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2-28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黃昏守望的母親

稻垣瑞劔

(一)

1.應還總序之文而拜讀之。

2.應著眼於因果、機法、行信。

3.應不分離行與信,作為「行信」而頂戴之。

4.應吟味行即信,信即行。

5.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之。

6.請銘記「本願即名號,  名號即本願」吧。

7.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8.請養成真、假、偽的批判眼吧。

9.「信」之一字振興一宗。

10.由三心開示五願。

11.是全用歸體(用者稱名,體者信心。稱名應歸於信心),勿墮於「稱名正因」。

12.「化身土卷」,應心得(領解)隱顯而拜讀之。

13. 念佛往生者信心往生也,信心往生者名號往生也,名號往生者願力往生也。

14.「稱名破滿」者「名號破滿」也,「名號破滿」者「信心破滿」也。

15.善導大師教義的要點,「二種深信」、「二河譬」、「六字釋」也。

16.六字釋應以二種深信的精神而拜讀之。

17.二河譬的精神者二種深信也。

18.「聞其名號」者「聞願力」也。

19.現生利益由招喚之勅命的「護」之一字展開,又由「聞其名號」的「聞」之一字開發。

20.現生十種利益,應以「入正定聚益」統一之。

21.六字釋者,正覺的功德力、願力迴向也。

22.「三願的證」者顯願力。

23.「乘大悲願船」者示願力。

24.「乃至十念」者應由「乃至一念」見之。

25.「無量力功德」(易行品)者來自「聞其名號」。

26.「行信論」應立足於願海自爾的大悲心。

27.勅命者示願意(第十八願)。又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意也。

28.善導讚以

善導大師乞佛證

 定散二心爲翻轉

 貪嗔二河譬喻顯

 弘願信心爲守護(No.187·六九)

一首為代表。

29.『淨土論』者一心之論也。

30.念佛往生者憶念願力,應歸功德大寶海而念佛成佛。

31.二利圓滿者如來的絕對因果、平等因果也。

32.本願力者性海示現的絕對意志也。

33.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34.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

35.信心者大信海也,即是願力不思議也。

36.付囑的稱名者名號付囑也,又是信心付囑也。

37.信一念者信心無二心之心也。

38.往生者願力往生也。唯乘本願力之流。

39.選擇本願之體者南無阿彌陀佛也,又信心也。(仰敬師教)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二)

1.世人知道聖經的價值,而不知『教行信證』的價值。日本人只欲讀『歎異鈔』而有拜讀『御本典』之宿緣的人很少。不問男女,都應慶喜鑽研『御本典』的恩德。

2.餘乘獨學亦能夠,哲學以獨學亦能搞定,但宗乘,特別是『教行信證』,若欲得其眼目,應須就師。瑞劔師事恩師桂利劔,二十有餘年。遇善知識,難哉。

3.於現代人,士魂難見,有僧魂者甚以稀。僧魂是所謂「教行信證眼」。所謂「教行信證眼」是謂「信心的人格」,亦是「真諦即俗諦的人格」。在親鸞聖人則是「教相即安心」、「安心即教相」,此名真實的「教行信證眼」。

4.親鸞聖人是大信海化現來的人。無此信念則『教行信證』無法明白。

5.拜讀『教行信證』,不可被文字所囚,而忘記如來。亦不可仰敬如來而疏忽了文字。以即文字而離文字、離文字而即文字,為圓解證入的行人。

6.宗乘不得不發展。拜讀『教行信證』,如果以為理解了而中止拜讀,又只依賴先哲之教義的話則不成。弟子必須超越老師才行。要如此者,得將『教行信證』常置於心頭,憶念思惟,此即「教行信證三昧」。如此法門方能無盡地發展。

7.透過文字體會如來的願心,如獲新生,沒有比這更愉快的事。拜讀者必須要如天文學家般,常仰望天空,發現新星。

8.『教行信證』的引文,先引所依的淨土三部經,次引異譯之經,其次引餘經,次引七高僧之說、再引他師。外典者於「化卷」引用之。

9.『教行信證』者有建立而無解釋,全篇自然是解釋。

10.知善導、法然上人一願建立之法門,而不知高祖「五願開示」法門者,就往生之因,會疑義百出吧。應探究念佛往生和信心正因完全一致之處。

11.『教行信證』應舉全力於「行卷」而探究之。若透徹「行卷」,其他卷自能暢通。

12.『本典』的研究非為名利。是為了探究聖人的旨趣何在而努力。一旦起名利之心,則『本典』研究雖一時入佳境,決不可能到達妙處。又非為議論而研究,是為了知恩報德、為了自身往生而學習。一旦到達妙境,則是歡喜賀慶無止盡。此即真宗是安樂法門之所以。

13.『本典』要先記住讀法,其次是文字的解釋,然後重複拜讀。能自己發現頂戴真意最好,那就成為自己的血、自己的肉和生命。

14.人一生中,若確實學習『和讚』與『教行信證』二書,即是人生的大成功者。最好能於心中下決定:一旦遇事,自己眼中只有「祖師聖人」、『和讚』和『教行信證』。

15.『本典』的註釋書,第一應依『六要鈔』。

16.若欲得「教行信證眼」,則應將「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之意好好地吟味。

17.聖人是依七高僧之意而發揮阿彌陀如來本願的真意,製作『本典』,是為了報恩。

18.『教行信證』應常回「總序」拜見。

19.『御本典』是親鸞聖人的法身,字字悉是法身、般若、解脫的光輪。

20.『歎異鈔』是女性的親鸞聖人。

21.日本人誇示世界之鉅著,是親鸞聖人的『御本典』、弘法大師的『十住心論』和道元禪師的『正法眼藏』。

22.『御本典』者立教開宗之鉅著也。應一字一淚,頂戴之。

23.『御本典』雖於聖人五十二歲時,草創已就,但是此書真正完成是七十多歲時。

24.『御本典』者,以前釋後,以後釋前,莫忘常回「總序」之文。

25.拜讀本典者,最好先精讀『和讚』,理想地說,則不論哪邊都得花上二、三十年的努力。

27.安心,當以瀕死病人的自覺而火速地頂戴之;學問,最好想以不死的生命而學習之。

27.請比較『教行信證』和教理行果喲。

28.瑞劔拜讀『本典』,於茲七十年,猶是幼稚園的心境。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若思欲見聖人的法身,則應須拜見『教行信證』。是宗門第一書,但又是世界第一難解的書。

29.法重身命輕。得生為人而獲得頂戴拜讀『教行信證』的幸福,此是慶喜中之慶喜,當五十年如一日地日日頂戴之。

30.一生玩味『御本典』一書,有何不足乎?

31.百萬卷的書算什麼啊,眼光請放高喲,凡俗唯汲汲於生活。注心血於鑽研『御本書』,生活上所需的物質,必會從如來處賜與。於茲開信眼者稀少。請努力吧。

32.瑞劔非專家,過教員生活已五十有二年了。無論何人,若立下心志,皆能見到聖人的法身。請努力吧。

33.『御本典』是宗教的第一書,是論文,又是一大詩文。是生命之書。拜讀之,直到如聽聞到無上的音樂為止,拜讀勿倦怠。

34.應思人生的一切都是為了鑽研『教行信證』。

35.一日也好,不早點決定自身的安心,拜讀『御本典』就無法持久。

36.立志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7.人生僅僅百年,何時頂戴御本典呢?有參考書嗎、有老師嗎、身健全嗎、有時間嗎,有能力嗎、環境如何呢?如此思考時,拜讀『御本典』之人是至稀。說「拜讀此書是自己的生命」的有幾人呀?偶爾有將拜讀此書作為衣食住的善男信女,此人能被如來大悲的本願力驚覺。是被如來難思的光明所打動之人,於茲鑽研幾十年,始能遠慶宿緣。作說法的材料而披閱之者,則終流於淺見吧。有學習之而想賣弄於人的「賣心」之人,無論如何都無法成就。可慎,可誡!

38.有感於古來鑽研『本典』的學徒只限於男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億國民,於五千萬的女子中,說「我愛本典」之人,已出現一二人了吧。瑞劔待其人久矣。噫!

39.有拜讀『本典』程度的人,於俗諦門落於人後(按:指道德私行上不檢點)的事很難看,應謹慎。

40.若是有志於拜讀鑽研『本典』的話,則是應一邊益加聽聞說教,又一邊就名師而請問疑義。

41.就念佛往生而苦於判斷的場合,應還御本典而判決。

42.學習『本典』者,非自誇成為學者,當日日作為念佛行者而常持慚愧之心。

43.科學、哲學、文學等,亦成為學習『教行信證』的要素。自孩提之時應作學問。爲人父母者,對佛緣深的孩子,應引導直到能學習『教行信證』。

44.現代因為國民教育普及,所以鑽研『教行信證』不再只是僧侶的專利。不問僧俗,於宿緣深厚者,可勸導其拜讀『教行信證』,最理想的是,在日常會話中都會引用到『教行信證』。

45.古今皆同,真言宗的僧侶親近弘法大師著作之人很少,禪僧親近『碧巖錄』和『正法眼藏』者少,真宗僧侶把『教行信證』深藏箱底,日常拜讀者很少。這是令人感嘆之事。

46.說法者演講『歎異鈔』的人很多,講『教行信證』的人少。應該讓『本典』更普及吧。

47.要是真宗,在說法的根源若無教行信證眼則不成。

48.在家人偶爾也有想要學習『教行信證』者,指導的老師少是現代的悲哀。

49.學各宗的佛教哲理,或西洋哲理學的知識,將『教行信證』哲學地、心理學地或者論理學地解說,這是把『教行信證』下拉到哲學,是應謹慎之事。

50.應緬懷聖人追求「出離生死之道」(死的解決),而由聖道門轉入本願之精神,拜讀『御本典』。

51.今後不問僧俗,拜閲『御本典』是作為安心的龜鑑,作為人類「生命之書」而活用之地用心。

52.吾人視『教行信證』為佛教統一論,其根據是二雙四重的教判,即「本願一乘」是也。

53.學習『教行信證』者,不論誰講什麼,都要下定不動搖的決心,即「自己是親鸞聖人教法的信奉者,聖人的教法才是真實之教」之信念。此即稱為「教行信證眼」。

54.由『教行信證』生『和讚』,生『御文章』,生『歎異鈔』等諸多「和文聖教」。異義異說生起時,應還『教行信證』而解決之。

55.親鸞聖人於「信卷」曰:

「禪宗智覺,讚念佛行者云:『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律宗元照師云:『嗚乎,明教觀,孰如智者乎?臨終舉觀經,讚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杜順乎?勸四眾念佛陀,感勝相而西邁矣。參禪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

因而知華嚴、天台、禪、律等諸宗的終歸處在於念佛。此即是映於高祖眼的大藏眼。

56.於「行卷」曰: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於茲能見到佛教統一論。此「唯說彌陀本願海」的本願一乘就是『教行信證』。

57.龍樹大士提倡般若空的思想,天親菩薩高唱唯識大乘,彼等是佛教界之二大論師。曇鸞大師出世而於思想方面深究二大士的思想,統一此而更於阿彌陀如來之願力迴向中統攝一切的佛法。此即是以二種迴向為地基之『教行信證』的基礎。

58.天台宗說「凡夫於介爾一念,圓具著法界、法界的真理和教法」。華嚴宗是教「法界緣起、生起的法門,是於佛正覺一念攝法界,由如來之果界垂示一切的法門」之所謂「果海顯現的法門」。淨土真宗「教行信證的法門」,相較天台因中圓具之法門,不如說是果海顯現的法門,屬於華嚴法門最高最深的教法。

59.不可思議者是「彌陀正覺的大智海」,可仰信者是「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60.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呼喚聲之外,在凡夫方,行也好信也好,無一可附加者,此即是『教行信證』的眼目。

61.『教行信證』從『大無量壽經』顯現,又是從本願海示現。聖人開第十八願為五願,由真實五願製作「教、行、信、證、真佛土卷」,由十九、二十願撰寫了「化身土卷」。前五卷是真實之卷,「化身土卷」是方便之卷。『教行信證』實是真假明斷之書。

62.行信是『教行信證』的主幹,又是要關。學徒應注心血於深入研究行信的問題。若行信不明,則無法顯揚親鸞聖人的精神。

63.聖人的真精神非凡庸所能窺知,吾人只是拜察其一端而已。倩思聖人爲如來慈光所照,深深凝視「生死苦海」,於高處著眼,有不得不將悲智的活動推進到達真解脫的鐵石般之決心。有此決心者,始能窺聖人的精神。

64.若深厭生死,則憧憬真解脫方面也會更加強烈。唯有深信因果,深深掛念自己生死問題之人,才讀得『教行信證』的大文字吧。

65.雖然翻閱『御本典』,只是哲學地審視、宗教地審視,或以批判地、傍觀地閱讀者,終必入千迷道。

66.世界的宗教人雖覺醒自己的罪惡,但不知道於「因果的明鏡」中映現之自己,昏於「迷悟染淨的因緣」,雖講救濟,不知有無礙無疑的真解脫境。

67.佛不是單純的人格者。人格和真理合一,真理和人格融合,而言言契合真理,句句是法界的生命。

68.唯佛能談佛,如實相說實相,知成佛之道而說其道。

69.宣說凡夫成佛唯一之道的,是「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真教」、『大無量壽經』。

70.將大悲佛智,如大悲佛智開示的是『教行信證』。

71.『教行信證』,是凡夫得成佛之直道。唯此是大慈悲本願力。

72.南無阿彌陀佛是慈親的「呼喚聲」。呼喚就是迴向。呼喚而救助是大悲的滿足。信心也好往生也好,皆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中。

佛法非聞 非信 唯呼喚聲之 遍響。

佛法非聞了 非 唯呼喚聲之 遍響。

九十年窮極再窮極佛法 唯一 本願名號

被喚回歸 慈親的故鄉。

73.於「總序」之文曰: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如來成佛的因果見於茲。如來成佛因果的功德力外無眾生往生的因果。一部六卷的深旨攝於此一句。一句有絕對的價值。輕視一句處,錯失往生。

74.於招喚的勅命中獲得信心是幸福。於「行卷」曰:

「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歸命即將金剛之信心上捲到是絕對不二之法處的勅命中,在以「法」談「機」之處有真宗的生命,又有安心的極致。

75.疑之雲霧  被風吹散 月赤團團 遍照也。

佛智一乘,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亦稱之為本願力的獨用。

76.於「總序」之文曰:

「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

於『淨土文類聚鈔』曰:

「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

 萬行圓備嘉號消障除疑」。

應仰信無量壽如來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

77.不是因為明白了獲救的,是因為「救度喲」所以「獲救」呀。莫在凡夫意識中找信心。

78.如來是不可思議尊。本願不可思議,光明、名號亦不可思議。如來使眾生能聞信此難信之法。於「信卷」曰:「佛力難思,古今未有」。在如來令眾生信不可思議為不可思議處,有大悲心的滿足。

79.信不思議為不思議外,無往生淨土之道。雖一文不知的尼入道能「圓解證入」,而學者反被凡夫的小智所囚沉迷於「義解教道」。

80.不信如來的不思議為不思議者,是因為不知凡夫是凡夫,不明白佛的尊貴故。

81.信不思議為不思議的大信心,是佛智一乘的面目。誠以「信」之一字振興一宗者,是淨土真宗。

82.迷惑「信獲救呢」、或「稱念獲救呢」之人,是因為不知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獨用),不信本願力為本願力故。

83.於「行卷」的「稱名破滿」之文曰: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

於「信卷」曰:

「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三心即一心,一心即金剛真心之義答竟。可知」。

於「正信偈」曰:

「本願名號正定業 至心信樂願為因」。

誠是甚深微妙。應對照自己的往生而好好吟味之。

84.於「信卷」的「二河譬」之文曰: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如來果成之正意)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聞此本願招喚之勅命而立即慚愧感恩地仰信大悲佛智之人是幸福的。

85.勅命是「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又是「絕對不二之行」,南無阿彌陀佛。信是行原樣的信。此即是「金剛的信心」,是「絕對不二之機」。

86.於勅命下,除了「感恩慚愧」、「尊貴希有」之外,別無一心歸命的信心。於勅命和信心之間無助詞,亦無凡夫自力的思惟心念。是「滴水成冰,間不容髮」之原樣。是勅命即大悲的佛智、信心即大悲佛智之徹到,印現。

87.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教義是『觀經』中心說。稱之為「念佛往生」,又稱為「一行往生」,稱為「行中攝信」,稱為「信行通攝」。念佛往生之歸結者,於「行卷」曰:

「明知,是非凡聖自力之行,故名不迴向之行也。大小聖人、重輕惡人,皆同齊應歸選擇大寶海,念佛成佛」。

選擇本願之體是南無阿彌陀佛。

88.高祖親鸞聖人的法門,是『大經』中心說。聖人將第十八願開為五願(11、12、13、17、18願),而提倡信心正因。念佛往生的極致是信心正因。(元·高一轍)

89.應研究「三法門」(教行證)和「四法門」(教行信證)之間的差異。三法門是示法體圓成之旨,四法門是明機受趣入者。

90.『觀經』下品下生的念佛往生,曇鸞大師於『論註』釋曰:

「(一)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南無阿彌陀佛)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乃至)是名在緣。

(三)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可知念佛往生的極致在於信心正因。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91.釋尊是佛陀,釋尊的證悟即自覺的內容非凡夫所能窺知。釋尊勤苦六年之後,菩提樹下,成為金剛座上之人,識浪於茲止靜,拂曉明星於是寂靜湛然之心海映現,此時釋尊廓然大悟,此即是佛陀。佛陀呼喊:「星者我也,我者星也,一切眾生者我之子也,我之子者我也」。此是大智之聲,是大悲之聲。悲智相即,由悲智圓滿的三昧海,掀起了悲智的波動。此即行的第一次顯現,即是光明。光明具體地顯現者就是佛陀的教說,八萬四千的法門。

92.釋尊將欲宣說『大無量壽經』時,五德示現,而顯光顏巍巍、威容顯耀之御姿。是光顏巍巍之威容即釋迦牟尼佛的大寂定,即彌陀三昧之相。彌陀三昧方是佛佛相念,釋迦即彌陀,彌陀即釋迦。是由此三昧海,真實教出現呀。

93.依十七願意,釋尊正是為了咨嗟(讚嘆)稱揚彌陀的名號而出現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之意在茲。

94.釋迦·彌陀是慈悲的父母。於「信卷序」曰:

「夫以獲得信樂,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開闡真心,顯彰從大聖矜哀善巧」。

於『和讚』(No.192·七四)曰:

「釋迦如來彌陀佛

 我等慈悲之父母

 施種種善巧方便

 發起無上之信心」

於『阿彌陀經』曰: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又曰: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於『般舟讚』曰: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又曰:

「或導從今至佛果,長劫讚佛報慈恩,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乃至)何期今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云何入」。

於「教卷」曰:

「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應知」。

95.『大無量壽經』是釋迦、彌陀二尊一致的無上法輪。於「教卷」曰:

「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本願和名號的關係,本願是因,名號是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是一南無阿彌陀佛,亦是一本願力。

96.本願之意彰顯於「十八願成就文」中。又於「二河譬」中西岸上彌陀招喚的勅命能見其真精神。善導大師釋曰:

「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97.名號之意,於『大經』下卷十七願成就文曰: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於十八願成就文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七願和十八願不離。十七願對於十八願的話是「所信」,又是「能讚」。

98.行卷的南無阿彌陀佛流到信卷,而成為「至心、信樂、欲生」之三心。故於「總序」曰:

「遇獲行信,遠慶宿緣」。

於『大經』曰:

「其佛本願力(十七願),聞名欲往生(十八願),皆悉到彼國(十二、三願),自致不退轉(十一願)」。

行信不二不離。但雖稱名即名號也,然名號未必是稱名。

99.信心和稱名的關係者,信心是「體」、是「本」,稱名是「用」(働),又是「相」、是「末」。若脫離「名號→信心→稱名」的規範則不成。於「信卷」曰:

「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未必)具願力信心也」。

可知。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本文題頭配樂佛號說明:

初聽這曲佛號,正是二十年前最初聽說本願教法的時候。重聽時,很多記憶和感受被喚起。聞到溫柔親切的的親聲,有時悲從中來,有時感動莫名,百感交集,無法言喻,可以循環播放一天。所聞的名號聲中,有畫面,有故事,所以我名此調爲“黃昏守望的母親”。

黃昏蟲鳴,馬蹄聲聲,夜幕已降,歸心似箭。路旁野草灌木,暗影幢幢,天空風輕雲淡,星辰閃爍,家中燈火在望。歸途山路崎嶇,親子相見不相及,母親出外等候,呼喚著風塵僕僕的游子。在長途跋涉中,游子心早已撲滿風煙,每一次跳動都帶起煩惱,塵埃飛揚。母親的呼喚傳來,像雨絲飄落,每一聲都是撫摸和安慰,潤濕乾涸的心房,令心上的煙塵不起。被雨潤過的心,映著遠處家中的燈火和頭上的星月,也在閃光。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教行信證吟味心得

大無量壽經玄義:

總說 誓願一佛乘

第一章 如來興世的本懷

第二章 彌陀超世的願力

第三章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四章 諸佛同讚的覺體

第五章 眾生往生的廣益

第六章 時機相應的捷徑

三帖和讚

關於《三帖和讚》之重譯

三帖和讚:文義淺釋(一)

三帖和讚:文義淺釋(二)

淨土文類聚鈔(親鸞聖人)

教行信證拜讀記

「教行信證」拜讀記(一)總序之文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五)

「教行信證」拜讀記(六、七)

「教行信證」拜讀記(八)

「教行信證」的哲學·教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教行信證」的哲學·信

「教行信證」的哲學·證

教行信證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教行信證的宗教

教行信證的架構

教行信證之真實教與方便教

教行信證之行信關係

教行信證的目的

親鸞聖人爲什麽寫《教行信證》:

《教行信證》的目的

傳承與洞見

真實行信

本願名號眞實教

教行信證大意

本典總序及“教卷”白話述意

本典開示十條

拜讀《教行信證》的幸福

教行信證的宗教

本典拜讀清規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親鸞聖人與正信偈

正信念佛

唯信正因

信海流出

信樂一念

久遠實成光壽海

如來的選擇與重誓

光明之德與名號之益

出世本懷

本願一乘的因果

現生的利益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淨教傳承:天竺二祖天親

淨教傳承:中夏三祖曇鸞

淨教傳承:中夏四祖道綽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淨教傳承:片州六祖源信

淨教傳承:片州七祖源空

跋:信心念佛之法脈正眼

桂利劍老師:《御文章講讚》

(一)烈烈教語,諄諄慈訓

(二)日本佛教和蓮如上人

(三)宗風與安心

(四)教化與領解

(五)真佛弟子的態度

(六)涅槃真因

瑞劔老師:

《正信偈》講讚

《正信偈》真髓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2-26 22:19
Next 2024-03-05 15:52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