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9月25日
《本典·教卷》大義 三
瑞劔老師
第三章 明宗體
(本文)「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大經的宗致 前已述完《大經》的大意,承之,作其結論而述《大經》的「宗」和「體」的是此一段文,此故說「是以」。
此處的「說如來本願為經(《大經》)宗致」,這是意味說如來的本願是《大無量壽經》的「宗要」、「宗尊」。即意味《大經》的中心思想、根本思想、最可尊的中心點是「本願」。
「述大意」中也說過,彌陀說「施功德寶」,即眾生頂戴其功德之寶而往生故,這是「往相廻向的本願」之意。又釋尊說「真實之利」,即說《大無量壽經》的意思。
此時,阿彌陀如來的任務是,「頂戴如來所賜與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寶,又以如來的至心·信樂來生我國」是往相廻向的願意,所以這是如來的「招喚」。釋迦如來的任務是,「領受阿彌陀如來惠賜的功德寶,那會成為汝的真實利益喔」而說《大無量壽經》,所以是「發遣」。如此釋迦·彌陀二尊一致地說的經是《大無量壽經》。
釋迦的「發遣」和彌陀的「招喚」一致,追溯說《大經》的根源時,釋尊體知阿彌陀如來的第十七願(諸佛稱名願、諸佛稱揚願)的願意,乘「願」而說《大經》,所以二尊的「發遣」也好,「招喚」也好,究本皆是從阿彌陀如來的本願顯現的。這是「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宗要)」之意。
又釋尊說《大無量壽經》是乘阿彌陀如來的十七願,而行(述說)阿彌陀如來的德。此說為「行如來(彌陀)德」(五德示現之一)。
三輩和九品 《大無量壽經》叫做「雙卷經」,由上、下二卷構成。古來言「五存七缺」,譯本原有十二種,到今日漢譯現存只五種。真宗所依的經是康僧鎧的譯本。梵文原典也存在,藏譯也有,亦有譯成其他數種國家的語言。《阿彌陀經》的原典也存在著,但是《觀經》的原典則尚未找到。
《大經》的上卷說四十八願,下卷舉出並說其中重要的本願成就了(實現)。本願的真意透過釋尊的金口又再說了一遍。又下卷敘述很多倫理的教訓。以此可知在真宗,倫理不離宗教,此云「真俗二諦」,俗諦(倫理)是真諦(安心)流出的內容。不可將《大經》上、下二卷分開說之。
上卷的本願之文叫做「因願文」,下卷示本願實現的相之文叫做「成就文」。十八願(上卷)的成就文是「聞其名號」(下卷)之文;十七願(上卷)的成就文是「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下卷)。又十九願(上卷,修諸功德願)的成就文是「三輩」之文(下卷)。
「三輩」,在《大經》下卷,分往生人為三種階級,各應其分修諸功德,同時示「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而往生。其往生是「化土」的往生。
「九品」,《觀無量壽經》所示九種往生人的階級即是。其階級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下三品的人們皆是惡人。
開《大無量壽經》的「三輩」是《觀無量壽經》的「九品」。相應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往生的真實信之行者,是萬人一類(正定聚之機),往生的淨土亦是真實報土(無量光明土)。即真的報土裏沒有階級,是「往生即成佛」。
按《大經》說「三輩」處,說《觀無量壽經》應從隱(裏面的真實)顯(表面的方便假門)兩面視之,是高祖親鸞聖人的指南。
《大經》有「三輩」之文,有說十九願,但那不是《大經》的主眼點即「宗要」、「宗尊」。「教卷」的「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的本願,是指說四十八願中的「王本願」第十八願是《大經》的「宗致」之意。第十八願開而為「真實五願」,依五願作教、行、信、證、真佛土的五卷,真宗被開創了。
名號為體 「教卷」說「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此處的「即」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表示「說本願」一事「即」是說名號是經體的意思。
說本願是《大經》的眼目。為何說「本願」呢?因為說本願自身就是讚嘆「名號」,這就是「即」之意。名號是《大經》的「體」,《大經》是以「名號」為依處而說的經典。
所依體·當體體·所歸體 佛教常用到「體」一字。此字的意思亦依用處而有不同。真宗大致分有「所依體」、「當體體」、「所歸體」三種。「所依體」,指依處。「當體體」,指當面的主眼點。例如「行」的「所依體」是什麼,「行」以如來的光明和壽命作「依處」,所以光壽是「行」的「所依體」。「行」的「當體體」,即是十七願諸佛所讚嘆的名號。
在此處,「教」,即《大經》以何為依處而說呢?為讚嘆「名號」而說故,名號成了為說《大經》的「依處」。故「教」(釋尊的說法)即《大經》的「依處」是名號,名號是經(教)的「所依體」。此到了「行卷」,其「體」同樣是名號,但是「行卷」的「體」的南無阿彌陀佛是「當體體」。
「教卷」應著眼的地方是「釋尊說」,這是著眼點。
「所歸體」,指宗的趣歸處,又宗的結歸處叫做「體」,這時候的「體」叫做「所歸體」。例如說:《觀經》,以「念佛三昧」為「宗」,以「觀佛三昧」為「宗」,一心廻願往生淨土為體(「玄義分」),「體」就是這個。
「宗」和「體」的關係 「宗」是一經的宗要、肝要、獨尊、統攝等意。說「總」時講「宗」、「體」;說「別」時講「體」。又經的依處、趣處、主質、本質、或為地盤者,叫做「體」。《六要鈔》釋「宗、體」,說「以總別為異」。
在天台宗,判「因果為宗,實相為體(所依體)」,這和真宗的宗體論很相似,以之就宗、體能有大致的概念。《三經往生文類》說:「報念佛往生的願因,得必至滅度的願果為《大經》之宗(主要點、目標、目的)」,是全以本願的因果為《大經》之宗。
立於名號(體)看的話,《大經》是名號流布之外沒有眾生的真利(真實的利益),即名號是經之「體」,這叫做本願一乘。
《大經》可說是名號的「容器」(能依),名號是容器中的「內容(所依)」。容器也好,內容品也好,皆是「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行卷」),這不外是名號的功德莊嚴相。
《六要鈔》有「願願所詮,偏在念佛,以之為體」,這裏的念佛是「稱名」。稱名是眾生的稱念,對「名號」之「本」是「末」,「末」必歸「本」。明示此的是「行卷」的「稱名破滿」的御轉釋。今亦可拜察是將「末」的稱名還給「本」,而說「以名號為經體也」。
從「本」垂「末」,「末」復還「本」。施法門自然運轉之妙釋是《六要鈔》。今「教卷」立於「本」(約本門)敘述,所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名號為經體也」。不能因為(存覺上人)說《大經》的體是念佛(稱名),就以之批評說六要主不明祖聖之意,這是不可不慎的。
開法藏 「教卷」說「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寶(名號)」中的「法藏」,古來學者眾說紛紜。法藏是如來的功德大寶海,如來廣開功德大寶海的法藏,施功德之寶(名號)。上之「光闡道教」是說方便教,今之「開法藏」也好,「施功德寶」也好,皆是就真實所說的言語。要言之,視以一名號統攝《大經》是《大經》的真實義,這是祖師聖人的心意。
光海莊嚴 又更進一步地想,「廣開法藏」是「光海莊嚴」的風光。「光海莊嚴」,指立於阿彌陀如來的大正覺,即大本願海、大智慧海、大慈悲海,看三世諸佛的一切佛事(說法)及淨土教的全般(含一切眾生被救的事實)時的光景。立於此最高的立場看時,一切佛教的世界、大法界的一切事象、一切的眾生海,無不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中。如此想時,諸佛的教法中、水鳥樹林、波揚風薰的淨土莊嚴相中、所有萬物中,都能拜見如來的光明,這叫做「盡是法王家」,亦說是「光海莊嚴」。實一大法界是廣大無邊的光明莊嚴界,這是二利(自利利他)圓滿的彌陀正覺的世界。此正覺世界展開處,就是今之「廣開法藏」,是法爾常恒的「廣開法藏」,是一立古今然(一旦立而古今然,超時空無衰無變)的功德莊嚴的展開。光海莊嚴沒有任何秘密,完全是「廣開法藏」。把此功德莊嚴、功德寶海實際地施與眾生處,即為「選施功德之寶」。這即是相應凡夫的真實教,是如來的善巧方便。
在淨土的莊嚴功德上說「廣開法藏」,在釋尊調機誘引的方便上說「光闡道教」。即使是說的「道教」(方便教),不是和阿彌陀如來沒有關係,是法藏菩薩(修行時代的彌陀)修的道法、道教、佛法。將此「道教」視為名號海的波瀾,又視為彌陀智慧海的波瀾時,這個叫做「廣開法藏」的「法藏」。以自力的心,用自己的力,和法藏菩薩同樣地修行之而成佛處,「道教」為「聖道權假之方便」。淨土教和聖道教的差異點,是依修佛法之人的心態而有不同的。
從來淨土門一部分的人們,往往或嫌、或怕、或謗、或貶、或惡意地批評過聖道門,彼等不學、不知聖道門,心懷偏見的同時,亦不知道真宗的本願一乘(絕對門)、功德莊嚴海,是廣大無邊,也是統一聖道諸教的絕對不二的真教。
教行信證大系·要論:
回向:
留言列表(2条)
[…] 《本典·教卷》大義 三:本願與名號 […]
[…] 《本典·教卷》大義 三:本願與名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