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無礙的淨信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4-13

廣大無礙的淨信

(第一部分整理之電子稿闕,待補。然不妨礙全文領解。從後文可知是討論絕對真理之存在。相關內容,可與以下著作同參:)

光海莊嚴:

光海莊嚴:倫理和宗教(一)

「空·無我」的真理:倫理和宗教(二)

最高的宗教:倫理和宗教(三—八)

最高的理想:倫理和宗教(九—十一)

智慧與慈悲不二:倫理和宗教(十二—十四)

佛法要聽重點

無盡的法界

科學與佛教

自己的發現

廣大無礙的淨信

前述所表現的絶對者的許多稱呼,逐一精細地查明其名之由來時,就能知道彼處佛教穿科學的秘奧、極哲學的涯底,且作為解脫的宗教,是世界最高之旨。其他宗教於出發點,和問「神」的性質同樣,查明佛教結合「佛」、「心」、「眾生」和「萬有」的真如實相是什麼意思,是佛教哲學的任務。這和講創造天地萬物的一神有天淵之別。其他宗教不論到哪裡都是終始於存在或實在觀念,沒有作為佛教原理的「空」、「無我」、「不可得」等思想。又也不說「願」和「行」。雖然是他力真宗,只要是佛教,必内在上述的原理,決非違反此原理者。

絶對的「某物」本來無名,無名就名,這是為顯絶對界除稱呼故,不論何者皆是非空非有的存在(實在)即非存在的「一」。

歐美的哲人及宗教家為把握此絶對的「一」之「實相」,稱「自然」、「生命」、「神」、「宇宙精神」、「宇宙靈」等,又史賓諾莎講「實體」、柏拉圖講「理想國」、費希特講「絶對」、斯賓塞講「不可知」。然「實相」之智月其實不是用這樣肯定的稱呼,被存在意識所囚之人的表現所能把握的。反倒是用佛教的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之言更勝一籌。持有此性質者是宇宙的本質,故今雖暫時名之為「神」,也是人格的超絶的神,在此宇宙的本質(八不中道)以外,不能創造宇宙的本質。

佛教將此「某物」立於「實相論」、立於「緣起論」解說之,又沿「業」的真理,提唱業感緣起(小乘)、賴耶緣起(唯識)、真如緣起(起信論)、法界緣起(華嚴)、六大緣起(真言)等之真理。宇宙觀、人生觀在此處圓滿了。思想至此處可謂到達最高最深之域。

佛教又立於持戒論的立場,講「空」「無相」「無性」「無我」,同時唯識論、起信論、華嚴、天台等立於批判的立場,唯識論又說絶對的唯心論。佛教提示的真理,不論從哲學的方面也好,從宗教的方面也好,乃至政治、經濟、法律、倫理、社會學等方面也好,不可不說是至其根本原理、哲理的最高峰。唯惜哉,今日之人知高遠的真理、實踐真理者少。佛教的沈滯唯在此一事。有實踐者出處,佛教決不亡。

佛陀發現的這絶對的大真理、宇宙的大生命,如何做才能成為自己的呢?這是接著來的大問題。答案在真理的實踐、大生命的實踐。佛教的實踐是「戒、定、慧」的修道,是謂「八正道」、「六波羅蜜」的修行。即把身業、口業和意業提高至佛陀清淨真實的身·口·意業之域的道。要言之,修道在倫理的修身、廢惡為善、實踐慈(與他樂)·悲(拔他苦)·喜(令他喜)·捨(忘怨親)。又在修禪定(坐禪),止散亂的心,觸心性本來的光明,發起知法界實相的真智,養發起大慈悲心之力。

依據親鸞聖人的宗教,一念的淨信是佛性故,唯依信如來的「本願力」的大信心,獲得絶對的真理、大生命。這是世間難信的易行道。

吾祖親鸞聖人初發現宇宙的真生命,獲得之,超斷生死苦海,真解脫,即遊大自由境,永遠地與苦海生類為伍,欲成為得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慈悲行之身,首先知的、行的、自力的與宇宙的二面觀戰鬪,多年的修「戒·定·慧」。

然凡愚的悲哀是,作為理論、哲理,打破最高最深宇宙法界之兩面,到「不二」,自不二更一進展,知的懂「不二而二」的「大不二」的「事事無礙」、「六大無礙」、「世間相常住」的真理,但行的實踐太難難故,沒有辦法把握實相作為自己的生命。從二面觀之樸素的肯定境出發,知的通過二面的絶對否定(不二)境,至第三階段,做一百八十度的轉向,抛捨自力的修行,依如來的本願力出光明的天地。即聖人於二種深信中,雖依知的直觀、或依戒律、禪定等之行的直觀,亦感極困難的,思想領域的最後「未分」或稱為「無作」、「中道」的「絶對肯定」(不二而二),通過如來大慈悲心的本願力,於信心的生活把握宇宙的大生命,於大生命的精髓、德用的本願力中成為安住、歡喜、生活之身。

聖人的宗教不是智者和學者走的「聖道門」之道。是稱為「淨土門」,連凡夫惡人也得通入的本願力信受的大道。「聖道門」(難行道)、「淨土門」(易行道)的教判,乍看似淺薄,這是龍樹菩薩的真精神,亦實是釋迦牟尼世尊出世本懷的佛教。若深深反省有限無智且罪業深重的人類不欺的本性時,能懂二門二道的判釋是如何難能可貴且深遠的教理吧。

廣大無礙的淨信

即真智(般若)(無對象無知之智,亦是無二智、無分別智)的大慈悲心(佛心)是一念淨信的内容。一念的淨信内含機法二種深信,吾身對真解脫是絶對無能感、罪業深重和散亂放逸之實感,即成為「機的深信」,同時成為本願力信受的大安心、絶對依憑的信心之「法的深信」。二種深信即是一信心,一信心即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大智和大慈悲心是宇宙(法性界)生命的真髓、真實性、無限力、解脫力,亦是真如的德性、功德、力用。和此實相不二一體之如來的大智大悲作為本願力、作為名號顯現·徹到於吾等。其徹到的一念淨信,非虛妄顛倒的凡夫迷心,完全是佛心故,共絶對無能的罪惡感而歡喜。在光明裡仍有罪的自覺,真是不可思議的矛盾統一呀。此自覺是被大悲心照出的自覺故,能活用社會道德、實踐倫理,應分令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一邊悲哀罪惡,一邊慶喜本願力的救濟,此處亦有矛盾活生生的統一。不出倫理實踐的信仰沒有價值,有真實罪惡感的佛弟子是妙好人,是如來光明裡的人。真理不是空虛之物,是具體的、内容充實之物。一念淨信不單是感情,是如來大智·大悲的徹到,是本願力其自身。

一念淨信具二種深信時,宇宙的相對立、相矛盾之二面觀,於獲得此淨信時,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感情的,作為活生生的事實、生命的事實,於信心之人格、即人格的信心中利落地解決了,再無所求,人生的志願於茲滿足。不求、不知,而身心得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功德)的喜悅,是大慶喜心、喜愛心、無上的法悅。凡愚如實地克服宇宙的二面觀,完成哲人、智者、善人也不能作的人生大聖業,於歡喜中生活法界的大生命,得以成為實踐真如之身的道。是即親鸞聖人所走之道,亦實是今日吾等獲得的人生大福祉。自然生出二種深信的淨信正是幾千宗教、幾百思想家也不能提示、獲得、歡喜的,冠絶宇内的真宗金剛心、大菩提心,是證大涅槃的真因。

於機法二種深信,眾生和佛的對立·分離方始能味得佛凡一體(眾生的惡心和佛的善心成為一體)、機法一體(信名號的信心是名號的運作)之妙趣。得此大慶喜心是信奉親鸞聖人的宗教者的特權、恩惠。

廣大無礙的淨信

(一)

無限大空的智慧 

 無限大海的慈悲

 吾安 罪也好 障也好 

 原樣

(二)

昨日已過 明日自吹明日風

 七難八苦算什麼

 我有六字之守護

(三)

看著我 護著我 等著我。

於仰本願力之大信心的世界方可解世界所有的謎,得知性的滿足。同時,感情所有的痛苦能沈默,把握永遠的真理,從有限性脫離,人生一切的憂苦、一切的不安、浮世的沙洲消失於信心歡喜的大希望中。這皆是如來的大慈悲、大願業力所使然。親鸞聖人用「現生十種益」表達大信心的價值,可吟味之。在親鸞聖人的宗教,如來(真如·絶對者)不是固定·不定·不變的存在,通過行者的淨信,常讓自己自行不斷地活動,在歷史無限的進程中,欲盡無邊生死海的大悲救濟之如來行,永遠地活著運作著。這是由本願力的往還二種回向。此處能看到親鸞聖人的宗教價值和生命。此宇宙大生命的活動,不是冷淡辯證法的論理課程,而是活生生如來大悲的溫暖活動。即在親鸞聖人的宗教,如來(絶對者)的活動,其原樣成為信心行者的活動。不破壞佛和凡夫的對立,而其心為一、活動為一、大悲心為一。此為一心的運作,圓具於一念的淨信中。顯現程度的差異只在歷史時間中而已。於聖人的宗教中,人類脫離自己的生死之苦,自覺·慶喜能永遠地行如來行之身故,此處常有感銘、感謝、報恩、專心和虔敬之情,而有日常慚愧和虔敬奉行。親鸞聖人的宗教誠是於一神教的形態中,不動大乘佛教的緣起論、實相論,而宿著汎神論的精神。淨信不是單宿於主觀中、一神教之神的精神,佛教的緣起論·實相論融和科學、哲學和宗教。此種宗教方能說是凌駕過去現在一切宗教,持永遠的生命,持永遠發展的命運。

「機中有法,法中有機」是先哲所道破的,是以二種深信掃蕩個人心理自我努力的痕跡,具現宇宙一般的必然性。這是親鸞聖人的宗教不驅於名利,或不是個我自愛的自力思惟,又也不是信仰的產物,而是自然地入、法爾地入。彼處聖人的宗教於根本體現佛,具現「法」,深入法性,讓真如自體的德用原樣地活動著。故聖人的信心叫做大信心(他力回向的信心)、「一心」、「金剛心」、「淳心」、「決定心」、「真如一實信海」、「真如之道」、「橫超大菩提心」,其體是佛道正因的大慈悲心。不是從法性流出的大信心,不能和科學·哲學融和。

廣大無礙的淨信

聖人的信心可說是結合於物理的、精神的和宇宙的統一中,不單只是經驗界所產生的心理現象,而且其宇宙的統一(絕對者),是常有著生命躍動的大慈悲、大智(無知、真智、無分別智、無二智)。於二種深信中此能徹到眾生的心身,故獲得一念淨信處,我等超越個我意識的對象,出於主觀性而體達「實相」自體。故名號(信心的體)叫做「實相法」(論註)。聖人說「本願一乘」叫做「絕對不二之教」(真如的德用)(絕對的真理),「金剛的信心」叫做「絕對不二之機」(真如一實信海也)。

聖人的宗教是如來大悲心的徹到,是本願力回向的大信心,不是凡夫自力的理念。此處超越信心的個人心理學領域,充滿著普遍法性界的風光,故稱「一味的安心」。安心(信心)的一味,於禪很像同生同死的普遍同一味之「悟」。大悟是無為無作。華嚴、天台、真言、禪及淨土教被說是「本覺門」,是因為大悟、或大信心是無為無作的本覺的心境故。親鸞聖人體達「願力自然」,宣布「自然法爾」的教語、「以無義為義」之深旨,應深深吟味。

誠大信心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信樂。故親鸞聖人的宗教,非從宗教意識的事實歸納推論神的存在、神的本質、神和世界的關係,是從釋尊的大悟,即從無為無作的本覺大寂定(彌陀三昧、大寂滅海)流出的宗教,亦實是光·壽無量海的展開,不單是基於人格神的啓示。宗教若是哲人思索的結果,或是持自利我愛的凡愚意識的產物,那什麼價值也沒有。

真實信心必具機法二種深信,其「機的深信」是罪惡生死凡夫的自覺,仰「法的深信」的大悲本願力,罪惡深重的原樣,令内在浮光明廣海的自覺。仰如來本願力以前的罪惡感,尚不是真實的罪惡感。然今日稱念佛者,大多數視自己是凡夫故、是罪惡深重故,心不淨、身行醜陋是當然,與其說改悔,實則是於自力的「計度」下,有輕視倫理實踐之觀,是要不得的邪見。

二種深信是向如來的本願之一信心的内容。這如實地徹到身心,一念淨信其體是如來的大悲心故,自然能過慈悲喜捨的大悲實踐的生活乃當然。念佛者倫理的行動是大信心法德自然的妙益。因此聖人於現生十種益中說有「轉惡成善益」。不能因為有藥就去喝毒,這樣的人可說大悲真實尚未徹到者。話說念佛行者如何報大悲弘誓恩呢?「自信教人信」,即念佛行者日日努力不懈的佛行,是如來行。不伴報恩情的信心不是真實信心。在為自身往生的思念運想和仰本願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世界,完全是無努力,唯只有感謝和慚愧而已。一度出報恩行的世界,應努力稱名念佛,又應努力實踐一切倫理的行為。於大信海的無努力,於報恩行世界成為努力的倫理生活。真實的「機的深信」和信前的罪惡感不同。如來的大悲心徹到者,於一面有徹底的罪惡感的同時,是嚴肅的倫理實踐行者。「機的深信」的罪惡感不止不妨礙倫理的實踐,且本質是一如、一致者。其故,機法二種深信,非凡夫自力的理念,是佛智圓照的光明故。念佛行者的淨信心缺乏,顯現為對倫理生活的輕視,和缺乏向人宣揚大悲弘誓的意志和行為。往生淨土的目的,在乘本願力出還相攝化,無限地、無盡地救苦惱有情。慈悲喜捨的大悲行實踐,正是往生淨土的目的,是本願力的目的。

親鸞聖人的宗教,於宗教哲學上也好、於宗教感情也好,皆能滿足,於凡愚也能依如來的廻向,獲得純粹的信心。是通過信心感得法界絕對的真理,以能到真解脫(大涅槃)的一大宗教。故縱覽宗教哲學史,亦是最高最深的理想宗教。賢愚、貧富、貴賤、道俗皆同被救濟,是打通有限界與無限界,得遊大涅槃大自由境的自覺的理想宗教。反觀如今念佛者的倫理生活,有遺憾之點,並非聖人的宗教有缺陷,乃起因於行者的邪見,特別是對罪惡感的誤解和輕視倫理的實踐,真是可悲。(完)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4-13 06:03
Next 2024-04-21 20:14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