現在記得什麼,說說看?」結果,他什麼都忘掉了!一輩子循規蹈矩,做了那麼困難的戒律修行,可是都忘了。不要以為我們現在努力的東西,我們都能夠帶得走哦。都帶不走,是「萬般帶不去」!玄通律師當時腦子一片空白,恰好他曾經有一次在寺院躲雨,聽到有人在誦經,只是聽到這一句:「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無量壽經》在漢傳佛教裏,其實流傳不廣,很少有人專門修持讀誦《無量壽經》,恰恰他就有這樣的因緣,聽到別人誦了這個偈子。他也只記住了這個偈子,這不是這一生持戒修行的功德,而是生生世世以來與淨土法門結了很深的緣,是宿善。所以才會這樣,一輩子努力修行都忘掉了,反而看似無意間聽到的,卻刻在了腦子裏。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這和我們的因緣是有關係的。所以佛法也是一再講到宿善,沒有宿善也是沒有辦法學佛法的。宿善淺的人,哪怕遇到再好的老師,也會當面錯過,「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會有什麼感覺。而宿善深的人,哪怕聽到一句兩句,他可能就坐不住一定要去求學。玄通律師在當時念出這個偈子,閻王爺馬上下座禮拜,說這是破地獄文啊!當時在場的鬼,都一起被超度了。而玄通律師自己,因為誦出這個偈子的功德,得以重返人間繼續修行。所以偈子傳下來,就叫《破地獄偈》。

自己的問題

這四句偈,沒有難懂的地方,因為它訴諸我們的人性。佛法中最可貴的,就是它能回到我們最本真、最質樸的人性。這個偈子講的,其實就是佛對眾生的大悲心,也就是慈親心。在淨土法門,我們常常把佛當成慈親。我們和佛是親子關係啊!你不要把佛講得那麼疏遠:「阿彌陀佛,求求你救救我吧!」你會跟你媽媽天天講這樣的話嗎?不用這樣講吧,對不對?父母本來就為你准備好了未來的生活道路。

所以,同樣是《破地獄偈》,大家看下兩首偈子。效果是一樣的,但是哪一個更能打動你?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要說我們這些凡夫,就連玄通律師這樣嚴持戒律的修行人,尚且只能記住這樣的偈子,而他也就因此得到利益了。我們要討論的,不是兩個偈子誰高誰低,而是哪個是適合我們的?我們真正能用得出來的,是哪一個?你沒有被打動過,你怎麼用得出來?你要是想靠死記硬背,事到臨頭能用得上還好,就怕你到時候一忙一亂,什麼都出不來了……所以,必須被感動過,你的記憶才會深刻。因此,不要讓佛法單單到達你的頭腦,更要抵達你的心靈。這個法則是相通的,你學習一切經典,如果只停留在頭腦,那麼你不會得到它真實的利益。你為什麼會忘掉?因為它只停留在頭腦。頭腦一旦受到干擾,——都不要說其他障礙,一旦我們都老了(老年癡呆了),——很多東西就都記不起來了。可是,也有些東西確確實實忘不掉,為什麼忘不掉?因為打動過你,讓你想忘忘不掉。所以,佛法你要如何聽聞?這是我們自己要時常反省的。

我昨晚回家的時候,看到小區裏有人在燒紙。一般人碰到這樣的場合,可能都會覺得有些忌諱,要繞開走。這個也有他的道理,因為有人在燒紙,旁邊總是會有些看不見的生命在受用。如果你莽莽撞撞跑過去,也會衝撞到它們。我經過的時候,就爲它們念一句:「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你不要總在這裏,等著我們人什麼時候想起來了給你燒點東西,趕緊乘托如來的本願力往生善道吧!因為我們是學佛的人,要懂得隨處去傳播佛的大悲心。所以遇到這些場合的時候,可以念一下這個偈子。這是經文的力量,不是我們的力量。我們只有希望它們能夠得到利益的心而已。

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說這些呢?因為昨天這個日子,我也在朋友圈發了後面這首《破地獄偈》。有一位學佛的朋友看到後說,「我們中國的佛教還是接近禪宗,而日本佛教果然是以淨土為主。」

我因為忙,沒來得及回他。這裏說這件事,也是希望借此機會對他有所回應和提醒:這不是「中國還是日本」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給你覺林菩薩這個偈子,你真看得懂、用得上嗎?而真正到了地獄,你還能夠依靠的是什麼?是曾經聽過這樣慈悲的教法。你知道在輪回之中,不論你到哪裏去,都有這樣的慈親可依靠。

所以,這不是「中國的佛教是以禪為特色,日本的佛教是以淨土教為特色」這樣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我學佛是為了什麼?」我是通過禪能夠解脫?還是通過淨土教能得解脫?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為了解脫嘛!如果禪是一道門,淨土也是一道門,請問一下,你要通過哪道門,才能進得去?這就是剛才說的,不要以旁觀者的心態來學佛。

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的特色這句話,是太虛大師說的。這些理論,太虛大師可以這樣說。他在向大眾介紹佛教的特色,這樣說沒有問題。他是有證悟的權化聖者,還相的菩薩,已經解決了自己生命的問題了。而我們這樣的人去說這些話,是不是太不把自己的生命當一回事了?

而且實際上這樣說,也不夠圓滿。因為淨土教的《破地獄偈》,同樣也是出自漢地。只是很遺憾,我們漢地這一脈,因為種種因緣而失傳了。但你不能說,存在就是合理,而且只要存在,就不需要去改變。不是的。存在即合理,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合理的,它更應該存在。曾經,淨土教在唐代是非常興盛的,整個長安城在善導大師和他弟子們的教化下,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結果經過武宗滅佛,只有不立文字的禪宗一枝獨秀,後世形成了小傳統,就比較容易接受。

可是,禪宗是給根器很高的人修學的,一般人未必能得到它的利益。就像一把利刃,你不會用,隨便拿起來舞弄的結果,只會把自己割得遍體鱗傷,這是大多數人的現實處境。在禪宗裏有證果的祖師,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這是佛法的心法,而很多人只是把自己妄心的想法當成佛性的真心,所以「狂禪」很多,都是師心自用、自以為是的結果。現在也有很多人,說自己已經開悟了。他講得天花亂墜,你若沒有正見,不辨真假,就被他帶走了。所以禪宗在這個地方是很危險的。

而淨土宗沒有這個問題,你老老實實依三經一論,依祖師的教法,這樣總不會錯。瑞默老師不是說了嗎?「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你眼睛看到,眼睛就得利益;耳朵聽到,功德利益就從耳朵進來;嘴巴念的時候,功德就從嘴巴出來。你渾身沉浸在這樣念佛的環境中,就像開著空氣淨化器一樣,天天沐浴在其中,功德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所以,聰明的話,家裏最好能夠開著念佛機。在潛移默化之中,我們生生世世的很多業障,都會得到清淨、轉化,你和佛法的緣也會越來越深,這都是殊勝而易行的方便。當然,我們往生不是靠這個。因為說到最後,佛法都是要回到心法,不能只靠外在的手段。但是這些方便有沒有效果呢?有很好的效果,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不要一說真宗,我們都講心法,這些方便通通不要,那這是你自己在托大。我們是凡夫,所以平時也需要有這些方便,盡量多接觸有阿彌陀佛的因緣。瑞默老師也說,你每天拿個本子專門寫「南無阿彌陀佛」,這比寫日記還好。這聽起來也像是自力的修行,不是的,是你要有意識地去親近佛法,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能夠染上佛法的功德。

而最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佛的恩德、忘記高僧的恩德,只想著「我要怎樣做」,只想著自己的往生……這些都是同行易患的病。

可以說,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大多數念佛人,都患有這個毛病。你若問他為什麼要修淨土?他肯定答你,為了往生。我再追問一下,你為什麼要往生?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我往生就不用受苦了。如果你說的苦,是佛所說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這答案也不錯。但如果你學佛,只是為了想到一個沒有苦的地方,那麼你對佛法的理解恐怕有些偏差。因為佛法的根本,是要讓我們契入無苦無樂的世界。如果你只是想著享樂,這個樂還是凡夫相對界的認知。真正清淨的世界,是沒有相對的苦和樂的,那才叫「極樂」。

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叫「極樂」?極就是超越,是超越了人世間相對的苦和樂。在這樣的世界裏,你所體驗到的,用瑞默老師的話說,就是「沒有一個人是他人。」所以,你不會把自己的苦再當成苦,因為這些苦影響不到你;同時你也會把別人的苦當成你自己的責任。不是要你把別人的苦當成自己的苦,不然你也會苦不堪言。而是把別人的苦當成自己的責任,自然而然地伸手加以救護,這就是菩薩道。

在佛法的世界裏,唯有超越了苦樂的感受,才能夠展開真實的救度。「淨土」是讓我們得到這種超越境界的清淨世界。從清淨的世界,我們能救度在相對世界中受苦的人,這才是佛法的完整相貌。而不是只想著「我不要受苦!」只要還有一個「我」,就一定會有苦。所以佛法最根本的教育,就是要破「我執」。無我了,自然就不苦了。

佛法中的「無我」,當然不是要讓你成為形同草木、麻木不仁的存在。「無我」是成為宇宙般的「大我」。在這個「大我」裏面,一切事物都與它息息相關。這是佛的世界。我們先不用講太多,慢慢去體會,自然而然就能漸漸契入。但我們多多少少要了解一下,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也知道身為凡夫的我們應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

聞濬整理,蒙光校訂

自己的問題

同一味的安心

一切經的眼目

在阿彌陀佛的懷裏發現真的自己

自己的發現與阿彌陀佛的發現

自己的發現

佛教關鍵詞:

皈依

八正道

因緣法

法性·真如

貪嗔癡三毒

五正行

法報化三身

他力

自力

“信心”與“安心”

四重廢立(三重廢立)

往生成就五重之義

行信之義

回向:

(1)往還回向

(2)從本回向·約末回向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7-17 16:43
Next 2023-07-17 18:2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