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利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1-30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第七祖 法然上人(源空上人)
第一章 略傳
諸佛出世,待時應機。如若時機相違,感應本就難顯,淨土真宗的興隆,是時機相應之法故。
極盡絢爛的平安朝文化,及其末代,諸國豪族競起,朝廷威令不行。
特別是平家榮華之夢亦散於一谷(地名)之暴風,消失如雲煙,唯存厭世觀的國民,不知何去何從。
投此時機,為大勢至菩薩的再來,得到一世歸向的是圓光大師,即源空上人是也。源空上人於崇德天皇長承二(西紀一千一百三十三年,佛滅一千六百十八)年四月七日,降誕為美作國稻岡莊的押領使漆間時國之子,母秦氏。九歲時遇父橫死,奉其遺命,依止當國菩提寺院主觀覺房出家。天養二年十三歲入叡山的源光阿闍梨門下。源光見其大器,托與圓宗的碩德皇圓座下。時值久安三年,上人十五歲。
三年後,辭皇圓座下,入黑谷慈眼房叡空門下。此時始號法然房源空。叡空上人是真言和大乘律的權威。上人此時的治學最為努力,《古德傳》曰:
「有時修行法華三昧道場出現白象,上人獨見,餘人不見之。又披覽《華嚴經》時,青蛇蟠於桌上。其夜夢告云,其是守護華嚴之龍神,勿畏。」
到二十四歲的春天,上人思天台一心三觀的法門非是凡夫易得度之法,決意若得出離,縱令是小乘亦要學之。故訪南都的藏俊僧都(法相宗)談論學問,又訪醍醐寺的法印寬雅受三論宗的奧義,又至仁和寺,從慶雅聞華嚴宗的奧義。但是諸寺的名匠們皆驚奇上人所解之義已超越自宗相傳,因此諸僧或誓終生供養,或送華嚴章疏至黑谷。
法然上人讀善導的章疏,至「一心專念」*之文,一掃年來的宿雲,朗然見本願之天月,因此出黑谷入吉水。時值高倉天皇承安五年春,上人四十三歲時。*注:「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由此,盛振「一向專念」的宗義,都鄙靡然,從其化風。覺如上人振天秉的采筆,敘此間的光景道:
「紫禁青宮之重政,亦心繫黃金樹林之花萼,三槐九棘正道之家,亦直賞四十八願之月。不止如此,戎狄之輩,黎民之類,無不尊之信之。貴賤迴轅,門前若市。」
在上,以後白河法皇、御鳥羽上皇、高倉天皇的三朝天子為首,月輪禪定兼實公及有忠孝兩全之稱的小松內府重盛等之月鄉雲客,如雲來集。又以熊谷次郎直實和平忠盛等一代名將為首,至無名小卒的田夫野叟為止,偃然順其化風,這實是佛教東渡以來的一大盛觀。
然諸寺碩德多不理解師之法義,動輒想極力地駁倒其主張。後鳥羽天皇文治二年(上人五十三歲),由天台座主僧正顯真引領,與重源(東大寺)、永辨、智海、靜嚴、淨然、證真(比叡山),及蓮慶、清淨房(大原)等,及明遍僧都(高野山),及笠置山解脫上人等,諸宗碩德三百餘人會於大原的勝林寺,作法義之論戰,諸宗大德皆歸伏於上人之說。
建久九年三月(上人六十六歲),受月輪關白兼實公之請,撰述《選擇本願念佛集》。上人的著述雖有很多,《選擇集》是其中最重要者。時,親鸞聖人正好二十六歲,是入室吉水三年前的事。親鸞聖人被囑咐《選擇集》一事,是聖人入室後第五年,元久二年時。稟承此《選擇集》的指南,真宗的《教行信證》成就,真正得到法然上人的真髓者是親鸞聖人。
從元久元年二月左右起,南北的學徒(淨土宗以外的諸宗門)嫉妒淨土宗的興隆者多,屢屢奏請朝廷,極力地想阻止淨土宗的發展。不巧的是上人弟子住蓮、安樂二人,在鹿谷修別時念佛時,後鳥羽上皇的宮女到此參拜,私自落髮。此事引起排斥上人者的讒言、煽動,終於觸及上皇之逆鱗,於土御門天皇承元元年二月,住蓮、安樂被處死刑,上人被流配到土佐國。然上人所到之處反為教化的因緣。其後,於順德天皇建曆元年十一月(七十九歲)獲赦歸京,據傳貴賤雲集,計有一千餘人,慶祝歡騰達一日夜之久。上人於翌年的正月二十五日,八十歲入寂。其時空響音樂,異香滿室,或有拜見紫雲者,或有感見靈夢者。大權入寂的瑞相,實不可思議之至。
第二章 上人的德化
憐愍善惡凡夫人
真宗教證興片州
選擇本願弘惡世
初二句是智慧和慈悲之德,後二句是讚嘆開闢真宗之功。
欲知上人傳記的人,可依據聖覺法印的《十六門記》,和覺如上人的《古德傳》二書。《十六門記》撰述於安貞元年五月,是上人滅後十六年,諸傳中最初的傳記。其次是我宗門覺如上人的《古德傳》,此書撰述於正安三年十二月,值上人入滅後第九十年。
上人深智博覽,不待贅言。如前所述,依止皇圓學天台,依止叡空學真言和大乘律,依藏俊學法相,依寬雅學三論,依慶雅學華嚴,依實範受大乘戒,披見「一切經」前後五遍。其他古今傳記,漢和秘書,無不遍覽。
特別是以源信和尚的《往生要集》為先達,拜讀善導大師的註疏三遍,到「一心專念」之文時,不止自身達安心的地步,時現光明,時踏蓮華,一世之貴賤道俗,皆仰其為大勢至菩薩的化身,此乃智德讚仰之極也。
「憐愍善惡凡夫人」者,善人指顯真、明遍等大德,惡人如耳四郎等者,是所謂的一切善惡凡夫人,悉是大勢至攝取的對機。
「真宗教證」者,是對聖道的無行證,講真宗的教證。「興片州,選擇本願弘惡世」者,是讚嘆開闢淨土宗之功者。聖道諸宗的人們非難上人捨諸行立念佛一行,是一種偏執,特別是又於聖道門之外另立淨土一宗是為勝他也。對此,《古德傳》記載上人之語如左:
「立淨土宗乃為顯凡夫之生報土也。其故,依天台之教相,雖許凡夫往生,判身土則粗淺。依法相宗判身土雖高尚,但不許凡夫往生。諸宗所談雖巧妙,總非許凡夫生報土。若依善導和尚之釋義立淨土宗時,僅依一世的念佛之力,界內粗淺之凡夫立生報土義,於茲明也,此故別立淨土宗。」
右文最明瞭地說出上人開淨土宗的理由。
第三章 上人的解釋
還來生死輪轉家
決以疑情為所止
速入寂靜無為樂
必以信心為能入
此言「信疑決判」,「疑」則止於生死,「信」則入涅槃。這是祖祖相傳的心印,是《選擇集》的眼目。若問元祖依何作此決判,即依善導大師二種深信之釋意,是先哲的指南。
古人之一說云《選擇集》有四重廢立:一是廢聖道門,立淨土門。二是廢雜行,立正行。三是廢助業,立正業。四是此信與疑的廢立。《選擇集》卷末的「三選章」,即等於前之三重,今此信疑廢立則作第四重。又三重是「約法廢立」,此被於機更加一重,是為今之「信疑廢立」,是明示機受安心最重要之處。此說雖佳,但尚未盡《選擇集》之義。
《選擇集》有廣、略、要三義。「廣選擇」,指一部十六章段全部。「略選擇」,指一部之結論的「三選章」之文:
「夫速欲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要選擇」,是一部的肝要,即於卷首所揭的標舉之文:
「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法然上人的教語,簡明扼要。教捨難且劣的聖道諸行,歸易且勝的念佛一行,信誓必迎唯稱御名者的本願,但稱南無阿彌陀佛,盡無邊的生死海,往生西方極樂。明示此旨者即是有名的《一枚起請文》。
一枚起請文
■非唐朝我朝諸智者們所言的觀念之念,亦非作學問,悟念之心所言的念佛。唯思為往生極樂,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無疑,除此之外,無別之竅門。但云三心四修者,內心皆思決定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也。此外,若知尚有深奧之理者,即離二尊之憐憫,漏失本願。信念佛之人,縱令博學一代法,亦為不識一字之愚鈍身,同無學無智之輩,不炫己是智者,唯應一向念佛。
以兩手印為證
建曆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源空印
當時聖道諸宗的學者們多耽於哲學的思索,閑卻生死岸頭的問題,耽於觀念遊戲,唯埋首於宗論。但諷刺的是,察覺到人世間的榮華無常,於修羅鬥爭的悲痛泣者多,值上下貴賤逐漸尋求宗教安心之境地時,法然上人直截簡明的教語,強而有力地直衝人心的奧府。
此念佛捨一切定散的雜心,是純圓獨朗的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所謂:
「源空眼中,三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五念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不可只停留在口頭禪,而且還要不留一點定散自力的痕跡。此中消息借《安心決定鈔》之語表述如下:
「領解念佛三昧,心身亦還成南無阿彌陀佛。其領解現於口業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勝無上之弘願念佛也。」
法然上人的稱名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捨自力行,行如來行者,是捨無常轉變之法入無為常住三昧者,唯是南無阿彌陀佛之純圓獨朗的法門。親鸞聖人是純真地稟此者。
「親鸞但蒙信善知識所教,唯念佛為彌陀救助外,無別之竅門也。」(歎異鈔)
此親鸞聖人的告白是最明瞭地顯此者。
法然上人門下三百八十餘人中,老實地遵奉師教,絲毫亦不雜自力計度者稀少,外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之徒甚多。內迷定散自心而昏金剛真心者不少,親鸞聖人悲此而著《教行信證》,明斷權實真假,令法然上人廢立法門的內容更鮮明。
高祖親鸞聖人在「行卷」卷初的標舉之文和結尾的「三選章」之文,全文總列一百八十字揭示一部,但是來到「正信偈」,則唯示相承此信疑決判的四句之文,可視一部的肝腑在此文。
法然上人的法門立「稱名本願」,踞行門,於此行中攝信。此稱名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之信心者是高祖的信念。「行中攝信之法門」亦是徹唯信別選之正意時,方得法然上人真髓。
法然上人在「三選章」的結論明示道:
「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此語就如磁石之指北辰者。元祖法然上人指願海故,親鸞聖人順其指南,直攬《大經》探願海自爾的法門,一王願作五願開示,決信心正因的正意。決「涅槃真因唯信心」者,是為顯本願一乘的法門故。「正信偈」唯舉此四句之文,明真宗相傳的正意,是與上述龍樹菩薩的「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之文呼應之御意。
■「三國祖師各自興行此一宗,愚禿所勸更無私。」
結勸
弘經大士宗師等
拯濟無邊極濁惡
道俗時眾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說
此四句結七祖之德,勸時下之道俗。
「正信偈」之初,明依《大經》述釋迦、彌陀二尊的本懷;後段是明唯有弘傳此的七祖,方顯大聖興世之正意,明如來的本誓與機相應故,唯信斯高僧之說。其他弘宣淨土教的三國高僧雖有不少,今則明不依此等人士之說。
不言「弘教」,而言「弘經」者,是傳承依《大經》而明的真實教的七祖,是弘經的七祖,是收盡「正信偈」全部之意。
如《安樂集》言相同:
「欲使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道俗時眾共同心,唯可信斯高僧說」,應仰此結勸者。
和歌(法然上人):
我乃念佛相思草
無一日不心牽掛
蟬心西鳴阿彌陀
脫殼鳴聲聲清涼
十聲阿彌陀入眠
莫忘此睡成長眠
得此人身第一喜
慶逢真實善知識
此身如露隨時滅
是心即在蓮華臺
留言列表(2条)
[…] 淨教傳承:片州七祖源空 […]
[…] 淨教傳承:片州七祖源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