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桂利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2-04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親鸞聖人與正信偈

正信念佛

唯信正因

信海流出

信樂一念

久遠實成光壽海

如來的選擇與重誓

光明之德與名號之益

出世本懷

本願一乘的因果

現生的利益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淨教傳承:天竺二祖天親

淨教傳承:中夏三祖曇鸞

淨教傳承:中夏四祖道綽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淨教傳承:片州七祖源空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跋文

稻垣瑞劔

光明坊釋斷鎧師曰:

謹惟今偈依三朝高祖之解釋,述一宗之大綱。一部六軸,義理甚深。引文廣博,以教說多義,凡庸難遍攬受持之。然一宗大綱,他力本願之旨,總攝在一百二十句中。傳承弘經之法,歷然無私。佛祖嫡傳處,以能發一念之信心為至要。

又曰:

開示往、還、四法之教相,勸歸一心之佛因,顯為佛祖相承之要義,是一偈之大意也。

言雖簡,今偈之大意,皆無不盡。夫正傳佛佛相傳他力本願之印璽者,在印度西天是龍樹、天親二菩薩。及佛法東漸,曇鸞大師於震旦正傳之,內鑑泠然。由鸞師滴滴瀉瓶,至道綽禪師、善導大師。在片州日域,源信和尚住於台嶺,於顯傳天台一心三觀之妙法,而為惠心流之祖;於隱披瀝「我亦在彼攝取中,大悲無倦常照我」之真實。源空上人又偏仰光明寺和尚,順彼佛願故,發現出離之要路。光顯選擇本願,弘宣真宗。

本師彌陀覺王之所以應現迦耶城,唯在說彌陀之本願海。然一宗之傳持,由龍樹大士至法然上人為止共七代,稱為七高僧,傳承弘教之法相歷然,豈有不足乎?

高祖親鸞聖人依三朝淨土之宗師,四依弘經大士之解釋,廣蒙三經光澤,特披一心華文以來,完全無私,動靜非己,出沒必有由。譬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往還起居,必告必啟。常憶佛祖恩德,畏佛智冥見,毫無自心建立之跡。唯探經釋之深旨,顯示、開顯、光闡之。今偈之述作唯是二利報恩之外無它,真宗興行之志亦蘊在中,故以「唯可信斯高僧說」之句,為今偈作結。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自大悲彌陀尊數至高祖聖人,共有十代,淨土真宗嫡嫡相傳,弘願一乘正傳眼前。尋此佛祖相承之由來處,其本源正依第十七願力,此故祖師聖人置此偈於「行卷」,即諸佛稱名之卷中,此正顯彌陀願力之成就。

考三國七祖之人格與德化,諸代帝王相繼請高僧於宮內,或垂渴仰之頭,聆聽解脫法。或瞻禮、或受戒,仰其為一心金剛之戒師。三槐九棘之豪門,亦心寄黃金樹林之萼,戎狄之輩,黎民之類,亦同賞四十八願之月。如此化導亙三朝,行證普四海。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正信念佛,過去佛亦相傳,現在佛亦傳持,未來佛亦正傳,十方薩埵亦依正信念佛成正覺。此實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絕對不二之至教也,豈不貴乎?經之解釋,必仰菩薩之論,龍祖通申三部妙典,別依《大經》作「易行品」,判難易二道,釋「即時入必定」。天親菩薩依《大無量壽經》說願偈總持,顯真實功德相,述一心歸命真因,弘宣自利利他深義,明由往還二迴向他力之旨,更的證三願,傳「他力者如來之本願力也」之旨。誠佛法滅盡時,獨留斯經止住百歲之旨在此。今偈由如來本願力發起,是宣本願力者,專顯大經真實。又於《廣文類》真實教行信證及真佛土卷,盡攝在此中,真實的《大無量壽經》在此中,諸經之意在此中,七祖相承唯信正因之玄旨在此中,釋迦牟尼佛大寂定之風光亦在此中,蓮師之《御文章》亦由此中生。一字一句,悉是正法、法身、般若、解脫、至寶中之至寶、重寶中之重寶、佛祖相傳之奇寶,可仰可貴。縱令統領三千大千世界,亦不如受持此中之一偈;供養無量恒河沙如來,亦不如念持今偈,堅正不卻。此偈頌生於茲七百歲,不問道俗,不論貴賤,頂戴此偈,一字一淚,一唱一禮者,必為信法之大機。若非宿因深厚,浴光明名號之因緣者,如何得以五濁世之有漏穢身,直接信受乎!誦之而不信者亦無益,能發一念信心方是至要。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斷鎧師曰:

此偈雖廣明往還、四法、六法等,究竟其旨歸,全在大信心。正信念佛之題目猶以正信為本。然言一心正信偈亦未嘗不可,行與信原本不二一體。信和行雖暫異,成能聞之信心,為所聞之行體,歸所聞之行體為信心之體。機法一體,行外無信,信外無行。言信心者,為顯南無阿彌陀佛生起本末之相,言南無阿彌陀佛之體者,即我等得他力信心之相也,應知。千萬勿作信行別見之執。若就《廣文類》,考此偈位置,在「行卷」之末尾。此並非只是上向大行顯行信不二而已,亦欲由此不二之中開二之義,下起大信之卷故,特置此處。又此普括盡一流相傳之要義,正是本典一部之總持。祖聖意深。云云。」

雖聞正信念佛之法門如無耳,雖見如無眼之輩,是宿緣淺薄,乃今得重聞之機也。拜天祭地、祀鬼神、擇良辰吉日之輩,不提也罷。偶貫南浮人身之針,於曠海浪上,希遇西土佛教之杳,徒止於聖道權假之方便,為流轉諸有之身,乃至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實可悲痛也。今世,多人詣塔堂伽藍,祈求現世福利,抱燕石拋卞璧,事義解教道,而圓解證入之人稀。此皆偏由多求不執持一偈,徒慕知之欲求滿足,不淳心信受故。

信由尊教法起,由禮敬佛祖起,何諍蝸牛角上不急之事,不求此無價之大寶耶?何唯泣人生苦惱,不服本願醍醐之妙藥乎?今偈簡而易持,要而易入,與其涉獵半滿權實之大藏,不如執持此偈,住真實信心。雪山童子聞一句而捨命得道,龍鱗有三熱之苦,猶修佛法,今人有何苦,佛祖嫡嫡之正法垂手可得,不玩索而信受?誰皆有清晨俛仰之暇矣。噫!壽夭難持久,一息之後即是來生。不知露命落何處之草乎!一度失人身,萬劫亦不復。願互相勸誘,深念無常,心寄真實之教,為永劫不壞之資哉。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依斷鎧師之意釋題號,總有三義:一者信行本末門,二者攝末歸本門,三者唯本一心門。

初「信行本末」者,正信為本,念佛為末,此末又有所行、能行。其所行者,是法體修滿之大行,眾生往生之正業,發願迴向之真實功德大寶海,此即南無阿彌陀佛也。其能行者,即法體全顯之稱名,常行大悲之念佛,乃知恩報德之妙行。能行·所行雖異,共是於信心中所具利益故云末。但如所行者,是信於其中所具之行體,必得往生之正業故,此大行正業和信心正因互為本末。若從如來的迴向說者,行為本,信為末。何故,法體大行之佛智迴向能成眾生機受之大信故。今從機受安心論故,信為本,行為末。誠由信心開發故,能具此無上大利之功德,往生之正業成就,此故言正信念佛偈。又如能行者,是信所具之行用,非是自身往生之行業。雖然全體起用故,常顯發所行法體,融報恩之果行,會大悲之果德,誠是超世希有之勝行也。真實信心必具名號故,題云正信念佛偈。本末之義大致如是。

二「攝末歸本」者,信本行末雖暫各立,由信本成行末故,念佛之行末是信本之所具,正信中攝念佛,末必歸本故,云攝末歸本。

三「唯本一心」者,此有二義:一者一法異名門,謂正信即念佛,即是一體異稱。又謂正信者,顯佛智迴向;念佛者顯一念歸命。正指正智,爾者如來清淨真實之佛智滿入眾生心中,發起金剛信心故云正信。念佛者,指歸選擇大寶海,是念佛成佛之謂,是憶念彌陀本願入必定之道理,念佛即信心也。二者能信所信門,謂此正信是能信,念佛是所信。

顯正信本願念佛,其所信之念佛是大行,即所聞之名號也。念指南無,佛指阿彌陀佛。聞信法體名號之念佛,成就金剛心為一偈之極致。聞真宗念佛,一念無疑者,方言希有最勝人。所聞之念佛其義又為信故,能聞之一念全成唯信,信行不二,能所是一。

所聞之名號即是信心,能聞又是信心。以上依斷鎧師總辨題目如此。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斷鎧師是肥後(熊本縣)人,住於長門國(山口縣)萩光明坊。宗學承繼興院慶恩師,與道晃師並為慶恩門下高足。然不拘泥師說,縱橫玩索批判古今之學說,自為一家,學階至司教而終。明治十九年六月,被追贈為勸學。隆英師為其上足。慶恩之師環中師是肥後東光寺的住持,少而出至安藝,入深諦院慧雲之門。後入桃花房智洞之門。三業惑亂之際,述「建幢摧邪篇」,援護智洞,及大瀛師《金剛錍》出,幡然歸正,反而彈駁舊來之執著,顯揚正義,是肥後轍之祖,門內英才多,今表解其學系如左: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斷鎧師眉清目秀,神解峻瓏,於宗乘為一大天才。深邃之學,勇健之筆,皆非今時之學哲可比,亦非他之學匠可雷同者。屹然起為一家,其名聲不如僧樸、香月、香樹、慧雲、大瀛、道隱、興隆、善讓師等,於宗乘,其高邁之眼識卻不落人後。

從表面學系見之,似從環中師,實際則超越乃師,出師之上,又究盡當時之學轍如空華、石泉,而不愜於此等,新建設法雷轍為之祖。

斷鎧師深徹本願一乘,常誨人不倦,事筆硯不止,畢生所為,無非報恩之聖業。著述不少,然多是寫本,付梓者僅有數部。《六字釋提要》出於明治十五年,《易行品淨土論論題揀持鈔》於明治二十八年問世,雖共是學界之至寶,今人多不知之。予親從恩師利劔老師受賜,慶喜之至也。此外有《王願成就戰戰錄》一書,雖以寫本流傳,亦足窺鎧師至淳至高之信念與學識。其他著作有《淨土論鬩牆》一卷、《往生論註慶卯錄》一卷,《選擇集山釣錄》二卷、《選擇集講義》、《本典錄》二卷、《行信決擇篇》一卷、《法要類文》二卷、《高僧和讚講義》、《正信偈講義》(未完)、《改悔文自勸鈔》一卷、《易行品隨聞記》一卷、《寶章稿錄》一卷、《和語燈類文》二卷等,多為寫本。數年前受龍谷大學教授龜川教信師之厚意,勞法友數名,得書寫其中數部,法喜無限。然收藏於龍谷大學之鎧師著述,以《行信決擇篇》、《論題揀持鈔》等為首,悉是鎧師中年,或是在此以前的著述,鎧師最圓熟的晚年思想著述,除恩師利劔師之外,天下無一人知者。鎧師之《正信偈講義》雖有二種,可惜皆未完結即擱筆。此外鎧師著述悉集於恩師之處。

斷鎧師的學派名法雷轍,其學塾名法雷社。斷鎧師應西源寺慶信師之邀請從熊本來,中意瓜生津隆英師,三年即傳之衣缽。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隆英師是近江國犬上郡豊鄉村法城寺住持。容貌魁偉,相好圓滿如玉,白眉長垂如慈父,寬恕溫和而具不可近之威儀。眼光炯炯射人,予人德光外溢之感。日夜孜孜鑽研,不苟忽寸陰。至晚年,學階位列勸學,此全是師努力之結晶。師每年例行受邀到法城寺附近稱名寺參加報恩講法筵。師之英姿一出現山門內,擠滿本堂的善男信女悉出而迎師,由山門至本堂道路兩旁,盡是七重八重的人牆,但為瞻仰溫顏,稽首合掌敬禮之。古今近江國不見其比者,以之可知師之盛德也。隆英師著書,除在利劔師處書物外,其他尚有《易行品講錄》(明治三十年出版)、《玄義分講辨》(寫本)等其他數部。

恩師利劔師青春出鄉關,由松浦僧梁師之博貫舍,轉入在法雷教校執教的隆英師門下,時是恩師二十二歲的春天。隆英師洞鑒恩師非尋常之器,諄諄誨之,慇懃啟發之。恩師亦事隆英師一如佛祖,出入必隨從,起居常瞻禮。如此經螢雪共八年。初入恩師之法雷教校時,門人其數三十餘名。然月轉星移,隨歲月遷流,或沒或去。隆英師高齡八十四歲示寂時,侍其臨終,和稱名之聲者,獨恩師一人耳。隆英師病漸重,自覺不能再起,招恩師近病床,忍受苦患,每日用兩小時口授宗之奧義,禁質疑,令筆錄之。此時老夫人擁隆英師靜侍於後。講義一終,師常發大熱,雖醫師制之,師嚴而不應,浩歎不能已,曰:

「今往生之期在近,恥不能傳先師之言,誰乎復開南天之鐵塔者哉!」

如此持續至臨終之夕。恩師於難中之難中禮敬明師,且是最後一個留在教校,此事令今之世人滿面慚紅。

此故,隆英師之衣缽獨傳之利劔師。法雷轍清流,一人汲之。隆英師遺書悉移至湖畔之光台寺,法雷轍之相傳,清楚如此。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爾來,於恩師利劔師之門學者,雖不知其數,至親經面授者,如未曉之天星,此偏為無明見恩師也,亦或為宿因淺故,強求不來。蛟龍豈永是池中物?摩尼又豈永藏衣內?恩師的化導已開,法雷轍亦漸昌隆。惟共大谷之流不滅不盡。利劔師胸宇闊達,識見高邁,八風不動,如妙高山。自號雪山,有由哉。即曰:

大寂滅海,是即釋尊之本門,即是本佛久遠之真證,亦是三種莊嚴,廣略相入也。然三嚴非真宗的淵源何?天親菩薩是隣賢大士,能達觀廣略相入·願心莊嚴之大法門,起觀生信,以歸入一乘海。而高祖聖人的大信海之風光亦不外之,所謂誓願一乘無二無三,二乘·三乘者入一乘,是果上莊嚴的法門也。即夫八萬四千聖道之教,唯是方便權門之施設、還相攝化之初門、機緣調熟之前路、唯說願海之階梯也。而五時之教,是真實教之序分,一代諸教皆是大信海之分說耳。不具從此高處大觀之眼識,即不能到諍論安息之處。云云」

又曰:

誠仰法界一法身之絕對界風光者,本佛久遠實壽常住法身,乃理智不二之極談,是即諸佛之本覺。達觀言三世諸佛之成等正覺,亦皆不外是卷其垂跡還本門,可仰無始本有之極理、常住法身之體無量壽海廣大無邊。有何必要吐此土有緣釋尊、西方無緣之彌陀等粗語乎?

又曰:

據彌陀的願海瞥見一切法門時,真如大智慧光明等說,皆是談彌陀果海風光,不外是久遠實成本佛無礙光偉觀。付與因人談本具,還果海之本源,真如內薰密益,知即是無礙光照育。極樂莊嚴廣略相入妙境界相,據於略門語法界遍滿時,真言密嚴淨土亦充滿吾等一心中,此妙理誰乎疑耶?達觀此處者,本願一乘是果海大法門,自餘諸宗不過是將此果分不可說法門付與因人說明。若夫聖道之人捨自歸他者,本願一乘海風光始自得首肯。云云」

等文足以窺利劔師之一乘眼。又欲知關於師之本願一乘說者,可披閱師之述作《愚禿鈔講義》。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予曾問與本願一乘相關之正覺門之義,恩師立即草一文與予曰:

正覺之義顯淨土真宗的淵源,是明他力攝生的法理者也。

以法界統御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為一切法門的源流,乃本願一乘的妙法故。三種莊嚴緣起於娑婆世界,為淨土真宗;圓滿成就十方一切眾生的願行,成正覺的阿彌陀者,為機法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念正覺融三祇,統攝一切。此三嚴是願心莊嚴之法,廣略相入無礙自在。廣指何也?乃三嚴二十九種也。略指何也?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也。此廣即入略,此略即入廣,所謂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此三嚴原是願心莊嚴之法故,一一莊嚴皆是為我等所成就的歸命方便巧莊嚴。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夫大聖釋尊於菩提樹下成大正覺,海印定中一時炳現三世十方之因果,所謂果上顯現的法門,不起樹下而遍滿十方,自顯本佛的風光,此本佛豈有他哉?《和讚》(No.88·二)曰:

久遠實成彌陀佛

 五濁凡愚特悲憫

 釋迦牟尼佛來化 

 迦耶城中爲應現

又《大無量壽經》曰:

去來現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諸佛者指阿彌陀如來是真宗的口傳,然三世諸佛皆念阿彌陀佛。

空海於《大日經開題》曰(大正藏五八·六下):

無量壽者,法身常恒不壞之德是也。身遍虛空法界,心亙性相理事,此身此心何處不有,誰生誰物逃出不攝,故名歸命。

利劔師曰:

釋尊之大寂定是彌陀三昧,此大寂滅海有風光,即三種莊嚴是也。結三種莊嚴,由一一華之中,三十六百千億的佛身及光,亦等同如相好金山。

乃至云令眾生入佛道,是意乃說三世佛法皆是由極樂界中流出。然因人漸修聖道門,是二十二願還相迴向菩薩所修之法,非實機堪修者也,若知已於正覺上有圓滿十方一切願行之機法一體的法門,誰乎不歸之?

本願一乘乃統一之法,聖道八萬之法乃分說之法。釋尊先散說之而後統一之,故會入一統一體者,皆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

我等何緣,觸此光明,聞此名號。光明是密益,名號是顯益。顯密兩益因緣正熟而信佛智不思議的本願力此信眼一開,直接面對如來捨凡夫虛妄的世界,入威神光明攝取的世界,一代佛經無不皆是本願海的風光。

唯可仰正覺門之廣大。十八願是往相,二十二願是還相;往相是本願一乘,還相是聖道的諸教、自力、利他教化地、方便權門的道路。如是以往還二法,統御一切眾生者,實無非是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威德。云云」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次窺恩師利劔師的唯信正因說。師曰:

映於高祖眼之一代佛教,從初頓華嚴,終至涅槃為止,唯以信心為菩提正因。即《華嚴經》曰:

「聞此法歡喜,信心無疑者,速成無上道,與諸如來等。」

《涅槃經》說:

「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既攝盡。」

特別於《大無量壽經》中,以唯信正因光顯到無上菩提的本願一乘。然則高祖聖人,決真實經者《大無量壽經》是也,開闡唯信正因本願一乘。

日溪法霖師曰:

「《大經》如王城,《觀經》如邊城。破敵邊城,便凱旋王城。」

是為真宗宗學者的權威,可謂能徹祖聖真意之警言。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竊思高祖之稟承,近者於《選擇集》的結論中得以窺之,即《選擇集》結論曰: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如磁石之指北辰,指本願海為必得往生之洪範的是元祖。徹此真意的高祖,奉體斯慈訓,直攬《大無量壽經》,建立願心莊嚴的法門,著作《教行信證》,可拜察但為酬報師恩耳。

吉水法然上人別依善導法門,其法源亦偏在本願海故,「玄義分」曰: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散善義」正定業決判曰:「順彼佛願故。」於咐囑廢立,以「望佛本願」作結論。況釋《觀經》之深信,建立機法二種信心,更設信心守護之喻,是示乘願力白道者,一經隱彰之實義,偏教辨定三心為正因。

映於高祖眼的《觀經》,乃翻轉自力之三心令歸入他力信心之經。即《和讚》曰:

「應翻轉定散諸機各別自力之三心願求通入彌陀佛悲願利他之信

定散諸機各別之

 自力三心當翻轉

 如來利他之信心

 通入一道當願求(No.81·九)

中宗蓮如上人曰:

「能得是真意,歸其正行者,任何樣也沒有,唯是一心一向信憑彌陀如來之理也。」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正雜二行的廢立,教以獲本願他力的信心為至極之旨。應仰此等是得《大經》眼,徹《觀經》隱彰深意大信海法門也。

元祖乘淨土門初開之機運,以觀經法門垂法語,教稱名往生,是《觀經》下三品的隱彰之實語,決非帶方便者。然得元祖之正意者,門下三百八十餘人之中,僅不足五、六輩之事實,如何不高祖悲歎不能自已?高祖仰元祖之指南而探願海,以顯示願心莊嚴的法門,作五願開示,決第十八願為往相信心願,明唯信正因,此可謂是古今獨步之聖業。同一念佛的行者中,不得信誓願不思議,而專勵稱名念佛,失如來大悲之恩德者多,目睹此狀的高祖,內心是如何地希望彼等能得真實的信樂,憶念相續,成為報謝佛恩的如實行者呀。察之畏極。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觀經》乃從假入真之經,為誘引聖道門之機,顯說要門定散二善,為隱顯廢立的施設。經言:

「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

自力的機執未盡者,即使如是至心具足十念,亦不可拂含華未出之厄。宿善純熟,徹所說之實義者,聞應稱無量壽佛的教語,立即體解本願的真意。

《觀經》之隱彰的實義,若得「玄義分」示如《大經》說之深意者,則明下三品的念佛往生原樣即是與第十八願聞信一念即得往生是一轍。不止下三品念佛,九品正因亦在唯信心故,善導和尚曰:

「建立二種信心,決定九品往生。」

漫執稱我名字之文,疑唯信正因本願,亂稱名報恩宗義者,是祖聖罪人也。

《大經》不帶方便,露堂堂地光闡本願一乘為根本法輪,唯信正因法門最明白也。可稱為釋尊述釋的第十八願成就文,是安心的依憑,又是一宗的淵源。以本願三心為信心歡喜之一心,以聞信一念談即得往生的平生業成。本願的至心與欲生,之至法體,可讀為「佛至心地回向給我們」,此全依高祖的指南,可仰此深徹大心海的擇法眼。據釋尊述懷,仰高祖指南,窺第十八願文,本願三心直承第十七願名號,其間無任何隔閡。十九願是修諸功德之行在先,至心發願之信在後;二十願是植諸德本之行在先,至心回向之信在後,二者與直稟名號十八願三心不同。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至心以名號為體,名號印現機中者即是真實信心。此真實心者,唯是信順本願招喚的勅命,此言信樂。此信心是已離生死大怖畏的滿足心,故云欲生。全領名號,佛因滿足,往生治定。此外尚攬何物擬是往生的因法乎?唯信正因,無丁點之疑。如「乃至十念」,是相續行也。命無者即止,苟有命者必相續。

既言相續,非正因之實體明也。特別是元祖法然上人釋「乃至」,曰「從多向少」之言。至少是十念相續,若命促剎那,不遑唱一聲稱名,於聞信一念獲得「即得往生」利益,是攝取不捨光中人,何得墮三塗乎?況「乃至」乃不定之言哉。稱名若緣缺則不生,以稱名談正定業,稱名的實體是以信心,稱名業因者,不可不結歸信心正因之義。

行用結歸信體者,可以談因法;信體流出為行用者,可以語報恩,法門自然地運轉即法爾的妙用。要言之,稱名本願歸唯信正因,稱名正定業玄旨在決唯信正因。不以大經眼見《觀經》者,則不能窺隱顯的實義。云云」

以上,可知利劔師的唯信正因說之一端,又足窺師行信論之片鱗。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吾人靜盼他日恩師盡法雷轍涯底,更進一步講述行信論及本典,此令人稽首慶喜非常。此外,集中於吾處的論文、隨筆、教語、詩文等,足為數卷之書。此復待他日得機會,可給隨喜法雷轍的有緣同朋們。

若夫由恩師本願一乘眼,徹唯信正因玄旨,窺今偈之講錄,必得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之大利。將恩師大心海風光,懇切地說來道去,於茲數十萬言,唯為念報佛恩深重耳。予有幸於澆末之時,遇明哲仁慈恩師,得敬信真宗教行證。慶中之慶,何物如之。唯憶師恩之餘,不顧愚闇無才,蒙恩恕草序。

本書《正信偈講話》,由四恩的恩惠方能筆錄下恩師講話內容,文體盡量求平易,以令人易解。於發刊(初版)之際,獲井上善右衛門氏厚情贊助,謹茲感謝。

昭和六(一九三一)年三月十七日

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正信偈》講讚

《正信偈》真髓

大無量壽經玄義:

總 說 誓願一佛乘

第一章 如來興世的本懷

第二章 彌陀超世的願力

第三章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四章 諸佛同讚的覺體

第五章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六章 時機相應的捷徑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2)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1-30 18:36
Next 2024-02-18 08:54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