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桂利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1-30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親鸞聖人與正信偈

正信念佛

唯信正因

信海流出

信樂一念

久遠實成光壽海

如來的選擇與重誓

光明之德與名號之益

出世本懷

本願一乘的因果

現生的利益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淨教傳承:天竺二祖天親

淨教傳承:中夏三祖曇鸞

淨教傳承:中夏四祖道綽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第六祖 源信和尚

第一章 

聖德太子以日本國為大乘相應之地,自興隆佛教以來,顯密各宗,日月並輝。讚仰淨土教,期西方往生的高僧亦陸續不斷地出現。特別是慈覺大師入唐歸朝以來,四種三昧之一的常行三昧堂的本尊為阿彌陀佛,至修念佛三昧之法,淨業的色彩逐漸明瞭。到了平安朝的末期,空也、千觀、源信、永觀、良忍等高僧輩出,盛行宣揚淨土教。然傳真宗正統之人,獨數七祖中之源信和尚。

源信和尚於朱雀天皇天慶五(西紀九四二年,佛滅一千四百二十七)年,生於當麻鄉。父是卜部正親,母為清原氏,幼即聰穎,風資秀徹,頗受雙親寵愛。但是,七歲時喪父。某日叡山來一僧,感其奇才,勸令入慈惠僧正門下。十三歲受戒,其後閱藏五次。據傳於村上天皇天曆十年,十五歲時,奉勅為法華八講的講師,機辯如泉湧,震撼宮中。其時,將帝所贈與的布帛,轉送母親,不意反遭母親嚴誡,因而感奮,斷名利之念,專求出離要法。

當時其母寫給源信和尚的信函,至今仍流傳於世:

自汝登山後,朝朝暮暮皆因思念汝而心碎,然竊喜汝為尊貴之修道者。不意汝竟結交今上,晉位昇官,衣色換紫甲青甲,為皇上講讀經法,獵獲供養。

母慚汝為名聞利養之聖也。唯望汝於命限之年,身居樹下石上,草衣木食,撿柴拾葉,專意解脫後生,勿再結交達官顯貴,受封官位品階,獲賜各色袈裟衣物,標榜出眾。為名聞說教,為利養受供,此皆非出世行止,唯成輪迴之身。唯應思優曇華之佛教,難遇今得遇,當求後世之解脫。

最可者,為一夕之名利所縛,實是愚中之愚。為同迷執於夢世中人所讚譽,名聲周知,有何用乎?

願今後致力於悟道,揚名佛前。不知佛法之賢人,尚知拒王命隱居首陽山,況汝乃剃髮染衣之身,捨身入山修道之人,為何縛於勅語,出入於男女雜居之處?

又汝將所得賞物轉送呈吾,是何心耶?已聞有如法修行之道人,為供養所動,而墮地獄,受火燒之苦。汝將講《稱讚淨土經》所得之供養,轉贈無知愚婦,不知汝何心也?非救拔老母往生淨土,反牽老母墮三塗,可膚淺耶,令人不忍聞。念及此,原物歸還法師。 母筆

致源信法師

此書函千年已來,令行者正襟危坐,這是傳於後世之僧都母之書。雖說是無戒名字的比丘僧,對唯狂奔於名利,汲汲於醜陋諍論中的我們,這不啻是頂門一針。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源信廣開一代教

偏歸安養勸一切

和尚身在台嶺,因相承善導大師的教法故,於主著的《往生要集》六卷,準據《觀經》的施設,為漸機開念佛一門。

源信和尚傳《觀經》的玄意,廣泛御覽一代經,自歸勸化,顯偏在安養。即《要集》曰:

「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道俗貴賤誰不歸者。但顯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是多。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是故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披之修之,易覺易行。」

應知此開卷第一之文意,是貫穿一部者,亦是和尚的真意所在。

若依法然上人,《要集》分有廣、略、要的三義。「廣」,指一部始終十門七十科。「略」,指「助念門」中的總結要行的七法,「極略觀」中明稱名,又「證據門」中舉稱名者皆是。《要集》卷中曰:「若有不堪觀念相好,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攝想、或依往生想,應一心稱念。」(註:歸命想是「南無」意。引攝想是「阿彌陀佛」意。往生想是「必得往生」意。一心指信樂。)

以上全依善導大師的六字釋。

和尚言:念佛一法方是如我等頑魯者的易覺易行至極之法,可知「往生之業,念佛為本」的正意在茲。

吾祖親鸞聖人,明因分專雜,往生之果有報土和化土,故以正修念佛是一心正念(一心即三心,正念即十念),其機則是極重惡人,其法則是至願中之至願,並且自身慶喜讚仰道,煩惱障眼雖不見攝取的光明,大悲無倦常照我身者,即是源信和尚。

源信和尚身在台嶺雲上,自行化他,偏以本願,乃上稟善導,下為元祖的先達者。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第二章 真假因果

專雜執心判淺深

報化二土正辨立

善導大師在「定善義」中曰:

「明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

法然上人於《選擇集》引用迦才的話道:

「眾生起行,已有千殊,見往生土,亦有萬別。」

但是,此文尚未明斷真假的因果。清楚地御示因專修雜修故,感果分報化二土者是源信和尚。『要集』乃依照懷感禪師,懷感禪師因與其師善導大師之釋義有相違,因此,親鸞聖人沒有直接依止禪師,唯引用在《要集》中被純化的部分而已。

懷感禪師雖然是善導大師的弟子,所言與師釋多相違者,如禪師著作《群疑論》中,或言「眾生行業為因,佛本願為緣」,或釋言「凡夫之心未得無漏,依彼如來無漏土上,自心變現作有漏土,而生其中」(大正藏四十七‧三二)等,是作夢亦不知願心莊嚴的法門。由此點論之,《群疑論》不可用。《要集》卷下(問答料簡)曰:

「問:若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

綽和尚答云:信心不深,若存若亡,故信心不一,不決定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略)。是知雜修之者,為執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國也。若不雜修,專行此業,此即執心牢固(三信也),定生極樂國。」

右文引用《群疑論》,判專雜的二種機所感得的土,判專修者生極樂國,雜修(助正兼行)者生懈慢界的是源信和尚的功績。善導大師雖已辨明專雜得失,但是在文字上並無論及其與報化二土之果的關連。因此,《和讚》(No.208·九〇)讚源信和尚的功績道:

「報化二土正辨立

 專雜得失定分明

此報化二土之判,來到親鸞聖人愈發明確。「真佛土卷」曰:

「然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由選擇本願之正因,成就真佛土。(略)。真假皆是酬報大悲願海,故知報佛土也。良假佛土業因千差,土復應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

明斷願海有真假,弘願、要門與真門之三門各有四法(教、行、信、證)、佛、土的是高祖親鸞聖人。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方便法身阿彌陀如來尊像
(傳源信僧都供奉)

第三章 專修的利益

極重惡人唯稱佛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此乃依據《往生要集》下卷的「念佛證據門」之文者:

「四《觀經》云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念佛得生極樂。」

「唯」,指捨定散諸行,專依本願念佛,即是「化土卷」:「唯稱念佛名,離自力心」的他力回向的念佛。

莫要輕易地陷入「稱名正因」之邪計。往生全托於願力,稱稱念念仰大悲佛恩無作之稱名念佛,方是信海流出的行。

「我亦在彼攝取中」者,指正修念佛的正意非觀念,而在念佛,此元祖法然上人所作的高判,凜然不可動搖。《往生要集》「雜略觀」曰:

「彼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此文明示於「觀察門」中,但善導大師之釋中,明確為念佛的利益,從這點來看,《要集》主源信和尚並無違背善導大師之意。次明之「極略觀」一文,最顯其本意:

「若有不堪觀念相好,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攝想、或依往生想,應一心稱念。」

特別是「雖不能見,佛常攝取」者,是以「念佛」抑「觀佛」的釋意。稟承善導大師,為法然上人先達,是源信和尚之化風,此皆可尊為其功績。

相關鏈接:

佛法是非常之言也

極大慈悲母尊

真宗教旨(上)

真宗教旨(下)

人世間的光

爲嚴父者,必先爲孝子

信有得道者

真的宗教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1-29 11:39
Next 2024-01-30 18:36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