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宗教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3-10-08

最高的宗教

光海莊嚴

瑞劔

倫理和宗教(一)

倫理和宗教(二)

最高的宗教

倫理和宗教(三)

大部分的宗教是立於常識上,立於相對的人的相對意欲上而開故,適合一般人,持有一般大衆化的教理。佛教是體得真理的佛陀教未悟的凡夫成佛的教法故,水平過高無法大衆化,特別是聖道自力的教法是如此。為凡夫成佛之道,平易、疾速、真實、確實的凡夫成佛的宗教是淨土真宗。

神和佛不同在何處呢?神是萬物的造主,佛不是萬物的造主。神支配萬物,佛不支配萬物。神是唯有神一人是神,佛是一切衆生磨練各自持有的「心性」的話皆可能成佛。神是連宇宙的絶對真理都在神的支配下,佛是與萬物的根本真理的「法性」同一性格的人。神要求人要向神祈禱,佛是與衆生共成正覺的人,衆生由佛力可成佛故,從衆生没有向佛祈禱的必要。唯仰信佛力被救而已。

其他宗教因看萬物存在故,會想造萬物的是誰,而去追究萬物的始源,尋找造物者。但是在佛教,講萬物本來不生不滅,所以没有追究其始源及找造物者的必要。

在其他宗教,宇宙有調和與秩序。物質是盲目的,想像、假定給與盲目的物質界調和與秩序的是有睿智的神之所為。在佛教,教佛法僧的三寶,「法」與心、佛、萬物一貫而説法的「自然」。看自然物為盲目的死物質,以為那實是存在外界,從頭就斷定人是不完全的罪之子。這是一般歐美人的普遍想法。由此想法產生的是多神教、一神教。因為這些宗教多無法滿足人的理性,所以哲學者、或神學者將神擴大,而誕生了汎神教。

因汎神教也有不滿足之點,所以徘徊不已。不止如此,因科學以日進月異的速度進步著,所以發現數學的真理、科學的真理與聖書的記載有所衝突,於是誕生了所謂的「理神論」,即合理的解釋聖書的學説。以前的教學者們,排斥「理神論」(Deism),如文字記載上地接受聖書的奇蹟的人很多。奇蹟不成為「神的存在」的證明。證明神(一神教的神)的存在的好的學説尚未發現。「本體論的證明」也好、「世界論的證明」也好、「認識論的證明」也好,還有康德的「道德論的證明」也不能説是證明神的存在的好的學説。

在佛教,没有必要證明佛的存在,那是因為人的成佛之道明示於眼前的緣故。所謂的成佛之道,在聖道門是戒定慧,在淨土門是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即各自靠自己能走成佛之道故,這是佛教被説為「普遍的宗教」的緣故。佛教禮拜佛、信奉且實踐(修行)佛陀的教法。佛的教法,是普遍的真理即「法」。法和人格一如的人稱為「佛陀」。成佛陀之道為萬人開,故没有必要證明「佛」的存在,又也没有必要問「佛」在哪裡。佛是體現大智大悲的覺者,人是未覺悟的衆生。雖是現在充滿罪惡的凡夫,不能説是「不完全者」。在其他的宗教,一開始就認定神是完全者,人是不完全者。這是諸種缺陷的根元。《起信論》曰:「真如是宇宙萬物的總和,一切教法之體,亦是一切衆生不生不滅的心性」。佛教談「真如」故,没有必要苦心於物質過程和精神過程的調和。因談「真如」故,講罪惡之源是迷妄無明之風(不知空、無我的無智),没有必要説亞當的原罪。一切衆生持有真妄和合的阿頼耶識故,亦能依禪定悟「空、無我」成佛,亦能顯現地獄的猛火。在一神教,雖講「魂」(靈魂)、「精靈」、「地獄」,無法認為什麼都是神造者而言是不明瞭的。(光按:神創論說一切都出於神,但總不能說充滿大愛的神爲犯錯的衆生精心設計了永遠無法脫離的悲慘地獄吧?)

在佛教説「空、無我」、「真如」故,科學再如何進步、如何發現新法則亦不會有絲毫的衝突處。在一神教的話,説神造萬物、支配萬物故,聖書的記載和現代科學有許多無法相容之處。科學固持「物質不滅」、「能量恆存」的法則,而聖書説「物質」、「能量」也是神造,神在支配,因此,不禁令人想問殺害人的病菌亦是神造的嗎,又也想問没有罪的嬰兒為何一出生就眼盲呢?説和科學衝突的是指此處。

史賓諾莎的神,不是創造萬物能產的神,而是内在在萬物之内的神。

於佛教,於佛和萬物的關係,佛是「法身佛」故,佛對萬物既不是能產者亦不是内在者。又一切的東西「空、無我」故,世界和佛皆同是「空、無我」。視佛是「報身佛」時,佛是救濟者,衆生是被救濟者。視佛是「應身佛」時,佛是先覺者、導師、引導者。

「倫理」和「道德」同樣意思,順「善者應為之,惡者不可為之」之理性的無上命法(康德的Imperial Categorical),努力為善,謹慎不為惡的是倫理(道德)。在希臘是蘇格拉底,在中國是孔子,在印度是釋迦牟尼世尊,是身為聖人實踐倫理的大偉人。基督,與其説是聖人不如説是大宗教家要來得適當。聖書中稱基督作「神之子」(Son Of God),這是基督自身也有説的話,又亦可視為弟子們尊敬所作的稱呼。聖書中,基督稱自己是「人之子」(Son Of Man)。在基督教,「神」意味純粹的靈(Spirit)、唯一者(Only One God)、不變者、超絶萬物者,依其意志創造世界的絶對原因。故神之外没有從無始存在之物,稱言物質其物依神被造。又就神創造世界,神不是直接造各個個物,萬物是依神的發現(Logos,意味真理、言語、行為的原理——參照約翰傳第一章)被造。Logos是基督,因此神是「父」,基督是神之子,又「聖靈」(Holy Spirit,Holy Ghost)是神活動的靈。如此「父」之神、「子」的基督和「聖靈」有著不二的關係,這叫做「三位一體」(Trinity)。

要言之,在基督教(一)神性論、(二)基督教論、(三)人性論(人間論)被當作是中心問題。三位一體説確定後,基督教教義的基礎奠定。三位一體説在聖書没有記載。這是因為在西紀三百二十五年開的「尼西亞公會議」中,亞大納西提唱「如父的神」和「為子的基督」而定型。其後在君士坦丁堡會議時,加上「聖靈」,遂成形為「三位一體説」。故基督的使命在使人信神,不教人可磨出各自本來所具有之「誠」。聖書所呈現的倫理就如「馬太福音」説:「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雅各書」説:「信心若沒有行爲(善)就是死的」等等。話雖如此,基督常説:「行善吧、行善吧」,因此基督教雖不是以倫理為主的宗教,却可説是「倫理的宗教」。到了依善行獲救呢、依信仰獲救呢的問題時,保羅(Paul)在「羅馬書」説:「因信稱義」的教義。

孔子的立場如何呢?《大學》曰:「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中庸》(子思著)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又説:「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明德」就如人本來具有的佛性,琢磨之,「明」之的是完全是倫理的行為。深掘「明德」,完全地琢磨明德之玉光的可説是實踐「至高善」者。這樣的人是聖人。盤珪禪師從少年時代起約二十年左右常在禪中思惟「在明明徳」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深遠。

問佛教是「倫理」呢、「宗教」呢、「哲學」呢、還是「行為」(Activity,Practice)呢,這些全部都持有的是佛教。然聖道自力的宗派(華、天、密、禪)以「禪定」為中心,重視戒律(實踐道德),這是「行的宗教」。他力淨土門(真宗)以「淨信」為生命,勸俗諦門的道德,這不是「倫理的宗教」,是「唯信的宗教」。不問聖道、淨土,只要是佛教,不論何者皆不違反「空、無我」的真理。聖道自力的宗派是磨練自己成佛的教法,他力淨土門是依佛力成佛的教法。

比較基督教和真宗,基督教在信仰中混入倫理。真宗是「一念的淨信」「純一無雜」的,於信心中不混入倫理,是超倫理的宗教。雖如此説,也不是没有哲理没有倫理。雖講「真俗二諦」,其實「真諦門」(信心)是中心、基礎、根本。故「真諦門」——法是本義。俗諦門的道德是從真諦門流露出來的。

基督教講神的創造。佛教(真宗亦同)講萬物不生不滅。基督教講現在和未來。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教説人的幸、不幸是各自的業報,基督教説這是神的賞罰。佛教有「業的思想」和「禪定」。基督教没有「業的思想」也没有「禪定」。佛不是萬物的創造主,神是萬物的創造主。基督教没有講人成神的教義,佛教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悉皆成佛」。基督教有聖書一卷(新·舊),佛典則有一萬數千卷。基督教從「有」(存在觀念)出發而終於「有」。佛教以「空、無我」為根本真理,教義説於「空、無我」的地盤上。法界(全宇宙)的根本真理「存在」(有)呢、「空、無我」呢?論倫理、宗教、哲學的學者首先應從這個問題出發吧。笛卡爾從「自我」出發,費希特從「自我」及「非我」出發,史賓諾莎從「本體」出發,基督教從神出發。其他一切的哲學從「有」(存在)出發。判定其是非的基準者,只有佛語和禪定而已。

最高的宗教

倫理和宗教(四)

自柏拉圖到黑格爾為止,所有的西洋哲學及宗教,皆是從「有」出發終於「有」。「有」的世界是「差別」、「相對」及「現象」的世界。「空·無我」的世界是「平等」及「絶對」一味的世界。不知「空·無我」的哲學家所説的絶對,是對相對説的「絶對」故,尚還在相對的範圍内。知「真的絶對」之道,只有體驗、實證「空·無我」的「禪定」而已。

禪宗是依坐禪體認「空·無我」的宗旨,問題是耽於五欲造罪不善的凡夫,果真能悟「空·無我」與否,這是令人置疑的。真宗是立於「真空妙有」的「妙有」而説的宗教。

「空·無我」的「空」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空」者,為打破凡夫執着有「我」、有「物」、有「神」、有「靈魂」之迷妄的想法,佛陀為我們開示「諸法皆空」之「空」的真理。一切的罪惡是從「存在觀念」(有的觀念)起「我愛」、「我慢」、「我執」,是為根本而造一切的罪惡。此故釋尊先説「我空」,教不是有個叫「自我」的固定之物存在,這是「我空」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是,萬物存在的原樣是「空」,「空」的原樣是「有」。自我意識也好、萬物也好,所有凡夫叫做有的東西皆依「因緣」,即因緣相聚而暫時呈現一時的現象而已。現象是無常、變化,此云「諸行(萬物)無常」。物也好,心也好,凡夫日常見聞覺知的一切皆是現象。現象不過是依因緣而現的相,因此佛陀説「依因緣而現相的萬物一切皆空」。此「空」不是相對意思的對「有」講「無」的意思。也不是對「存在」説「非存在」的意思。萬物有的原樣不能説永久地有,這就是所謂的「空」。講「空」,若以為有「空」的存在是不行的。雖講「空」,因為没有「空」的存在,故「空」又是「空」。不論如何重複地説明,因為是「空」,所以在佛教論「十八空」,最後叫「畢竟空」。出於印度思想的「九十五種、六十二見」的思想,是以「我有」、「物有」為根本思想,因此,釋尊於人間説「我空」,於萬物垂「法空」的教法。此云「人法二空」。空的思想,是通大乘、小乘、顯教(真言以外的佛教)、密教(真言)、自力教、他力教、教(依經典的佛教)、禪(不得經典的佛教)等諸部的佛教的根本教義。

出現於歷史的虛無思想(Nihilism),是無佛亦無佛法、無菩薩亦無菩薩教、無因果業亦無地獄極樂、無善亦無惡的思想。又也無君主亦無政府的思想,就叫做虛無思想、或「頑空」、「斷無之見」,這是某種外道的思想。在佛教所説的「空」,是為了打破凡夫的「我見」(認為有自我的思想)、「我所見」(認為有自己的所有物的思想)而説「空」的真理。

《般若經》所説的「空」云「無所得空」,亦云「不可得」(金剛經),這是講禪所悟的奥義。「空·無我」的意思相當《金剛經》的「不可得」,是大乘的極意。於印度宣傳「空」的思想的學者是龍樹、提婆菩薩,及無著、世親菩薩(三性、三無性之説)。欲深吟味空思想者,可披閲《般若心經》、《金剛經》、《大智度論》、《中觀論》等經典。

雖然説「空」,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立。分析何處有「我」而談「空」的就叫做「析空」,依直覺而知道的「空」就叫做「體空」。在知識哲學上知道的「空」,是訴之理性知道的「空」,就叫「有所得空」,悟「無我」知道的「空」就叫「無所得空」。今日的凡夫能悟得「無所得空」的人恐怕一人也没有。可知「空」有多難。

要言之,大乘佛教「空」的思想,超斷、脱却一切差別(相對)的執著,不外欲從一切存在觀念的繋縛解脱。在佛教,説「一切皆空」、「畢竟空」,講空魔、空佛,但這不是連雪是白的、炭是黑的之大自然的法爾之「實在」亦空的意思。唯是在教人捨煩惱的原因「有無之見」。

坐禪,體得、實證真的「空的智慧」的修行就叫「空觀」。「空觀」的訓練就叫做「修空觀」。不做空觀的修行,唯是哲學的説「我」、「自我」,這樣的「自我」幾乎皆類似「靈魂」的「我」的意思。這種「我」的實在佛陀所否定的。笛卡兒的「我」、費希特的「自我」,因見是實在故是「實我」。但是此時的「實我」,是認識論,又是知識哲學上的「自我」故,不能直接和煩惱圈内的「實我之見」同一而視。話雖如此,這和真言宗所説的「真我」(大我)亦不能同一而視。又彼等説的「我」(自我)是相對的凡夫想像出來的「自我」故,是為凡夫知識圈内的「自我」中説絶對意思的「實我」(實在)故,没有理由和佛教講的「真我」同一。這是知識哲學上的自我、或是論理的自我、或是心理學的自己。

歐美的學者説的「我」或「自我」是「假我」、「妄我」、或是「論理學的我」,不是永久不變的實在。永久不變的「我」在人體中的哪裡也不存在。佛教講的「無我」是真理,「身心一如」故。明明是「無我」,凡夫却誤解作有「我」,明明是「空」,却誤認是「實有」,這就叫做「迷」、「迷妄」。凡夫從迷妄無智造一切的罪,這是佛教的「罪惡起源論」。如亞當的原罪論不足論。

歐美人常問人無智的「無明」從哪裡來?自何時開始?但在佛教(般若心經)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從凡夫説的話,是無始無終的無明。聖者見「無明」不是「實在」。然一般的衆生依「無明」造「業」(惡業),依業受「生老死」的苦惱。這是佛教之説。佛教之説是「惑」(無明)——「業」——「苦」。為救之,佛陀垂「空·無我」的教法。

笛卡兒説「我思故我在」,費希特對「自我」,又依「自我」立「非我」。要言之,歐美人的思想大概是「有我説」,佛教是「無我説」。又歐美人是萬物實在説(有的思想),佛教是「空思想」。聖書的思想是「神的創造説」、是「亞當的原罪説」、是「三位一體説」。因為宇宙論、人生論有著如此根本的不同,所以論理説亦跟著大有不同。

調査東西各民族的倫理思想,其着眼點是:(一)什麼是善?(二)最高善為何?(三)為何人必須為善不可?着眼於此三點思考之吧。

於是,這可由(一)哲學家所説、(二)神學者所説、(三)佛教所説的三方面調査。(一)哲學家可調査柏拉圖和康德,(二)神學者可調査基督和《新約聖書》,(三)佛教可調査佛陀、《大乘起信論》和《教行信證》。

柏拉圖生於紀元前四二七年希臘的雅典,父親叫做阿裏斯通。自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夙愛美術。從二十歲學蘇格拉底的教學,委一身於哲理的研究。三九一年的時候,遊學義大利及西西裏島。三八七年回到雅典設立學會,集合志同道合者開哲學的講義。三四七年以八十歲的高齡逝世。

柏拉圖的著書雄渾壯麗,在「對話篇」中立蘇格拉底為主人翁吐露自説。柏拉圖的哲學的出發點和蘇格拉底一樣,志在以明「知見」樹「道德」。此明「知見」而後樹「道德」的動向和孔子的方向相同。和孔子在《大學》説的「在明明德…止於至善(最高善)」相同。《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又曰:「吾(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學大學之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自然的大道),六十而耳順(教的聲音徹心),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宇宙的法則)」,這是體達至善即最高善的境地。佛教亦同,先明「知見」是第一,即於「八正道」,第一是「正見」、「正思惟」「四諦」(苦集滅道)的真理。於「六波羅蜜」,正見、正思惟相當於智慧。柏拉圖志在「明知見樹立道德」是正確的。什麼也不知道,只是説要做善事,什麼是善呢,關於「善」得好好的明知見不可。倫理學是「善」的研究。西田幾多郎博士的《善的研究》是本在講以「空·無我」的正確知見行動的書。於柏拉圖,説即應(知見)理想(是宇宙的原理,人類的最高善)行動吧。這是柏拉圖哲學的眼目,亦是倫理學的眼目。就宇宙萬物必須有正確的普遍的知識方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皆在這樣信念下志於學。

哲學和倫理的關係有二,是為哲學而學哲學呢,還是為完成道德而學哲學呢?佛陀釋尊,完成道德,為令人成佛陀(最高善的完成者),説諸種的佛教哲學。後世的高僧們的行止亦同一於之。戒定慧的三學也好,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行也好,皆不外是使一切衆生成最高善的佛的手段。若問佛教為何,是「教」、「理」、「行」、「果」,又是「信」、「解」、「行」、「證」。此中,「教理」指對真理培養正確的知見。「解」者,是亦正確地知見、解了宇宙的普遍的真理。柏拉圖説的「先得知見樹立道德」是正確的。看日本現代的宗教,興於新興宗教名下的成千上萬的宗教,可説從正確的「知見」出發以完成道德為目的而行動的宗教幾乎没有一個。這就叫做迷信,現在日本陷於「迷信國」。

柏拉圖認為,吾人感覺的對象既是生成流轉的話,從感覺得到的知識亦極變化。變化無窮的知識不能説是真的知識,真的知識必須是從持有普遍性、常住不變的真理顯現來的真知識方可,這是柏拉圖的想法。此常住不變的真理,柏拉圖名之為「理想」。

最高的宗教

倫理和宗教(五)

柏拉圖出的理想論,始奠定他的哲學基礎。吾人始清楚柏拉圖的「常住不變的實體界」和「變化流轉的生滅界」的對峙。

此常住不變的實體界是實有(本體、實在),生滅的世界是非實有,而實有的世界是「理想界」。簡約右之所述者,「理想」是感覺以上者、没有形體者、各個的個物,一種為類者,即普遍者、統一者、常住不變者。又個物雖多,「理想」對「多」是「一」。雖「一」,「理想」不是「抽象的一」。事物種類的相異是因為有相異的「理想」故,而「理想」的相互關係是成立各個概念的「模型」。「理想」之數不是「一」,有無數。有「同列的理想」和「上下的理想」二種。「同列的理想」,相互為自他的關係。各「理想」雖是自存實有的東西,和同列其他的「理想」是不同的。例如「動物」的「理想」和「植物」的「理想」不同。而他們位於上一層的「生物」的「理想」之下。如此,同列的東西互為自他的關係,上下的東西,下者依屬於上者而存在。這是「理想」的組織,有如此組織的「理想界」是實體的世界。像這樣「理想」有階級,隨著「理想」階級的上昇,事物的真相愈發分明,到著其實性。生滅界的各個個物,不是宿於「理想」的全體,僅示「理想」的影子。即各個個物僅為心憶念「理想」的緣而已。柏拉圖認為,吾人的心性本具著「理想」的知識,但是現在忘記它了。柏拉圖認為依生滅的各個物體能想起現在已忘記的上位的「理想」的知識。又柏拉圖認為,吾人的心有盡力憶起「理想」的傾向,即吾人的心存在著慕求「理想」的心。他認為人類有愛慕善美者的心不外是慕求「理想」的心,這就是柏拉圖有名的「戀愛(eros)論」(柏拉圖式戀愛)。吾人慕求「理想」的心,下等者單以愛形體美的心出現,若進入最高尚的階段的話,則為欲觀「真」「善」「美」之哲學研究的心。哲學之所以生起在於人類有此「eros」的緣故。

柏拉圖的理想説,大致上如右述,但是此處有疑問:即(一)山川草木之普通名詞也各有「理想」與否?(二)「理想」一切物如善惡美醜都有「理想」與否?柏拉圖起初認為醜惡者皆各有「理想」,後來認為只有有價值者如善美者、有定相的自然物(如地、水、火、風)、數理(1、2、3、4…)等才存有「理想」。晩年,則對人製作的物、對「存在」的「非存在」、善的缺乏的「惡」、光明的缺乏的「闇」等不承認「理想」的存在。因此柏拉圖的「理想論」,是理想論,只有有價值者才承認有「理想」的存在。下一個問題是,柏拉圖雖説「理想」是「實體界」(不生不滅),個物是「生滅界」而生成流轉,但是若問「實體界」和「生滅界」的關係如何時,柏拉圖説生滅界無「理想」,只有「理想」的模型而已。即「理想」是原型,生滅的物是其原型的「模型」,只不過是「影像」而已。又説「理想界」雖「實有」(實在),生滅界是「非實在」的世界。又説個物,若其「理想」來宿的話則存在,若「理想」走的話即消滅,故個物是「無常」。如此説的話,「理想」似乎是萬物的原因,其實不然。柏拉圖認為,個物的原因,善美的目的、善美的理想是萬物的極致、原因。萬物以實現理想為目的而存在、生、滅。柏拉圖認為,「理想」其物不在生滅變化中,而具有常住不變性,唯以善美的目的故,於個物的世界現其相。因為無法圓滿地現其相的緣故,所以個物經常不停的變化,這是柏拉圖的目的論。

真實存在者(實在),不外「善」。故柏拉圖的理想論於各種的「理想」的頂上説「善」置「理想」,是名為「神」。又喩此如照萬象的太陽。

柏拉圖置「善」在「理想」界的頂端,對後世的倫理學給與非常大的影響。又他分開「生滅界」和「實在界」這給了哲學史大影響。又定最高的「理想」是「善」,名之為「神」,給了基督教、回教等非常大的影響。在基督教,説「神善也」而與惡魔的世界對立。説「神善也」是好,但是「惡魔」、「罪惡」是如何進到神造的世界裡來的呢?神造世界時,同時也造了「惡」、「惡魔」了嗎?「罪惡」的解釋中,基督教最後的結論是落實於「亞當的原罪説」,但那等於是神話一樣,没有倫理的、哲學的價值。又即使是「三位一體説」,拿出「精靈」這樣的東西出來,讓人越來越不知所云。一神教,是成立於「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及「科學」等未熟的時代的宗教故,有這樣的缺陷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反之,佛教是生於印度的精神文化及物質文化的全盛時代的宗教,又是奧義書的哲學之後誕生的哲學的宗教,又實是釋迦牟尼世尊從禪定開的「空·無我」的證悟,從這裡顯現的真理故,於「本體論」(Ontology)、於「認識論」(Epistemology),冠絶其他的宗教。不論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説」、或是華嚴的「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還有天台的「三諦圓融」説(空·假·中之三諦圓融説),皆是完美無比。又「教、行、信、證」的宗教,不動華嚴、天台、真言及禪的哲理,是「唯信獨脱」的純粹宗教。如此的宗教,其他無法見之。

最高的宗教

倫理和宗教(六)

以上就柏拉圖(參考大西祝博士的《西洋哲學史》)作了概述。因為覺得要叙述柏拉圖的倫理說、宗教論,有必要再詳述他一下,所以依據Albert Schveglar博士的西洋哲學史再檢討柏拉圖的歷史和學説。

柏拉圖於紀元前427年(或説428-347),出生於雅典的名門世家。柏拉圖讓人感到不思議的是其一生選擇過著隱遁的生活。當時希臘在世界上是精神文化的先驅者,與印度文化同樣指導著人類。直到蘇格拉底逝世為止,柏拉圖仰蘇格拉底為師地精進於「德」與「智」。柏拉圖也有許多弟子,也有不少著作。

日本從以前即在世界「三聖人」:釋迦如來、孔子、基督之外,再加上蘇格拉底為「四聖人」。其中誰最偉大,學者們各有所見。在歐美,基督和穆罕黙德並為最偉大的偉人、宗教家。在東洋,釋迦牟尼世尊最被尊敬,其次是孔子。歐美人的所見和東洋人所見,標準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經典最多(大正大藏經有一萬數千卷),哲理深遠者,能與華嚴、天台、真言、禪匹敵的宗教及哲學其它無法見到。信心之純粹者及淨土真宗者没有。基督雖自稱是「神之子」(有時自説是「人之子」),但是釋尊徹頭徹尾是名實相符的「佛陀」。佛弟子没有一人不尊佛陀釋迦牟尼世尊,大家皆思佛陀是「久遠的佛陀」,驚歎、稱讃,垂恭敬頭。後世的大師、高僧們亦没有一人不仰釋尊是「佛陀」。英國的詩人阿諾德用詩寫釋尊傳《亞洲之光》,我則寫了釋尊傳題名《世界之光》。阿諾德認為基督是「世界之光」。

比較佛教和基督教,可歸類如下:

(一)釋尊與三世諸佛齊等,無師獨悟宇宙的根本原理「空·無我」成了佛陀。又是久遠的佛陀,這回依萬古不易的真理、佛道成佛,同時是本師法王久遠的阿彌陀如來的應化身,出現於這世間。基督作為「神之子」誕生於以色列。說是「神之子」,有時其如此自説,有時亦自説「人之子」,但是没有說過自己是「神」,也不曾教說過一切的人終得成神。

(二)佛的證悟,是「空·無我」的證悟(佛智),以大智大悲濟度衆生。基督教人創造天地的神之存在,教人依信神可從罪中被救。「神的救度」,不是指人成神,亦不是體證成神之道,僅説死後入天國,而且救的對象僅限於人類,其他的動物絶對無法獲救,因為牠們没有靈魂故。其實,就天國和靈魂亦有問題,但是「神的存在」是根本問題,永久的謎。

(三)佛教講知道人的幸不幸是各自的「業」(就人的行為及幸不幸,講惡因惡果的真理及從因至果的内面的必然的法則叫做業),即是知「迷悟染淨的因緣」。即佛教説「迷悟染淨」,基督教説神的攝理(Providence),説萬物的生成流轉也好、天體的運行也好,全都是神所支配。

(四)基督教說神是超越萬物的存在,同時内在(Immanence)於萬物之中。佛教説「心佛及衆生,其本性同一無差別」。

(五)佛教因「身心不二」(道元禪師)是原理故,不講離肉體有永久不滅的靈魂存在。基督教,聖書處處説靈魂(Soul)。Soul是婆羅門教講的Atman(我)。

(六)佛教,本體論講真如(法性、心性、佛性)、「空·無我」、「三諦圓融」的真理及「四法界」的真理。基督教説「我(基督)是道、真理(真實)、生命」,其真理始終在説「神創造天地」。

(七)就善惡的問題,佛教契「空·無我」的天地之真理、契「三諦圓融」的真理、契「四法界」的真理,亦以契「心性」之光的「智慧」和「慈悲」者為「善」,不契之的行為作「惡」。就惡的起源,如《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惡」的根本的理論。又「無明」(avidga)(無智、渴愛、欲生的欲求)為惡的根源。無明是光明的欠缺,其本體雖是無,對凡夫而言是無始無終。並不見得要問其始源。證悟一看的話,「無明即明」。西洋的哲學家、倫理學者及神學者,就善惡立有種種學說,但是尚未看到超越《心經》之說的殊勝之說。佛教悟「空·無我」的真理,依大智大悲的線行動的是善,反之的行為即是惡。柏拉圖的倫理說亦未進步到這裡。其他的哲學家、神學者之説亦是同樣。

宗教依最高的倫理説可判斷其真偽。最高的倫理說依「空·無我」的最高宇宙的真理可判斷。哲學亦以「空·無我」的哲學、「三諦圓融」等佛教哲理為最高峯。

再重複地說一次,柏拉圖是紀元前427年(一説428-347)出生於希臘的文化及産業的中心地雅典。(一)他在少年時代目睹了祖國墮落的開始和政治的腐敗,但是與其當政權的殉教者,他選擇了一生從事學問。(二)他的修學時代,是二十歲時依止蘇格拉底,學了蘇格拉底的教說,及接觸其典型的崇高的人格八年。(三)遊學時代,他遊學到過小亞細亞、昔蘭尼、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在南意大利知道當時全盛期的畢達哥拉斯哲學。柏拉圖有句名言:「統治者必須是哲人方可」。孔子説:「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論語)。作為實踐倫理,孔子留下《孝經》和《論語》等極好的教法。倫理哲學則有《大學》的「明明德」、《中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的「誠者,天之道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之,可察知倫理哲學的基本,實在是說得好極。孔子,還有《孝經》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這即是佛教所說的因果應報的真理。基督也説:「汝等要敬父母,為能長命於地上」。

柏拉圖說「理想」,以「最高善」名為「神」。蘇格拉底信奉希臘古來特有的諸神信仰,對諸神懷有虔敬的心。在蘇格拉底倫理哲學的可見者比較少,以通俗的言語向青年説實踐倫理。受世人的尊敬,給世人魅力的是蘇格拉底的人格崇高故。蘇格拉底於紀元前469年出生於希臘的雅典。没有罪的他却被裁判官們判處死刑,紀元前399年,蘇格拉底飲毒杯死亡。

若問日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說什麼也没有決不誇張。聖德太子的時代輸入了佛教和儒教,日本的神道汲取了佛教的真理而成形,日本民族本來是多神教。神道是和國家的儀式結合的日本民族儀式,嚴格的說不是宗教。然於事實,因神為宗教信仰的對象,國民向之祈願祈禱故,在今日成了一種宗教,故神道没有宗教所謂的教義。總而言之,教養日本民族至今日的是「神」、「儒」(儒教)、「佛」的三教。後來,基督教輸入,戰後出現好幾萬的新興宗教。日本人的腦中一片混亂。

柏拉圖遊學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十年後返回雅典,在郊外設立了Academy學園,聚集了很多弟子,自此是柏拉圖進入圓熟的時代。柏拉圖擁有來自父親遺產的莊園。其後,只有他再度三度地到西西里旅行的記錄,没有留下太多的歷史。柏拉圖旅行這些地方時,實現了道德上及政治上的理想,新的統治者依哲學的教育,結合了哲學和政治。但是西西里的王狄奥尼索斯二世,是欲想名聲超群的平凡君主,所以他讓柏拉圖的理想落空。蘇格拉底與市中的任何人都能談哲學,柏拉圖則只與弟子談哲學。有許多國家上門請他製作法典,他也應允了。如此,柏拉圖成為各方面尊敬的目標,直到最後仍是精神奕奕,八十一歲,紀元前347年逝世時,手中仍是握著筆(一說是在參加婚禮的祝宴時長眠不起)。遺骸葬於Academy附近的色拉米庫。

釋尊八十歲入涅槃,孔子八十歲逝世,柏拉圖八十一歲辭世。基督僅三十二歲,尚未達圓熟即露消於十字架上。但在基督,也能逃亡吧。自說是為「神之子」出生,為背負一切人類的罪,為有罪的人作犠牲,而自行上十字架死亡。基督的處刑,詳細記錄於「馬太傳」,依一弟子猶大的背叛而被捕,栽判官彼拉多為首席,大衆栽判的結果,露消十字架上。傳說死後第三日蘇醒昇天了。基督無罪被處刑,此點,蘇格拉底也是同樣的遭遇。蘇格拉底的處刑,是因為有三十個政敵的緣故。基督的情形是大衆裁判故,有人認為是被大衆反對吧,但是大衆裡也有異教徒,也有猶太教徒。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處刑(流罪),是由於嫉妬念佛盛行的南都北嶺的大僧都們的諫言。日蓮上人由於言行太過偏激的緣故,被流放到伊豆,他高擧「四箇格言」(念佛無間·禪天魔·真言亡國·律國賊)(遺文有五處),又寫暴論《立正安國論》彈駁法然上人的《選擇集》,所以被處流罪。創價學會亦於明治三十一年以後相當狂行。日蓮宗在日本弘通《法華經》這點是有偉大的功績,但是好像尚未確定是「法本尊」(題目為本尊)或是「人本尊」(釋迦如來為本尊)。又上人亦使用「淨土」的字眼,其說明並不充分。又《阿彌陀佛論》,現在看梵文的《法華經》,「普門品」(第二十四章)明確的說著法藏菩薩的事,「念佛無間」的用語不得不改。

最高的宗教

倫理和宗教(七)

柏拉圖的哲學,可分為三:(一)修行時代、(二)遊學時代、(三)圓熟時代。第一期的修行時代,止於臨摹師蘇格拉底之說,分析倫理的概念。第二期提示「理想」說,樹立論理。第三期始於柏拉圖的歸鄉,以深刻的哲學思辯育成學生,稱讚蘇格拉底的教說。在哲學上,「理想」論適用於心理學、倫理學、自然科學等具體的領域。「理想」,如第二期已說明過般,感性界(現象的世界)是「理想」的模寫。柏拉圖以真哲學的生產意欲,從思慕(Logos)的概念出發,人之所以有哲學是因人性持有「理想」(最高的理念)故,人思慕想要回故鄉的最高理念的世界(理想的故鄉),於茲哲學開始。柏拉圖認為如果人没有思慕(Logos)此「理想」的話,人就不會想要最高善的追求絶對的真理了吧。因此,柏拉圖的哲學可説是從「思慕(Logos)」的概念出發。故柏拉圖的哲學不在批判當時雄辯術的理論與實踐,柏拉圖自身從「真的思慕」出發,一心歸依「理想」,那是他自己的哲學說(理想說)。如此,他排斥無原則的且通俗的自然說、倫理說、國家論和哲學說。那對柏拉圖而言,「理想」是重大的、根本的學說。於後世的西洋哲學史,斐洛(Philon)(新柏拉圖學派的先驅)的「Logos」說(言語、約翰傳的哲學的原理)、中世紀的埃克哈特(Eckhart)說、笛卡兒的「我」、史賓諾莎的「實在」(神)、康德的「物自體」等等,全都是發源於「理想」的思想。若笛卡兒是近世哲學之祖的話,柏拉圖則可説是西洋哲學之祖。不牽強附會的話,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可分類為三部門。三部門指「論理學」、「自然學」和「倫理學」。柏拉圖給與一般的指南說,不論研究什麼樣的哲學,應從「理想」的確立開始。實際上,後來他從「理想論」的立場論究所有具體學的領域。此三部門中,若論後之二部門,即「自然學」和「倫理學」的話,自然學於倫理學達頂點,倫理學反之,因持有在自然中關於「魂」的自然學研究為基礎,所以自然學應領先倫理學吧。

柏拉圖的辨證法。古代的人大致非常廣範地使用辯證法或論理學的概念。但是他區別有關永遠不變者之學和變化無極的自然學。又在更廣泛的意思,辯證法的定義是「對話中展開認識之術」。柏拉圖在各種意思上使用著辯證法的字眼,我們只要簡單地知道「有關絶對的存在者,或有關理想之學」名辨證法就行了。

何謂知識?柏拉圖指責感覺的知識淺薄、不確實,他認為真的知識是一點也没有物體的和感覺的污濁,必須是從純粹的、完全的「内的魂」的作用流出方可。魂,即在這樣的狀態時,在事物完全有的狀態下看其永遠的本質和不變的性質。以上,依據柏拉圖,所謂知識是真實在,即是關於「理想」的思考。找出「理想」,及認識的手段,捕捉「理想」的方法是辨證法。

柏拉圖説的「純粹的、完全的内的魂」,在佛教的話,是接近「心性」、「佛性」,在禪是接近「本來面目」之用語。不知禪(三昧)的柏拉圖,認為「純粹的内的魂」的聲音無法聽得到。古今西東,不論哪個民族,幾乎没有民族不講魂(Soul)。在釋尊以前,印度民族(一般人也好教師也好)也信「魂」的存在,盛行議論「魂」。在印度,「魂」叫做「我」(Atman)。外道說的「我」(魂),内在於肉體之内,定義為「常」(不生不滅,永久不變的實體)、「一」(無法分割)、「主宰」(統一、主宰身體的各機官者)。日本民族從以前也有很多人認定魂的存在。在中國,民眾説「魂」是「魂魄」,承認它的存在。看西洋哲學史、宗教哲學史的話,很多的哲人和神學者皆承認「魂魄」的存在,並多討論著魂。以色列民族也一樣,猶太教所有的人、基督教所有的人都信「魂」的存在。從聖書看明確知道基督自身也信之。回教如何呢,依其宗的聖典《古蘭經》的話,「神創造最初的人時,神在人體内放進了魂即生命之靈。亞當的魂中被創造了很多子孫的魂。魂之座是心臓云云」。古蘭的此說,完全是基督教《舊約聖書》的複印。

但是,於人生哲學,釋迦牟尼世尊對婆羅門教及其他宗教人的「我論」,提唱「無我論」;於自然哲學,否定「第一原理」、「第一原因」等梵天、耶和華神、真主神等世界創造說,而說「色(萬物)即是空」的《般若經》的「空」、說《法華經》的「諸法實相」,又説《華嚴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鎔融無礙」的真理。即「空·無我」是大乘的根本真理,亦實是宇宙萬物的真理。柏拉圖的「理想論」亦有從「空·無我」的立場再檢討的必要。就「魂」,需要再詳論吧。

關於「魂」,従真如實相、「一切皆空」、「身心一如」的立場,皆不能肯定其他宗教和哲學所說的魂的存在和神的創造說。

最高的宗教

倫理和宗教(八)

右述的大乘佛教「空·無我」之說,是需要數年、或數十年的鑽研之深遠的哲理故,一般人很難理解,身為神學者,至少有必要讀破《大乘起信論》一冊。最好讀鈴木大拙氏的英譯,是最容易領解的。即使如此也很難吧,勉強推薦。

佛教自然哲學的基礎是三論宗「八不中道」的真理,這是最簡單易解的。「八不中道」者,(一)不生不滅(萬物既無何時生,亦無何時滅)。(二)不一不異(萬物者,非一非多)。(三)不斷不常(萬物者,無斷絶、亦無常住,不連續的連續)。(四)不來不去(萬物者,從何處來呢,來處亦無,往何處去亦無)。這是「八不中道」的真理。柏拉圖、史賓諾莎和康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若修佛教的禪定(三昧),體得「八不中道」的真理,其哲學或許會有所改變吧。從「八不中道」的真理觀者,神的天地創造說不能說是真理,又日本諸神的缺點亦能一目了然吧。從「八不中道」的真理,可以引出佛教「空·無我」的真理。又從證悟此的「真智」,「大慈悲心」顯現,說從「惑(迷)·業(惡業)·苦」救濟眾生之道的是佛教。

西洋的哲學和宗教,探求「萬物的第一原理」,想要找到「第一原因」故,產生了「神的創造說」和理想國的思想。從「空·無我」的思想,不生「神」,而生普遍的真理之覺者「佛」的思想。這是應互相深深研究的問題。「靈魂」的問題,依立於「神」的思想,或立於「佛」的思想、而立論不同。「天國」的問題亦同樣。

西洋哲學區別先天的知識和從感官來的經驗的知識而想事物。柏拉圖反駁普羅泰戈拉的感覺論,説「善惡」的問題不是感覺的產物,是感覺以外獨自的領域。即說「魂」一點也不依靠感覺,而是依自身的運作產生知識。柏拉圖主張「魂」有從感官獨立的力量。即説「魂」依自身研究普遍的東西,捕捉「真實在」之力存在於魂。「魂之力」指理性的思考。感覺是不純的、不確實的認識的源原。反之,理性的思考即「魂之力」,既不發生亦不消滅,常思考自己同一的恆存的東西(如理想的實在)者,柏拉圖如是說。又柏拉圖說「真的知識」,不受物體的東西與濁的感覺染汚,是純粹的、完全從「内的魂」的作用流出的東西。「魂」者,將事物完全原封不動地,於其永遠的本質和不變的性質中看之(事物)。知識者,是關於真實在即「理想」的思考。柏拉圖如是說,即捕捉「理想」的方法是辨證法。

按,柏拉圖的「魂」,與(一)一般的日本人和基督教徒想的「靈魂」的意思,和(二)在佛教講的「心性」、「心源」、「佛性」、「心(身)中的真如」有相似之處。(三)又和指心説「靈知靈能」也之外道說亦有相近之處。又亦有認為佛教的唯識學講的第九「清淨識」是「魂」之處。「理想」亦有相似佛教的「真如」(心性)之處,但是柏拉圖的思想沒有進步到這裏。出現於基督教「約翰傳」菲洛「邏各斯」的思想,若和佛教的「真如說」(大乘起信論)一比較的話,是相當幼稚的思想。在聖書,同一視邏各斯與神,而與萬物創造說結合一起,是需要再檢討之說。「真如」,如《起信論》也有提及般,與萬物是不二一體,如鈴木大拙氏亦有説,萬物(真如)是“uncreate and Eternal”(非被創造者,不生不滅)。

斐洛(Philon紀元前20年——紀元後50年左右)猶太人,出生於亞歷山大。作為新柏拉圖學派的先驅者,他是最受注目的哲學家。他的根本思想是講「神」的觀念。他認為:「神」超越所有的有限者,我們的言語和思想,對於表現完全圓滿最高的存在者「神」是不充分的,「神」只能說是「絶對的存在」。斐洛用猶太教所講的用語,說「神即耶和華也」。基督教的神也是「耶和華」。神雖是超越一切的「絶對者」,但神與之共為「萬物的淵源」。後世的神學者們,認為神是「超絶」世界的獨一真神,同時「内在」(Immanence)於萬物,亦支配著萬物。在斐洛的想法,神是「絶對者」,同時是「萬物的淵源」。結合此二思想的是斐洛的根本思想。言神是「超絶者」,亦是「萬物的淵源」,如何結合此二思想呢?這是問題所在。於是,斐洛在神和萬物之間想了一個媒介者。斐洛没有明確地說明其媒介者和「勢力」與「神」的關係,是從柏拉圖的「理想」說衍生者。斐洛説此「勢力」亦叫「理想」,亦叫「神僕」。且他統一這些「勢力」云「邏各斯」(Logos、言語、理性等意)。讀「約翰傳」,說:「初有語,語與神共在,語即神也。被造者皆依語而被造」,直接視語與基督是同一。總而言之,在斐洛之說,「邏各斯」意味神和世界的媒介。斐洛名「邏各斯」,說「神的代表者」、「神的使者」、「神的智慧」、「代造的機關」、「世界的模範」、「神的第一子」,亦說「第二的神」。即神是超越世界者,透過「邏各斯」,神創造世界。但是,就「邏各斯」有心、有意識與否這點,斐洛之說不明瞭。反正,「邏各斯」之說於斐洛的學說是最可受注目者,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說,為中心思想。「邏各斯」不確定的話,在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說」亦成無根據者。大西祝氏在其西洋哲學史上亦說:「哲學史上,吾人有注意的價值者是,取希臘的哲學思想(以柏拉圖的哲學為主),嘗試把神學的組織給與猶太的宗教思想者,其最大的代表者是斐洛。總括以上列舉者,可名為出現於後之宗教時代的哲學上的最大產物新柏拉圖學派的先驅。在新柏拉圖學派想列舉的是,接著斐洛的是普羅提諾(Plotinus)。」

普羅提諾於紀元204年出生於埃及,為作學術特別是宗教上的研究有時漫遊東方。後來到了羅馬,聚集弟子開始教授。沒於二百六十九年(一說二百七十年)。普羅提諾非常尊敬柏拉圖,自祖述柏拉圖的教義,其實他的思想骨幹是柏拉圖的思想。這是普羅提諾被稱為新柏拉圖學派的原由。普羅提諾是亞里士多德以後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希臘哲學最後的偉人。

最高的宗教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實叉難陀譯)

宗教的真僞

「普遍」的宗教

教行信證的宗教

真正的宗教

「無所求的宗教」

超倫理的宗教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大乘即一乘

真的宗教

關於宗教的一些雜談

最高的宗教

福州講法系列(2007.12.16-27)

求道的用心

佛法薰習的生活

自然獨行的世界

真理就是光明

徹底雙人行

無我的大悲

世界是一

一如的德分

往生即無生

真劍的念佛

不惜生命

自然法爾彌陀佛

人生的目的

二利圓滿的世界

福自己造

淨土真宗管見:

(一)無量光壽 ·誓願 ·信心

(二)人格•業•空(上)

(三)人格•業•空(下)

(四)漢譯《無量壽經》概述

(五)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相異

(六)真宗與基督教的比較(上)

(七)真宗與基督教的比較(下)

(八)僧侶·回向·業報·聞·祈禱·超驗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10-06 20:05
Next 2023-10-14 09:3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