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信海的行信論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5年01月29日

大信海的行信論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大信海的行信論——法雷派的行信論其二

一   因果·機法·行信(一)

P199謹按淨土真宗的玄規(法門的規條)有三,一「因果門」、二「機法門」、三「行信門」。此三門互相攝相即。如來正覺的世界,成「教」顯現於眾生界時,為淨土真宗的法門,其法門必為「因果」、「機法」、「行信」顯現者。本典的總序之文亦應著眼於此三門拜讀。

  看總序之文,「難思弘誓」是因(原因),依此弘誓之因得「度難度海」的結果。又「無礙光明」是因,唯依此光明,「破無明闇」(結果)。

P200就阿彌陀如來說,「難思弘誓」是彌陀成正覺的因,其因原樣地成為眾生度生死難度海,往生成佛的因。又「無礙光明」是彌陀正覺的光明,此光明(果)原樣為因,破眾生的無明闇。即全彌陀正覺的因果,成就眾生往生的因(信心)果(往生成佛)。此二利圓滿的大用,和如聖道諸宗依自己的修行破無明得證的宗教,是大異其趣。之云絕對不二的真宗「因果門」。

大信海的行信論

  接著「機法門」。諸佛如來的自內證(如楞伽經卷六,佛的真覺即大自覺)與本佛(彌陀)久遠的真證同一(佛佛平等的世界)。《華嚴經》漏其風光(佛的自內證),華嚴畢竟是《大無量壽經》的序分(大經的序分有「得佛華嚴三昧」之句)。《法華經》是雄大的經,雖或分一說三(分一乘說三乘),或會三歸一(統一三乘,使歸入一乘),示現聖道的法門,從願心莊嚴(二利圓滿的大悲法門)的大法門看,是所謂空手待月的風致(聖道門(法)於理雖可能成佛得道,可修的有情(機)無故,實際是未有一人得者)。又法華雖「開會」(令入一乘法華)權機(非實凡的權化二乘,即聲聞、緣覺),漏惡逆的實機(末代的實凡夫)故(法華經說八歲的龍女成佛,雖說惡人、女人也成佛,今日眾生無有一人如釋尊般得娑婆即寂光土的覺證),不足以滿足大慈悲心。為「極惡最下之機」(眾生)說「極善最上之法」(云南無阿彌陀佛之法,選擇集)者,獨《觀無量壽經》。而《觀無量壽經》的念佛三昧,應歸入《大無量壽經》的唯信正因的法門。

P201其「機」愈低,其「法」益高,之云絕對不二的真宗「機法門」。

大信海的行信論

  次「行信門」者,總序曰:

  「圓融至德嘉號(行、大行),轉惡成德正智(名號是正智即聖智,之云佛智即行),難信金剛信樂(信、大信),除疑獲證真理也。」

  這是真宗「行信論」的基準。行信論是《教行信證》一部的眼目,一部的奧義,之還序題(總序之文)而得其大要。

  名號是功德大寶海,圓備萬行故,能於一念(信之一念)超道理成佛(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的法門)之三祇(三阿僧祇劫的修行),使滿足佛因(往生成佛之因)。「功德」者是佛智,之云「正智」。「正智」是如來的「至心」。「至心」以無上正遍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體,即是「信樂」的體。下(行卷,引用選擇集「三選章」之文後)開說之,而云「選擇本願之行」(一切善惡的凡聖,皆同齊歸(信心)選擇的大寶海,念佛成佛(行),之云選擇本願之行。就稱名云大行時,有大信方云大行)。

P202大行和大信,之還選擇願海,是行信不二的妙諦。此義已光顯於「總序」之文。

  (一)行信不二之妙、(二)機法一體之妙、(三)因果不二之妙,雖有三妙(妙者云佛智不思議),不知「因果」則不知「機法」,不知「機法」則不能知「行信」。又會(理解)「行信」則「機法」明,「機法」明則能徹「因果」。高祖顯之於總序,慶讚:「遇獲行信,遠慶宿緣。」幸掬龍谷之流(真宗)者,不可不慶鴻恩。

大信海的行信論

 因果·機法·行信(二)

P203證卷曰:

  「夫案真宗教行信證者,如來大悲廻向之利益。故若因若果,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廻向成就。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

  看四法因果是一王願(十八願)的成就者,是大信海的風光。因淨果淨為清淨願心的成就。

  曇鸞大師稟龍樹、天親二大士之意,顯示往還二廻向,入大乘正定聚,顯偏由信佛的因緣(易行道的精神)之旨趣,更述願心莊嚴的淨土是廣略相入的妙境界相(第一義諦是佛的因緣法)。「法性法身」(略)是本佛(彌陀)久遠的真證,「方便法身」是十劫正覺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在修證(修行和證果)不二的性海(法性海、本覺的世界),泯迷悟染淨(染是煩惱,淨是菩提)的差別,在修性不二(無相)的修德(法藏的發願修行之德)(相),振誓願度生(發本願度眾生)的大慈悲。說之,鸞師云:

P204「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廣即略)(論註下卷)

  又曰:

  「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論註下卷)誠是「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至極之響,妙心的音律),無言而玄籍(幽玄的經典)彌布。」(論註下卷)令底下的凡愚蒙此等法身大士(如龍樹、天親的菩薩)之德化者是淨土真宗。

  性海(法性海)超因果,修德(法藏的願行)建立因果,之非於理(法身常住之理)(無量壽)智(佛智觀照的妙用)(無量光)不二之極談(至極的法門,天台宗語此不二)而語,因無礙光的大震蕩(無礙光如來的光明能統御法界(眾生界))破無明的大夜。之作本願一乘的「因果門」。

大信海的行信論

次述「機法門」,行卷曰:

  「然按(考)本願一乘海,圓融滿足、極速無礙(於信一念令眾生的身心速滿足如來的功德寶海,惡業也無法障),絕對不二之教也(本願一乘是絕對的法門,亦有約相對)。」

  又曰(行卷):

  「然按一乘海之機,金剛信心絕對不二之機也(教當下之機(信心)故,同是絕對不二)。」

P205是則在今家論「機」和「法」的基準。

  此處有「教」之言,而無「法」之言。「教」者是彌陀教,是本願招喚的恩命。此恩命對「機」之言,正能見「法」。

  於今家論「機」有三種不同:

  一、指金剛之信心云機。(行卷)

  二、於「正信偈」偈前之文云「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三、信卷標舉之文,有「至心信樂之願,正定聚之機」之文是。

  第一的機之體是信心。第二、第三的機之體是眾生,此中,初是「素機」,後是「入法之機」。此三種相即不離,缺一則真宗的機法門不成就。今之「機法門」,定其機是逆惡之劣機,攬其「法」是本願的一法。所謂本願一乘,機一故法一,法一故機一。

P206「機」的字義,「機」者「關也」,即「相關」。聽見彌陀全眾生的往生而正覺成就者,對我等和彌陀是一機關(有機的關係)中者沒有任何疑問。「面面應眾生機願行成就」(安心決定鈔),而成就機法一體的正覺的彌陀故。令信知一稱一念亦不雜機功,法體圓成(在如來方面成就眾生的往生)之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此處機法一體的念佛三昧成就。此時之機是眾生,是一切善惡凡愚。

  「機」亦是「宜也」、「宜者」,即宜攝取不捨者。投此機宜的是宿善開發之時,之云「正定聚之機」。

  又「機」是「微也」、「稍微」之義。在聖道門是眾生自己的善根之意。即以真如的內薰密益(真如由內部向無明運作,欲驅逐之)為因,普賢願力(諸佛菩薩的願力)為增上緣(最殊勝緣之力。如冰加熱為水時,熱是增上緣),內外因緣和合故說機感相應。然在本願一乘,以真如談一如法界,即是本佛久遠的真證之法性法身(佛智與般若真空冥合者,事事物物是真如,是法性法身,此云佛性)。由此一如法界起誓願度生的大慈悲,為我等成就正覺。斷定從此光壽海(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起光號(以光明和名號)攝化(化導十方眾生)的大用外,無有機感相應的妙用,感應道交的大用亦在法體成就上談之。

大信海的行信論

P207次「行信門」。行卷曰:

  「謹按往相廻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大行之爲大行處,名號為功德寶海故。云稱名為大行的表達也有,不可忘了意常是功德大寶海。)

  信卷,稟此「有大信」,而曰「謹按往相廻向,有大信」,且施十二嘆釋(讚嘆釋義)(信卷),特置別釋,顯其至要。「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的唯信正因,是一部六卷之眼目,機教雖互相攝、相對,機受安心的至極是「信樂為正」(化土卷)本不待論。展開此大信海的風光,建立教·行·信·證·真佛土,是則高祖聖人的御己證(體驗)。

P208行卷的行一念釋:「就稱名遍數,顯開選擇易行至極」者,是拂能稱的機功,顯極速圓滿的法德(名號之德)。即去多念(多多稱名)意,拂能稱(稱之人)的機功者,選一念(行之一念)者是顯無礙的法德(佛智)。能稱無功(不是用稱名的力量往生)則法體(名號)獨立。(行之一念非實寄(寄是寄顯說)相對,是去就相對,去多念而就一念的詞。精選一行往生的選擇集,是令歸法體真因之名號,攝末歸本的釋義。就末之一聲顯本之名號的德,不是立宗立法的判釋。就至極的一聲,是顯極速圓滿的法體之意趣。終·吉就乃至十念的稱名,是使受得他力攝生的旨趣之化導。終日勸稱名正定業處顯名號的體德,通宵(時時,與上句“終日”相對)談滅罪得生處,常開法體的妙益。)

  仰法體獨立之面目者,不外歸信心正因之宗風,稟之者是信卷故,因此必開顯信一念。信卷(末)曰:

  「夫按真實信樂,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時間的最小限),彰廣大難思慶心也。」(信一念之德具廣大難思之慶心)即是。約時尅,約信體,光顯本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大信海的風光於茲明。

P209真宗的玄規(法門的構造)如以上有三門。吾人宜都會(融攝)此三門於一行信門,以仰願海自爾的大法門。

  法雷學派的行信論有前說和後說。前說(斷鎧師的《行信抉擇篇》及《論題揀持鈔》等)是斷鎧師(第一祖)中年以前之說。前說是說明從元祖至高祖之法門的進展者,後說是晚年大成者。後說光顯大信海自爾的法門,是盡善盡美者。然法門無盡,學海的航路無有盡處。我等追此先蹤,必須更遂一段的進展才行。

  信卷曰:

  「遇獲淨信者,是心不顛倒,是心不虛偽。是以極惡深重眾生,得大慶喜心,獲諸聖尊重愛也。」

  「是心不顛倒,是心不虛偽」者,是相應「真實功德相」(誓願的尊號)(行)者。「獲諸聖尊重愛」,為信樂是如來之大慈悲心故。有此大滿足可語行信。行卷曰:

P210「爾者,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即破無明闇,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大悲)之德也。」

一文四十三字,攝盡往·還四法門無餘處,逍遙離有無,揚揚乘託願船,忘己觀光海的風光。見真大師的法身於茲可仰。

大信海的行信論

 斷鎧師的行信論壯年時代

P210先就斷鎧師論《論題揀持鈔》(易行品和淨土論的論題)(明治二十五年興教書院出版)的易行品的念稱交際,能見到師最初的行信論。謂:

  「今謹按真宗廢立的教相,大有二門。一者一行選擇門。謂棄廢聖道難行的諸善,辨立淨土易行的念佛,二行廢立的法門也。依此門則通攝選擇本願的信行,為念佛三昧的一法。以此但信稱名的一行,決定凡夫入報的正因也(正因二字不穩當)。是此法門尅信行一體的名號,顯示心念口稱同一的宗義故,若於是作信行差別之見,起口稱正因之偏執,生信行各因的異解,則錯亂一行本願的教意,違失唯信正因的宗義。慎勿誤信行不二之旨趣。

  二者唯信別選門。此是簡非定散自力的迷心,開闡他力佛智的真心,信疑廢立的法門也。依此門則分別信行二法之殊異,選一念發起之唯信,決定報土得生的真因,判念念相續之起行,屬知恩報德之利益也。」

  立一行選擇門和唯信別選門之名目,光闡「二行廢立的法門」和「信疑廢立的法門」,論決一家之行信論者是宗學的初門。何故,廢立唯在釋尊末化的教法,願海沒有廢立,欲精研一家之行者,得遡願心莊嚴,開法爾自然的法門。

P211分別信行不二(一行選擇門)和信行而二(不二而別)(唯信別選門),論一行選擇門是念佛三昧的一法處,雖對破信行各因的僻執,但不是一槌碎破令敵將變色者。何故,若云信亦南無阿彌陀佛故能成往生的正因者,稱亦南無阿彌陀佛,何不成往生的正因呢?說於一念佛三昧海,何唯於信許正因,而難稱之正因耶者,是稱名家的絕叫處故。

大信海的行信論

P212同《揀持鈔》曰:

  「問:一行選擇的教義,言是信行一體的名號,談心念口稱同一的宗義者,是據何指南耶?

   答:正是終南(善導)吉水(法然)的決判,一家相承之指南也。大師的玄義分既已曰:『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稱名)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乃至必得往生』文。斯則以名號的願行具足談十聲稱念的願行尅體之義也。」(信之一念願行具足也)

  以名號的願行具足談十聲的願行具足是可。所謂「稱名乃至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行卷)。然以之於能信能行的機上證信行同一是不可。何故,名號的法體露出於其真面目時,但是信心攝取的法,所謂「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行卷)者。不得不說以尅體之論(還名號論時)欲證機上的信行不二者與名義不相應。就能信能行(在眾生信、眾生行的跟前)談不二者,此是踏襲石泉之誤者。只論能信能行亦皆是一念佛三昧,不徹能信正因的真源者是《安心決定鈔》

大信海的行信論

  決定鈔曰:

P213「下下品失念之位之稱名亦往生者,非稱時始往生,稱顯為極惡之機原已成就之往生。乃至由佛體成的願行的薰修顯於一聲稱佛之處,成往生之一大事。」

  (今譯:54.從佛方成就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故,雖是無知無識下下品之失念稱名,亦得往生者,非稱時始得往生,往生本為極惡之機成就,現於稱名也。

  55.又,大經云:三寶滅盡之眾生,三寶之名尚且不聞,稱一念亦得往生者,亦非稱時始得往生,是從佛體成就之願行所熏修,顯現於一聲稱名之處,成就往生一大事也。)

  大觀決定鈔,與本願成就、一實圓滿真教真宗之風格有異,據王願中「正覺門」和「往生門」中之正覺門,說以眾生之三世往生為「機」,如來之一念正覺為「法」,以生佛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為念佛三昧之體,是決定鈔之主旨。這是從觀經法界身義建立宗風,說「佛體即往生之願也行也」(決定鈔)(佛體即行是問題也)亦是為此。將願行之薰修顯於一聲之處作稱名即往生,這是見念佛三昧海之風光者。用還源之義(指歸法性城)釋「歸命」亦是為此。比起真宗教徒,天台的真盛上人方可說是心讀決定鈔之人(決定鈔接近一遍上人的教義)。真盛上人《奏進法語》曰:

P214「以念佛和往生為別物故會煩心,否則,唱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往生也。言南無者信憑佛之心也,此心頓於彼佛光中攝取不捨,唱顯迎取之佛為阿彌陀佛,領受我等如此信憑之心與佛救度之正覺為一體者,是南無阿彌陀佛。因此,言南無阿彌陀佛者,應領受佛之正覺即我等之往生也。」

  這是體得決定鈔之念佛三昧達人之名言。還正覺一念之念佛三昧,方云稱名即往生,亦云「唱顯」。雖然如此,欲研究真宗的行信論者,依決定鈔建信行不二門是錯誤的。

  《揀持鈔》曰:

  「問:云法體真因之名號是機法一體、信行不二之真因,印現於眾生之機成安心起行之二法。法體既不二,則機受信行亦應不二。然今以信為正因,以行為非因者,非違法體自然之理耶?

  答:不二之法體,顯現於物機(眾生),成『本末·體用』『正因·非因』之異相。雖在法體則因果不二,如在物機則因果不一。名號真因雖平等,機受之信行則成大差別。」

  此答未得要領,別論本末體用之處雖是一著眼,但唯說成本末體用異相,就正因非因之法理沒有加任何說明。今云法體印現機中則成差別者,難辨其何理由故(以上是斷鎧師中年時代之說)。

大信海的行信論

四 顯於「高僧和讚講義」的行信論晚年之說)

P215斷鎧師晚年的行信義,見於其著作「高僧和讚講義」,曰:

  「選擇本願雖誓三信十念,必得往生定於信樂一念,選三信為選擇之願體,直信攝取之佛智為信受本願之極致,他力攝取之佛智即行外,毫不用自行之可加也。是今家相承不共之宗意也。」

  「直信佛智」者,引證諸文而曰:

P216「天親章曰:『天親論主一心歸命無礙光』等。又曰:『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佛』等,又曇鸞章曰:『本願圓頓一佛乘』等。又末和讚(像末和讚)曰:『佛智不思議若信,正定聚即可得住』(No.284•四七)等,又曰:『不思議佛智能信,報土之因佛教言』(No.285•四八)等,又曰:『佛智疑惑罪深重 乃至佛智不思議應信』(No.319•八二)已上。又《一念多念證文》曰:『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者,一心信憑彌陀佛之詞也。』又同曰:『言「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者,指信弘誓定為報土的業因,名之正定業。』」等。

  此等類文,以光顯佛智即行的本願一乘海者,而於第十八願的能信能行上,以信為本以行為末。信本行末的相承,唯信業成的宗義故,從本垂末則至上盡一形(一生涯為念佛生活)者,攝末歸本則唯信一念,乃至不待一聲而成報土的真因。彼稱名業因之觀經法門是從本垂末門,此必須是以攝末歸本如大經說(言弘願者如大經說)(玄義分)之真理為體。選擇集釋「乃至」(本願乃至十念之乃至),云「從多向少(十聲·一聲·聞等之念佛)之言」,明正行(五種正行中,稱名正定業)之得生(得往生),講不廻向之行(從凡夫方面不廻向之行),皆是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故(六字釋曰:「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此云佛智即行(攝壽命於內的光明(佛智)是行之所依體)。高祖已於總序之文光顯此義,以作一宗的淵源。

P217凝滯於稱名本願的教語,以為是十念的稱名具三心,執文,聽到唯信正因,則誤認其是廢行但信(廢稱名行主張唯信心)的邪義者,應說是不知本願的別行本是以信為體者。執此所說的行相而計易行易往,行但止於聲聲念念的起行,作稱名本願而憶念本願力,是行本信末的倒見(錯誤的見解)。

大信海的行信論

  又斷鎧師《高僧和讚講義》曰:

  「本願的念佛何但其口業為本耶。具其行體(信心),以起其行用(稱名),之曰十聲一聲。是故先須定其行體(信心)。謂本願的念佛是雜亂垢心(散亂而染污的心)之行耶?無明由(猶)在(雖稱名,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的人,無明猶然存在著)(論註)之行耶?口稱修因(依稱名修往生之因)之行耶?

P218謂不爾。正信他力攝生的佛智不思議是為本願念佛的行體也。(信佛智不思議的信心,因為是無限地信如來的功德力和大悲是不可思議的信心故,所以沒有這樣可以了、自己已經獲信了、變成這樣那樣去往生等機的計度。佛智是無限,佛智滿入的信心亦望無限的佛智,為信憑,令安堵。)不離一聲十聲而使歸此一心一念,是信行該攝的教示也。

  是故其施設(念佛往生法門的表現)幽微(意思深而奧祕),或有合而為一行(教依稱名的一行往生),或有開而為信行(信而稱者往生),或有行為法信為機(指信(機)救助(法)稱名號的人),或有念念業成(指念念聲聲具願行,往生之業成辦),或有十念業成(指十聲稱佛往生),或有一聲業成(指依一聲的念佛往生。行的一念時),未必一準(同一)。

P219就之或云正業(稱名正定業)非因(但稱名非往生正因)之義,或云生因(往生因)非因(不是往生因)之義,或云以相測體義(以稱名之相,測信心之體之義),或云以相顯體義(以稱名之相,顯信心之體之義),或云寄行顯信義(寄稱名之行而顯信之義)(寄顯說),或云寄末顯本義(寄末之稱名而顯本之信心之義),或云教行機信義(說救度稱念者的行是教位,聞此徹大悲心的機是用信心承受之義),或云合行開信義(合稱名之行開信心之義),或云文三慧一義(講依稱名一行往生,講信了稱念則往生,講依一信心往生之文言有三種,但是往生正因唯是一信心之佛智之義),或云具用作用義(名號是往生正業具有當體往生之力(當體具有),信心是正因,是往生的「正作力用」,稱名是正業,持續著往生之力,即是持用相續之義)。不遑評論。

  今謂一行往生、信行往生的教語是因相該攝(總合往生的因相)的施設(說法)。依信行不離門(信和行不離)故,教義稍幽微。又唯信往生的教語是因體別選的教相(論往生之正因唯信心也,別選正因而論的教法),依信行不同門(論信和行非同一的立場)故,宗義最明確也。微著(幽微和明著)雖異,唯信一因之義(正因唯是一信心)無有移轉。且不離行說信故,行中攝信(稱名之中攝信心)雖說一聲往生,正究尋其教意,則但是一心(信樂的一心、真實的信心)往生的法義。」

P220大經法門是願海自爾的法門。本願是招喚的恩命,不外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釋尊說其(本願)成就,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這是發遣(釋尊悲勸之言),亦是招喚(釋尊的發遣由彌陀的招喚生起,遣喚不二。大經是二尊一致的經)。這叫做「願成就(本願成就)一實(真如一實之功德寶海)圓滿之真教真宗」(信卷),誠「一心則報土之真因也」。今云「宗義最明確也」者是此謂(意)。

  行中攝信的法門(念佛之中攝信心的善導大師的法門,念佛往生)(觀經法門)和唯信別選的法門(高祖的法門,大經法門),在法相(法門之姿)雖有微著(細微和顯著),共不外是唯信正因的宗義。一實(一實真如,真如是如實之意。真宗是真如的功德力用的宗教。體驗實證真如自體之教是聖道門)圓滿真教真宗之淵源在選擇之願海故(講選擇本願,有人只解作選擇稱名行,不可不知稱名本願的願體是佛智)。

P221斷鎧師的「佛智即行」的一乘觀,論信行的本末體用(信心是本、體;稱名是末,是信心的用),至令執行相者(認為是靠稱念而往生的人)作全用歸體(原樣不動地將稱名的用完完全全地歸信本之體,法雷學派的特徵)的領會,逐漸明其面目。

大信海的行信論

  又「高僧和讚講義」曰:

  「一聲往生(念佛往生)的稱名,是所謂行中攝信的施設,是行體即信(稱名本願之願體是佛智。稱名行之行體即是信心)之念佛也。論其法義則全行用(信心之用的稱名)使歸行體(信心)之教示故,聞彼一聲往生(一行往生、行一念)的教語者即能瞭解一心往生的教意。譬(勉強譬喻的話)如辯金器,聞此器是寶也者,不止於其行相,所瞭解唯歸金之解(瞭解)。又如談水波,聞波浪濕物,則不止於其動相,偏歸水體(云信心為水稱名是波相時,信心和稱名是體相的關係,即波想到水體的信心,立腳於濕性時,信心和稱名可說是體用的關係)。此水波、金器各是相即之法故,所說(教語)不相反,所聞(領解處)亦不相違(元祖和高祖,信心是同一)。本願之信(能信)行(能行)亦然。由稱名往生(一行往生、念佛往生)的教示悟入一心往生(信心正因)之真宗矣。而茲有一類之機,聞波濕物,於其動相求濕性,又聞此器是寶,於其形相求財德,如此是全失意之人也(指信依自己念佛的功勞往生的人)。念佛往生亦復如是。若執口稱者全是失意之機耳。然於金器、水波各具一異(同一與相違)之兩義。何故,仁王經說實智(不見對象的真智)和方便智(見對象度生的權智)之喻,猶如水波之不一不異。嘉祥(三論宗的祖師吉藏)釋之云體同義別。金器可准知之。今且借此喻顯本願信行的義趣。

P222《末燈鈔》曰『信行一念二』(二指別也之意),是不同門,又曰不相離,是不離門。又《口傳鈔》曰:『一念(信一念)是多念(多念的稱名)之始,多念(多念的稱名)是一念(信一念)之積,共不相離。』(初後不二)是不離門,此是體一相即(信心、稱名體一)之義也。又『為表裏處,人皆混淆歟,今以一念無上的佛智』(…凡夫往生的極促,以一形憶念的名願,可作佛恩報盡的經營)等是不同門也。此是義別相遮(意義別而互相隔)之意也。此中,《末燈鈔》全不同而述不離(離信的行亦無,離行的一念之信的一念亦無)(四月七日的御文)。《口傳鈔》全不離顯不同。雖聊有左右,乃能釋去汝疑情,猶如說水體是濕物者不關波的動相,金體是寶不由器之形相,諭彼失意的迷人。

P223金器一體、水波相即故,可鎔攝(互相融合)自在。雖然,攝實德(信心)欲歸末用(稱名)者是惑也。縱雖水全波,濕性的實德(使往生之力)常是水體(信心)的所有。又金(信心)雖全會(合一)器(稱名),財寶的性德(價值)常是金體(信心)的所具(所有)也。何推之末用(稱名)耶?信行本末亦復如是。雖縱云信體全會(歸一)行用(稱名),正因的實德(價值)常在行體(稱名的體)之一心(信心),不敢推行用(稱名)之稱功(吾稱名的功績)也,是云「行中攝信」,之名『信行該攝』。

大信海的行信論

P224若論聖教之真說,言稱一聲而往生亦聖教也,又說唯信往生亦聖教也,此中何可用廢立耶。然稱與不稱雖似相反,以本末卷舒(信為本而卷處,稱為末而舒展處)之異相故無有相違。何故?若依念念業成(聲聲念念成辦往生事業)之文,則千聲萬聲之多念往生也。若依十念業成之文,則不稱十聲者一聲往生也(稱名是一念一無上,十念十無上,依信心往生)。又若依一念往生之文,則不稱一聲者一心往生也(指極短命的人,即使沒稱一聲念佛亦依信心往生)。此是從信本(信心之本)垂行末(稱名之末),一念(行一念)一聲(行一念)二三(多念的稱名)等,本末開出的信行也。故復攝入之,則多念(稱名的多念)十念(十稱的念佛)一聲(一聲的念佛)一念(行的一念)全歸結唯信(唯信正因),是名一多本末卷舒自在之義。十聲一聲終歸一心一念,是名吾真宗之念佛往生,亦曰『念佛成佛是真宗』(行卷)也。」

  可見其功勳。

P225斷鎧師曰:

  「問:舒為一行多念(念佛的一行,多念的稱名),卷為一念唯信(信一念,唯信正因)故,文言說相雖似信行不同,理實(實際問題)應不離。然若嫌信行同時(說信和行同時的信行同時說),亦不用(不信)信稱名往生者,則恐不可會辨(會釋、辯解)彼廢師自立(指廢善導、法然兩大師的念佛往生之說,隨便地說信心往生的異說)之難(責難),之如何耶?

   答:唯信之一念(信一念)、不許二法俱存(共存在於同時同場所),是吾宗與他流的所以也。彼(他宗)但知自宗(自己的宗派)之所習,不知吾真宗之別意(特別的法義),迷失本願念佛奧義而設彼(如前述)破釋(破斥真宗的釋義)兮。今家護法之輩,何驚動彼之難破(論難破斥)乎(不驚)。

P226經(大經)說『乃至一念』(成就文),善導細判(詳細地解釋)曰『一聲一念等』(將乃至十念之意說為依一聲一念亦往生)。此信一念(聞名信喜之一念),是彼他力攝生(攝取眾生)佛智滿入之即時(其時尅的極促),為聞名究竟之極促(聞信名號完畢時間之極小限)故,此敢不待稱佛六字的延長(不待信的一念延長出為稱名念佛),若強云可待一聲者(如果說為了往生一聲的念佛無論如何是必須的條件而不稱念不行),則稱其『南無』時,是猶正業未滿之行者耶否耶(沒有完全地作南無阿彌陀佛的發音,只有稱一半到「南無」時,往生之業就不完全嗎)。若說未滿(未完全)者,則不如實的修行也(如實修行者,如六字的名義,如如來的光明智相,云讚嘆的稱名。即如實修行是定於一信心)(不如實修行者,異於淳心、一心、相續心的三信之信心云不如實修行。卷頭和讚是如實修行的相)。若說已滿(只要有信心即是完全)者,則何執稱佛六字耶(不把稱六字作往生的條件不也行嗎)?爾者,先信後行之理數(道理)炳焉(明確顯著)也。依之,其先信是直信攝取的一心也。依憑(依其功績得往生地靠自己的力量)行者之能稱能念(自己稱自己念)非信也。以是信念佛往生之心亦不止於行者的修相(稱名念佛的行為),如實修行相應(相應六字的名義),如(就那樣地)所聞所歸的(令眾生所聞信的,即名號的)信心(如來疑蓋無雜的淨心),決得(決定獲得)能歸能聞的(行者的歸命、行者的聞信)信心也。」

P227表於「問」的信行同時說,轉計(轉變計度)到法理同時說(法理上信和行是同時的說法),原來為了會釋(解釋)他流之義,不知不覺拘泥於教語而失去了教意。來到此問答的說處,更能看到鮮明度,即法體的南無阿彌陀佛,明確地不外是信心攝取之義。聞此名義(名是六字名號,義是光明攝取),此云「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成就文),受此一念而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信一念於現生住正定聚,云之即得往生)(成就文)。這是一實圓滿的真教真宗,此外,沒有一流安心的依憑。彌陀如來沒有道理以緣缺不生的稱名(稱名是缺緣的話就無法稱念)為正因,本願的恩命唯信之外沒有。

大信海的行信論

  斷鎧師曰:

  「問:未遮前難(前之非難)。何以乎念佛所具信心(攝於念佛中之信心)是直信攝取(依選擇廻向之信心直接地攝取)之一心(歸命的一心),而抉擇(斷定)非信稱名之信(以能行作所信的信心)耶?又直信攝取者非所謂的廢師自立的異安心耶?(是就行立信之文,即信救度稱念者,執就行立信之文者,不自覺與西、鎮義雷同,徹底以文諍之勢。)

P228答:汝常憑自行稱念謂本願念佛的行者,其心即廢師自立(廢師說立自說)之異安心,但非論汝之是非。今辯真宗的正義,即有二義:一如上述,先信之一念、不待後行(稱名)而成就(往生的因成就)故。二謂今家之傳(嫡嫡相承)終南·吉水(善導、法然)相承他力不廻向(是他力廻向而非自己的廻向)之念佛故。談其起行(稱名)者,則唯是佛恩報謝之稱名;談其安心者,則正是直信攝取之一心也。何故然,若於眾生稱念之修相(稱名念佛的行儀),心有絲毫計(想)之是往因(往生之因)者,則是必墮廻向行的過失(思念佛是自己的行,陷入用自力廻向之過失)。欲避此難(過失)縱入空海山石中,悉是落在自力心行(自力的信行)中者也。以是能明信受彼不廻向之行(名號也)(念佛是如來廻向之法,不由凡夫方面廻向如來故云之不廻向行。參照選擇集、行卷、御文),則全離能稱生因(稱名為往生之因)之計度(機的思慮)。能捨離能稱生因之機過(眾生之錯誤)歸攝取即行之佛智者(仰奉攝取不捨的無礙光明(佛智)實在是不可思議的話)(佛智即行),一念成就(究竟極致)他力念佛的實體,是曰『念佛行者必具三心』(念佛的行者必具三心(觀經三心))。選擇集曰:『所引三心(觀經以三心為主眼,三心統一於深心,深心是真實的信心)是行者之至要也乃至涅槃真因之三心也。』是此至要(三心)即本願念佛之體本也。爾念佛要行(念佛是往生之要行也),是中更有至要之義,涅槃真因唯以信心(必以信心為能入),此信即直信攝取之深信故。信機信法(信無有出離之緣之機(自己),信乘彼願力之道使得往生之法,二種深信也)之文曰:『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之道必得往生)等,是更非信憑稱佛名的行相(稱名)之信。

P229然又和語燈(法然上人)二曰:『領會彌陀的四十八願稱名的一行是本願,無二心地念佛云深心具足也』文。又同一曰:『言深信者,指深深信憑彼佛本願任何罪人亦不捨,唯稱名號一聲決定往生,無有絲毫疑慮也』文。同一(十四)(御誓書)、又同二(二十一)、同二(三十)(淨土宗略抄)。又同五(二十三)(諸人傳說)、同五(二十一)、同五(十八),又同七(初拾遺)、同七(五)(東大寺十問答),同七(十二)(御消息)等,皆加念佛行的是,開宗者多述禮讚(善導作)的深心釋及稱名號等意,顯示信行該攝的教相(念佛往生),其教義的究竟處(極致)是直信攝取(依信心直接攝取)的一心也。又禮讚深心釋,顯直信攝取之義。何故?曰『信知彌陀弘誓願及稱名號』者(禮讚的深心釋之文曰:「二者深心,即是真實的信心也。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的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彼『及』之言乃顯信後稱名之義,成直信攝取之義。直信攝取的安心,先信後行的宗義,是彌明也。」

P230舉先信後行和不廻向行之義,證明直信攝取的奧義。上已知法體名義(名號六字的名和義的意思)者,真宗的淵源只有唯信正因一義是不可懷疑,今於從本垂末(從大經的信心正因之本垂觀經的念佛往生之末)的末觀經之化儀(教說)(傳道方法),明此攝末歸本(攝稱名的末,歸信心之本)之有真實義。

P231不廻向之行顯法體廻向行(從如來的廻向行。南無阿彌陀佛廻向的廣大不思議),法體廻向故機是不廻向(從眾生不廻向)。機不廻向故是法體廻向。

大信海的行信論

  觀經法門是就行立信(信救度稱念者)(善導的法門)的施設(教法)。「就行」者,稱名則正業,正業則南無阿彌陀佛故,此云「順彼佛願故」(散善義八)(稱名是正定業。稱名往生順阿彌陀佛的本願故得往生)。而「就行立信」即是「就人立信」(就釋迦、彌陀、諸佛立信)。「就人立信」的至極處(究極)不外信人法不二(彌陀和名號不二)的本願之恩命(勅命)(本願亦招喚的勅命、名號亦招喚的勅命)。

P232一多證文曰: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者,意指信知如來的誓願。言『信』者,金剛心也。言『知』者,知道,知引導(信法)煩惱惡業的眾生(信機)也。」

  這是安心門。又曰:

  「言『知』者觀也。想於心曰『觀』,了然於心曰『知』也。」

  這是起行門。又曰:

  「言及稱名號者,『及』是兼意也。『稱』稱佛名也。」

  這是分別示安心與起行,釋「及」作「兼意」者在顯唯信正因(十聲、一聲、聞等之極意)(「聞」者,聞其名號的聞也)。

  斷鎧師曰:

  「問:謂於不廻向計(固執主張)能行正因(稱名正因)不可也者,計能信正因(信心正因)亦為不可耶?

P233答:如若執(思計稱名是正定業,又計是正因也)口稱(稱名),執意念者(依我執以為我得到信心了)則其過亦同。(中略)若能離我執明信佛智,作(作得生想)生因(往生之因)成就之想更無過失。

  寶章(御文一帖十三)曰:『應領解是報謝彌陀如來給與吾等他力信心之御恩而念佛也。』又四帖曰:『發得他力的信心者』(四)等。又同曰:『於一念發起平生業成的宗旨,予之安心一途,今一定』(十三)等。又執持鈔曰:『我已持念本願的名號,應慶喜往生之業已成辦』文。又『敬白文』云云,當知,『起行』(稱名)是不廻向故唯念報佛恩。『信』亦不廻向之心故唯信順佛智。此中,『信心』為佛因(往生成佛之因)故,喜佛因成就亦無其失(過失)。『起行』(念佛)非生因(往生之因)故,之計正因者,心境(思計不是正因(境)為正因(心))墮相違的邪見。

P234問:上來云云本願之信行是『本末體用』(信心是本而體,稱名是末而用),是不一不異(信心和稱名非一非異)的法義也,此義有聖教的依憑耶否耶?

  答:今略出五三(三個或五個)之文。信卷曰:『真實信心必具名號。』本願鈔述之曰:『從善知識之口聞到本願之生起時,則被彌陀的心光攝取,依攝取之力自然稱念名號也,此即報謝佛恩之舉也。』(又改邪鈔)又見聞集曰:『從此光明智相開發信心故,信心是佛智也。由佛智勸,口被稱名號也。乃至由佛智信心發,由信心稱名號(佛智→信心→稱名)(名號→信心→稱名)。』

P235 又決定鈔曰:『其領解顯於言語時,云南無阿彌陀佛者,是令人感到溫暖的弘願念佛也(乃至)此領解顯於言語者,即云南無阿彌陀佛也。』(領解→稱名)又同曰:『此信心顯於言語者即云南無阿彌陀佛』文。又同曰:『信佛的三業(身、口、意)的功德故,眾生的三業與如來的佛智一體,佛的長時修的功德,顯於眾生的身口意也』文。又後世物語曰:『一度領會後,唯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念也。三心(觀經的三心,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即顯於稱名的聲音後,不可求三心義於心底』文(元祖教語的真意)。

  問:古來說信行(信和行)之喻,或曰『如煙火』(信火行煙,有信心之火則出念佛煙),或云『如玉光』(有信心之玉,念佛之光自發),或云『如珠絲』(信心之珠由念佛之線繫著),或云『如刀鞘』(信心刀常納於念佛的中),或云『如米囊』(信心之米置於稱名袋中),或云『如籠螢』(信心之螢入於念佛的籠中),或云『如芋蔓』(信心之芋生念佛之蔓),或云『如根葉』(有信心之根則長出念佛葉子)等云云。今何不依此等耶(此等之喻都不適當)?又前之俱因、同因、因緣之義,有何不可耶?

P236答:所舉者是信行差別的分喻(顯一部意的喻)是不便顯不一不異(信和行非一非異)的深旨。故今約(取)其勝,且以金器、水波(信心如金、如水,稱名如器、如波)辨之。又今家相承之念佛往生,此非信行二因(不是信心亦往生因,稱名亦往生因地立二因)。一因一果(依信心之一因得往生之一果)故,故不立俱因(何者皆因)之義,亦非信行即一(信和行不是同一),體用不同故(體的信心和用的稱名不是同一),所以不用同因之義。又唯信一念不待口稱故,所以不取因緣之義。

  問:往生正因是信心,且以何為其緣耶?

  答:若論往生之因緣,則二卷鈔(愚禿鈔)曰:『真實淨信是內因也,攝取不捨是外緣也』文(內外不二)。今讚(高僧和讚)善導章曰『金剛堅固之信心』(No.195·七七)等。又源信章曰『煩惱無明遮障眼』(No.213·九五)等。又正像末和讚曰『彌陀智願之回向,信樂真實獲得者』(No.262·二五)等。(又夢告讚曰…)

P237然行卷曰:『光明名(光明和名號)之父母,斯則為外緣』等。執持鈔中述成云云。文曰:『發信心求願往生時,名號亦被稱,光明亦攝取此等。』由之一說云:『稱名(說者混同名號和稱名)和光明同外緣之法也』。今謂何然耶。禮讚之文曰:『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一生涯),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文。光明·名之外緣,正指攝化十方之光號(光明和名號),非指『下至十聲』等的起行(稱名),不可混而為一。

  問:攝化的名號和十聲一聲(稱名),有何不同?

  答:十聲一聲是眾生趣入之起行(機受趣入門之中,信行該攝門、信行通攝門、一行往生門也)。光號攝化是如來廻向的佛智也(是攝化門也)。彼光明能照法界破無明大夜闇,故眾生煩惑(煩惱、惑業)漸漸蕩除滅盡,此是內薰密益也(如來光明密薰於眾生之內,漸漸地對治眾生的煩惱,使人格向上,故云密益)。從此覺體密益(由如來賜予的祕密之利益)談者,鸞師章(高僧和讚)曰:『盡十方無礙光佛,照破無明之闇夜』等,『由無礙光之利益,獲得威德廣大信』等。

P238又彼名號能聞於十方,徹到眾生心中故,眾生的疑情一念頓除,此是外相顯益也(外相的顯益。光明的利益是密益,又對煩惑是漸破。名號的利益是顯益,又對疑情是頓破)。

  然此光號非二體各別之法,但是一法之名體(阿彌陀佛和光明是一體不二)(光明即一於阿彌陀佛)故,名法相即(名是名號,法是光明,名和法不二相即),不離不二也。光·號不二故,內外、顯密、漸頓之益用(利益之運作)亦是相即不二不離也。以此『攝化十方』之法體(光號),且對『但使信心』之機(眾生)故,光·號相合,判曰外緣也。

P239上之文,曰『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闕』(行卷光號因緣之釋)(無德號之慈父則能生之因即缺),外緣之名號與彼光明同其位,生因(往生之因)之名號與此信心齊其位,勿誤得意矣。彼佛光號徹入眾生心中,『願』(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曇鸞讚曰:「無礙光如來名號,與彼光明之智相。」(No.165·四七)等)此佛智不思議、名號不思議發現於信心行者口業者,『願』(十八願)言『乃至十念』。全體(信和行也)無他(不是他者),唯是大悲廻向之佛智也。此佛智海中光·號·信·行等之義別有而不同也。應知。」

  以上斷鎧師的晚年,顯於「高僧和讚」的行信論竟。

  法雷學派(法雷轍)以名號為「體」,信心為「相」是一重之義(至心之體名號之謂)。又以信心為「體」,稱名為「用」(信因稱報之義)有二重之義是當然的,但是此中論本願(十八願)的信行是能信能行(眾生信、眾生稱念),是本末體用的義相,此願海的法爾是真宗法門的淵源。

  諸祖的聖教,或說念佛往生,或明唯信正因,於其法相雖暫不同,共是開示誓願一乘者,而開示的教相有屬於最明著者(唯信正因,很明確)和稍幽微者(念佛往生即信行通攝的法門是微)。

P240如吉水(法然上人),準《觀無量壽經》的法門(傳道方式),辨立約行廢立的法門(約行,行行相對,廢聖道之行立念佛的一行)故,談三經宗致(中心思想、眼目)是「念佛往生」之一法,說選擇本願是專稱一行(專立稱名一行),是專教易行易修的要路(往生極樂的要路),勸真實信心之稱名。

  為此,捲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大經的三心),攝之於「乃至十念之稱名」,以此如實稱名(信心稱名,本願念佛)談往生之業(業因)者是「信行通攝」之化導方式。此於誓願一乘的開示不可不說是「微談」。「微談」者,之望願心莊嚴的大經法門,只是說信行之本末體用之深義尚未顯露昭晰,並非兼隱顯真假(觀經、小經有隱義和顯義,又大經有真願和假願)之意。

只有歸願海之淵源大觀行信的人,才能稍微入自然的妙處(佛智即行、信受不思議佛智等的妙處)。於元祖(法然上人)之上見此妙處的是深智博覽的高祖,非我等凡眼所及,我等唯借高祖眼仰之而已。非對等地瞥見元祖和高祖的法門,應先頂戴絕對不二的第一義,然後通覽一切的法門。

大信海的行信論

五 佛智即行

P241佛道以「智」為體。斷破無明的是光明(佛智)。一度仰果上圓成的莊嚴(真宗的教·行·證),看到盡十方無礙光震蕩法界(眾生界)者,知真實功德獨在本願一乘。

  行者是行業(斷鎧師取行作業因、行業、大道之義,強烈地排除進趣之義。進趣之義是聖道門內教理行果的思想。參照華嚴大疏鈔十行品。利劍師常用行業之義)。高祖在《三經往生文類》曰:「就此如來的往相廻向有真實行業,即顯於諸佛稱名之悲願(大悲之願,十七願也)。」大經說:「行業果報不可思議。」(法藏因位的行業)「業感緣起」(以眾生的行業為能產而解釋宇宙萬相之說)是一代佛教的通規(通則),聖道諸師體解之,各為振其宗風,作「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說,畢竟論迷悟染淨(染是煩惱,淨是菩提)的因果(因緣),不外說行業果報不可思議。(緣起者,云萬有從因果的法則,生成流轉而呈現象。賴耶緣起者,阿賴耶識為根據說明萬有,是個人的唯心論(法相)。真如緣起者,以真如為萬有統一的原理,又流轉及還滅為根本原理(天台)。法界緣起者,論萬物的相即相入,重重無盡,鎔融無礙,立萬有總該的一心(華嚴)。六大緣起者,地、水、火、風、空、識的六大為萬有的要素,論六大無礙的涉入(真言)。)

P242玄義分云:「真如廣大,乃至法性深高。」又云「恆沙功德,寂用湛然。」(寂,靜也、止也。用,照也、動也。湛然,指真如的功德內在著)貫通一代佛教的是第一義諦(非有非空、非真非俗云第一義,是法性海),但性海(真如法性的世界)是果上的莊嚴功德(佛智的世界),於無明門中探之(無明煩惱的凡愚認識思惟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事。玄義分曰:「以垢障覆(覆佛性)深,淨體(心性、真如、佛性)無由顯照」應知。

  化身土卷曰:

「言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應觀知本願成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

P243眾生的世界是無明海,有的只有虛妄顛倒的業感之相。性海(法性海)以光明莊嚴,唯有真實功德相。論註云真實功德者,說是「寶王如來性起之義」(寶王如來指真如。性起,指法性原樣地為現象之相就叫性起,故是不起之起。參照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淨土真實功德的莊嚴由阿彌陀如來的願心莊嚴著,共是法性真如海功德的展開)。曇鸞大師攬華嚴的法界緣起(法界如帝網由重重無盡的相依相關織成的哲理)(事事無礙的哲理是本覺門),解釋極樂莊嚴的性功德(性功德者,指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極樂的國土莊嚴十七種中的第三是性功德。性功德者,淨土論偈有極樂淨土是「正道大慈悲由出世善根生。」正道,是大道,平等道。大慈悲是佛道的正因)。

  (論註曰:「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煩惱)心生,不順法性,所謂 乃至 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法王如來性起之義也),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真諦即第一義諦,俗諦即現象世界)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實相)故。」)

P244此是曇鸞大師以大經眼讀《華嚴經》者。而願心(大慈悲心)之莊嚴是為我等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觀淨業成者」是此意,這是大行(歸命是南無,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佛),大行又是大信(南無中攝南無阿彌陀佛)。機法一體(機亦南無阿彌陀佛、法亦南無阿彌陀佛,故云機法一體)、行信不二(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教(行)的原樣是絕對不二之金剛信心(信))云為本願一乘·一實圓滿的真教(真宗也)。

大信海的行信論

  總序之文曰:「圓融至德嘉號(行),轉惡成德正智(佛智、聖智)」是大行(應知佛智即行之意),「轉惡成德」是淨業。轉(有的原樣使消滅)無明海的虛妄顛倒業(惡業)者唯有「正智」(佛智、無礙光明。總序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佛慧明淨日、佛智)」也)。翻轉無明海為功德的大寶海(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的是願心莊嚴(本願力的運作),之云「一乘海」(行卷)。

P245行卷釋「一乘海」的「海」之義曰:

  「言海者,從久遠已來,轉(會變化)凡聖(凡夫和聖人)所修雜修(混合地修聖道、淨土之行)(並修助業和正定業)雜善(自力不實的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之川水,轉逆(五逆罪)謗(誹謗正法)闡提(不發起信心的人)恆沙無明之海水(凡夫心的惡水之海),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恆沙萬德的大寶海水,喻之如海也。」

  達觀此弘誓一乘海的功德(名號的功德)(大行的功德),即與總序的「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涅槃之證)真理也」之大信心的功德同一者,就能知道大行即大信之旨,即能信解大行即大信的絕對不二之妙諦(不可思議絕妙的真理)。行信論在自己瞻仰(敬仰)佛智不思議,徹大信心,確實地體解此妙諦時始得入其妙處。教相即安心是佛道的原則。

  高祖聖人的法門是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一佛乘(行卷曰:「言一乘海者,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道)。 乃至  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唯是誓願一佛乘。聖人達觀(信知)斷破無明者獨有無礙光(大行)的照耀而已。

P246信卷曰:

  「真知,彌勒大士(居於五十一段佛之補處),窮等覺(五十一段叫做等覺,五十二段叫做佛,即是妙覺)金剛心(等覺之位)故,龍華三會之曉(釋尊在菩提樹下開悟,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之下證悟,成佛之後開三次的大法筵),當極無上覺位(佛的最上位)。念佛眾生,窮橫超金剛心(華、天、密、禪的實大乘,其教義叫豎超,真宗的教義是橫超。金剛心者是真實的信心)故,臨終一念之夕(正信偈曰:「一生造惡值弘誓,至安養界證妙果(佛果)。」),超證大般涅槃,故曰便同(即同)也。加之,獲金剛心(大信心)者,則與韋提等,即可獲得喜、悟、信之忍(喜忍、悟忍、信忍,忍是忍許、證悟。一信心的內容叫三忍),是則往相廻向之真心徹到故,藉不可思議之本誓故也。」

  金剛心其體是佛智,說斷無明的大用者唯有金剛智的是究竟一乘(本願一乘、一乘究竟的真理)的真宗(就金剛,可參照善導大師的疏、金剛頂經疏)。

P247聖淨二門的對立在機前(今日有信奉法華經一類之徒,折伏淨土教曰:淨土三部經是權教、爾前之教、方便教,又說念佛無間。彼等應知權·實在機前。參照維摩經的一音演說法之義)。性海(第一義諦)唯起「皆同一色」(大經。皆同一色,之云光海莊嚴)的莊嚴。應種種機而有種種的法門者,是攝化隨緣不思議的方便(善巧方便,即是真實)。

  聖道教中所說的果上風光是本佛久遠的真證。依據《大無量壽經》者,「顯示三乘」(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乘是車、教法也)為「道教」(一般佛教),「究竟一乘」(大經下卷)為本願真實之教(性海是本願之體,本願是性海的大用,則是一法身(諸佛如來是一法身也,華嚴經的具現,之云一乘))。

  以華嚴為宗、法華為宗之家亦於其修行門,若有不得已(一念圓證的眼昏)凝滯於斷證(漸漸地斷煩惑)的法門者,是亦類漸教者(參照大原問答)。

P248只有達觀斷無明不外是明來闇去(光來者闇即去)(佛教一方面是光明和闇之戰)的原則,能得「三有(迷界)生死之雲晴,清淨無礙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顯」(文類聚鈔)的妙益。

大信海的行信論

六 末燈鈔之文  

《末燈鈔》曰:

  「信一念、行一念雖二,離信亦無行,離行一念亦無信一念。其故,言行者,聞說一聲稱念本願的名號而往生,稱念一聲,或稱十念者行也。聞此佛誓,絲毫無疑心者云信一念。雖聞信和行二種,聞一聲行無疑者,即是聽離行無信,又應思離信無行。應領解此皆言彌陀佛誓,行和信是佛誓也。」

P249又曰:

  「尋問念佛的疑問。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何信念佛往生的人不是邊地的往生?其故,言彌陀的本願者,深信誓願迎接稱念名號者到極樂世界而稱念是難能可貴也。雖有信心卻不稱念名號是毫無道理的,又即使一向稱念名號,信心淺者往生難。因此深信念佛往生而且稱念名號者,毫無疑問可以往生報土。總之,即使稱念名號,不信他力本願者應生邊地。深信本願他力之輩者,如何會是邊地的往生呢。」(此外歎異鈔、古德傳亦有類文)

  此是從元祖法然上人相承的「稱名本願」的教語,是「信行通攝門」(念佛往生)的法相。「信行通攝門」必歸「唯信別選門」(唯信正因),徹(徹底)其真實義(選擇本願的真實義)。

  然不知「通攝門」和「別選門」的分別(相違),誤以「稱名本願」(救助稱念者的本願)的教語是今家(淨土真宗)的常教者,無害宗風乎?應善思惟。

P250《末燈鈔》,是對誤以為「信念佛往生的人是邊地的往生」的主張起疑者的回答,為正解元祖的法門而辯明,故如此說亦是應該。

  《歎異鈔》亦是對論難(折伏)「念佛是地獄之業」的日蓮上人之徒的辯明(日蓮上人的遺文說「念佛無間、禪天魔、真言亡國、律國賊」,之叫做四箇格言。關於念佛無間,參照日蓮上人遺文全集534頁、103頁、571頁、695頁、1532頁、1689頁、1457頁),不外是高祖率直地敘述其自身信仰的歷程,用「稱名本願」的教語者亦全是為此。(歎異鈔有觀經法門和大經法門。從觀經法門的念佛往生歸入大經法門。從第一章「誓願不思議」展開來,到第二章觀經法門的極致「唯念佛」,第十章的「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徹底大經法門的宗致,以之為歎異鈔一部的最高峰。(利劍師的口傳)參照拙著《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P251「稱名本願」(一王本願的法門、元祖法門)的教語,為高祖「五願開示」的法門者,是以第十八願曰「至心信樂之願」(第十八願的願名:(一)念佛往生之願,(二)選擇本願。以下是高祖的願名:(三)至心信樂之願,(四)本願三心之願,(五)往相信心之願)。此時「教」是唯信(勸說要信哦,要信哦),「機」亦是唯信(信佛智的不思議),這是令鮮明「本願成就·一實圓滿的真教真宗」(信卷)的全面目者。一宗的常教在茲。

  「淨土和讚」讚第十八願的「教」亦是唯信,「機」亦是唯信之旨曰:

  「至心信樂欲生者

   十方諸有普勸之

   不思議之誓願顯

   真實報土之因著」(No.58·八)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得生者

   往生必定不須疑」(No.26·二四)

  高祖特於此「和讚」(初之一首)上寫著「本願之意。第十八的選擇本願也。」「至心信樂」是本願的恩命(勅命)之意。(末代無智章的御文:「一心一向信佛救度(至心信樂)的眾生,即使罪業再如何深重,彌陀如來皆必定救度,此即第十八念佛往生誓願之意也。」)

P252 「行一念」的咐囑(大經之卷尾,釋尊為末代眾生囑咐弟子將此經的主眼點傳於後世,此云咐囑)(大經之卷尾對彌勒菩薩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大經的咐囑。古來學者視此中的「乃至一念」作「行一念」(成就文的「乃至一念」是「信一念」)。「行一念」是一聲,是念佛)是行門的法相,因為是咐囑故,沒有說非是行不可(古來的學者說因為是咐囑所以「乃至一念」必須是行才可,此理由不成立。教家以言語傳法似是慣例,但是禪家是「以心傳心」。真宗亦以言語傳法,其真精神則是傳信心。從佛傳信給眾生,有信的人傳信給其他同行是本義,故「行一念」的咐囑,從精神說則是信一念的咐囑)。行卷捲「行一念」還之於法體的南無阿彌陀佛(於稱名破滿亦是,稱名破滿是光號破滿,光號破滿是信心破滿)。

  行卷曰:

  「今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行),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這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咐囑,還大經根本法輪者。大經初言「真實之利」(名號的利益),中言「為失大利」(疑惑的人為失大利(往生成佛的大利)),終言「為得大利」。序、正、流通(經分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的三段)不外一貫之而開本願真實。

  正宗分(敘述經的中心思想之文段)所說,以本願成就文盡「發遣」的正意故(成就文是真宗根本的基調),成就文(大經下卷)是「唯信正因」者,咐囑流通亦應然(唯信是當然)。若斷言咐囑流通非行一念不可,高祖的化風豈非違背釋尊的咐囑?若云之不然者(若說沒有違背),咐囑亦得如正宗分說是「信一念」(表現之文是行一念,精神是信一念)才行。

P254此故《口傳鈔》一連舉成就文和咐囑文,以「信一念」辯至極。上之行卷將「行一念」結歸「南無阿彌陀佛」,彰他力之至極是為此。

  (口傳鈔曰:「知依一念足而應勵多念。」此多念、一念皆共是本願之文也。所謂釋曰「上盡一形·下至一念」是其文也。然「下至一念」是持本願的往生決定的時剋也(信一念)(行卷曰:「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上盡一形」是往生即得的佛恩報謝之舉也。其意經釋顯然,胡亂領會,以為一念多念共為往生的正因,此頗違經釋歟。乃至

  因此真宗的肝要,以一念往生(信一念之往生)為淵源。其故願成就文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同經之流通亦咐囑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加之,光明寺(善導)御釋亦見「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這些文證皆以無常的根機為本故,以一念定往生治定的時剋,明命延長者,自然及多念的道理。因此學習平生時一念往生治定後作佛恩報謝之多念稱名處,文證道理顯然也。)

P255行卷曰:

  「言行一念者,謂就稱名之徧數顯開選擇易行之至極。」

  是說行體(名號)自然的大利,顯極速圓滿的法體。「就稱名之徧數」者,不是「寄實(寄顯、實顯)相對」的法門(寄稱名以顯名號之德,其說叫做寄顯),是「去就相對」之語,是去多念就一念的言語。去多念者,是拂能稱的機功,選一念者,為顯無礙的法德(名號之德),即此是精選一行生因(念佛往生)的選擇集,令歸法體真因(名號是往生之真因)之名號,「攝末歸本」之釋義。

  「攝末歸本」之釋義已分明者,其所還何處乎。歸本之本是願海自爾的「唯信正因」乃明確。

P256元祖暫為行門的咐囑,亦是開顯所含蓄於根本法輪(大經)者。大經(下卷)的三輩章(分往生人為上輩、中輩、下輩三種。這是略記觀經的九品往生者)中(三輩共)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此有「廢」、「助」、「傍」(選擇集上)的三義(此義至化卷可詳說),特別是依廢立之義建立行行相對(相對聖道之行和淨土之行,廢聖道行而立念佛之一行)二門廢立的法門(廢聖道門立淨土門),亦是應釋尊的咐囑者。

大信海的行信論

七 結論  

 「行信論」是真宗學的肝腑。無「行信論」的統一即無真宗學的統一。從來學匠的論處,自始至終唯在明元祖和高祖化風雖不同(念佛往生和信心正因),其信仰是同一(元高一轍),非光顯大乘即一乘,一乘即本願一乘的真宗。(御文曰:「有何不足乎,佇心於餘行餘善耶。」行卷曰:「唯是誓願一佛乘」)

P257其論處多不出能行和所行的論爭之外(或有人云行卷是能行即顯稱名之卷,或有人主張是所行即顯名號者。前者叫做能行家,後者叫做所行家。空華派是所行家,石泉派是能行家)。彼等不仰大信海的行信(法雷派的行信論是大信海的行信論,就行卷屬於所行家),如此的話不足以滿足乘大乘興隆的氣運,光被此於全世界的大志願(以本大系為基礎興隆真宗學,必須更研究、發展、解說之,將之譯為外國語,以建設真宗學的世界)。

  有人曰:「宗學業已盡精窮微,如何亦無可為之道,不如從其他方面反射,可攬其樞要不是嗎云云。」

  法門無盡,學海的航路無限。浩蕩光海,法雲彌覆,航之無盡,瞻仰之不知其極處,是則願心莊嚴。論元高一轍雖是宗學的第一關,但得更進一步地透得天關才行。

  如能行家和所行家的諍論由不知「攝末歸本」的法門。就「攝末」之始者,「稱無礙光如來名」是稱名,「歸本」之終者原樣即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將「觀經法門」還大經本城自然的展開。

  「攝末歸本」必由從本垂末來。末是釋尊末化的巧說(善巧說),本是彌陀本化(本佛的化導)的絕對不二之教,即是願心莊嚴的王城。

  「五願開示」有從本願(十八願)的三心開的法門(此只有法雷派說。斷鎧師已有其著眼,光顯之者是法雷院利劍師)。茲見機教相攝的絕對門。

P258明知,以「攝末歸本」之眼歷覽行卷者,能見由元祖的法門還高祖的法門的理路整然者。又以「願心莊嚴」(佛智不思議、名號不思議)之眼,大觀行卷者,即見中宗(蓮如上人)所謂的「云南無阿彌陀佛之行體」(三帖第一通)為行卷的中心點輝耀著。

  「稱名破滿」之轉釋是「攝末歸本」的自然展開,在行卷以本願的三心為六字釋,曰:「言即是其行,即選擇本願是也。」(行卷),(古來許多學者說這是「選擇本願(的行)是也」的省略),是開此「至心」的體南無阿彌陀佛,光顯大行的本質。

  是義若不明確,本願一乘之絕對不二無法辯之。於行卷已明「絕對不二之教」和「絕對不二之機」者是一法身(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光顯之相。一度得此大觀者,如能行家和所行家的諍論自然解消,只有皆同一色的光海莊嚴浩浩蕩蕩吧。

P259立此見地者,古來的「能行說」和「所行說」之外,更有一段的高處,這是大信海的行信論(法雷學派的行信論),這方是見真大師的真面目。

  不信如來的本願,說何行何信呢?高祖曰:「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這是真宗的行信,此外有何行信乎。而「至德風靜,眾禍波轉」是真利,蒙此真利者,必「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之德(大悲之德)。」斯法攝斯機,斯機攝於此法,是本願一乘。是云大信海的風光。

  還總序之文窺行信說者,「圓融至德嘉號」是大行,「難信金剛信樂」是大信,而大行能「轉惡成德」故,云「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又大信能「除疑獲證」故,云信樂「如來的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行卷)。

  行也信也,窮之者,不外彰「涅槃真因唯以信心」(信卷),此云大信海的法門。

大信海的行信論

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一):

淨土教起因緣

淨土真實之行

大行是佛智的靈波

大行和大信

稱名何以破闇滿願

破衆生一切無明,滿衆生一切志願

教行信證大系行卷·要論(二):

真宗諸學派行信論之檢視

還大經根本法輪——法雷派的行信論(一)

大信海的行信論——法雷派的行信論(二)(本篇)

大信海的行信論

《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第一篇:誓願和念佛

第二篇:善惡和本願力

(一)善惡和本願力

(二)不簡善惡

(三)善惡不識

(四)行步無礙道

第三篇: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

(一)唯稱和唯信

(二)如實修行相應

(三)行中攝信的念佛

(四)聖人結七祖之念佛

(五)本願力的獨立

第四篇:一乘海的風光

《和讚》和《歎異鈔》的吟味

—唯念佛—

一、第一要關

二、無可求 唯如是

三、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力

四、願力自然的念佛

五、無礙佛智的力用

六、無我的念佛

七、妙好人的形相

眞宗要關:

宗教的著眼點

果上圓成的法門

眞宗要關

二種深信:

(一)安心的根幹

(二)二種深信的眼目

(三)自力道德與他力宗教

(四)佛的尊貴

死的解決:

治「無法安心」的藥

勅命的信心

死的解決

寶珠之燈炬:

寶珠之燈炬

清淨信心為順風

著眼於如來身

疑惑的葛藤:

信心的本質

一機一法是淨土真宗

普遍的救濟

佛法力不思議

因為是和慈親一起

真理的宗教

雜行雜修的檢討

「金剛心」

疑惑的葛藤

隨想錄:

隨想錄

炭著火

「順」的味道

南無阿彌陀佛在何處

佛法的尊貴

月夜降的霜

最後的難關

遠慶宿緣

佛法是功德泉

往生淨土的秘訣

「往生淨土的秘訣」講讚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5-02-11 10:55
Next 2025-02-11 17:2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