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行雜修的檢討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3-23

雜行雜修的檢討

信心的本質

一機一法是淨土真宗

普遍的救濟

佛法力不思議

因為是和慈親一起

真理的宗教

26、要門和弘願

○聖道門的行,如前述,是「戒」「定」和「慧」。因為「慧」是「定」(禪定)的結果,所以「戒」和「定」,就稱為「聖道門的行」。言「戒」為「散善」,言「定」為「定善」。總之將修習「戒行和禪定」(散善和定善)而成佛之道稱為「聖道門」。

在今日的凡愚,若是到了能修彼行的程度,則無淨土門的必要呀,但智慧淺、根器不堪、我愛我慢的徒然者,不是無可救藥的地獄行嗎?是為了那樣的人方才開立了淨土門呀。「化身土卷」曰:

「然常沒凡愚,定心(禪定)難修,息慮凝心(停止意識的活動,而將心成如明鏡般地平靜明亮)故。散心(散善)難行,廢惡修善故。(乃至)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乃至)如似無術通(神通)人,居空(空中)立舍(家)也」。 

今日聖道門(華嚴、天台、真言、禪)之人,可看作是實打實的被凡夫的實態蒙蔽了。

定善和散善,流入到淨土門中來,雖稱念佛,但移心於諸善萬行(定善和散善)而修行之,因而為了想要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淨土的人,阿彌陀如來建立第十九願(要門),誓言那樣的人也要救度。將實際上修定散行,想要以此而往生的人稱為「要門之機」。要門的人,縱使能修定散行也只能往生「化土」。今日若有作為要門的人,其人的行儀是真實殊勝者吧。雖然如此,若從十八願即彌陀的本意(本願)來看,則因為違背了本願意,所以如來特爲悲憫,而期待其進入弘願(十八願)呀。

雜行雜修的檢討

27、真門和弘願

○所謂「真門」是以第二十願,想要稱念佛號往生,一向勤修念佛一行的人稱之為「真門之機」。因為稱為「念佛往生」,所以無論如何都不得不念佛往生。斷定著是自己念佛,而依念佛之事往生的人是「真門的行者」。

此亦是外現真實殊勝相,自己也認定因此能夠往生。可是,因為不契合第十八願的如來本願意,所以只能往生化土。若想要以念佛一行而往生,沒有每天稱念三萬遍以上,可說化土無法往生。是亦違背本願意,若連化土都無法往生,則不得不反省。

在第十八願,即「弘願」的話,御念佛是報謝佛恩的念佛,不是依念佛的多少而決定往生。為我們開示「是以信心一個往生」的是「弘願」。

○親鸞聖人,是從「聖道門」入「要門」(一),再從「要門」入「真門」(二),後從「真門」轉入「弘願」(三)。稱之為「三願轉入」。御述懷花費了久遠、漫長的時間。如果是今日自力心強之行者,只有著眼於自己的努力,誇耀自己的功績吧,但親鸞聖人於「化身土卷」記錄了三願轉入之事,說道: 

「果遂之誓(二十願的本願力)良有由哉!爰久入願海,深知佛恩,為報謝至德,摭真宗簡要,恆常稱念不可思議德海。彌喜愛斯,特頂戴斯也」。

恩師桂利劔老師說:「三願轉入是法德自然之妙益」。老師的眼識極高。前人尚未說過此言。

要門、真門的人,沒有「報謝佛恩之念」。弘願之人才有此念。

「要門」和「弘願」極易區別,但「真門」和「弘願」之人極難區別。故聖人於「卷頭和讚」敘述第十八願的人說:

「彌陀之名號常稱 信心真實獲得者

 憶念之心恒不斷 佛恩報謝長在心」

雜行雜修的檢討

○「化身土卷」聖人於「專修雜心釋」(真門)告誡行者,而如次敘述。

此種之人是,

(一)念佛雖是專稱(專修)但心是「雜心」。

(二)此人無大慶喜心。

(三)無念報佛恩。

(四)雖稱念佛,但心生輕慢,與名利相應。

(五)不好親近同行善知識。

(六)「助業」和「正定業」併修。

(七)雖沒有行「定散行」,但「定散心」殘留著。

(八)因為沒有隨順「佛願力」,所以大信心難獲得。

(九)以本願名號作自己的善根,想以自力稱念佛。

(十)不信佛智的不思議為不思議。不知往生淨土之因,是如來御成就。

這樣仔細地辨析。說「心暗」而擔心著的人,最好依右之諸條思考。一定在何處有錯誤的心得(領解),應該反省。

雜行雜修的檢討

「念佛」,是信心的顯現,是報謝佛恩。歡喜接受本願力的名號,憶念之,就已是最初的念佛。故『文類聚鈔』有: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於「行卷」言: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

口稱雖也是說為「念佛」,但信心喪失,而單單動口,並不契合「念佛往生」的真精神。善導大師所言的「念佛往生」,是念佛和信心爲一的念佛。又是於念佛中包含著信心的念佛。若是那樣,則依念佛一行能夠往生。

到底稱念佛往生呢,或信而往生呢?稱名是往生的正因呢,或信心是正因呢?是如何呀地一諍論,就善導大師開示,「是以信心一個往生」。其事,在「行卷」引『玄義分』,聖人言: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往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強力,於燒水者火就是增上緣)

又善導大師在「二河譬」中(信卷)曰: 

「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如來正覺成就之目的)(行者),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煩惱)

這就是有名的如來之勅命。

其意思是說:

「因為拜託了,所以請就那樣地來吧」(池山榮吉老師的法語)

我等若「是」地接受者最好。若隨順「勅命」的話最好。唯是僅以信順勅命而讓我等頂戴往生,這正是「信心正因」。言「信心」之事,若全捨自己的「計度」,而唯隨順「如來的宣言」最好。將如來的「隨順聖言」之事稱為「歸命」。

聖人釋「歸命」說:

「善導和尚曰:云『言南無者』,南無者即稱為歸命也。歸命者即稱為只有契合隨順釋迦、彌陀二尊勅命的招喚而已。」(銘文) 

又宣說:

「稱歸命者,即尊奉隨順如來之勅命也」(銘文)

「信心」(歸命)者,若隨順如來之御言,沒有這麽容易的事。

勿思信心很難喲

是、是地隨順(瑞劔)

但是,大多的人都不說「是」。雖然自己也是想要說「是」,但是心底是何物呢(疑心),令說不出「是」。

那是何故呢?因為其理由多得不勝枚舉,無法一口氣道盡,只列舉少許來看,就是: 

(1)首先不喜歡生於人間。

(2)不喜歡生為日本人。

(3)不喜歡親鸞聖人誕生。

(4)不知道釋迦牟尼世尊就是佛陀的意義。

(5)不知道佛陀的尊貴。

(6)佛教何故是世界第一的宗教呢,不明白其事。

(7)在聖道門何故今日的凡夫無法成佛呢?那個不明白。

(8)不明白神和佛、神和阿彌陀如來的區別。

(9)不明白聖道門和淨土門的區別。

(10)不明白要門和弘願的區別。

(11)不明白真門和弘願的區別。

(12)不明白雜行、雜修是何物。

(13)即使被教捨自力喲,也不明白自力是何物。

(14)不明白他力是何物。

(15)不明白他力中的自力是何物。

(16)無論如何都想要往生,這無始以來的自力心無法捨棄。

(17)不明白想要捨棄雜行、雜修自力心之心,早已是自力了。

(18)聽說獲得信心就能往生,而想要得到信心的心不是信心。這點不明白。

(19)聽到「念佛往生」,而想要稱念佛而往生的心,就是自力之事不明白。

(20)苦惱無論如何都無法安心,而想要早點安心。本願的聞很淺(聞不具足)之事不明白。

(21)無法一邊聞以本願力御救度,一邊任憑本願力。

(22)如來的本願力也好、大慈悲心也好、佛智的不思議也好,直至「慚愧慚愧」「謝謝」「真不思議呀」為止,不聽聞到底而眺望自力的內心,絲毫都不看佛的御心、御手。

(23)不知道自己久遠劫來造了和造著之罪,是多麼大、多麼恐怖,如果以凡夫之力,無論怎樣都不成。

(24)凡夫成佛之事,是好像人登上太陽之困難。是偉大的事吧,但是那個不明白。

(25)即使被說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了,哪裡不思議呢也不知道,不思議的妙味。

(26)雖有「還愚痴往生」之金言,但卻想變聰明吧變聰明吧,不知「還愚痴」之事。

(27)成一文不知的尼入道,唯是被本願力的南無阿彌陀佛救度往生呀,無法徹底下降到一文不知的尼入道之處,也不知道云「託本願力的御福」之事。

(28)說想頂戴「信心」「後」往生,想「因」稱「念佛」往生,頂戴「信心」「的話」則能往生,「因為」自己頂戴了信心所以能往生,「因為」每天稱念佛「所以」能往生,今雖無法安心,但安心「的話」則能往生,捨棄雜行雜修自力的心「的話」則能往生,不明白把「因為」呀「的話」呀和「因而」等放在自己這方是錯誤。

(29)如果是那樣「困難」的話,則真宗早已停擺「退縮」,懈怠心生起。

(30)說「自己已無法頂戴信心地死心了」,「自暴自棄」的心就生起。

(31)雖是想要頂戴信心,但無法頂戴地悲泣的人很多。

(32)邂逅善信者、良師是第一要務,極重要。道元禪師曰:「若不得正師不如不學」。不注意那個,等注意到時就無法實行。雖是想要實行吧,但以家庭等種種因素不能行。

思考右之諸條,而記下此「拜讀記」。

雖然想放著不寫,但是一想到親鸞聖人撰寫『教行信證』的御苦勞,不得不寫呀,這是提筆的緣由。雖然不多,但大概列舉出三十二個條。在此等諸條,能照會自己的心看看,而多次反覆地拜讀本書。

雜行雜修的檢討

○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就是「信心正因」之事,於「二河譬」中,大師開示: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信卷)。

所謂「乘彼願力之道」,是「信心正因」。

往生,唯是「依本願力往生」。不要把「因為」、「的話」和「因而」,加在自己這方的呀。

○又,善導大師於「二河譬」中言:

「三心(觀經的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信卷)。

這即是「信心正因」。

○在三心之中,統一的中心是「深心」。這是善導大師「二種深信」釋所明示,「深心」是「真實的信心」。在『大經』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之中,相當於「信樂」。(參照信卷)

○「他力的念佛」是「他力的信心」。

○說「凡夫,能就這樣地往生」呀,是因為「念佛」中願行具足故。念佛中願行具足,是「名號」中願行具足故。名號中願行具足是「信心」中願行具足。此不明白「六字釋」就無法明白。

○在說教時勸說「請頂戴信心喲」「請稱念佛喲」,是說「以信心而往生」「以願力而往生」。此事一明白,就沒必要爲「我尚未頂戴信心」、「心還很暗」哭泣。在『銘文』聖人釋「願力」曰:

「稱他力(本願力)也,言之為橫超(橫向地超越)。」

「言惡趣自然閉者,若歸命願力則閉塞五道生死故稱為自然閉也。」

「被本願之業因牽引自然地往生安樂。」

「得真實信者大願業力之故自然不逆違淨土之業因,被願力牽引故易往…」

如來本願力,信願力之人皆不徒留於此處(三惡道)。」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  為奉讚之言語。」

「言乘我願力者,乘者言為登上。又智也,言智者,知乘願力也,乘願力而往生安養淨剎。」

「言願力攝得往生者,為大願業力攝取,使得往生之意也。」

○御開山祖師,明明是這樣親切、懇切地教示著,強調「願力」,大多人卻昏眩於「信心」的文字而忽視信心,被「念佛」的字面吸引而忽略念佛的真精神。全都忘了根本的「願力」。

「願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是「二利圓滿正覺的佛智」,是「大慈悲心」。

若聞「念佛」之言語,則立即如「南無阿彌陀佛」地思惟,如南無阿彌陀佛地聽聞,則立即如來的「願力無窮是何等慚愧感恩喲」地頂戴。

於『和讚』(No.274·三七)曰:

「願力無窮無能限

 罪業深重亦不迫

 佛智無邊無可稱

 散亂放逸亦不捨」

以此御和讚一首能夠往生。若輕忽地拜見就太可惜了。

雜行雜修的檢討

○因為「願力一個」不明白,所以產生三十有餘的缺失呀。(按:即前舉因疑惑佛智,不能明信願力,而生出自力疑情的種種煩惱障礙。)

○因此「念佛往生」是「名號往生」,名號往生是「信心往生」,信心往生是「願力往生」的意思,能夠了解。

○若一度被「乘彼願力」據腹(佔滿內心),則人的「知解分別」無用就明白,如果用「凡夫的思計」,則往生之事無法篤實地入腹(入心)吧。

以為能往生而不能往生的  淨土

不能往生者往生 不可思議。 (瑞劔)

這是歌頌「願力往生」「願力的不可思議」者。頂戴願力不思議為「真不思議呀!」之外別無信心。

無論如何無法往生 本願有故被往生。 (瑞劔)

「想如何做往生」、「這樣做的話能往生」、「變成這樣的話能往生」地想的,都是「自力的計度」。

又,想「因為自己變成這樣所以往生」、「因為這樣做所以往生」,都是忘了「本願力」的自力思計。

「我法有如暮所梳稚兒髮

 前梳後梳皆可順(親鸞聖人)

「彌陀川流超善惡 

 攔閘斷絶急灘無」(同)

善惡 想信  皆忘盡

仰望天空 明月光。 (瑞劔)

本願力好大呀 連信心的言語亦在此娑婆

而往生極樂。 (瑞劔)

往生者  唯之唯也 唯之唯

就這樣地 唯之唯。 (瑞劔)

往生不在己方決定又也不是被人決定者是如來決定呀那就是本願力。

即使說了別管我吧,也無法放不管的慈親心,

請讓我救度吧。(瑞劔)

如此說者即是「如來的大悲心」,「本願力」。

雜行雜修的檢討

○其他的宗教,是人各自向神,隨己所思所欲地,作祈願、祈求,隨己方便之事。淨土真宗因為十方群生海都是「極惡最下之一機」,所以「法」方是「極善最上之一法」。不是各人討阿彌陀如來的歡心,作祈願、祈求而往生的教法。又如來也不是依所聽到每個人的願望,各個地給與滿願的如來。在信心之後,雖說有「彼此(如來和我)三業(身、口、意)不相捨離」「佛凡一體」之事,但也不是會聽取「我頂戴信心雖到達八十五分了,還不足十五分所以請給與加分吧」地祈願的如來。即便再怎麼祈願此世的利益,也沒有垂聽的事。反而是憐憫作「自力祈願」,覺得很可憐吧。

要言之,大多的人因為是混淆神和阿彌陀佛,而與神道、耶穌教之人想法混雜,所以其信心也是雜亂無章,稱之為「雜心」。大多的人就是「雜心」。還有的是尚未捨棄「定散心」之人。

分析說「心暗」「想要安心」之人的心,在三十二的缺失之後,以成百上千、種種的「雜心」而充滿著。能拜讀者頂戴「化身土卷」的前半段,而治癒自己的信心病最好。

雜行雜修的檢討

28、雜心和人格

○說雖稱佛念佛,但無法安心呀,聖人言為「專修雜心」。作種種「自力的計度」,「環境」和「心得(領解)」皆為惡。於此我雖列舉十個條而提醒注意,但「雜心」仍如雲般湧起,而阻塞信心獲得之道。其根本,再說多少次也是那樣,

(一)是沒有就良師故。

(二)是因為不擔心後生一大事。

(三)是小看佛、佛法和聖人,忽視其御法語故。

(四)是因為心不謙虛故。

右四個條是不得信心的根本原因。親鸞聖人,在「化身土卷」的「真門釋」處誡雜心言:

「悲哉垢障凡愚,自從無際(無始)已來,助正間雜,定散心雜故」

所謂「助正」,在善導大師的「五種正行」之中,所謂「助業」,稱(一)讀誦(二)觀察(三)禮拜(五)讚嘆供養的「前三、後一」為「助業」。

所謂「正」,是「正定業」(往生的正業因),云「稱名」,即稱念佛名。

是此「正定業」的「稱名」,是念佛,是憶念,是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是以信心往生,是以願力往生。

今說「助正間雜」,而告誡「往生之業是念佛」即是「依南無阿彌陀往生」。

雜心的同行,因為不明白這一點,而無法難能可貴地思「南無阿彌陀佛的一法」,所以把助業的「讀誦」(讀佛經)呀、「觀察」(觀淨土的莊嚴)呀、「禮拜」呀、和「讚嘆供養」之「助業」,和「正定業」的「南無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混雜在一起。於往生,如不認為以名號(願力)一個而事足,於「名號」中混合「助業」兼行,稱之為「助正間雜」。「雜心的人」就是作那樣的事。「雜心的人」不知道淨土真宗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即是「唯信獨脫的法門」。

信心病雖有幾十、數百種,病源是助正間雜。言「雜行雜修」也因為不知道助正間雜行說為惡,是更一步,其病擴大為「雜行雜修」。

言「自力」,因為是「正定業」不明白、「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不明白、「唯信獨脫」不明白,所以種種無休止地做,隨自己的知解分別,那就是自力。

此病的根源,是如我今所述,「四箇條」沒有遵守故。

(一)因為沒有良師,即使在吃毒,也無法受教為毒。

(二)不覺得後生一大事為大事者無法受棒喝。

(三)小看聖人和佛法,也無法受棒喝,無法令其驚覺。

(四)不知不覺成了憍慢,無法折斷憍慢鼻。

這樣一看,擁有良師之事是最重要、最根本。

然而大多的同行漫不經心地在聽聞說教,好像這樣就能夠頂戴信心般,那是大錯特錯。

雜行雜修的檢討

神戶有名為高岡津谷的難能可貴的同行,以近八十歲於去年亡故。曾暫時去姬路的近郊居住,但又回神戶來,寫信給我說:

「一到別處就很寂寞很孤單,因為沒有給與棒喝的老師」。討人喜歡,說奉承話的老師不能稱為好老師。棒喝自己的老師是真正的老師。

忘也忘不了的,是迄今約四十年前的事。一時桂老師對我說:「寫大無量壽經大綱看看喲」,所以我參考了許多書籍,寫了大約二百頁左右稿紙。

某天我正好不在家,老師突然造訪拙宅,進入書房,看到我的原稿,留下一封信歸去。文中曰:

「滔滔數萬言,羅列非師教者有何價值。血淚流 ——利劔」

其後甚至棒喝說「你呀,不要再讀其他書」了。從此以後我就發奮圖強,參考書一本都沒有,再次起草「大無量壽經大綱」。其時是夏季時節,長男弘一在去姬路的那天罹患痢疾住院一個月,內人也感染而同時住院。我負責照顧,晝夜都在看護兩個病人。因為是醫院,沒有參考書,只有『漢文聖典』一册。從兩人入院那天開始執筆,再度撰寫「大無量壽經大綱」,於住院期間撰寫完畢。

成書後,讀那書時,無論怎麼看都不覺得是自己寫的。那也是理所當然,因為是於無我忘我中書寫之故。前後讀了五次吧,才稍微知道是自己寫的書。真是不可思議的事。這就是稱為如來的靈感吧,也是師教在無意識中冒出來的吧。日後,老師稱讚:「這次很好,這次寫得很好。稍為難了一點」。現代人就不行,被老師一棒喝就埋怨,從老師身邊離開,所以成才的人很少。

各位呀,最好將自己的異安心、無安心,心得錯誤之點,找尋能“梆梆”地指出棒喝的老師。

雜行雜修的檢討

一般人,書也不讀,話也不說,即使是幾年、幾十年,出現到老師之前則沉默不語,所以不行。蓮如上人亦說:「言物吧言物吧」。

為何啊 一言都不說呢? (瑞劔)

我這樣一說,大多人都說:

「那一言就是出不來呀」。

○在「真門釋」之處,聖人勸誡說:

「心生輕慢,常與名利相應故」。

又,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3-23 17:46
Next 2024-03-26 11:25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