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偈講讚

原创 瑞劔老師 校訂 釋蒙光 2022-04-14

正信偈講讚

瑞劔老師(九十五歲)著 

瑞默老師 編集

釋瑞覺  中譯

釋蒙光  校訂

正信偈講讚

「正信偈」即是「正信念佛偈」。

「正信」,指正確地信受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本願力),此名「正信」。有正信自然會念佛。正信是念佛,念佛是報謝佛恩的心。「偈」,指讚歎如來的詩歌。

注:《教行信證》的「正信偈」,全名為「正信念佛偈」。《略文類》的「正信偈」,全名則為「念佛正信偈」。

「正信偈」是《教行信證》的真髓,此偈文的內容在讚歎如來的「本願力」和七高祖的教法。

要腳踏實地拜讀「正信偈」、《和讚》和《御文章》,否則無法得知高僧的恩德。忘了高僧的恩德,只想自己獲信往生的心態,是同行易患的病。

正信偈講讚

(一)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如來」,指從「如」(真如)來生之人,又指「真如」自體。「真如」乃宇宙萬物的「根本真理」,「萬物」非神造,本來即:

⑴不生不滅

⑵不一不異(既非一,亦非多)

⑶不斷不常(既非斷絕,亦非恒常、連續)

⑷不來不去(既不言從何處來,亦不言往何處去)。

「萬物」即「八不中道」,「八不中道」即「根本真理」,即「真如」、即「空」、即「法身」、即「法性」。

「萬物」與「大乘佛教」皆同一真如。因「如來」是如此真理的存在,故尊貴無比。

「如來」和「佛」一樣。

人類(凡夫),不論是誰,皆是邪見憍慢惡眾生的部類。凡夫心名「妄念」,有「妄念」則無法成佛。能令「妄念」的我們往生成佛的佛,只有「阿彌陀如來」,所以我們特別地感恩信奉阿彌陀如來。

其他佛教的教法,亦是依「八不中道」的真理在弘揚,故彼此所證入的真理世界是相同的。雖然如此,無條件地救度凡夫的教法,在其他佛教的教法中無法見到。

敬信阿彌陀如來,首先當尊敬如來,其次是敬信開山祖師聖人的教法,及敬信三國(印度、中國、日本)的祖師們,這是很重要的。

祖師親鸞聖人敬信阿彌陀如來,所作的告白文如下: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我們見到聖人如此地信順如來,自然亦能無條件地信順如來。

「歸命」、「南無(歸命)」給阿彌陀如來,即是信「南無阿彌陀佛」,這即是真實「信心」。「南無」,即是「歸命」,信順如來所說的話,這即是「信心」。

「佛說」即是「勅命」。信順「勅命」,即是「信心」。「勅命」能轉為我們的「信心」。

好好的吟味「勅命」,即知此是如來的「佛智」,是「大慈悲心」,是如來的「本願」。

「信心」不難。對如來說的話(勅命),心生順從,這即是「信心」。執著地要「獲信」,要「領受」信心,事情才會變得複雜。「往生」,即是依如來的「本願力」往生。

「無量壽如來」一意,即如來的「無量壽」是大悲;「不可思議光」是如來的光明,是佛智。如來佛以「大悲」和「佛智」(本願力)來救度我們。

如來就像慈母一樣,我們就像小朋友一樣。感受到母愛的小朋友,自然會叫「媽媽」「媽媽」,這就是「念佛」。並不是「念佛」才往生的。

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是發自內心的感謝。「一心歸命」即是「信心」。

所謂「給彌陀救助」即是「歸命」的意思,是「信順勅命」的意思。「阿彌陀如來的勅命」和「釋迦如來的勅命」一樣。親鸞聖人言:

歸命(信心)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佛說)」。

不順從如來的勅命,只想要獲得信心往生的心態是「自力」。

阿彌陀如來的「阿彌陀」三個字,乃「無量壽」·「無量光」之意。「光明」能破我們的「無明」(煩惱、罪惡的根源),「壽命」能渡我們出「生死海」。「正像末和讚」(No.273)言:

無明長夜燈炬也

智眼昏莫哀傷

生死大海船筏也

罪障重莫悲歎 

以此「和讚」一首,即能獲得信心。

淨土真宗是只要懂得「彌陀成佛的因果」,自然知道「眾生往生的因果」。不著眼于「彌陀成佛的因果」,只妄想著要獲得「信心」往生,此觀念是錯誤的。

但思:

慈親物,即兒物」。

正信偈講讚

(二)

法藏菩薩因位時 

阿彌陀如來為了濟度眾生,成了法藏菩薩。當「菩薩」「發願修行」(願行),功德圓滿成就為阿彌陀如來。同時亦成就圓滿了「南無阿彌陀佛」。因此,托阿彌陀佛的福,眾生一定能往生淨土。

「因位時」,指修行時代。法藏菩薩的老師即是世自在王佛(饒王佛)。有人說「神」創造了萬物。事實上並沒有創造的必要,又創造的目的為何呢?並沒有人知道。故知神造萬物,純是人捏造出來的。

「本願一乘」(淨土真宗)的構造,「自然」且「雄大」。

在世自在王佛所 

睹見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

淨土真宗的淵源,遠溯至阿彌陀如來傳承給釋迦如來,又由釋迦如來傳給了七高僧。在日本國則由法然上人傳給了(高祖)親鸞聖人(開山)。

阿彌陀如來在因位修行時,名叫法藏,所師事的佛名叫世自在王佛。法藏菩薩在調查好諸佛淨土的因,及宇宙中的人·天善惡後,建立了淨土,成就了名號,自身證悟成了阿彌陀如來。以其「本願力」·「光明」和「名號」永久的救度眾生,這就是淨土真宗。

阿彌陀如來依「智慧」·「慈悲」和「本願力」,建立了淨土。同時亦依「智慧」·「慈悲」和「本願力」來救度眾生。

如來「成佛的原因」,「建立淨土的原因」,和「眾生往生的原因」,皆同一「原因」,此是淨土真宗的特徵。

阿彌陀如來為了「建立淨土」,「成就名號」,「自成正覺」,故發下「本願」,修「行」。其「發願·修行」的結晶即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的「功德力用」甚深微妙。「本願力」的偉大,在於眾生能依「信一念」往生。

如來的「本願」·「名號」和「光明」,隨順「法性」(絕對的真理),不乖「法本」(法性的功德)。

隨其心淨佛土淨」(《維摩經》),此乃宇宙的原則。由法藏菩薩的清淨真實心所成就的,即是「淨土」。故要往生,非如來本願力所回向的「一念淨信」不可。

「南無阿彌陀佛」,是吾人依如來的本願力往生的「證據」,是往生的相。

眾生往生的「因」和「果」,皆是如來所成就後回施給眾生的,此令人無限感恩。

莫以為「本願」和「名號」不一樣。

彌陀的本願之所以超異諸神·諸佛,在於眾生單依彌陀的「本願力」,即能「無條件」的往生。「信心」即是「無條件」。深明「無條件」的,即是「信心」。以三十年的光陰,好好地吟味「無條件」吧。

如來的「清淨真實」以外,浮生之事,皆是「虛假·諂偽·無有真實」。浮生即五惡痛燒的世間,只有佛法才是樂。

與佛同行心勇猛 生死之旅樂逍遙」(瑞劔)。

「睹見」,指以佛智照見。

建立無上殊勝願

超發稀有大弘誓

如來(法藏菩薩)建立了世間無上稀有的本願,並成就了彼願。一如本願,成就圓滿了具有「威神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願」成就了「名號」,故「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因此,「力」也好,「功德」也好,其「功用」一樣。

若問:是念佛能往生呢?還是信「名號」(如來的本願力)能往生呢?答案是信「名號」能往生。所謂信「名號」,乃敬信「本願力」,敬信到忘我,此亦是對如來的「勅命(招喚聲)」心生順從,故此即是「真實信心」。

「本願」如果沒有成就的話,我們的往生會不安定。但是「本願」早已被成就了,如來也早已證得了「正覺」,故我們的往生絕對沒問題。

「本願」(本願力)中有「往生」,「名號」中有「往生」。然而同行卻以為「要獲得信心去往生」,這是無法獲「信」的最大原因。「自力」一出,即無法得到「信心」。

所謂「本願」,即如來以「佛心」·「佛智」·「本願力」言:「無條件」地救「汝」,此即是本願。

沒有一個神說要「無條件」地救度人。一般人受到迷信神的影響,總是執著「要做點什麼才可往生」,這都是「自力」(凡夫的思慮)。自力一出是無法獲救的。

雖然聽聞「二種深信」、「六字釋」和「二河譬」很重要,但是若不瞭解「無條件的往生」,一切等於是零。「無條件的往生」又名「願力往生」,又名「名號往生」。

凡夫的「思慮」破除時,即言「佛智不思議」。是依「佛智不思議」往生的。

「自然法爾章」(聖人八十八歲時最後的著作)言:

自力思慮,但憑佛智不思議作主」。

五劫思惟之攝受

「五劫」,指無限長的歲月。「思惟」,指深入「彌陀三昧」(禪定)的修行。「攝受」,指以如來的「清淨真實心」(名號)救度眾生(與選擇同)。如來的「思惟」(禪定),不同於凡夫的思惟和知識。這是「意識流」停止時,所發出的「佛性」的光輝,故不是心散亂粗動的凡夫所能想像的。不知「三昧」(禪定)者,沒有聽聞大乘佛教的資格。

在三昧(禪定)的世界,「主觀(能見心)」和「客觀(所見境)」合一。此主客合一處,即名「法性」、「法身」,又名「真如」。此絕對的真理是凡夫無法理解到的。

正信偈講讚

(三)

重誓名聲聞十方 

如來成就了四十八願,復又宣誓了「重誓偈」(三誓偈)。「三誓」(本願)指:

一、如來的本願(四十八願)若不成就,不取正覺(成佛)。

二、如來的功德(名號的功德)回施給眾生,此功德若無法救度眾生,不取正覺。

三、名聲(名號)若不響聞十方世界,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領受此「四十八願」,領受王本願的「第十八願」,又領受了「重誓偈」,故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即是「念佛往生」。領受此文字(皮)者,即是淨土宗(念佛往生);領受此字意(真精神)者,即是親鸞聖人的淨土真宗(信心正因)。

普放無量無邊光

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

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刹

「十二光明」一擴大,即是八萬四千的光明。「光明」是「智慧」之相(佛智),是如來的功用。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攝化眾生。無量壽為「體」,光明為「用」。光明乃「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之「用(活動)」。這裏以「十二光」讚歎阿彌陀如來。如來的光明,超越時間·空間,照通內外。

「阿彌陀」指「無量光」·「無量壽」。以「光明」為主時,則以「無量」·「無邊」·「無礙」三光來標示「阿彌陀」。「無量」·「無邊」乃無限的意思。

我們的貪欲·嗔恚·愚癡的三毒煩惱,依如來的清淨·歡喜·智慧的光明而得破除。此名「三垢(三種煩惱)有三光」。有佛法的人,其品性修為,完全是拜如來的光明所賜。睡時亦蒙受光明的照護,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有「信心」的人,每天的憶念相續,亦是光明的力量所使然。如來的光明妙處,不是人的言語·思想可及的。

對「光明」的讚歎,十二光是讚歎不盡的。「帖外和讚」曰:

金剛堅固之信心

佛方相續(光明)所生起

他力方便(光明)不得

云何獲得決定心

問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決定心」的人,是個糊塗蟲。

阿彌陀如來看著我 護著我 等著我」(瑞劔)。

一切群生蒙光照 

蒙受光明攝取的人,唯有信者。

正信偈講讚

(四)

本願名號正定業 

至心信樂願為因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本願名號」,即本願的稱名,亦即是念佛。善導大師依《觀經》弘揚了「一行往生門」(念佛往生),此法門又名「信行融攝」、「行中攝信」,即是融合「信心」與「念佛」的法門。故言:「稱者必得生」。此即是淨土宗的教義,亦是善導大師解釋十八願為「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根據。

淨土真宗,乃聖人開十八願為五願(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所建立的「信心正因」(唯信別選)的法門。淨土真宗的同行們,因不知此法門的由來,故到現在依然對「念佛往生呢?」,還是「信心往生呢?」的問題,迷迷糊糊。

善導大師的教義是立「五正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中的第四「稱名」為「正定業」。所謂「正定業」,乃指往生的「業因」。其他四項即名「助業」。(注:「信心」的時候名「正因」,「念佛」的時候,名「業因」,又名「正定業」。)

「助」·「正」不可並修。並修的話,即是「雜修」。

用「教·行·證」(三法門)標示「教·行·信·證」(四法門)時,則用「本願名號正定業」。「三法門」的旨趣乃「法體圓成」(法體成就),亦即明示如來已為我們成就了往生的「因」和「果」。

眾生的實際往生,即依「教·行·信·證」(四法門),即依一信心往生。同行們因不知此,故認為念佛即能往生,這是錯誤的。

依《觀經》,是念佛往生;依《大經》,則是信心正因。

念佛往生,即是名號往生。名號往生,即是本願力往生,亦即是信心往生。

雖言「念佛往生」,但若以為「自己」念佛才能往生的話,「自己」一跑出來,就是「自力」了。

即使念佛,若有「自己」念佛,把念佛的功勞視為「己有」,此想法即是「自力」,這是要不得的。

在感謝佛恩的「信一念」的世界裏,是不夾雜「我」的。以「聞信一念」往生的是淨土真宗。心中肯定「依本願力往生」者,即名「信心」。

一天中念個三遍或十遍的佛號,就向人說「念佛往生」,這是打得如意算盤。

淨土真宗是「平生業成」。在平時已得「依本願力往生」的人,無論其于何時何日死,一定往生。「念佛」是把自己交給如來。為報謝佛恩,故當精進念佛。

看到「本願名號正定業」一文,就以為非念佛不可,否則無法往生,此種詮釋的心態是不對的。

「本願名號正定業」是「念佛往生」的法門。淨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的法門。

依「行」做說明時,即名「稱名正定業」,依「信」做說明時,即名「信心正因」。

有「信心」者,必定「念佛」,此名「必具名號」。但是念佛者,卻不一定具有「信心」。

沒有信心的人,說念佛往生是行不通的。即使沒有信心,若精進念佛,自然也能入信心,這是二十願的功德所使然。

「信心」並非光只有「信心」而已,信心一定相伴著「稱名念佛」,此即是「必具名號(稱名)」(此四字最重要)。

善導大師置重心于「行」,故言「念佛」為「行」,以之對抗聖道諸宗的「行」。大師言「念佛」即是「行」,法然上人亦如是。因此「正定業」指「念佛」,「念佛」是往生的「業因」。道「信心」是往生「正因」的,即是親鸞聖人。置重心于「信心」,是各宗教都共通的。

信心分有「他力的信心」(純粹他力)和「不純的他力」。「不純的他力」,指「他力中的自力」,即指「十九願」·「二十願」的信心。今日同行的信心,大都是「他力中的自力」。聖人的信心乃「純粹他力」。若非「純粹他力」,則無法往生「真實報土」。「純粹他力」即「第十八願的信心」(當依「本願成就文」入純粹他力)。簡別信心的純與不純,是「化身土卷」的使命。

所謂「一心專念」、或「金剛真心」(金剛信心),是指「純粹他力」。天親菩薩的「一心」,即純粹他力。信神的信心,皆是不純。

淨土門中分有鎮西派、西山派和淨土真宗。其中言純粹的信心的,唯有淨土真宗。又在淨土真宗的門徒中,又有「純」和「不純」,當注意之。

以為「念佛就能往生」的信心,大多數是不純的信心。用不純的信心念佛,是無法往生「報土」的。

得法然上人教法的「皮」(把念佛當做是自己的修行)的是鎮西,得到「肉」(知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獲救,而求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是西山,得到「骨髓」(行信皆由如來所回向)的是真宗。今日真宗的同行中,不純信心的人占絕大多數,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

過分的強調「信心」,以致於輕視「念佛」,以為「不念佛也可以」的想法是脫線的。

「信」(信心)和「行」(念佛),乃「不二」「不離」。

正信偈講讚

(五)

至心信樂願為因 

「至心信樂願為因」,即十八願之意。「至心信樂」(十八願)乃針對十九願(至心發願)及二十願(至心回向)而言。

「至心信樂」指無凡夫的思慮,乃他力信心之意。「本願三心」,指「至心」、「信樂」和「欲生」。此三心中,以信樂為中心、代表。天親菩薩道此為「一心」(歸命的一心)。

真宗以「至心信樂」為要。捨去自己的思慮,歸順如來的勅命(佛說)者,即是信樂。

「勅命」指「汝正念直來」,「一切交給如來」的是「勅命」。無法信順「勅命」的話,但思「本願力好大呀」也行。「本願」即是「勅命」,「勅命」外無「信心」可言。

當在「勅命」(本願力)中找「信心」。「信心」不在自己的「想法」中。敬信「勅命」的就是「信心」。

不要以為「信心」是往生極樂的車票。「信樂」乃已領受「佛智不思議」是「不思議」,此即名「信樂」(信心)。

如來是「真實心」·「清淨心」的存在。如來的「真實心」是「佛智」,「佛智」透徹到吾心者,即名「信心」。自己所相信的不是「信心」。「信樂」(信心)即「佛智」。

「念佛就能往生」的想法不行。有「信心」即可往生。真實信心,即是「二種深信」。

以「虛假心」(計慮)或「疑心」念佛的話,即使念佛了也無法往生的。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時的「稱念」是指三心(指至誠心、深心(深信)、回向發願心)已成就了的稱念。

《觀經》的三心相當於《大經》的三心(三信)。「三心」的主軸(代表)是「深心」(深信)。「深信」是「二種深信」,「二種深信」是「信心」。

「深信」(二種深信)是《大經》的「至心信樂」。同行皆說「想要獲得信心」,卻一點也不去研究「信心」為何,那是不行的。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無行不成的願海」(《報恩講式》)。

「真實的信心」(二種深信)一具足,即會具足「行」。因此,當繫心于「報謝佛恩的念佛」,不要忘了報恩的念佛。如此的話,「行信的問題」即得解決。

獲得「信心」以後,把信心藏在自己的心中,或腦海中是不對的。這樣做好像把信心當成物品一樣,那是不行的。

淨土真宗是「忘己的宗教」。這樣殊勝的宗教,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獲得「信心」的秘訣,是「忘己」。其次是在「本願力」中找「信心」。

「不忘掉自己」,用心,使氣,動腦,這些都叫做「思慮」。思慮即是自力,是無法往生的。

忘記自己地敬信本願力,這即是「信心」,即是「二種深信」。

⑴「忘記自己,敬信本願力」。

⑵「敬信祖師聖人的法語」。

⑶「歸順勅命」。

此三點是獲得信心的秘訣。此外,皆是凡夫的思慮。守住此三條者,即名「至心信樂」(信心)。

所謂「忘己」,指忘記自己的所聽、所聞、所信·所不信、想獲信·已獲信、有念佛·無念佛、思己是智者·愚者、男女、貴賤、道俗等等,全都忘記,心中唯有對「本願力」的敬信,此即名「忘己」。

「忘己」的狀態,即名「就這樣地」。「想要做點什麼以求往生」,「想獲得信心求往生」的心態,皆非「就這樣地」,非「忘己」。「要獲信」的想法,並非「忘己」,「獲信了才可往生」的想法亦非「忘己」。「自己相信本願」的心態,並非敬信本願力。已敬信本願力之相者,即:

「啊!月亮!

啊!月亮!也多餘,

啊!月亮!」(瑞劔) 

此詩是已「見月(敬信本願力)」者的心態。「見月」和「忘己」一樣。

依著月光見月」(瑞劔)。

松樹蔭暗(機的深信)月光哉(本願力)」(古歌)。

知道「松樹蔭暗」的是「機的深信」,「月光哉」是「法的深信」。

聽聞佛法,有「我懂了」的人,都還在「知解分別」的範圍內,那還不是「真實信心」。「圓解證入」的真實信心,乃領受了「南無阿彌陀佛地(「と」)」。

若有得聞彌陀名,

 南無阿彌陀佛地 信憑」(《御文章》四·十三)

這裏用「南無阿彌陀佛地信憑」,而非用「信憑南無阿彌陀佛」。「地」之一字值萬金。

(校注:此處「地」字,對應日文的「と」,中文舊譯作「是」,不易明其義。此處校改作「地」,意爲「如實地」。信心是被動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徹到凡夫心,感動同化凡心所顯現的心態,是「如南無阿彌陀佛地信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從行者方能主動發起的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地信憑」,也可以譯作「如南無阿彌陀佛」地信憑。)

這首蓮如上人所作的短歌,即是「至心信樂忘己」的最佳寫照。不是自己能信,是如來能信自己。如來的信心是我的信心,這才是真實的信心。

信心即如實的領受聖教,此外無「信心」。

「勅命」,「直來」就是勅命。「直來」即是「忘己的來」,即是「就這樣地來」的意思。

「要這樣才能往生」、「要那樣才能往生」、「要獲得信心以後才能往生」等的信心,並不是聞勅命,亦不是信順勅命,也不是真實的信心。

如來的名號即如來的光明,是佛智不思議。光明能破十方闇。

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智慧的太陽)」(「總序」)。

破吾闇者,乃「阿彌陀如來」·「南無阿彌陀佛」(佛智的光明),此即是「本願力」。

到寺裏聽聞佛法三十年、五十年,究竟聽到了些什麼呢?此一句(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應可得到滿足才是。所謂「一句治萬劫渴」。「一句」,指此一句之意。

一心只想著要獲信的人,是看不到掉落在自己跟前的寶貝的。這樣的同行非盲即聾。

能獲「信心」,是「光明」的力量,「信心」相續為「念佛」,是「光明」的作用。

放眼儘是「自己獲得信心」、「自己念佛」想往生的人,只要「自己」一露臉,都屬「自力」。

如來以「十二光明」(八萬四千的光明)照破眾生的闇冥。「無礙光明」很可貴,不為眾生的惡業煩惱所遮障,「就這樣地(無礙)」救度我們。

善導大師因是「觀經法門」,故說「念佛往生」。親鸞聖人因是「大經法門」,故說「信心正因」。所謂「至心信樂願為因」,即指「信心正因」。覺悟「信心正因」,獲得信心的人,自然而然會念佛不斷,此即是「念佛往生」,是「念佛成佛」。因此,「念佛往生(念佛成佛)」的真精神在於「信心正因」。

雖然講「念佛成佛」,此「念佛」乃「稱中不見稱功」,故雖念佛,卻絲毫無「自己在念佛」的念頭,這樣的念佛才是真實的念佛。真實的念佛即是「信心」。

即使念佛,亦無「我在念佛」的念佛,這才是「信心」,如此的念佛即名「正定業」。「正定業」的真精神在「信心」。是「信心的念佛」方可說是「正定業」。

懂得此者,即是淨土真宗,不懂得此者,即是淨土宗。

「至心信樂」,指如來的真實心。如來的真實心映現到我的心中,真實心透徹了的即是「信心」。如來真實心的結晶,即是「名號」。《御文章》言:

所謂信心,即名真實心,此非凡夫的迷心,全是佛心(如來的真實心)」。

(校注:此處瑞劔老師引用當爲取其意。《御文章》原文一帖十五章「宗名章」曰:「信心二字讀作真實心。言真實心者,依行者惡的自力心無法獲救,是依如來他力的善心獲救真實心。」)

有人以為救度眾生的是如來,信心是凡夫所起的心。因為有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無法瞭解真宗的「法體成就」(二利圓滿)。這樣的人恐怕無法看得懂《御文章》吧。

第十八願,名「至心信樂願」。「至心」即如來的真實心,「信樂」指信心。「信樂」的體即是如來的「至心」(真實心),「至心」的體即是「名號」。

如來以「真實心」成就了「名號」,名號即是如來真實心的結晶,名號又是佛智·大悲的結晶。

能離「雜行雜修自力的心」,乘(乘托·依靠·任憑·信)彼願力的完全是如來「至心」的力量。只有如來的「至心」透徹到我的心,我方能真的「信賴」如來。因此《本典》言:

如來是真實,真實是如來」。

凡夫無有真實,乃「虛假不實」。讓虛假不實的我能「就這樣地」往生的,是如來的真實。此即是如來的「至心」,「至心」透徹到吾心者,即名「信樂」(信心)。

能領受「依本願力往生」者,乃如來的「至心」已透徹身心故。「至心」非凡夫心,而是「佛心」,是「佛智」。

深信凡夫是「虛假不實」、「諂偽」,是無藥可救的存在的,即是「機的深信」。「機的深信」中有著「法的深信」(信本願力的信心)。

「機的深信」和「法的深信」,二而為一,此即名「信心」。

同行開口閉口就是「獲信」「獲信」,既無「機的深信」,亦無「法的深信」,凡夫心皆是妄念。

如來「真實心」(至心)的體(本質),即是「名號」。「至心」成為「名號」,傳達到眾生的心中。如來的名號(至心)透徹到眾生的心中,這即是信心。凡夫所相信的心並不是信心。

凡夫無有至心(真實心),是如來的回向故,凡夫才能成為如來至心的持有者。

如來是真實的慈親(「極大慈悲母」,《往生要集》)。

慈親飛到我的心坎裏了」(大阪的同行)。

慈親在 安安安」(瑞劔)。

「信心」,指如來把「至心信樂」回向給我,成了我的「至心信樂」,此即是「信心」。

現在「死」的話,凡夫是「絕對無力」,是「虛假不實」,除了「地獄」以外,無處可去。思及此處,即知如來很可貴。

忘記信心 念如來」(瑞劔) 

正信偈講讚

(六)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等覺」即「等正覺」之意,指在現生決定「正定聚(不退轉)」之位。

「必至滅度」(十一願),指必到涅槃的本願。一度領受信心的人,往後不論任何業障現前,如得癡呆症也好,精神錯亂也好,必定往生。

「必至滅度願」,即是第十一願。其他教派中,會有「信仰冷卻」等退道心的情形發生,而令人感到絕望。但是真宗的信心不會「冷卻」,也不會有「開倒車」的情形出現。

淨土真宗講「真實五願」(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願),此五願很重要。五願由第十八願所開顯出來,聖人依此決定了「唯信正因」,著作了《教行信證》。大乘佛教的目的,即是到涅槃(滅度)。

「滅度」,又名「常樂」、「畢竟寂滅」、「無上涅槃」、「無為法身」、「實相」、「法性」、「真如」、「一如」。阿彌陀如來乃由「真如」所出現的佛。其他宗教的神,不知從哪裏冒出來。世界萬物皆是「八不中道」,不論是神也好,佛也好,皆無法造萬物的。

不知「滅度」,即不知「大乘佛教」。

阿彌陀如來的淨土和「滅度」一樣。「淨土莊嚴」即是「滅度」。其他宗教所講的天國,不是「滅度」的世界,而還是屬於「迷界」的產物。

凡夫能「就這樣地」往生到「滅度」(佛果),這完全是「本願力不思議」,「佛智不思議」。

淨土真宗是領受「信心」→入「正定聚」→至「滅度」(極樂)→「還相」,乃「現·當二益」的宗教。

「等覺」即是「正定聚」,即是在此世獲得之益(現益),「滅度」即死後獲得之益(當益)(彼土之益)。

「滅度」,指「大涅槃」,乃無生老病死的世界。故此又名「清涼」、「彼岸」、「圓寂」。此乃一大慈悲躍動的世界。

真宗乃「往生即成佛」,即一往生,立即成佛。

正信偈講讚

(七)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釋迦如來原本是阿彌陀如來,為了宣說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海」(本願力),而出現到這個世界來,且兼說了諸佛教法(一般佛教)。禪宗等教法乃「聖道門」,又大日如來的代言者,即是真言宗,佛教以外的宗教皆是邪偽的宗教。不依「彌陀本願」,濁惡邪見的眾生是無法獲救的。

關於釋迦如來出世的本意爲何,各宗各派都各有見解。在此則依準《大無量壽經》之說,故言如來爲說「彌陀本願(本願海)」而來。代表釋尊出世本懷的經典有:《華嚴經》、《法華經》及《大般若經》。其他如《楞伽經》中,則言如來爲說「秘密佛乘」(真言)而來。《和讚》(「高僧和讚·善導章」 No.188)言:

經道滅盡時節至

 如來出世本意顯

 弘願真宗教令遇

 凡夫一念得證也

在淨土真宗,則依《大經》、《阿彌陀經》、《法事讚》(善導大師)、及《和讚》(親鸞聖人)等,闡明釋尊出世的本懷(目的)是爲了宣說「彌陀本願」。事實上,不依彌陀的本願,一般的衆生是無法獲救的。

所謂彌陀的「本願海」,和「智願海」相同。

五濁惡時群生海 

應信如來如實言 

「五濁」指:⑴劫濁(時代濁)。⑵見濁(思想濁)。⑶煩惱濁(煩惱熾盛)。⑷眾生濁(社會濁)。⑸命濁(短命)。

「如實言」,指弘傳阿彌陀如來「本願海」的言教。本願乃真實,本願若真實,我們的往生亦是真實。

釋迦如來深入三昧(禪定),與真理合一,如實的宣說法界的真理,因此佛說即是真實。即使用今日的科學及哲學的頭腦來理解佛經的內容,仍然會有遙不可及之感。

「佛說」是「如實言」,若不相信這點的話,是無法獲「信」的。

正信偈講讚

(八)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一念喜愛心」,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一念」,名「一念喜愛心」。此即是「信心」(信一念),又名「金剛信心」。

依「信一念」(一念淨信),不斷煩惱得涅槃。一般佛教是教人要先斷煩惱才能得到涅槃。真宗則是不斷煩惱,「就這樣地」得涅槃,此即名「佛智不思議」(願力不思議)。

同行不信「佛智不思議」,只想著「要自己獲信往生」,這是錯誤的。此「一念」亦名「金剛信心」。

吾等是以信「本願力」的「一念淨信」往生,然而同行卻以為是要「念佛求往生」,此是不懂真宗的緣故。

「一念淨信」,一生不變,且會化為「念佛」,不斷地相續。可是有些同行卻以為要用自己的念佛求往生,這是不對的。

所謂以「一念淨信」往生,即是「依本願力往生」。「淨信」非自己的力量能發起,而是依「本願力」發起。

「信心」是自己能信如來呢?還是自己被如來信呢?答案是:自己被如來信。懶惰散漫的話,是無法「自己被如來信」的。

用信神的心態是無法瞭解淨土真宗的。所謂「涅槃」,即是「當益」,此乃死後之益。

沒有斷除的煩惱結果會如何呢?最後亦會被「願力不思議」所滅除。

正信偈講讚

(九)

凡聖逆謗齊回入 

如眾水入海一味 

「凡聖」,指凡夫和聖人。「逆謗」,「逆」指「五逆罪」(殺父、殺母、殺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謗」指誹謗正法(佛法)(聖人)。「齊回入」,指平等地回入。即平等地入「本願海」(信本願)。「如眾水入海一味」,指像流入大海後的諸河川水,都會變成同一味的海水一樣。《和讚》(「高僧和讚·曇鸞章」 No.159)言: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宿

眾惡萬川一歸入

功德海水一味也

親鸞聖人自稱自己是「逆謗屍骸」,這是很可貴的自覺與反省。此自覺與反省是獲得信心的根本,亦是獲得信心的秘訣。同行雖在嘴上說自己是罪業深重的人,卻沒有聖人如此這般的反省。自以為是智者、學者、善人的人,是無法得到信心的。

聖人的自覺與反省如下:

⑴「一切皆是佛智不思議」。

善惡文字不識

 彼等皆有真實心

 善惡之字自謂知 

 是大虛僞之相也」(「和讚·善光寺如來和讚」 No.352)

是非不知邪正昧

 此是愚闇罪惡身 

 小慈小悲無有

 名利薰心好為師」(「和讚·善光寺如來和讚」 No.353)

⑵「誠知悲哉愚禿鸞,沉沒於愛欲廣海,迷惑于名利大山,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真證之證(涅槃),可恥可傷矣」(《信卷》)。

⑶「淨土真宗雖歸依

  真實之心實無有

  虛假不實我身是

  清淨之心亦不存」(「和讚·愚禿悲歎述懷」 No.331)。

⑷「惡性爲本難消除

  心如蠍之類也

  修善亦成雜毒行

  虛假之行故得名」(「和讚·愚禿悲歎述懷」 No.333)

⑸「罪惡本無形

  妄想顛倒所爲也

  心性本來清淨

  此世卻無真實人」(「和讚·愚禿悲歎述懷」 No.344)

⑹「聖人言:善惡二字皆不識(《歎異鈔》)。

⑺「煩惱具足之凡夫,火宅無常之世界,萬事皆虛假邪偽,無有真實」(《歎異鈔》)。

獲得信心的秘訣是:

⑴知道自己是凡夫。

⑵敬信釋迦如來和親鸞聖人。

⑶依止良師。

守住右述三條者,能得信心。所謂凡夫,除了妄念外,心無其他。

攝取心光常照護 

《正信偈》在後半段言: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正信偈講讚

(十)

已能雖破無明暗 

貪愛嗔憎之雲霧

常覆真實信心天

信心的人,是真實人,足以信用。如來亦稱讚信心者為「稀有人」、「最勝人」、「妙好人」。好好的反省自己,原來自己和聖人所懺悔的內容並沒有兩樣。

阿彌陀如來看著我 護著我 等著我」(瑞劔)。

其他宗教的人,是做善事,為善人,讓神讚美到天國。《聖書》(馬太福音5:20)說:「汝們的義,若不能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又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5:8)。《雅各書》(2:17)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此種類型的宗教,皆屬於「倫理的宗教」。淨土真宗是超倫理的宗教,是「善人尚可往生,況惡人乎?」(《歎異鈔》第三章)的宗教。

《正信偈》中有「已能雖破無明暗,貪愛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之語,沒有自覺是罪業雲霧的人,是沒有救的。

什麼是「無明」呢?「無明」,指凡夫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無明」。能破「無明」者,唯有如來的「光明」(佛智·本願力)、「本願力」、「佛智」。沒有此信念的人是沒有救的。聽聞佛法,若只記得一堆理論,是無有用處的。

即使有學問,即使坐禪,亦無法破「無明」。凡夫的所思所言皆是「無明」,「無明」乃罪業的根源。

桌面上的議論不值三毛錢。現在自己所造的「罪」要如何處理呢?心不在此者,無救。「取信心……」是以後的事。

「無明」有四種:

⑴迷理無明——指不知空·假·中(三諦)的真理。

⑵發業無明——指起三毒煩惱。

⑶覆業無明——指已造重罪。

⑷潤生無明——指輪回生死。

(校注:出吉藏《法華義疏》:無明有四:

一、迷理無明,所謂迷於二諦之理,故《地經》云「不知世諦第一義諦故名無明」。

二、發業無明,所謂三根、三毒煩惱,三根煩惱能發思業,三毒煩惱發身口業。

三、覆業無明,謂造業已,重於前境起貪瞋等,復助前業令其增長。

四、潤生無明,若依《成實論》,唯愛能潤,餘但遠助。若據斯義,潤生即狹,唯在於愛,受生則廣,通於餘結;《地經》亦然,故彼經言「愛水為潤,無明覆弊,我心溉灌」。《毘曇》云「潤生受生諸結皆能,但纏垢等能潤不能受生」。)

不論凡夫積了多少善根,「無明煩惱」是不會消失的。

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存」(《論注》),若如此,「念佛」如何能到淨土呢?

要想獲得「信心」的話,首先當好好的研究「無明」。

「無明」的意義非常深。其他宗教,不知「無明」,不說「無明」,因此很膚淺。因為不知「無明」,故亦不知「罪業」。因不知「罪業」,故不知「信心」,這是很可悲的。

「無明」,第一個是「迷理無明」,指不知宇宙的根本真理的無明(無智)。提到宇宙的根本真理,「八不中道」即是根本真理,又從別的角度而言,即「三諦圓融」的真理。「三諦圓融」,指「空」(空諦)、「假」(假諦)、「中」(中諦),名之「三諦」(天台宗般若的真理)。

萬物不論什麼,皆由「因緣」而生。若無因緣,既無「物」,亦無「心」。

雨霰雪水雖不同 一融皆成川谷水」(古歌)。

集合捆束成柴庵 一解皆為野原草」(古歌)。

成冰為水皆因緣。由因緣所成者,皆是「空」。所謂「空」,非指什麼都無之意,但假名為「空」也。

雖言是「空」,山也好,河川也好,天地萬物不是盡現在眼前嗎。故言這些現象皆是「假」,乃暫時呈現出山川草木的現象而已,故言一切現象皆是「假」。「空」即「假」,「假」(現象)即暫時的現象。

但是什麼是真實呢?既非「空」,亦非「假」,乃「中」(中道)也。雖說「中」,「中」即是「空」,是「假」。雖說「空」,「空」即是「假」,是「中」。雖說「假」,「假」即是「中」,是「空」。

願有心者,用三小時,或十小時,乃至花數年好好的思惟此問題。所謂天地萬物,皆是如此的存在。

神造萬物的說法,從佛教哲理的哪個角度來看都行不通的。「神」造「萬物」之說,萬物乃「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存在,不論神有多神通廣大,也造不了這些的。又從哪里拿這些材料來呢?沒有材料,即使是神也無法創造出來。又是什麼目的要造萬物呢?根本無造的必要,不是嗎?

空·假·中「三諦圓融的真理」,和「八不中道的真理」同樣是無始無終,是自然。即使是「如來佛」,也無法動這些真理一根汗毛的。「神」也是無法動彈真理的。

因有萬物,所以人類想像萬物是神所造。那麼「神」又是誰造的呢?該知道這樣的神是不存在的。

無法了見「三諦圓融」的真理者,即是「無智」,此即名「無明」。不可置此無明不顧,因「無明」一在,就會造「罪業」(煩惱),導致「生死」、「生死」,而不斷地流轉,由中產生一切苦來。因此,要想個好法子來剷除「無明」,良策即是「佛教」。其他宗教是拿「無明」沒有辦法的。

剷除「無明」的良策,即是「八正道」、「六波羅密」;即是「戒律」、「禪定」、「智慧」的三學。無法修行這些的凡夫,唯一的辦法就是信彌陀的「本願」往生成佛。

一信本願,即能往生「極樂」。「極樂」乃「無為涅槃界」,故能入「涅槃」。聽聞佛法,乃為了入涅槃。具足「信心」者,即能到「涅槃界」。

淨土即「極樂世界」,以為往生淨土,就能「享樂」;為了享樂想到淨土的人,是享樂主義的人,此種人是無法往生淨土的。

「信心天」,指「明信佛智」。有「疑」,即無法得到「佛智」(本願力)。依「佛智」信「佛智」者,即名「大信心」。

障礙信「佛智」的,即是無明,此名「不了佛智」。「不了佛智」即是「疑惑」。

「清淨真實天」,即是「明信佛智」。

正信偈講讚

(十一)

譬如日光覆雲霧 

雲霧之下明無暗 

不論是遇七難八苦也好,得什麼重病也好,一度獲得的信心是不會消失的。

獲信見敬大慶喜 

有「信心」的人,自會恭敬如來,生大慶喜。「獲信」,指聞名號(本願力)後,心安堵,此即名獲得「信心」。

「信心」和「一念喜愛心」一樣。

什麼是「信心」呢?指聞「名號」(本願力),歡喜吾身「就這樣地」得救,此即是「信心」。

不相信釋迦如來,對阿彌陀如來的勅命不生慚謝,不信順者,是無「信心」的人。心中有「自己比別人了不起」的憍慢心者,是無法得到「信心」的。

「慶」,指「本願力」很強,故「信心」一定能到手,得此應得的喜悅,名之「慶」。「喜」,令心喜悅者,名「喜」。有「信心」,自會生出「歡喜」來。此「歡喜」乃卸下重負的喜悅,是不安已消的喜悅,這和世間的喜悅不同。

即橫超截五惡趣 

橫斷地獄·餓鬼等世界。

「即」,指此世的利益。在慶喜的一念時,地獄等惡趣的門已被關閉,故死後不再輪回。

「五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界。

現代人常說地球以外哪有「地獄·極樂」呢?光從地理學來看的話,是會有這樣的問題跑出來。地獄·極樂哪里也不存在,但是這樣的世界會出現於精神界,且是一定會出現。佛經所言,並無「虛假」。

瑞劔前年在神戶遇到看見餓鬼道的人,名叫永野慈海。這是我親耳從他口中所聽到的事。否定「十界十如」的人,無聽聞佛教的資格。永野君在昭和十年左右,在神戶成德學園教書。有關永野老師的逸聞很多,他是一位具有某種靈力的人。

奇跡非基督教的專賣,持戒,修禪者,誰都可以辦得到。基督的奇跡是有一點兒誇張。

佛教把奇跡的發生,名之「神通」,神通有六種:

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神足通。四、他心通。五、漏盡通(罪業消除)。六、宿命通(知道前生的事)。

正信偈講讚

(十二)

一切善惡凡夫人 

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 

是人名芬陀利華 

「廣大勝解者」,指信者安住於決定心,不為內外障所動搖,此名為「勝解者」。

「芬陀利華」,指「白蓮花」。即使是極重惡人,若對「名號無上法(本願力)」生信,即被喻為「白蓮花」。

正信偈講讚

(十三)

彌陀佛本願念佛 

邪見憍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 

難中之難無過斯

惡人也有不同的類型。不論是當小偷,或是殺人,懺悔的話,即為「善人」。邪見憍慢的人,既不知悔改,亦不知懺悔,如此之人與佛法無緣,因之也就無法獲得信心。度邪見憍慢者入信很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了。有錢人和學者中,如此之人很多。

佛法(真宗)雖講任何惡人都可被救度,但是邪見憍慢者,不聽聞佛法,不聽聞故,無法被救度。

「邪見」,指不信「佛智不思議」者,即是「邪見」。「憍慢」,心向名利者,大多是此型人。

「信樂」,指「他力的信心」。信神的自力信心易得,「他力的信心」則難獲。即使有在聽聞「他力」的佛法,有「自己獲信」之心的人,是聽不到「他力」的。

正信偈講讚

(十四)

印度西天之論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真宗有七位高僧。即:

印度的龍樹菩薩·天親菩薩。

中國的曇鸞大師·道綽禪師·善導大師。

日本的源信和尚·源空(法然)上人。

印度在日本的西邊,故言「印度西天」。「論家」,指造論書的人。此處指龍樹菩薩造了《十住毗婆沙論》一部;天親菩薩造了《淨土論》一部。「中夏」,指中國。「夏」,有大的意思。「日域」,指日本。日本是「太陽昇起的國家」,故言:「日本」,「日域」。

顯大聖興世正意 

明如來本誓應機 

「大聖」,指釋迦如來。「興世」,指出現此世間。「正意」,指目的、使命。「本誓」,指本願。「應機」,機指極惡最下者,應如此凡夫(機)的法,即名「應機」。

若非彌陀如來的本願,如吾輩凡夫是無法獲救的。

救度者,即「法」,指「如來」·「本願」·「名號」,被救度者,即「機」,指「眾生」·「信心」。

聖道門所講的「法」太深奧高妙,「機」劣故,「法」·「機」不相應。淨土真宗(本願)(法),即是應極惡最下「機」(眾生)的教法。

正信偈講讚

(十五)

釋迦如來楞伽山 

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 

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 

證歡喜地生安樂

此文出自《楞伽經》,釋尊的預言。《楞伽經》有三種:四卷經、七卷經和九卷經。

「楞伽山」在哪里,到現在仍然不詳,有的學者推測,大概是斯里蘭卡(錫蘭島)的adams peak。

「有無見」(思想),指人的思想在說明宇宙萬物時,往往有二種見解,一是萬物存在(有),二是萬物不存在(無)。

釋尊在世時,印度盛行六十二種學派(即後世的六派哲學)的哲學,歸類這些學派,皆不出「有見」和「無見」。西洋哲學皆屬「有見」,基督教等講「神造天地」,故亦屬「有見」。

從大乘佛教(般若空思想)的立場來看,有見、無見,皆是謬見。

龍樹菩薩造了《大智度論》(百卷),及《中觀論》(七卷),闡明有見和無見都是謬見,並摧破二見之說,故「正信偈」讚之言:「摧破有無見」。《智度論》和《中觀論》的思想,乃「三諦圓融」的真理,「八不中道」的真理。世上無思想可勝此真理。

「大乘無上法」,《楞伽經》中,七卷《楞伽》及九卷《楞伽》都有文字記載。其文如下:

我乘內證智,非妄覺(凡夫的知識)境界,如來(釋尊)滅世後,誰持(理解)為我說。如來滅度(入涅槃)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三諦圓融的真理),于南國中(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思想),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菩薩十地的初地),往生安樂國(彌陀的淨土)」。(《入楞伽經》卷第九·總品第十八之一,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這是釋尊作的有關龍樹菩薩的預言。

「大乘無上法」,大乘各宗派如華嚴宗、真言宗等的學者,都各自稱自己的宗派才是「大乘無上法」,但是只要有「往生安樂國」這句話在,「大乘無上法」即是指彌陀的本願法門。

顯示難行陸路苦 

信樂易行水道樂 

龍樹菩薩大別佛教,將之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指如陸路步行一樣,很艱難辛苦。「易行道」,指如乘船航海一樣,很容易輕鬆。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憶念」,指如子憶母般的愛慕之心。「本願」非「虛言」,佛說「必定救你」,即一定如本願所說,「就這樣地」來救度我們。言「信心」者,憶念「本願」(本願力)即是「信心」。不憶念「本願」,只想獲得「信心」去往生的觀念是錯誤的。

「憶念」,指朝、晝、晚,經常憶念著廣大無邊的如來,心生喜悅者,即名「信心」。有憶念必得「信心」,「憶念」即是「信心」,亦會「念佛」出來。

聖人說: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淨土文類聚鈔》)。

漠視此文,只看一眼即拋到一邊,故無法「獲信」。

拜讀到如此偉大的文章,當朝·晝·晚地每天每時的憶念此文,五年、十年、二十年不斷地憶念的話,自會漸漸地瞭解此文意。此文一解,自成「信心」。

由信心所生的稱名念佛,那「稱名」即是「憶念」,「憶念」即是「稱名」。如此,「憶念」(信心)化為「念佛」從口中出來。

本來以為「念佛」是自己的念佛,沒想到原來是「南無阿彌陀佛」變成聲音從我的口中跑出來。故言此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稱名」,沒有「憶念」,也沒有「念佛」的人,只想早一點獲得信心的人,不管他多麼地處心積慮,也是無益。

「稱名」,乃從「信心」所發出來的稱名,乃從「讚歎」所發出來的稱名。故言「稱名」即是「憶念」。

真不思議呀!「本願力」如此地躍動著。

想「念佛求往生」的人,是無信心的人。如此之人,念佛不會主動跑出來。即使有念佛,亦是刻意的念佛,故是「自力的念佛」。刻意的念佛,也是無法往生的。

憶念彌陀佛本願」很重要。

「本願」要如何憶念呢?即如來本願無虛言,故必如本願所言,眾生聞信,必得往生。每天每時憶念此廣大的「本願」者,此即是「信心」,亦是「他力的稱名」。

要言之,我們即是「依本願力往生」。

一說到「依信心往生」,人就想要得到「信心」;一說到「念佛往生」,人又想要「念佛」求往生。

是「本願力好大呀,就這樣地往生」的。懂得「就這樣地」的滋味的,即名「憶念彌陀佛本願」。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想「念佛求往生」的人,只顧著「念佛往生」,往往忽略了如來的「本願」(本願力)。「憶念彌陀佛本願」一句,很重要。憶念如來的「真實本願」,即是「信心」。報恩的「念佛」,由憶念「本願」起步。

《和讚》曰:

彌陀名號常稱持

 信心真實獲得者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長在心」(「淨土和讚」No.1)

信心獲得之行者 

 常應報謝佛慈恩」(「淨土和讚」No.50)*

《般舟讚》(善導大師)曰:

長劫讚佛報慈恩 

 不蒙彌陀弘誓力 

 何時何劫出娑婆」。

*「淨土和讚」(No.50):

我讚佛慧功德因

十方有緣願皆聞

信心獲得之行者

常應報謝佛慈恩

正信偈講讚

(十六)

天親菩薩造論說 

歸命無礙光如來

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歸命無礙光如來」即是「信心」。同行不歸命如來,只想著要獲得信心往生。「歸命」(信順勅命)即是信心。

「本願」即「橫超大誓願」,「橫超」指橫越生死大海。

廣由本願力回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 

天親菩薩為我們述說如來的「真實」。如來的真實,即是以「本願力」救度眾生,我們即是頂戴「如來的真實」往生。想自己獲得信心往生的人,何處有如來的真實呢?唯有領受如來的真實方能往生。

令我們信「依本願力往生」的,即是如來的回向。以為「自己要念佛求往生,要獲得信心往生」的想法中並無如來的回向,唯是暴露著自力而已。

不可忘記「本願力回向」。

天親菩薩表白自身的信心道:「我一心歸命無礙光如來,願往生」。若不同于天親菩薩的「一心歸命」,即無法往生。「一心歸命」者,即是信順如來的勅命,此名「一心歸命」。「汝一心正念直來」,即是「如來的勅命」,故吾人聞佛語後,但老實地領受:「好,謝謝」,此即是「一心歸命」,即是「真實信心」。

不論聽了多少信心的解釋,若不著眼於「本願力」的偉大處,即非「信心」。阿彌陀如來「就這樣地」救度我,此即是「本願力」。目中無「本願力」的,既非信心,亦非佛法。

信心非自己的知識,亦非自己的想法。能領受依「本願力」往生的,即是信心。被本願力吸引住的才是信心。有人只看到信心,忘了本願力。忘本願者,即非信心。

在本願力中找到信心的人,會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感覺,那即名「歡喜」,或名「喜愛心」。

一心一意只想得到信心,眼中只有信心的人,對他來說,本願力是不存在的。忘記信心,著眼於本願力的偉大處,這才是信心。

「自己」想得信心,「自己」老是出頭的話,是無法得到信心的。

忘己,心被本願力的偉大打動的,即是信心。

信心,乃忘記自己,本願力。

信心,乃「想要獲信」的心休止,本願力。

歸入功德大寶海 

必獲入大會眾數 

「功德大寶海」,指名號,又指真如,又指信心。

「信卷」言大信心為:

「一、長生不死的神方(不死的妙法)。

 二、忻淨厭穢之妙術(忻淨土厭穢土的秘訣)。

 三、選擇回向的直心(如來回向的至心)。

 四、利他深廣之信樂(利益眾生的如來的真實心)。

 五、金剛不壞的真心(不破碎的真實心)。

 六、易往無人的淨信(易往而無人的淨信心)。

 七、心光攝護的一心(攝取不捨的信心)。

 八、稀有最勝的大信(世間所沒有的殊勝大信心)。

 九、世間難信之捷徑(一般人所無法相信的往生捷徑)。

 十、證大涅槃之真因(覺證涅槃的真實因)。

 十一、極速圓融之白道(速得如來的功德大道)。

 十二、真如一實的信海(領受真如功德的信心)。」

「必獲入大會眾數」,指必為淨土菩薩眾的夥伴。

得至蓮花藏世界 

即證真如法性身 

「蓮花藏世界」,指安養淨土。「真如法性身」,指與宇宙萬物的真理合一的最高身,即名真如法性身。所謂真如、法性,即指宇宙萬物的真理。照見心物一如之真理,即名真如,又名法性(法身)。此是其他宗教學所想像不到的大真理。在西洋,說神造了世界,但是若問:「統一神和世界的是什麼呢」,則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如法性身」,即指貫通宇宙的法理。

(還相回向)

煩惱林現神通 

入生死園示應化 

「往生即成佛」,一往生即刻成佛。一成佛,即為「還相回向」的菩薩,出現到穢土來濟度眾生。別的宗教並沒有「還相」。「往相」和「還相」,永遠的相續不斷,此即是真宗。

依「還相回向」出現時,則應眾生機,有時示現種種佛身(應化身),有時示現其他形相。別的宗教是不談還相的。

正信偈講讚

(十七)

本師曇鸞梁天子 

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 

焚燒仙經歸樂邦

曇鸞大師遇仙人賜授仙經,得到長壽之法。在返鄉途中,逢遇菩提流支三藏法師,授得《觀經》。於是,曇鸞大師當場燒捨了仙經,轉向了淨土教。

梁朝的天子,即梁蕭王。

把佛經和仙經一起放到火中燒,結果仙經馬上被燒得精光,而佛經卻完好如初。

天親菩薩論注解 

報土因果顯誓願 

《淨土論》的注釋,即是《淨土論注》(亦名《往生論注》)。

在「龍樹讚」時,有「憶念彌陀佛本願」,在「天親讚」時,則有「光闡橫超大誓願」、「廣由本願力回向」。在「曇鸞讚」時,則有「報土因果顯誓願」、「往還回向由他力」。

因此,瑞劔說「依本願力往生」。

老是強調要獲信,乃無稽之談。

往還回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如此可明「唯信正因」。很多人雖然知道唯信正因,但仍然想要念佛求往生。不依此一句定心不行。

為何有信心就能往生呢?乘佛願力故能往生。說「獲信」和「乘願力」是同樣的事。因此,不乘願力,卻只想要念佛求往生,這是令人費解的。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即涅槃 

由「願力」能得信心。信心不是自己想伸手捉住,就捉得住的。

即如「帖外和讚」言:

金剛堅固之信心 佛心相續所生起」。

又「生死即涅槃」,即是「有漏穢身雖不變 心於淨土悠遊也」(「帖外和讚」)的領會。又亦是「眾惡萬川一歸入 功德海水一味也」(「和讚」No.159「高僧和讚·曇鸞章」)之文意。

必至無量光明土 

諸有眾生皆普化 

此偈文乃述說還相回向的利益。「化」,指被化導,被救濟的意思。

注:帖外和讚(六):

金剛堅固之信心

佛方相續所生起

他力方便若不得

云何獲得決定心

帖外和讚(八):
超世悲願得聞知

我等生死凡夫耶

有漏穢身雖不變

心於淨土悠遊也
「和讚」No.159「高僧和讚·曇鸞章」: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宿

衆惡萬川一歸入

功德海水一味也

正信偈講讚

(十八)

道綽決聖道難證 

唯明淨土可通入 

龍樹菩薩把佛教分為自力的「難行道」,和他力的「易行道」,道綽禪師則把佛教分類為「聖道門」和「淨土門」。

萬善自力貶勤修 

圓滿德號勸專稱 

諸善和念佛有優劣。「念佛往生」和「諸行往生」有優劣。萬行即雜行,即是諸行。

此偈文乃標示「自力」和「他力」之別。

三不三信誨殷勤 

像末法滅同悲引 

「三不三信」,指「淳心」·「一心」·「相續心」,名之「三信」。相反於此者,即是「三不信」。

「像末」,指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法滅」,指佛法滅的時代。「誨殷勤」,指三不三信的教法是苦口婆心。「悲引」,指以大悲化導眾生。

一生造惡值弘誓 

至安養界證妙果 

「妙果」,指佛果。「證」指覺證。

正信偈講讚

(十九)

善導獨明佛正意

善導大師生於佛滅後一五六一年,六十九歲入滅。大師的老師即是道綽禪師。

「獨明」,指大師造《觀經四帖疏》,闡明《觀經》的本意。《四帖疏》以外,又著有《往生禮讚》等,述明「弘願」(十八願)。故言:「善導獨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 

悲愍修「定善」(坐禪)和「散善」(守道德,持戒律)的行者,及造了五逆罪的惡人,為之闡述「光明」「名號」的利益。諸佛也哀愍眾生,但唯有阿彌陀如來是以光明·名號救度眾生。此教示我們,名號為父,光明為母。

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

慶喜一念相應後 

如來的「本願海」,又名「大智海」,又名「智願海」。「開入」指仰信。淨土真宗,乃「本願的宗教」,亦是「佛智的宗教」。「佛智」和「大悲」為一體的,即是「智慧」,因廣大無邊,故言「大智海」,又名「不思議」。凡夫的智慧,乃相對的智慧,如來的智慧乃絕對的智慧。佛智不思議,凡夫以帶罪之身能「就這樣地」往生成佛,故言「不思議」。「佛智不思議」,即「本願力不思議」。

領受「金剛心」,即是獲大信心之意。得「金剛心」(信心)即是頂戴佛智。仰信「佛智」或「本願力」,即是領受「信心」(弘願的信心)(他力的信心)。「慶喜一念」(一念喜愛心)即是「信心」。「金剛」指金剛石,這是最堅固的石頭。得「金剛心」者,不會被煩惱粉碎,「根本無明」亦會被此破除。

與韋提等獲三忍 

「韋提」,指女子,乃頻婆娑羅王的王妃。「三忍」指喜忍、悟忍、信忍,亦指「無生法忍」,指已得「名號無生法」。

即證法性之常樂 

我們得大信心的話,也會和韋提一樣,於現生得「無生忍」(信心),死後得成佛。

正信偈講讚

(二十)

源信廣開一代教 

偏歸安養勸一切 

源信和尚生於六十六代朱雀天皇的時代,七十六歲往生。因隱居于比叡山東塔(橫川)的惠心院,故又被稱為惠心僧都(惠心和尚)

拜閱《大藏經》共五遍,深究了大小乘佛教的源奧。

專雜執心判淺深 

「專」,指「專心」、「專念」,即指的「真實信心」。「雜」,指「雜行」、「雜修」。

判斷分別「雜行雜修」和「專心專念」,何者為深,何者為淺者,名之「判淺深」。

就如淨土真宗被稱為「一向宗」一樣,「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淨土真宗的成規。

不論多麼勤快地到寺裏參拜,「雜行雜修」者無法獲救。

對「五種正行」而有「五種雜行」。

一、「誦經」,在佛前只誦讀淨土三部經。若是誦別的佛經如《般若心經》或《觀音經》等的話,那即成「讀誦雜行」。

二、「禮拜」,只供奉禮拜阿彌陀如來一佛。若是供奉諸佛菩薩,又到廟裏拜神者,名之「禮拜雜行」。

三、「觀察」,以心眼觀見淨土莊嚴。若是觀察其他莊嚴者,名之「觀察雜行」。

四、「稱念」,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是稱念其他咒文·佛名者,名之「稱念雜行」。

五、「讚歎供養」,只限于讚歎供養阿彌陀如來一尊佛。若是讚歎供養諸佛菩薩及諸神,名之「讚歎雜行」。

此五條乃淨土真宗的成規。出此成規者,即是「雜行」。

讓人占「八卦」,看日子的凶吉,看地理風水、看面相、手相等,皆為「雜修」。祈求此世的幸福平安者,亦是「雜修」。

不論對「雜行雜修」多熱心,從「真理」來看,皆是膚淺。「專修·專念」甚深甚深。

出身于真宗家庭的人,若雜行雜修的話,即會被嚴厲的責備。因那樣作是無法往生淨土的。事實上,連真宗家庭出身的人,大多數也是在「雜行雜修」,這是令人遺憾的事。

「雜行雜修」的人無法往生淨土。

「執心」指執著。一心一向的人,心是堅固,是深的;雜行雜修的人,心是膚淺的。「雜行」的人,要往生很難。即使往生,也是「化土」的往生。

報化二土正辨立 

《處胎經》曰:

「往生化土的人,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

專修的人,能往生淨土。但是雜修的人,即使往生,亦是入「懈慢界」(化土)(胎宮)。

極重惡人唯稱佛 

拜讀《觀經》的話,可知道極重惡人(下品下生的人),雖沒有積善根,臨終時,得遇善知識,教稱佛名,因十遍念佛,而得往生,此即名「唯稱佛」。

很多同行見到此文,以為只要「念佛」即能往生淨土,這是要不得的想法。

「稱名念佛」的「稱佛」,並不是指「只要稱名即可往生」,亦不是指「念佛求往生」的「稱佛」。

第十八願,乃「至心信樂願」,即是「信心正因」的本願。

「稱名」,又名「信海流出」,名「必具名號」,此指有「信心」者,必會念佛。「信心」是往生的「正因」,「稱名」乃「報恩行」。

不論「信心」有無,只要口中念佛即能往生的想法是錯誤的。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此文取自源信和尚的著作,《往生要集》「雜略觀」(卷中)的內容。

「我亦在彼攝取中」,首先當明白清楚的是,是獲信了才被「攝取」?或是念佛了才被「攝取」?依《觀經》言,則是念佛被攝取;依《大經》言,則是獲信心被攝取。

此文取意於「雜略觀」之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故言依念佛(信心)被攝取,是妥當的。

七高僧中,上三祖(龍樹·天親·曇鸞)是「大經法門」的人。下四祖(道綽·善導·源信·源空)是「觀經法門」的人。「大經法門」是「信的話即能往生」的教義;「觀經法門」是「稱名吧!稱名者得往生」的教義(法門)。

淨土宗乃「觀經法門」,淨土真宗乃「大經法門」。此故,從昔至今,就著這個問題(往生是信心?或是念佛?)的論爭一直不斷,到現在仍然沒有個著落。

因僧侶之間的論爭無結果故,自然真宗的門徒中也無結果,到底哪個才正確呢?誰也拿誰沒轍,此是實話。

當然二者中,以淨土真宗的說法正確。但是淨土宗,則主張自己的宗派正確,而不依從真宗。

大正十三年,橫川時代淨土宗的學者圓宣(1717~1792)著作的《教行信證破壞論》一書被複印出版。瑞劔立刻將之買下讀完。那是一本論鋒相當銳利的論書。當時龍谷大學的中井玄道教授很遺憾的說:「真宗無出來應戰的人嗎」?

在那本書出版後的第十年,終於大谷派的石川舜台老師起而應戰,著了《教行信證破壞論駁言》。兩本書比較之下,淨土宗人的觀念是,親鸞聖人所言是無稽之談,是「廢師自立」。石川師的論說則是取精神甚於文字。此故,二者的論爭,平分秋色,直到今日為止,依然僵持不下。因此,現在的同行,不知究竟聽誰的好而猶豫不決。

其實此問題,在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在世時,即已發生過了。《御傳鈔》「第六段」裏面提到,法然上人讓三百多名的弟子,依「信不退」和「行不退」的兩座就坐。當時就坐於「信不退」座的人,只有聖覺法印、親鸞聖人、熊谷直實和法然上人而已。

究是以信心往生呢?還是以念佛往生呢?這個問題必須究明清楚才行。當然是「信不退」好。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信心是「本」,稱名念佛是「末」。信心是往生的「正因」,念佛不是正因。有如此的肯定才行。

依此「正信偈」的文面看,似以「念佛」獲攝取不捨,其實此文的精神,乃以「信心」獲攝取不捨的。

正信偈講讚

(二一)

本師源空明佛教 

憐愍善惡凡夫人 

法然上人的傳記中,值得信賴的有:《勅集御傳》(四十八卷)、覺如上人的《拾遺古德傳繪詞》(九卷)、及聖覺法印法師的《十六門記》(一卷)。

法然上人生於人皇七十五代·崇德院·長承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八十歲入滅。不論智慧或大悲,皆是日本第一。

上人信奉善導大師,尊其為師。

法然上人,依止皇圓法師學「天台學」、依止叡空法師學「真言」及受「大乘律」、依藏俊法師學「法相」,依寬雅法師學「三論學」、依慶雅法師學「華嚴」、依實範法師聞小乘戒,是位拜讀《大藏經》五遍的大學者。

真宗教證興片州 

選擇本願弘惡世 

「真宗教證」,指真宗的教、行、信、證(南無阿彌陀佛)。「片州」指日本。「選擇本願」指第十八願。真宗是惡世時導引濁惡邪見的凡夫往生淨土成佛的宗教。

日本人是只知「神」不知「佛」的國民。嚴格地說來,是連「神」也不知道。女學生們寫到有關宗教的作業時,大都寫西洋的神。日本人對佛教還是沒有很清楚。要瞭解「佛」,至少要發自內心來理解「三諦圓融」和「八不中道」的真理。往生極樂要求享樂者,並非佛教。

佛教乃理解「法界真理」的教法。依真理破眾生的迷執,和一切眾生一起成佛至涅槃,證得永久救度眾生的身者,即是佛教。享樂者非佛教,超越苦樂,得涅槃之常樂者,方是佛教。

學「佛教」,首先要知道天地萬物為何。

還來生死輪轉家 

決以疑情為所止 

佛教的目的,是出離「生死」到「涅槃」。聞了佛教有疑心的人,是無法往生淨土的。

不知「依本願力往生」者,其心即是「疑」。源信和尚言:「妄念是凡夫的地,妄念外無別心」(橫川法語)。

學佛者至少得知道此法語,及「依本願力往生」二句方可。

「信心」怎麼辦呢?「本願力」(勅命)(名號)中可發現「信心」及「往生」。發現時,則知「信心」即是「往生」。自己所知道的、所想的「知識」和「思惟」中並無「信心」。「本願力」中方有「信心」,有「往生」。在「本願力」中發現「信心」,此乃獲得信心的秘訣。所謂「安心的極意」,此即是極意。

速入寂靜無為樂 

必以信心為能入

「必以信心為能入」,即淨土真宗的極意。

「正信偈」已講的如此清楚了,大多數的同行們卻執意要「念佛」才能往生,這是什麼緣故呢?難道沒有讀過「必以信心為能入」嗎?難道是視而不見嗎?此句足可解決淨土宗和真宗之間的爭議。其實這問題早已不是問題了。

爭議至此已水落石出。但是當你被問到:「得到了信心嗎?」的時候,你回答得出來嗎?

《報恩講式》(覺如上人作)曰:

至心信樂,忘己速歸(仰信)無行不成的願海(本願力)」。

「忘己」即是「就這樣地」的領解。

忘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忘念佛 唯憶佛恩」。

忘信心 本願力」。

忘己 唯仰佛恩」。

忘己 做阿呆」。

忘己 就這樣地」。

忘己 啊!月亮」。

去來發遣聲中忘我哉」(瑞劔)。

正信偈講讚

(二二)

弘經大士宗師等 

拯濟無邊極濁惡 

《大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以信為能入」。

「大士」指龍樹菩薩和天親菩薩。「宗師」指中國(曇鸞、道綽、善導)和日本(源信·源空)的五位祖師。「正信偈」即是傳述「大士」和「宗師」們的教法的偈文。不讀「正信偈」和《和讚》的人,無法真正的瞭解「真宗」。

道俗時眾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說 

六十行,一百二十句(完)。

昭和五十五年(1980)二月二十七日 瑞劔

正信偈講讚

後言 

在日本到寺院、教堂、神社參拜的人,現在已有數千萬的人口吧?但是對於以下的問題作何反應呢?

(一)「死」的問題解決了嗎?

(二)「罪」的問題解決了嗎?

(三)什麼是「天地萬物」的「真理」呢?在歐美各國皆講神造天地萬物,那麼神又是誰造的呢?統理「神」和「天地萬物」者為何?

(四)統理礦物、動物、植物等萬物者為何?

(五)統理人的社會的「善」「惡」(是非)者為何?

(六)世上有「心」和「物」,統理此「心」和「物」者為何?

(七)以哲學的角度來看,世上有「存在」(有)和「非存在」(無)兩面,統理此「有」和「無」者為何?

(八)統理「悟」和「迷」者為何?

(九)統理「智愚」、(十)「愛憎」、(十一)「苦樂」者為何?

(十二)心理學講知識·感情·意志,統理此知情意者為何?

(十三)統理「意識」和「無意識」者為何?

(十四)統理「生」和「死」者為何?

正信偈講讚

佛教講統理萬物者,名「真如」,名「法性」,名「法身」,名「滅度」,名「涅槃」。

其他宗教,沒有「經典」,沒有「佛」,沒有「聖者」,也沒有「禪定」(三昧),所以不知「根本真理」。不知「根本真理」為何者,其所言所思皆是「妄念」。如此之宗教皆是「迷信」。

研究統理萬物者為何,究明此,並宣說此「不變的真理」的,即是「佛教」。

闡明佛陀所證悟的「根本真理」者,有天台宗的「三諦圓融」和「八不中道」的真理;有華嚴宗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真理;有禪宗的「廓然無聖」的真理。而與這些真理背道而馳的,即是神的「天地創造說」。

正信偈講讚

淨土真宗乃立足于上述的根本真理上,是凡夫「就這樣地」成「佛」之道。此即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力」。

到寺裏拜佛聞法三十年、五十年,聽聞到了些什麼呢?

⑴有「罪」故,必墮「地獄」。

⑵依本願力往生。

沒有聽到此二點內容的話,枉費學佛。

要知道何謂「罪」的話,當明白「因果業報」的真理,否則無法知道「罪」為何。不知如來者,即不知「本願力」為何?

不聞佛法的人所講的話,是虛假、諂偽、無有真實。

不知「本願力」所以才會想要捉住「信心」。

正信偈講讚

「佛教」是:

·佛陀所證悟的法界真理。

·佛陀的言教。

·凡夫成佛之道。

·佛陀所覺證的「真理的世界」。

其他宗教沒有「本願」,亦無「名號」(法)。又其他宗教的「信仰」乃「自力的信仰」。真宗乃「他力的信心」。所謂「他力」指如來的本願力。

一般的信者大都以「自力」的心在聽聞「他力」的教法,這是難「獲信心」的原因所在,亦是真宗難之所在。《和讚》曰:

如來興世難值見 

 諸佛經道難得聞

 菩薩勝法聞亦難 

 無量劫亦稀有也

善知識得遇甚難 

 教人一事

 如實聞見事亦難 

 信樂受持難中難

一代諸教信已難 

 弘願信樂更難

 難中之難如是教 

 無過此難如是說」(No.68-70「淨土和讚·大經意」)

思佛法難聞時,當精進聽聞佛法才是。

正信偈講讚

《正信偈》的起首是: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

《文類》的《正信偈》則是:

西方不可思議尊」。

此中亦含孕著「信心」。《御文章》聖人一流章說:

其故,捨諸雜行,一心歸命彌陀者,依不可思議之願力(本願力),由佛方治定往生。」。

想捉住信心的人,當好好的拜讀此篇《御文章》才是。

說「得不到信心」而哭泣的人,也該好好的百讀千讀此文才是。此乃領受信心的秘訣。

沒有「願往生心」的人,不論對他說了多少法,皆如「米糠上釘釘子」一樣。若聞「願往生心」的說法,就能真的發「願往生心」的話,《御文章》的「聖人一流章」一篇已足夠矣。當留意不要錯過「不可思議願力」這句話。

直到能感受到「如來不思議」、「願力不思議」、「佛智不思議」的可貴為止,應精進地聞法。

想要「信心」,想得「信心」,這並無不好,問題是若以為「獲得信心的話即可往生」,有「的話」不行。

忘記信心 本願力

正信偈講讚

有「願往生心」的人,卻掉到「異安心」的陷阱裏去,以致於錯過往生,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到寺裏聞法的人,很多不是「無安心」,就是「異安心」。「異安心」的種類有百二、三十種。當小心注意。依止良師發問是很重要的。

若問:「是信心往生呢?還是念佛往生呢?」答案必是:「信心往生」。依信心往生即是「依本願力往生」。有此信念的人,自然會相續的「念佛」,此即是「必具名號」。

因聽說「念佛往生」,所以就想念佛往生,而拼命地「念佛」的人,不管他多麼的努力,念佛不是人能念得來的。

念佛是信心的相續」。

信心不在自己的心中。在「本願力」的「勅命」中有「信心」。

「本願力」中有「信心」。

「信心」在本願力中。直到在「本願力」中發現「信心」為止,或許得花二十年、三十年聞法也說不定,但在「自力心」中是沒有「信心」的。

昭和五十五年二月十八日 瑞劔 

正信偈講讚

注:

淨土真宗乃依如來的「本願力」所開創的宗教。「本願力回向」一開,則有「往相」(入)和「還相」(出)。「信心」亦是「本願力」,「攝取」亦是「本願力」,「往生」亦是「本願力」。

又「一心」(三心即一的信樂)化為「五念門」,成「五果門」。「一心」以「五念門」出現,以「五果門」彰顯。

「五念門」乃如來所修,且彰顯於眾生身上。如來的自利(正覺)外,無眾生的往生(利他),此即是「自利利他圓滿」。一切不外是如來的「本願力」。

「稱名念佛」乃由「一心」所彰現的讚歎門,是信心的相續。依「本願力」領受「信心」,依「本願力」往生。止自力之思慮,仰信「本願力」者,即是信心。「教·行·信·證」皆是「本願力」。

釋蒙光 恭校 2020.08.14

2022.04.13,再校並重訂《和讚》譯文。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18 13:55
Next 2021-07-18 17:0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