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一如

瑞劍老師著作 蒙光講校 2023-07-25

因果一如

《正信偈》講讚(七)

【正文】

在世自在王佛所 睹見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

淨土真宗的淵源,遠溯至阿彌陀如來傳承給釋迦如來,又由釋迦如來傳給了七高僧。在日本國則由法然上人傳給了(高祖)親鸞聖人(開山)。

阿彌陀如來在因位修行時,名叫法藏,所師事的佛名叫世自在王佛。法藏菩薩在調查好諸佛淨土的因,及宇宙中的人·天善惡後,建立了淨土,成就了名號,自身證悟成了阿彌陀如來。以其「本願力」·「光明」和「名號」永久的救度眾生,這就是淨土真宗。

阿彌陀如來依「智慧」·「慈悲」和「本願力」,建立了淨土。同時亦依「智慧」·「慈悲」和「本願力」來救度眾生。

如來「成佛的原因」,「建立淨土的原因」,和「眾生往生的原因」,皆同一「原因」,此是淨土真宗的特徵。

阿彌陀如來為了「建立淨土」,「成就名號」,「自成正覺」,故發下「本願」,修「行」。其「發願·修行」的結晶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的「功德力用」甚深微妙。「本願力」的偉大,在於眾生能依「信一念」往生。

如來的「本願」·「名號」和「光明」,隨順「法性」(絕對的真理),不乖「法本」(法性的功德)。

因果一如

法藏菩薩在觀察了諸佛淨土和人天善惡的種種業因果報後,建立了本願的教法。法藏菩薩成佛,也成就了淨土,成就了六字名號,三者是同時完成的。將此事實以人間的語言文字表達,就是釋迦如來示現到人間的傳法。“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世尊是帶著傳遞阿彌陀佛本願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示現成佛說法,之後再由釋迦如來傳法給七高僧。

法如何傳遞呢?是在三昧中傳法。高僧和佛都在三昧中相見。比如法然上人和善導大師,就是在三昧中相見的。因為是這樣的相見,所以才能心心相印。高僧雖然也示現人身,而且越往後,示現的果位成就越低,但是對教法的領受都是一味的。

在日本國,這一傳承由法然上人傳給了高祖親鸞聖人,以親鸞聖人爲開山,開顯淨土真宗的法門。

阿彌陀如來在因位出家修行時,名爲法藏,原本身份是一位國王。世尊也是同樣的示現,文武雙全、衣食無憂,現世福慧具足。唯一不滿的,是生老病死要怎麼辦?是通過這樣的身份和現實條件,生命問題的純粹性才被彰顯出來。世間的名位福德都已到了頂,人再來修行,就不容易引來懷疑誹謗。佛法就是這樣,要救最低的眾生,救度者就要示現最高的成就標准。這樣才不會讓人起疑心,懷疑你德分能力不及,不能圓滿高難度的利生事業。所以,是從世間成就的登峰造極,再追求出世間成就的圓滿。

諸佛的淨土和人天的善惡果報,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一一調查清楚,了解明白。好讓眾生安心,讓眾生都無話可說。大多數人都想升到天堂去過好日子,可是天堂果真就好嗎?它有窮盡,也會墮落。法藏菩薩把這一切都看明白了,他要建立的,是一個不會退轉、絕對清淨平等的涅槃世界。這樣的世界,要以相應的心行完成。也只有心相應的人,才能夠到達。所以法藏菩薩要成就名號的功德,來回向眾生。

讓一個八地菩薩思惟五劫,這是多麼困難的問題。這是要把整個法界中種種的理、事、性、相都要透徹,然後再進行兆載永劫的修行。前者是“知”,後者是“行”,要徹底落實到修行上,才能夠最終完成。最後,法藏菩薩成了阿彌陀佛,這就是在給我們做一個證明——我成佛了,那麼淨土也成就了,名號也成就了,所有問題都已徹底被解決了。解決的辦法,就是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救度眾生。

“光明”就是佛的智慧,我們現在聞法也是在被佛的光明照育。“光明”和“名號”又是一體的,佛一成佛,所放出的光明,同時就是名號的功德。

因果一如

阿彌陀如來依「智慧」·「慈悲」和「本願力」,建立了淨土。同時亦依「智慧」·「慈悲」和「本願力」來救度眾生。

“智慧”和“慈悲”是諸佛的通則,成佛就一定是圓滿了慈悲和智慧。“本願力”是救助眾生的方便。

“智慧”和“慈悲”是阿彌陀佛的自受用。以人類的理解和經驗相類比,“智慧”相當於理性,“慈悲”相當於感性,佛是理性和感性都圓滿的人格者。這個人格者和我們是什麼關係呢?他以“智慧”和“慈悲”,凝聚成“本願”,其力量能夠救助眾生。“淨土”也是因此而來的,不只是阿彌陀佛的自受用而已,“淨土”是自利利他圓滿的境界。“智慧”、“慈悲”、“本願力”分開講是三個,但實際上,真正的智慧一定具足慈悲,真正的慈悲也一定具足智慧,而具足了智慧和慈悲的願望,才能叫“本願力”,三者不是各自獨立不同的存在。

我們在學校學習時,特別強調“定義”,一個詞有一個固定的意思,其內涵被限定,跟其他詞不一樣。而學佛之後,是在瑞默老師這裏,我才體會到,原來佛法中那些最根本、關鍵的詞,在字面上或許定義不同,而在真實的世界裏,其內涵一定相通。因為是從一如的世界裏,展開出無限的言說,言語雖然假立分別,最後仍要歸於一處。

所以,我們看到“智慧”,就不能只想到“理性”而已,真實的智慧一定包括慈悲。“慈悲”本身就是智慧。只是我們眾生從不同角度去領受,有些人喜歡動腦筋,相應這種思惟方式,那我們就特別稱之為“智慧”。這其實是因眾生分別心而有的。就像我們看太陽,一般看來陽光是白色的。但是用儀器去分析,就會呈現七色光。有人喜歡紅色,有人喜歡黃色,其實不同的顔色,都從同一束光裏分別出來。而我們對分出的部分起執著,有好惡,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對太陽來說,給我們的是同一束光。同理,如來回向的功德和生命平等無別,但我們有時候從“智慧”的角度去看,了解佛法的真實是無可置疑的。有時候我們講如來是慈親哦,這是著眼於佛的“慈悲”。說“阿彌陀佛一定救你哦”,這在說佛的“本願力”。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都是同一束太陽光。

這麼多的名相,講述的是同一個事實。為什麼會有名相?是因為我們眾生有“計名字相”。認識一樣事物,最好能造出一個概念,就覺得好理解了。這樣的執著我們其實都有,而佛法所講的最為徹底,相應的,佛法名相也是所有宗教中最多的。看起來整個佛教是浩如煙海,其實收起來,佛法就是一。就像去算大海裏有多少滴水,你怎麼算得過來呢?可是大海就是那一個大海。分開來是佛的妙用,是為了方便。收攏來仍是一體的真實。

這也是“體”“用”的關係。這不是用頭腦思維的問題,你得慢慢用心去體會。所有的概念都是為了我們理解方便而有的。

因果一如

如來「成佛的原因」,「建立淨土的原因」,和「眾生往生的原因」,皆同一「原因」,此是淨土真宗的特徵。不要看這裏是三個概念,其實都是同一原因。就是如來的悲心,如來的真實。這既是淨土真宗的特徵,也是佛教的特徵。而只有在淨土真宗,以凡夫也能體會的方式表達出來了。如來是爲了衆生的往生而成佛、而建立淨土,所以如來成佛的因結出佛果,即成爲衆生往生的因,這是因果一如。

阿彌陀如來為了「建立淨土」,「成就名號」,「自成正覺」,故發下「本願」,修「行」。阿彌陀佛建立淨土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能夠成就自利利他的真實境界。而成就名號,是為了成就方便的法門,因為眾生通過領受名號,才能夠徹底與佛心相應。因為眾生的心實在太膚淺了,只能給我們最簡單的東西。最簡單,但是不能夠有遺漏、有缺憾。所以名號中具足圓滿了佛全部的功德。

法藏菩薩的“行”,是“六度萬行”,也就是聖道門所說的所有修行。但是,法藏菩薩成佛後,依所成就的功德,“六度萬行”融匯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向眾生顯現。所以,在淨土真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行”。這句名號,不是要你去念,才叫做“行”,這個“行”已經是“完成時”了。借用語法的時態來說,它是“完成時”,不是“進行時”,更不是“未來時”。現在大多數人修淨土,都把“行”當成“未來時”和“進行時”——你要去修,說明還沒修,這是“未來時”。你看我正在修,這是“進行時”。是理想的“未來時”,也是現實的“進行時”,但都不是現在、當下的“完成時”。既然現在還沒有完成,你怎麼會心安呢?症結在這個地方。把這個問題想透,就知道眾生是在作繭自縛,這都是自己的“自力”之心在作祟。

其「發願·修行」的結晶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明白這一點,就不用糾結,一定要“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一起出來,才叫名號。真正領受名號,是明白這個名號代表的是“阿彌陀佛和我是一體”這一事實。阿彌陀佛帶我成佛,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我往生的保證。這時候,你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你念“南無”也可以,因為這根本不是我們有没有念、念四字還是六字、念多念少的問題,而是你的心是否領受了如來回向的功德?

《御文章》裏一再說到,“南無阿彌陀佛的名義”。名號是有意義的,你領受了它的意義時,所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才是“南無阿彌陀佛”。否則只是嘴巴念“南無阿彌陀佛”,曇鸞大師說這叫“不如實稱名”,“與名義不相應”,只是表象的“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念佛不是不好,是不如實,也就是不夠,因爲你與所念的名號真實義不相應,所以得不到真實功德。

因果一如

「名號」的「功德力用」甚深微妙。「本願力」的偉大,在於眾生能依「信一念」往生。

通過聞法,明白原來是這麼偉大的佛,並且他把這麼偉大的境界功德,簡易地濃縮在六字的名號裏回向給我了。對我們來說,真是無話可說,只有低頭拜謝而已。

《中庸》說“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阿彌陀佛六度萬行的完成,是“極高明”;而“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道中庸(中用)”,就是讓每個人都可以用得上。這話雖是儒家說的,但只有在佛法才徹底實現。

哪怕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愚夫愚婦,一稱一禮,都有不思議的功德;甚至就是念佛機在念、在路邊刻上“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它都有大功用。名號所在之處,當下就是法身在放光,那個地方的眾生就能得到利益,乃至於很多冤魂、遊魂都會被超度。我們看到很多地方路邊都會立一塊“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通常是因為那個地方經常出事故,人們立上碑,那些滿心不甘、不肯離開的冤魂就會依名號的功德被超度。

“名號”即“光明”,二者是一體的。名號所在的地方,就有光明耀動,能破衆生的無明。所以,大家要多念佛號,而不要老是散發煩惱的黑氣。人不念佛的時候,就是在念煩惱,這是凡夫的習氣。宿善不夠的人,會經常被困在我執裏,那個當下就是在散發黑氣。

我們看那些權化為人的聖者,他們也示現帶業的病苦。但是病苦不會影響他們內心的自在祥和。受苦有受苦的道理,因為業道嚴肅,因果不虛。但是我們的解脫自有佛心的攝護。

明代的蕅益大師,在筆記裏記載了一件事情:有兩個人結伴外出經商,其中一人客死他鄉。他托夢給自己的同伴,請他把自己的遺骨帶回家鄉去,好入土為安。這個同伴很講道義,就把他的骨灰隨身帶著回家。結果,行走在山路上時,同伴擔心不太安全,就念了幾聲“南無阿彌陀佛”。沒想到,死去的同伴托夢跟他說,求他不要念佛。因為同伴一念佛,周身放光,自己就沒法靠近他了。

蕅益大師評論說,我們一般人念一句佛,都不知道這句佛的功德有多大。在人間界,你或許看不到任何的表現。可是在靈界,念一聲佛,就有四十里光明出來。所以,念佛的功德有多大,不要以凡夫的經驗去判斷,而是要真正相信經上說。

同時,蕅益大師也很感慨,死去的那個人,真是沒有善根。不然這光明出來,也能成為他受益乃至被超度的因緣,可是他寧願回家做一個守屍鬼,這很可惜。所以,鬼道也有鬼道的執著,人道尚且執著深重,更不要說鬼了。

所以,我們念佛,要能知道名號的功德、意義,這樣才能真正得受用。一個真正的念佛人,他的功德無量無邊,因此不要小看自己。我們在憶念師教的當下,功德是非常之大的。在冥冥之中,也會有很多與你有緣的眾生,因為你這一念得到利益。所以,時時念佛,常常憶念佛德、稱念名號,這都是自利利他的無上妙法,不要在這之外另外再找別的法門了。

瑞劍老師說,“名號”的“功德力用”甚深微妙。凡夫自己去想是想不通的,但是可以得到。就像手機的原理,你能想得通嗎?我也想不通,但是我們都可以用得了。名號更是這樣,你不需要知道法藏菩薩具體是怎麼思惟修行的,只管信憑就好。但是,要明白這個名號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是慈親心的化現。這是所有人,只要有心,都可以感受得到的。

因果一如

「本願力」的偉大,在於眾生能依「信一念」往生。阿彌陀佛的力量,可不是自己成佛而已哦。一切眾生,只要相信名號的功德都能往生。成佛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三千年來到現在為止成佛的,也就是世尊一人而已。現在有多少人能如釋尊一樣地修行?不論他們根器多高、修得多麼辛苦,有誰真正成就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身?可是,我們這樣渾身煩惱習氣的眾生,可以依信受名號的一念(信一念)往生成佛,這是越想越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偉大。

蓮如上人手書六字名號本尊,給信徒供養。信徒家中失火,名號掛軸也被焚毀,顯現出六尊佛,從火光中飛出,消失在天際。有人看到了這樣的奇跡,跑去向蓮如上人匯報,“上人!您手書的六字名號,居然化成了六尊佛,真是太了不起了!”他們覺得是蓮如上人了不起,才會有這樣的神跡。這就是我們人很容易掉入的迷信。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是真宗的信徒了,其實你一邊在聽著教法,一邊還會有這樣的執著和貪欲。

蓮如上人怎麼回答呢?“佛成為佛,有什麼可稀奇的?真正的不可思議,是我們這樣滿身罪業的凡夫,依歸命的一念能成佛。”

六字名號本身就是佛。所以名號化成佛,這不是很正常嗎?你看蓮如上人的信心,是多麼的真實。一般人聽到這件事都覺得是奇跡,這就是眾生的顛倒見。不隨順佛法,掉在自己的想法裏,怎麼想都不對。

我們常常習慣在自身之外,尋找奇跡。即使找到一些所謂的奇跡,那也只不過是超出我們有限的經驗而已,因為我們太孤陋寡聞了。

忘記自身的罪業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看不到我們這樣的凡夫,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在六道裏沈浮輪轉。這樣的人,居然能夠成佛。我們做了什麼能有成佛的資格呢?沒有。就因為阿彌陀佛要救而獲救,獲救即成佛,這才是真不可思議。這樣的事實,聽不懂的人還是聽不懂,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如來的「本願」·「名號」和「光明」,隨順「法性」(絕對的真理),不乖「法本」(法性的功德)。如來的本願是法性自然的運作,這種自然遠遠超越我們迷妄的思想所及。

“法性”是本體,“法本”是作用。法性的作用,以名號的功德顯現。所以它是合於真理的,只是這個道理非凡夫所及。這作用也是如來獨證的方便施設,不是我們凡夫的思惟能捏造出來的東西。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

講於心天下書院

聞濬整理,蒙光校訂

相關鏈接:

自己的問題

真理的存在

敬信佛祖傳承

無明長夜之燈炬

慈親物,即兒物

大乘即一乘

威德廣大信

佛法是非常之言也

非常之言

真正的不可思議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7-25 12:19
Next 2023-08-01 10:44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