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蒙光 2023-07-29
一
老師遇見瑞劍老師的時候,因為跟瑞劍老師大概差四十歲,他不會有你這種想法,「哦,遇到老師太晚了」,那時候只是想「如何跟老師學習」。所以只要瑞劍老師明天在某處道場有講法,因為在日本住的距離很遠,老師前一天晚上就趕到那裡去,住在那個地方。老師都是一對一跟瑞劍老師學的,但是要去跟瑞劍老師一對一,一定要預習,才能有問題問老師,是這樣跟老師學的。
很多人是老師講法,你來聽,聽完就沒了,這樣學法的人,是最笨的學習方法。最聰明的學習方法是一對一,像《臨濟錄》、《金剛經》等等,都是老師一對一跟瑞劍老師學的。一對一學才能夠深入,你可以很徹底地問,問到你完全了解為止。透過你的問題,老師就知道你的程度到哪裡了,你到底是真懂還是假懂。
瑞劍老師最後留給老師的話是什麼呢?瑞劍老師說,「你這樣跟我學,你真的學到了嗎?不見得。要怎樣才知道你學到了?當你有這種很深的感動,覺得自己所學後繼無人,這教法這麼好,你想要有個傳人來傳這個法,但是你找不到人來接這個法,這時候你就是學到老師的法了。」
法雷的祖師,祖祖相傳,因緣都不一樣。
利劍老師在跟他的老師隆英師學法的時候,因為隆英師已經大病了,自己知道不久人世,所以要利劍老師只能聽、不許問,然後就開始講,利劍老師就拚命抄,不論懂不懂,就是記下來。這是利劍老師和隆英師的因緣。
可是利劍老師和瑞劍老師的時候,瑞劍老師準備十個問題去問,利劍老師能回答個一、兩個,那就已經很不錯了,表示這個問題還是好問題,值得回答。那為什麼不回答呢?這問題書上都有寫,你讀了哪本書,這問題就得到答案了,你會問這個問題,表示讀的書還不夠。
瑞劍老師去請教利劍老師問題的時候,利劍老師說:「這樣的問題,佛經裡面都有講,讀了佛經就知道答案了。」然後講一句話說:「你為什麼不問經上沒有的問題?」利劍老師跟瑞劍老師的對答,就和黃檗禪師跟臨濟禪師一樣。
老師遇到瑞劍老師的時候,瑞劍老師都是在跟他講臨濟禪師的九十棒。為什麼要學《臨濟錄》?因為學《臨濟錄》,才知道師徒對談的那種奧妙。老師依止瑞劍老師學了二十七年,而且學了《臨濟錄》。
《真宗玄義》的序文,如果沒有學過《臨濟錄》,寫不出那樣的序文出來。所以讀了那篇序文的勸學就很讚嘆,光是看到序文,還沒有看到《真宗玄義》的內文,就說「能夠教出這種弟子的老師,了不起」。
老師依止瑞劍老師學了二、三十年的佛法,最後留下來的是什麼?「佛陀好偉大呀!佛陀果然不是普通人!」當你知道釋迦牟尼佛好偉大的時候,你就知道親鸞聖人也好偉大;當你知道親鸞聖人好偉大,你也就知道聖德太子也很偉大。自己會跟佛甘拜下風,你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心境出來。
2007.12.01福州(恩師說,法師譯述)
蒙光按:此時我得遇師教方二載,老師已八十四歲,我時年三十五,感嘆遇師太晚,能隨侍恩師身旁聞法時間太少,不免有歲月不待人恐、恐無常先我之悲感。恩師爲我開示如上。恩師(生於1924年)與瑞劔老師(生於1885年)相差四十歲。
二
2023.07.26
蒙光: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同朋好:
往昔前輩同朋們是以法重身命輕的自覺,求道和報恩,其精神令人感銘。很多平民信徒,盡一生的積累,只爲一生一次的朝拜和供養本山。又聞法一次,常常是傾盡數月、一年的積蓄。一期一會,佛法者沒有明天。如此用心於法,難舍能舍,難行能行,當下的心才能與法相應。
今日的生活方式與過去不同,但求道的精神卻沒有兩樣。所以我們來道場聞法,首先是供養道場,護持道場,而不能理所當然希望道場給自己提供方便。從前我們在老師座下聞法時,也是老師只要有開法座,就傾力追隨,在自己的時間、財力許可下,盡量到場。我當時很多次是借錢去聞法,回來後再還上的。當時並無固定的道場,大多數時候都要自己解決食宿。後來有了道場,也是每日交納住宿費和供養金,那個當下,真切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現在所享用的一切,都有他人爲我在付出,而自己的付出也融入到這功德海中成一味之水。
這幾次香港聞法,因爲香港同朋的慈悲,所以同朋可以借住在道場,省下不少費用和奔波之勞。但道場畢竟空間有限,且道場本就是爲聞法設計,作爲同朋的寄宿處,多有不便,也爲香港同朋們帶來不少意外的辛勞。香港同朋們事前的準備,事後的收拾,三餐的安排,都費心費力……這幾次我看在眼裏,心裏很過意不去。前一次講法,因爲人數多,道場還爲我訂了賓舘,幾天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道場本身的收入就有限。我在想,如果我們要長久地將法座進行下去,必須要找到能真正長久運行的方式。
我建議前來聞法的同朋,做好自行解決食宿問題的心理準備。香港同朋可以協助我們找到更便宜方便的地方,但大家要留出這部分的預算。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住幾天住幾天,能參加幾天法座,就聽聞幾天。每次的聞法,都是盡自己心力、物力的全力以赴,法才真正入心。
這是我個人的意見,剛纔和覺心師溝通,覺心師表示香港同朋可以幫忙找找附近便宜的公寓寄宿,這對大家是好消息。我希望既能保證有心的同朋能聞法,也能盡量讓香港同朋們都不要過於勞累——香港同朋們的平均年齡大概都有七十了吧?主其事而最勞心勞力的覺心師,已經八十二歲了……,我們要珍惜、愛護這樣尊貴的同朋和聞法的因緣。能遇法是非常難得的因緣,要盡自己的力量供養護持道場,爲法獻身命地付出,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出努力。
以上是個人的想法,也希望聽到同朋們的意見和建議。
蒙光 合掌
归元:难行能行 附议 南无阿弥陀佛
德信:南無阿彌陀佛,老師所言完全同意,聞法本就是自己的事情,所需一切時間、往來交通、食宿費用理應由自己料理妥當,托香港同朋的福,為我們守護道場,我才有機會能來現場聞法,前兩次赴港聞法,如老師所說,蒙香港同朋多方照顧,已經添了不少麻煩,實在是很過意不去。完全同意老師的建議,盡自己的力量護持供養道場,為法獻身命,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
归去来:“每次的闻法,都是尽自己心力、物力的全力以赴,法才真正入心”。师父考虑的好细致,赞成,我们要尽心尽力爱护香港道场和尊贵的香港同朋。南无阿弥陀佛
闻君:是的。谢谢老师提醒。
我们正在试着找位置合适、价格优惠的住宿点,想最好是可以多人合住。这次年轻同朋居多,多人合住平摊下来压力也不会太大。
慶聞:感恩托福一切听从老师建议。托福觉心时祖母以及香港同朋们的照顾^_^。珍惜与老师闻法因缘南无阿弥陀佛
安護:南无阿弥陀佛感恩老师感恩同朋,感恩成就我们聞法的一切因缘,感恩!託福!
归去来: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听自己讲,数十里的路程不在话下,无论何处,就算是大山深处他也会步行赶来阐述自己的宗教信仰。据说,因为莲如行走的时间太长,他脚上留下的草鞋印记,一辈子都没褪去。
法重身命轻,莲如上人是如此做的,弘法的热忱在胸口燃烧着,哪怕只为一人,也愿跋山涉水,这是怎样伟大的人格者!
归去来:
光按:蓮如上人一再強調,聞法要說出心得(法談),要表達。不說話,法不能從自己的身心中流動出來。不說話,自己領解正確與否,也無從判斷。善知識亦無法給與應機的指導。所以,說話(法談)很重要。
不但要開口說,更要努力化爲文字流傳後世。不論口說還是著作,蓮如上人都爲我們做出了榜樣。
老師曾說:
蓮如上人偉大的地方是能具體地用文字來表達親鸞聖人的精神,所以今天的我們才能夠真心地依止淨土真宗的教法,這個就是文字的力量。在座大眾也是一樣,如沒有把所學的教法具體化地留給下一代是不行的。
佛法的流傳,是要靠「人格」來傳達佛法的真意、真精神,佛法才能代代地傳承下去。父傳子,子透過父親來頂戴佛法,這是非常珍貴的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归去来:反观自己,若没有发表学习心得或提出问题,大多是三种情形:
一懒惰懈怠,二没有深入思维,三以为自己懂了。
三种情形都不应该:若有佛法第一、无常迅速的自觉,肯定不会懒惰懈怠。若知真宗教法难遇、字字句句尊贵无比、善知识难逢,自会认真思维。若没有翘起天狗鼻,绝不会认为自己懂了。
自己根机真是太过陋劣、常常被贪嗔烦恼牵着走,不把自己泡在法里不行啊。南无阿弥陀佛
德信:同朋說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第一次在香港見到老師的時候,老師就指出我聞法上的問題:一是不提問,二是法談不夠。這都是自己在師教上用功還不夠的原因。最近都在思考老師說當年遇見師公瑞默老師,有問不完的問題,而自己面對老師,卻問不出問題來,這才是真正的問題,自己用功還不夠,剛剛又想到,不能單純為了模仿老師,為了提問而提問,一定是要自己先用過功,是與自己相關的問題,而不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好奇心”問一些別人的問題,或者是文字概念,一定是自己心有所動,就最觸動自己的地方發問。自己用功,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大家負責,是對老師,對法的尊重,否則以輕浮的態度學習,問一些不著調的問題,浪費老師的時間,也浪費大家的時間,就是在殺著老師,殺著同朋們。南無阿彌陀佛
归去来:同朋说的对,要在顶戴师教上用功,用功后自然会有问题提出来,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法座当场提出的问题最宝贵,所以瑞默老师的讲法中,经常让大家提问,问的不对不行、不提问更不行,法听的进去就一定会有问题出来。问答也是法座的重要内容,期待这次八月份香港法座上,同朋们能多多发问,问答会跟讲法一起记录在音频、视频、文字中,永远流传下去、广度有缘。
安護:老师,如果去参加现场的法座,您是希望弟子先去福州,以后有机会了再去香港呢,还是这次就去香港?
蒙光:現場現場,就是今現在的道場。要把握當下、今現在的聞法。現在哪裡的道場有法座就去哪裡,法在福州、在香港,没有不同。
但現在只有香港有正式道場,接下來八月也只有香港道場有法座。
目前福州的書院仍是租來的場地,我們也正在建自己的道場,方便國内的同朋聞法。畢竟,香港也不是内地居民想去就去得了的。
安護:是 是 感恩老师
三
梵聲:
《徒然草》原文如下:
1.或人、法然上人に、「念仏の時、睡にをかされて、行を怠り侍る事、いかゞして、この障りを止め侍らん」と申しければ、「目の醒めたらんほど、念仏し給へ」と答へられたりける、いと尊かりけり。
2.また、「往生は、一定と思へば一定、不定と思へば不定なり」と言はれけり。これも尊し。
3.また、「疑ひながらも、念仏すれば、往生す」とも言はれけり。これもまた尊し。〈39段)
其中:
往生は、一定と思へば一定、不定と思へば不定なり
疑ひながらも、念仏すれば、往生す
“江支地”譯為:
往生是,想一定就一定,想不定就不定。
邊疑邊念佛,就得往生。
第一句話的“思へば”,如果對真宗、日語沒有一定基礎,大概率會譯錯。我請教了日本老師,才知道,“思へば”雖有“想”的意思,但在這句話來看,當解為“信”。所以這句話的准確意思是:
往生是,信一定就一定,信不定就不定。
第二句話的關鍵在於“ながらも”,這個詞和“ながら”雖然長得很像,意思完全不同,譯者應該是看漏了一個“も”。“ながら”是“在做某事的同時做另一件事”,兩件事是平行互不干擾的關係。“ながらも”是“即使……也……”,是讓步關係,後者雖受前者影響,但仍然壓倒前者。只要知道這兩個詞用法的區別,就不會理解錯。較准確的表達是:
即使疑也念佛,得往生。
一字之謬,竟至於此!真可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德信:
南無阿彌陀佛,謝謝梵聲同朋。若是沒有老師,即使自己有能力讀日文又如何呢?照樣讀錯。善知識才是我的眼睛。
留言列表(12条)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
[…] 求道的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